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湾

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湾

一、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论文文献综述)

刘景珍[1](2021)在《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文中研究表明英语是迄今为止人类语言史上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的语言,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相互交织,已经成为塑造世界的力量之一。鉴于语言传播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为,目前语言传播领域的研究尚未能对此提供有力的解释和指导。但研究者们仍在不断地探索,结合不同的对象国/地区进行挖掘,旨在找到英语传播背后的动因机制。本研究在完善Cooper(1979,1982)的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传播学、语言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和伊拉克这7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以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和剖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经铺垫期、兴盛期和矛盾期。英保护国体制并不是影响英语传播的主要因素。石油经济的兴起才真正促发了英语传播,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为英语传播接力,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本土语言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成为英语进一步传播的阻力;(2)各对象国个案研究的结果印证了经济和文化是影响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传播的主导因素,但在人口、历史、政治和地缘因素的调节和制约下,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色;(3)综合历时与共时、整体与个案的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英语传播的“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不但验证了 Quirk(1988)语言传播“经济文化模式”的宏观传播思想,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出具体的英语传播机制。“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提出不仅为语言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而且给国际中文传播实践也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林昕煜[2](2021)在《卡塔尔斡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方斡旋是冲突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斡旋外交是国际关系行为体维护地区和平、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之一。斡旋外交因斡旋主体不同而特点不同,其中小国斡旋外交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小国斡旋的动机在于追求安全与国际声望。坐落于海湾一隅的蕞尔小国卡塔尔,自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斡旋外交游刃有余介入地区事务中,并获得了“公正的斡旋者”和“地区和平的贡献者”的称号。在“小国大外交”国家定位的指导下,卡塔尔的斡旋外交是践行这一国家理念的重要外交行事之一,并由2003年国家永久宪法保障其合法性。卡塔尔进行斡旋外交既受其历史传统的影响:一方面,阿拉伯部落文化中有冲突后和解“苏尔哈”的传统,伊斯兰文化中有冲突后引入第三方斡旋“维赛塔”的习俗;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卡塔尔多次经历与沙特、巴林的边界争端,成为冲突中被斡旋的一方也给卡塔尔带来了斡旋经验;在1995年以来更受战略动因的驱动:一来为了在地区纷争的缝隙中求得生存,二来为了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并与地区同质性国家竞争。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悬而未决的阿富汗和平问题一直是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卡塔尔斡旋阿富汗和平进程,既巩固在美国心中的地位,与海湾同质性国家竞争,也发挥其多元联盟外交的特点。自2019年至2020年,卡塔尔通过媒体声援、开设阿富汗塔利班海外办事处、解救人质的手段,成功使美国与塔利班、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进行和谈,为美塔签订和平协议贡献力量。

张杨卿[3](2020)在《埃及介入北也门内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研究(1962-1967)》文中指出一直以来,谈到也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错综复杂的混乱局势,乱局是这个国家的常态。在这里,内战从来都是一触即发的,宣战的原因也无一不包,地域差别、也门内部的派系斗争、部落矛盾都是开战的理由。在众多原因当中,外部介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55年-1967年是阿拉伯冷战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为了加强各自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埃及和沙特进行着激烈的权力角逐,北也门一度成为双方争夺的一个焦点。1962年9月,在埃及政府的援助下,北也门革命领导者萨拉勒发动政变推翻了北也门伊玛目君主政体。这一事件使得阿拉伯冷战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就沙特而言,沙特方面担心北也门革命会传染进而危及自身君主政体,发誓要尽一切力量恢复伊玛目的权力地位。而埃及方面则急于进一步控制北也门内战的结果,同时为塑造中东未来政治秩序。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1962年10月到1967年12月,埃及和沙特先后介入北也门内乱,致使这场内乱演变成了一种地区性的争斗。第一章主要写埃及介入北也门的背景原因。埃及对北也门的介入是北也门当局强烈呼吁与埃及自身战略需要结合的产物。从北也门方面来看,有利于埃及介入的条件主要包括北也门尖锐的内部矛盾、自由军官组织的建立、王室与共和党人的斗争以及萨拉勒的个人影响力这样几个因素。从埃及方面来看,介入北也门的决定有成熟的介入条件,同时这也符合埃及自身的战略需要。第二章主要论述埃及介入北也门的过程。在对介入过程的分析中,按照前期埃及对北也门伊玛目政府的攻击,到后期埃及对北也门实施军事介入再到撤军这一主要脉络,力求详细再现埃及介入北也门的整个过程。第三章主要是介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此次介入对埃及、北也门、埃及与沙特的关系、苏联与埃及的关系以及阿以冲突的影响。结语部分,分析总结了埃及对北也门长达五年介入的启示。

马雪[4](2020)在《瓦哈比主义政治伊斯兰内部分歧的构成性分析 ——以沙特与卡塔尔为例》文中认为宗教矛盾一直是中东地区动荡不断的源头之一,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与什叶派一直具有很深的矛盾。其中,在逊尼派内部的瓦哈比派之下又产生出政治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分歧,致使中东政治局势愈加复杂。沙特作为保守派瓦哈比主义的代表,与改革派瓦哈比主义的代表卡塔尔之间的矛盾比较有代表性,他们由此引发的海湾断交危机更是引发世界关注。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卡塔尔与邻国沙特在政策上保持一致。1995年,哈马德成为卡塔尔的埃米尔,逐渐显示出在宗教政治理念上偏离卡塔尔与沙特的共同认知,并逐渐进行现代化改革。在卡塔尔积极进行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与沙特在各领域的观念差异不断突显,并且在“阿拉伯之春”期间全面呈现,当双方的观念分歧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导致了激烈的冲突。本文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强调观念因素和构成性作用在解释国际政治事件中的重要性,重点梳理了1995年到2017年这一段时间里,沙特与卡塔尔在政治层面上通过互动不断建构分歧性观念认知的历史现实,试图呈现出沙特与卡塔尔是如何一步步建构政治分歧观念的,从而从根本上解释两国从昔日兄弟成为今日仇敌的演变过程。

