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立国论文-周楠

以农立国论文-周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以农立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教育界,以农立国,以工立国,生产教育

以农立国论文文献综述

周楠[1](2018)在《“生产教育”向何处去?——1930年代教育界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发生激烈争论,影响深远。这场争论在教育领域同样有所反应,集中体现在1930年代教育界关于生产教育的讨论中。围绕生产教育中"生产"究竟以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为主,教育界先后形成了"农业为主"论、"工业为主"论、"农工并重"论等叁派观点。表面上看,"农工并重"论获得一致认可;就实质而言,应是"工业为主"论占据优势。回顾这场教育领域的争论,可以为认识中国发展道路"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视角。(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禹思恬,周建波,梁银鹤[2](2018)在《“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鹏,袁丽君[3](2017)在《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农立国"是杰斐逊在美国建国之初所提出的立国政策构想。以农立国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也有着促进商品性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大农场经济出现等积极作用,本文分别从局限性与积极性两方面对杰斐逊的立国思想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入探讨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从而进一步认识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7年10期)

邓国庆[4](2017)在《以农立国以农富国 巴西力推农产品出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鼓励农产品出口,政府设立了出口保险基金及出口信贷基金,对于巴西优势出口农产品如大豆、咖啡、橙汁等均可申请保险基金及