韩博雅[5](2020)在《以色列与韩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色列与韩国同为二战后建国,且经济高速发展的亚洲新兴国家。对于以色列来说,韩国具有“东亚桥头堡”的重要战略意义;对于韩国而言,与以色列的关系是其中东战略的必要考量因素。犹太民族与朝鲜民族的接触历史悠久,长期的交往为双方建国后友好往来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1948年后,两国关系大起大落,经历了曲折的交往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年到1973年石油危机。以韩两国在各自政治需求的推动下彼此关注,于196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政治经济往来逐渐起步;第二阶段为从1973年到1991年。石油危机的爆发迫使韩国在石油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亲阿”的中东实利外交,致使以韩两国正常外交中止。在此期间,两国民间的人文交流为缓和双边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三阶段为从1991年至2018年。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经济利益的主导下,以韩关系回暖。特别是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进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科技经济,科技能力的相互吸引成为以韩关系的全面高速发展的契机。纵观以韩关系的发展历程,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中表现出色,特点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专题探讨。首先,以色列和韩国的创新能力颇受对方关注,两国创新合作机制完善,成效突出,而创新产业的互补性则为两国进一步深入交流提供可能。其次,人文交往在以韩两国的关系发展中表现突出,且带有明显的群众自发驱动特征。最后,以色列与韩国同是国际热点区域问题的当事国,彼此的支持在维持两国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全面梳理以韩交往脉络,分析探讨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色列和韩国的双边关系经历了“接触与建交—外交中止—回暖与发展”的曲折发展历程,两国在彼此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第二,以韩关系经过70余年的发展,在政治互信、经贸往来、创新合作、防务合作、人文交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第三,当前,以韩关系虽仍面临尚未解决的新老问题,但这些矛盾均不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在坚固的情感基础、共同的战略盟友、牢固的安全互信和巨大的合作潜力等因素的推动下,以韩两国关系未来走向乐观,经贸、科技、军事领域将是两国日后的合作重点。第四,以韩两国的利益互动是中东与朝鲜半岛区域联动关系的缩影,中东与朝鲜半岛在核问题、地区外交重点等方面存在内在联系。

张文涛[6](2020)在《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中东地区毗邻欧洲,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加之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目标。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中东地区被纳入欧洲国家发起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中,从而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便利。中东地区虽然被动地加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客观上中东地区也成为国际组织最早的诞生地之一。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创立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国际关系争端等新思路。二战即将结束时,中东地区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随着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开始在中东国际舞台上出现,在调解阿以冲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进中东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组织也与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极为活跃的地区。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选题以国际组织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为工具,以22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等5个中东地区国家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国际组织年鉴》中正式注册的69862个国际组织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犹太”、“锡安”等关键词及27个国家与其首都为注册地进行检索,梳理出976个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同时,本研究对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档案、文献、文集、专着、论文、网站、报道等材料进行整理,梳理出中东区域以外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情况,整体研究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文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和分布情况,论述了在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欧洲国际组织的影响和中东民族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陈述了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活动现状。本研究按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大类别,根据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四个维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分类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分别阐释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国际联盟、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平、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中东区域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中东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中东区域内国际组织在中东追求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作用。论文第三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东区域治理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事务,成为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实施区域治理,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力助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在民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与政府产生分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国际非政府组织采取严格控制政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论文第四章总结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特点,并对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在中东国际事务中作用明显。中东区域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的制度更加完善,方法更为规范,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则呈现出矛盾复杂化,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区域治理方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结论部分是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地区治理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际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国际组织虽然在协调和解决中东各种问题和复杂矛盾的效能方面还不明显,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文献及附录部分列出了976个在国际组织联合会正式注册的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名单,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可以按照国家查询不同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及总部的位置,有助于提供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整体面貌和具体信息。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及重大相关活动时间,有益于为以后有关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积累资料。

薛英杰[7](2020)在《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发展受该国资源禀赋、价值观念、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发展阶段、开放程度、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影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阿拉伯国家在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因所在。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是阿拉伯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出阿拉伯民族或国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发展模式和理论思维。本论文依托作者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的专业背景,创新性地从语言学与经济伦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相糅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阿拉伯经济伦理问题。论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六方面,综合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厘清阿拉伯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阿拉伯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辨析阿拉伯人在宏观政府经济组织与管理、中观企业组织与发展、微观个人逐利与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和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现实,阐明阿拉伯经济伦理在现代化、全球化作用下调适的可能方向。论文共分6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工作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等。第2章: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本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阿拉伯哲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追溯出阿拉伯人在人与利、义与利的关系构建上,基本遵循义利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也会向完全趋利与彻底弃利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极端物质主义和极端遁世主义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在近现代大为缓和,更多地转化为世俗与道义的争辩。通过元分析方法,透过阿拉伯谚语格言的内涵寓意,分析辨识阿拉伯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贫富观和经商之道。揭示出阿拉伯人务实追求财富同时也注重逐利求财正当性的唯物态度,以及财富的获得与积累依赖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特征。剖析出阿拉伯商人注重口才、信誉、机敏等道德品质的完善,经商注重市场行情、现金交易、实业投资、货真价实、人际关系、财务自给等方面,消费追求优质优价、积极而适度的方式。第3章: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本章通过大量史料阐释分析了从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部落内外有别、以劫掠为正义的经济道德操守状态,到伊斯兰教创立后,阿拉伯人从游牧区步入农业文明区的过程中,于战争区实行的战利品五分化分配伦理原则符合游牧社会枝型社会结构,于和平区实行的哈拉吉、吉兹耶、欧什尔等赋税伦理体系是为实现在游牧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乌玛”的道德目标。以上分析的结论为:阿拉伯帝国赋税伦理在价值尺度上仍以《古兰经》、圣训为准则,其道德目标是维护帝国封建统治,因此其具体税目的伦理适用区间随王朝更替中的政治统治变化常发生变动。在政府经济职能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阿拉伯人均认识到政府管理经济的道德责任,强调建立政府管理、监督、服务经济发展的机制。但现代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道德行为现实与理论上的道德要求相差甚远。第4章:阿拉伯企业伦理。本章从阿拉伯企业所有制、道德关系原则、企业伦理责任、企业管理伦理等四个方面,探析阿拉伯企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构建与实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阿拉伯企业所有制,以及阿拉伯家族企业的优劣;采用描述方法,透析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基于伊斯兰教义务论与部落集体良知论的伦理诉求;总结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的标准体系,并对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伊斯兰金融机构的道德现象进行了论证考察,发现其社会责任伦理决策指导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在考察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资料梳理,我们发现阿拉伯家族企业缺乏代际传承计划的原因,既与家长制管理者不愿放权有关,又与遗产均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原则有关。阿拉伯现代企业组织行为与管理秩序构建的道德立法和伦理支撑,既有源于伊斯兰教伦理的规范体系,也有源于阿拉伯部落伦理的道德调节,更有现代化的经济行为规范,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当中。第5章:阿拉伯人工作伦理。本章通过描述方法概括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阐释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的共性与个性。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VS数据库数据,分析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在个人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上,阿拉伯人内在具有根性的部落认同传统,历经几千年时代变迁,仍在个人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中发挥作用。现代阿拉伯国家因各自基本价值观排序、对工作重要性认知的不同,实际上是多元价值观社会,这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借助WVS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内在工作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职业激励上主要期望经济报酬,关注经济理性增长。大部分阿拉伯人已注意到工作的重要性,但时间观念转变困难,竞争意识受传统部落文化、性别文化等影响,难以激活社会整体活力,以权威认同为主的上下级管理也降低了社会整体活力。第6章:结论。本章归纳了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以及阿拉伯经济伦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主要特征、原因分析和前景发展,并对未来所能继续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陈小迁[8](2019)在《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多维研究 ——以沙特阿拉伯、巴林为中心》文中认为冷战后乃至20世纪中后期以来,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并充分发挥治理能力是世界各国所追寻的主要发展目标。海湾君主制国家(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巴林、阿曼)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起于20世纪初期沙特现代民族国家建立。随着石油财富的涌入以及60、70年代英国殖民者逐渐退出海湾地区,各酋长国的治理任务也由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转向发展和完善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历经数十年发展,海湾君主制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理成果,它们大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富足、社会康乐。然而,在繁盛表象之下,海湾诸国的国家治理正处在十字路口之上,旧有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越发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以往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问题一直未能彻底解决,引发了诸多治理矛盾。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只有坚定推进国家治理变革,切实提升治理能力,解决遗留的治理顽疾,持续推进国家发展,才能应对新时期的多重挑战,辩证地抓住利好机遇,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治理理论学派众多,至今尚无普遍认可的理论范式。鉴于此,本文以客观情况为基础,站在国家层面的治理视角,采取国家发展史与治理理论相互结合的方法,从20世纪初期以来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现代国家治理演进历程出发,探讨并总结符合海湾诸国国情的治理模式、成果、问题及转型路径。为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本文选取沙特阿拉伯和巴林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为研究中心,文中仍然会少量涉及并论述海湾君主制国家共有的治理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构建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四个方面,并且治理演进与变革受到内部与外部的多重影响。因此,本文共分七部分,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由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治理变革机制五章所构成,以求对沙特与巴林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体系性地研究。导论阐述了研究缘起、中外学术史、论文研究方法、治理理论辨析及研究框架,并且对20世纪以来的沙特与巴林国家治理演进脉络做简要梳理,以明晰它们的国家治理发展阶段和重要历史事件。结语部分首先判析了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治理模式,并且分析了新时期沙特、巴林国家治理的变革情况,存在的改革悖论,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第一章探究了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治理问题,分别从国家治理的政治制度、权力核心构成、协商民主与立法权力、治理的行政体系与能力四个方面,对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体系构建及问题加以阐述。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治理体系较为完善,关键在于治理效能较为低下,制度性矛盾与传统治理观念限制了政治治理的高效施行。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沙特阿拉伯、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经济治理问题,涉及海湾国家的经济治理特征、国家与市场关系、国家经济治理战略这三个主要问题,着重阐述了它们的经济治理基础、成果、问题及未来变革方向。在国家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市场的治理地位较低且能力较弱,无法实现国家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导致海湾君主制国家经济治理的执行力、顺应力及市场活力均有明显的不足,需要着力调整。第三章以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社会治理为主题,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湾诸国中社会结构的演变及特征,对沙特和巴林的国家与社会治理关系的变化情况,特别是“食利契约”下的福利国家与社会保障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加以探讨。此外,本章还就海湾君主制国家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妇女权利、社会整合、贫富差距、部落认同、个体诉求、移民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社会治理是一个体系性工程,需要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调整社会治理政策,捋顺社会与国家及各群体间的关系,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第四章以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宗教文化治理为研究中心,对海湾君主国的宗教文化治理加以分类,并且概括分析各自的治理特征,对多种思潮冲击下的官方宗教文化治理政策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探讨。文中认为,沙特和巴林对于非官方宗教文化群体严格管控的治理手段,加大了民众的逆反情绪,加之海湾地区什叶派的跨国教派认同,以及伊斯兰复兴主义甚至极端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沙特、巴林等国宗教文化治理方面的多重矛盾与冲突,威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第五章分析了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等海湾君主制国家从20世纪初期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治理演进的动力机理,认为经济、文化及政治因素是治理发展的内部动力,海湾君主国的治理变革风潮具有传导效应,同时变革的方向与速度受到地区大国的严格管控。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促进”政策使海湾君主制国家承受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压力,但出于铁杆盟友关系,美国对海湾君主国采取了与其他中东国家“区别对待”的保全政策。总体而言,沙特、巴林等国家的治理演进中存在变革与停滞、体系性改革与局部性改革、精英引导与民众行动等七组关系。概而言之,本文以国家治理的四个构成要素以及治理嬗变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焦点,选取沙特阿拉伯与巴林为典型研究对象,在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海湾君主制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发展的一系列事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起分析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框架,试探性地总结并评价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同时为其治理变革找寻出路。

吴泽[9](2019)在《框架理论下半岛网“一带一路”阿拉伯语新闻报道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便一直是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2018年正值该倡议提出五周年,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如央视、人民网、新华网等均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响应,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相关内容也被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纳入重要决议。阿拉伯国家作为中国重要合作伙伴,也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对半岛电视台网站“一带一路”阿拉伯语新闻报道的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界定研究对象,分析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研究方法和指导理论;第二章到第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按照臧国仁的相关理论,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相关报道展开框架分析。高层框架的分析主要包括对相关报道的报道数量、篇幅、主要议题、报道倾向等进行分类总结,探究其报道框架的高层结构。中层框架分析对相关报道中的“历史”、“相关事件”、“归因”、“评估”、“结果”与“影响”展开分析,探讨半岛网相关报道的中层结构框架。低层框架分析对相关报道中的词汇、消息源等展开分析,归纳出半岛网在字词选用中塑造的媒体框架。通过对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框架分析,探究半岛网“一带一路”报道的框架建构,全面考察其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态度;最后一章为结论,概括总结文章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为“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进行对阿传播提供建议。总而言之,研究和评析西方话语体系下半岛网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有助于了解阿拉伯知名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帮助我国改进“一带一路”报道策略,给世界提供一个真正认识和了解“一带一路”的新视角。

于淼[10](2019)在《“9·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外交评析》文中指出随着全球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公民的政治参与度空前提高;在当今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国内外舆论对一国政府的外交事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传统外交手段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出来。媒体外交作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和一国政府的外交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美国是世界上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开展外交活动实践的最早的国家,早在二战期间,为对抗法西斯的宣传,激发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士气,美国政府成立了“美国之音”电台(VOA),对外报道战争局势,打击、瓦解敌军,鼓舞盟军气势;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对媒体工具的运用手段逐渐成熟,报纸和电台成为美国对抗苏联对外宣传的有效工具。冷战结束后,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在美国外交事务中一度处于边缘地位,出于财政原因,美国政府也几度削减了对媒体外交的经费支出。“9 · 11”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意识到了改善美阿关系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并研究阿拉伯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此时,传统外交手段已无力应对阿拉伯世界的舆论,媒体外交便提上了美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在“9 ·11”事件爆发后不到20年的时间内,美国政府加大了对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外交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与经验。本文的选题是“9 · 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外交评析,旨在通过对萨瓦电台、自由电视台开展案例分析,研究美国对阿开展媒体外交的具体实践、效果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开展对阿交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对本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做出阐明,并重点对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做出综述,其中,西方学者擅长在该领域做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为本文的效果评析提供了诸多有力支撑。论文第一章梳理了美国对阿开展媒体外交的概况,重点分析美国“9 · 11”事件的背景下加大媒体外交投入的原因和动机,并对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机构设置做出阐述分析。第二章将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美国政府的三大媒体外交工具——萨瓦电台、自由电视台和《嗨》阿拉伯语杂志进行研究与论述,研究的重点在于三者的成立背景、运营模式和内容分析。第三章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萨瓦电台和自由电视台的收听、收视情况作出深度剖析,二者在阿拉伯世界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暂得一席之地,但其在阿拉伯民众中的影响力仍远不及与阿拉伯本地媒体,且并没有实现“改善美国形象,赢得阿拉伯人心灵”的媒体外交目标;同时,本章还将从政策、实践和外界三个层面分析美国媒体外交效果不佳的原因;本章最后将对我国政府开展对阿媒体外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做出总结,指出美国在对阿开展媒体外交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政策法律、机构设置和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值得我国政府借鉴,但美国政府没有认识到国家政策对媒体外交效果的影响,导致美国开办的《嗨》阿拉伯语杂志停刊,自由电视台和萨瓦电台可信度受损,从而根本性地影响了媒体外交效果。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以案例分析为重点,从媒体工具的分析切入,来探讨美国媒体外交的运作状态;并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美国媒体外交的效果予以量化,进而做出效果评析和原因剖析。数据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表现在对美国在阿拉伯国家开办的“萨瓦电台”和“自由电视台”进行收听、收视情况分析,并围绕二者开展民意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在此基础上对搜集到的数据和反馈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美国开展媒体外交的效果。

二、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语言传播研究中英语的凸显
        1.1.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语言传播的理论研究
        1.2.2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英语传播研究
        1.2.3 本节小结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言传播研究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语言传播
        2.1.2 英语传播
        2.1.3 海湾阿拉伯国家
        2.1.4 地租经济
        2.1.5 知识经济
        2.1.6 文化互化
    2.2 语言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
        2.2.1 传播背景
        2.2.2 传播主体
        2.2.3 传播内容
        2.2.4 传播模式
        2.2.5 传播成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现状
    3.1 海湾阿拉伯地区复杂的语言环境
        3.1.1 多元文化汇集下的多语共存
        3.1.2 阿拉伯语的双言及式微现象
    3.2 英语的多面角色
        3.2.1 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2.2 外籍人口的沟通桥梁
        3.2.3 国民就业的制约筹码
        3.2.4 教育改革的焦点
        3.2.5 外宣和外交的工具
        3.2.6 西方文化的象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地区的传播历程
    4.1 英语传播的铺垫期(1820s~1910s)
        4.1.1 奥斯曼帝国时期英语传播的萌芽
        4.1.2 英国保护国体制下英语的缺席
        4.1.3 阿英双语者的出现
    4.2 英语传播的兴盛期(1920s~1990s)
        4.2.1 促发英语传播的石油经济
        4.2.2 现代化建设中兴起的英语传播
        4.2.3 西方文化助推英语传播
    4.3 英语传播的矛盾期(2000s~现在)
        4.3.1 “9.11”事件后英语的强势传播
        4.3.2 经济转型对英语传播的影响
        4.3.3 本土语言民族主义的觉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湾阿拉伯各国的英语传播
    5.1 阿联酋
        5.1.1 语言社区概述
        5.1.2 缺乏语言接触的英保护体制
        5.1.3 经济驱动的英语传播
        5.1.4 助推英语传播的四次教育改革
        5.1.5 本土文化回归与英语传播的制衡
    5.2 阿曼
        5.2.1 语言社区概述
        5.2.2 契约关系下有限的英语输入
        5.2.3 石油催生的英语传播
        5.2.4 强调英语交际的教育改革
        5.2.5 英语传播带来的社会与文化冲击
    5.3 巴林
        5.3.1 语言社区概述
        5.3.2 保护体制对巴林行政英语的影响
        5.3.3 石油和外籍劳工共助英语传播
        5.3.4 通过教育改革提升英语能力
        5.3.5 国家发展战略中英语的淡化
    5.4 卡塔尔
        5.4.1 语言社区概述
        5.4.2 保护国时期英语外来词的传播
        5.4.3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对英语的矛盾需求
        5.4.4 以英语为中心的教育转向
        5.4.5 阿拉伯语回归中的语言平衡
    5.5 科威特
        5.5.1 语言社区概述
        5.5.2 保护国时期的行政和外交语言
        5.5.3 随着石油经济兴起的英语
        5.5.4 助推英语传播的教育体制
        5.5.5 亲美文化下英语的流行
    5.6 沙特
        5.6.1 语言社区概述
        5.6.2 英国与英语的到来
        5.6.3 石油业带动的英语传播
        5.6.4 从自发到被迫的英语教育
        5.6.5 西方文化与瓦哈比思想的悖逆
    5.7 伊拉克
        5.7.1 语言社区概述
        5.7.2 委任统治下英语教育的推广
        5.7.3 英语从二语到外语的变迁
        5.7.4 伊拉克战争后英语的流行
        5.7.5 牵制英语传播的多方因素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传播模式
    6.1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构成
        6.1.1 五大传播要素的特征
        6.1.2 传播机制的多维双重结构
    6.2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在语言传播中的互动
        6.2.1 经济驱动是语言传播的源动力
        6.2.2 文化互化是语言传播的博弈场
        6.2.3 经济驱动与文化互化的辩证统一
    6.3 经济驱动-文化互化模式的意义
        6.3.1 对语言传播理论研究的推进
        6.3.2 对中文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局限
参引文献

(2)卡塔尔斡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与成文条件
    第四节 论文内容
第一章 斡旋外交的理论阐述
    引言
    第一节 斡旋外交的基本概念
        一、斡旋外交的概念明晰
        二、斡旋外交与国际关系
        三、斡旋外交的优势与局限性
    第二节 斡旋外交的主要形态
        一、以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为主体的斡旋外交
        二、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斡旋外交
        三、以个人为主体的斡旋外交
    第三节 斡旋外交与小国的外交哲学
        一、小国的概念简析
        二、小国斡旋外交的动机与影响
第二章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理念阐述
    引言
    第一节 卡塔尔的国家定位与外交理念
        一、小国大外交下的国家品牌构建
        二、卡塔尔的三个国家定位
    第二节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历史文化根源
        一、阿拉伯人对冲突的建构性解释
        二、伊斯兰斡旋:维赛塔(Wisata)在冲突中的应用
        三、伊斯兰和解:苏尔哈(Sulha)在冲突中的应用
    第三节 哈马德时期卡塔尔外交政策的转型
        一、哈马德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型背景
        二、哈马德时期外交政策的转型表现
第三章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动因及影响
    引言
    第一节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历史与动因
        一、小国生存战略与历史包袱
        二、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与地区同质性邻国的竞争
    第二节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公平斡旋者”的国际声望与民族自豪感
        二、负面影响:地区规则的破坏者与干预者
    第三节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手段、特点与评价
        一、卡塔尔斡旋外交的手段
        二、卡塔尔斡旋外交的评价与特点
第四章 卡塔尔斡旋外交的实例:以卡塔尔斡旋阿富汗和平进程为例
    引言
    第一节 阿富汗和平进程的根源及发展
        一、阿富汗和平进程的症结与根源
        二、国际社会对阿富汗和平进程的贡献与参与
    第二节 卡塔尔斡旋阿富汗和平进程的历史、动机与手段
        一、卡塔尔参与阿富汗和平进程的历史
        二、卡塔尔斡旋阿富汗和平进程的动因
        三、卡塔尔斡旋阿富汗和平进程的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卡塔尔斡旋历史

(3)埃及介入北也门内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研究(1962-196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一章 介入的背景
    一、也门方面
        (一)伊玛目统治致使北也门内部矛盾尖锐
        (二)自由军官组织建立并发动“9.26”革命
        (三)王室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四)萨拉勒的个人影响力
    二、埃及方面
        (一)埃及介入条件的成熟
        (二)埃及自身战略需要
第二章 介入的过程
    一、对伊玛目政府的攻击
    二、埃及军事干预
        (一)第一阶段:1962年10月—1963年5月
        (二)第二阶段:1963年6月—1966年2月
        (三)第三阶段:1966年3月—1967年10月
    三、介入的结束及原因
        (一)介入的结束
        (二)结束的原因
第三章 介入的影响
    一、对埃及的影响
        (一)军队伤亡
        (二)经济成本
        (三)社会压力
    二、对北也门的影响
        (一)北也门第三势力的出现
        (二)北也门未来国家构建
    三、对埃沙关系的影响
    四、对苏埃关系的影响
    五、对阿以冲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瓦哈比主义政治伊斯兰内部分歧的构成性分析 ——以沙特与卡塔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瓦哈比主义内部的政治理念分歧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中的观念因素
    第二节 瓦哈比主义内部存在政治观念分歧
第二章 沙特与卡塔尔政治理念分歧的产生
    第一节 卡塔尔对于沙特瓦哈比主义政治文化的态度转变
    第二节 沙特与卡塔尔政治理念分歧的产生
第三章 沙特与卡塔尔政治理念分歧的发展
    第一节 民主改革与政治理念分歧
    第二节 半岛电视台与政治理念分歧
    第三节 以色列、伊朗问题与政治理念分歧
第四章 “阿拉伯之春”与政治理念分歧的强化
    第一节 埃及动乱与政治理念分歧
    第二节 叙利亚内战与政治理念分歧
    第三节 也门、巴林动乱与政治理念分歧
    第四节 沙特与卡塔尔政治理念分歧的全面显现
第五章 政治理念分歧与矛盾激化
    第一节 矛盾激化的表现:撤回外交大使事件
    第二节 矛盾激化的表现:海湾断交危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以色列与韩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主要研究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犹太民族与朝鲜民族的早期交往
    第一节 朝鲜半岛考古文物中的犹太人信息(1866年以前)
    第二节 朝鲜半岛近代开化时期的犹太人(1866-1919)
    第三节 犹太人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接触(1919-1948)
第二章 以色列与韩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政治因素主导下两国关系的发展(1948-1973)
        一 朝鲜战争期间以色列态度的转变
        二 韩国对以色列“建国神话”的推崇
        三 以韩建交及双方关系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石油危机影响下的外交低谷期(1973-1991)
        一 石油危机与韩国的“中东实利外交”
        二 以韩正常外交的中止
    第三节 科技经济引领下两国关系的高速发展(1991-2018)
        一 以韩关系回暖
        二 21世纪以来的外交关系发展
第三章 以韩关系的特点
    第一节 创新合作在双边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一 合作机制的建立
        二 合作成效
        三 以韩创新经济合作的互补性
    第二节 民众在人文交往中的引导作用
        一 以韩两国的民间交往
        二 以色列的“韩流之风”
        三 韩国基督徒对以色列的“圣地崇拜”
    第三节 两国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相互支持
        一 国际舞台上的政治支持
        二 韩国对以色列的实际支持
第四章 以韩关系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前景展望
    第一节 有利因素
        一 相似的经历铸就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 共同的战略盟友——美国的推动
        三 对于核问题的共同态度
        四 重点突出的交往内容
    第二节 不利因素
        一 中东局势
        二 朝鲜半岛反犹主义的滋生
    第三节 对以韩关系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以色列-韩国主要双边条约
    附录2 以色列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对韩进出口总额(1992-2018)
    附录3 以色列-韩国主要贸易类型统计(2012-2016)
    附录4 以色列-韩国直接投资数据(2000-2018)
    附录5 以色列-韩国直接投资行业统计(2012-2016)
    附录6 以色列-韩国游客数量统计(2000-2018)
    附录7 以色列-韩国GDP对比(2009-2018)
    附录8 以色列-韩国全球创新指数对比(2015-2019)
个人简历
致谢

(6)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及分布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
        二、欧洲国际组织的延伸
        三、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四、国际会议及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日臻成熟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类型与分布
        一、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二、中东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在中东的分支机构
        四、中东区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
        五、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的分布
    小结
第二章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一、19 世纪初至“一战”前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萌生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三、“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
        二、不结盟运动与中东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中东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东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中东区域外政府间国际组织
        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
    小结
第三章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宗教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二、欧洲国际非政府组织理念的传入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影响
        四、现代化的冲击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显着
        二、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众多
        三、人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地位
        二、行业协会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快速增长
        三、民主政治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举步维艰
    小结
第四章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已形成庞大的治理体系
        二、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体系中“一枝独秀”
        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表现突出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杂乱无章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区域治理中的严峻挑战
    第三节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成效评价
        一、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中地位突出
        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分布不均、效果差异较大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方法日臻完善
        四、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难成合力
        五、国际组织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
        六、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来源及其价值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经济伦理学发展概述
        1.2.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
    2.1 阿拉伯经济伦理相关定义
        2.1.1 阿拉伯的道德与伦理
        2.1.2 阿拉伯的市场与经济
    2.2 伊斯兰教经济伦理思想
        2.2.1 宗教赏罚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2.2 商贸交易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3 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辩
        2.3.1 古代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辨
        2.3.2 近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物质论
        2.3.3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的道德经济论
    2.4 阿拉伯人的贫富观与经商之道
        2.4.1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贫富观
        2.4.2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经商之道
        2.4.3 贾法尔的《最佳商贸指南》
    2.5 结语
第3章 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
    3.1 早期阿拉伯社会经济伦理
        3.1.1 前伊斯兰时期部落经济伦理
        3.1.2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3.1.3 麦地那社团经济政策与道德评价
    3.2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2.1 阿拉伯帝国财政赋税伦理
        3.2.2 阿拉伯财政赋税伦理思想
        3.2.3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3 现代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伦理
        3.3.1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3.3.2 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与伊斯兰金融实践
        3.3.3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与道德责任
        3.3.4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道德问责
    3.4 结语
第4章 阿拉伯企业伦理
    4.1 阿拉伯企业制度概况
        4.1.1 阿拉伯国有企业概况
        4.1.2 阿拉伯家族企业概况
        4.1.3 阿拉伯家族企业优劣
    4.2 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
        4.2.1 企业与伊斯兰教义务论原则
        4.2.2 企业与部落集体良知论原则
    4.3 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
        4.3.1 现代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
        4.3.2 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
    4.4 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
        4.4.1 阿拉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4.4.2 阿拉伯管理者价值导向与行为原则
        4.4.3 影响阿拉伯企业管理的“关系”文化
    4.5 结语
第5章 阿拉伯工作伦理
    5.1 阿拉伯工作伦理概况
        5.1.1 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
        5.1.2 有关工作伦理的概念述评
        5.1.3 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1.4 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
        5.2.1 工作价值观概念述评
        5.2.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概况
        5.2.3 现代阿拉伯人工作价值观概况
    5.3 现代阿拉伯人内外工作价值观与工作伦理
        5.3.1 现代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
        5.3.2 现代阿拉伯人内在工作价值观
        5.3.3 从价值观看阿拉伯人工作伦理
    5.4 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的启示
        5.4.1 中阿伦理主体基本价值观排序对比
        5.4.2 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伦理风险预防
    5.5 结语
第6章 结论
    6.1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意义与结论
    6.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未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多维研究 ——以沙特阿拉伯、巴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中外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理路
    四、治理理论辨析与研究框架
    五、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 制度化权力运行与复合施政体系: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政治治理
    第一节 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政治治理体制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威权主义治理构建
        二、海湾君主制国家政治治理的政体类型
        三、海湾君主制国家威权治理的合法性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政治治理的权力核心
        一、家族权力国家化:责任性与控制力
        二、权力核心的继承问题:表现与差异
        三、权力核心圈的派系情况与互动关系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政治治理的协商民主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协商传统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协商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协商机构的人员构成
        四、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协商机构的效能与问题
    第四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政治治理的行政机构与施政能力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行政机构功能化的演进
        (一)沙特阿拉伯行政体系的发展阶段
        (二)巴林的行政体系的发展阶段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行政体系的施政能力评价
        (一)行政能力的评价标准梳理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行政能力的简要评价
    小结
第二章 资源型经济模式转型与市场化运作: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经济治理的基本特征
        一、国家主导的经济治理模式
        二、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
        三、外籍劳工数量庞大的劳动力结构
        四、第一、二、三产业之间转换不合理
        五、与全球市场走势密切相关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经济治理中的国家与市场关系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差异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私营部门的发展情况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私有化进程
        四、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商人类型与政商关系
        五、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职能与市场经济改革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市场资源配置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市场竞争规则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市场宏观调控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战略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治理规划
        (一)经济治理规划相关理论与沙特、巴林的治理规划概述
        (二)沙特阿拉伯经济治理的五年发展规划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经济治理的长远规划
        二、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转型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经济多元化转型的政策特点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经济多元化转型路径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本土化人力资源政策
    小结
第三章 社会变迁与“食利契约”下的治理问题:沙特与巴林的社会治理
    第一节 二战后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社会结构演变及特征
        一、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动
        二、城市化催生人口的地域空间结构变化
        三、社会阶层变动:“中产阶层”崛起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一、“食利国家”概念与海湾君主制国家
        二、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国家与社会的契约关系
        三、“食利契约”与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社会稳定
        四、海湾君主制国家的社会保障传统与现代福利国家理论
        五、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福利国家构建途径
        六、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福利制度的问题与转型出路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
        一、妇女的社会地位与角色权利问题
        二、群族身份与社会整合问题
        三、社会财富分配与贫困问题
        四、部落传统与社会组织结构问题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的个体诉求问题
        六、海湾社会中的移民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官方宗教文化规则与多维思潮冲击:沙特与巴林的宗教文化治理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宗教文化治理类别
        一、沙特阿拉伯:瓦哈比教派与宗教文化治理
        二、巴林:统治家族与社会民众的宗教派别错位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宗教文化与国家治理
        一、伊斯兰宗教信仰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二、阿拉伯部落文化的承袭
        三、官方宗教文化原则与治理方式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宗教文化治理中的交往纷争
        一、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宗教文化思潮及群体
        二、跨国宗教文化的认同及治理问题——以什叶派为例
        三、政府对非官方宗教文化的治理政策与发展出路
    小结
第五章 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内外动力与变革矛盾:沙特与巴林的治理嬗变
    第一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内部动力与地区效应
        一、沙特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内部动力:经济、文化与政治因素
        二、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地区效应
    第二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域外力量:以美国“民主促进”为例
        一、美国对海湾君主制国家“民主促进”的现实考量
        二、阿拉伯剧变前美国对海湾君主国“民主促进”的政策框架
        三、阿拉伯剧变后美国“民主促进”政策与海湾悖论
    第三节 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嬗变的七组矛盾
    小结
结论 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治理之路通往何方
    一、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国家治理模式判析
    二、新时期沙特阿拉伯与巴林的国家治理变革与问题
        (一)巴林:寻求国家稳定的治理变革趋向
        (二)沙特阿拉伯:全方位的国家治理变革
        (三)沙特阿拉伯与巴林治理变革的悖论与出路
    三、面向时代大潮中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框架理论下半岛网“一带一路”阿拉伯语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指导理论
2 半岛网“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高层框架分析
    2.1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数量与篇幅分析
        2.1.1 数量与频率分析
        2.1.2 篇幅与体裁分析
        2.1.3 稿件来源分析
    2.2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主要议题分析
        2.2.1 经济议题分析
        2.2.2 政治议题分析
        2.2.3 文化议题分析
    2.3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报道倾向分析
        2.3.1 中立报道分析
        2.3.2 正面报道分析
        2.3.3 负面报道分析
3 半岛网“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中层框架分析
    3.1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历史”与“先前事件”分析
        3.1.1 “历史”框架分析
        3.1.2 “先前事件”框架分析
    3.2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归因”与“评估”分析
        3.2.1 “归因”框架分析
        3.2.2 “评估”框架分析
    3.3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结果”与“影响”分析
        3.3.1 “结果”框架分析
        3.3.2 “影响”框架分析
4 半岛网“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报道低层框架分析
    4.1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中词汇的使用分析
        4.1.1 词汇表述分析
        4.1.2 修辞使用分析
    4.2 “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中信息源分析
        4.2.1 中方消息源分析
        4.2.2 外方消息源分析
        4.2.3 模糊消息源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半岛网“一带一路”报道相关类目统计
附录 B:关于“历史”的相关表述统计
附录 C:关于“先前事件”的相关表述统计
附录 D:关于“归因”的相关表述统计
附录 E:关于“评估”框架的相关表述统计
附录 F:关于“结果”框架的相关表述统计
附录 G:关于“影响”的相关表述统计
附录 H:96篇有效文章译文(部分)
附件

(10)“9·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外交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序言
    一、选题理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阐述
第一章 “9·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媒体外交的概况
    第一节 历史背景和动机
        一、客观环境
        二、现实利益
        三、美国在阿拉伯国家开展媒体外交的动因和目的
    第二节 政策法律
    第三节 机构设置
        一、副国务卿与公共事务局
        二、全球沟通办公室
        三、中东广播网
第二章 “9·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开展媒体外交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萨瓦电台
        一、萨瓦电台简介
        二、萨瓦电台运营状况剖析
        三、萨瓦电台改版
    第二节 自由电视台
        一、自由电视台简介
        二、自由电视台运营状况剖析
    第三节 《嗨》阿拉伯语杂志
第三章 “9·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开展媒体外交的效果评析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对阿拉伯国家开展媒体外交的效果评析
        一、萨瓦电台的收听情况分析
        二、自由电视台的收视情况分析
    第二节 美国开展媒体外交效果有限的原因
        一、媒体外交实践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矛盾
        二、媒体外交的具体实践存在问题
        三、阿拉伯各国政府的施压及本地媒体的竞争
    第三节 美国在阿拉伯国家开展媒体外交对中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四、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传播[D]. 刘景珍.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卡塔尔斡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林昕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埃及介入北也门内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研究(1962-1967)[D]. 张杨卿.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瓦哈比主义政治伊斯兰内部分歧的构成性分析 ——以沙特与卡塔尔为例[D]. 马雪. 外交学院, 2020(08)
  • [5]以色列与韩国关系研究[D]. 韩博雅. 郑州大学, 2020(03)
  • [6]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D]. 张文涛. 西北大学, 2020(07)
  • [7]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D]. 薛英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海湾君主制国家现代国家治理多维研究 ——以沙特阿拉伯、巴林为中心[D]. 陈小迁. 西北大学, 2019(01)
  • [9]框架理论下半岛网“一带一路”阿拉伯语新闻报道研究[D]. 吴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9(01)
  • [10]“9·11”事件后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外交评析[D]. 于淼.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阿拉伯国家与“半岛”台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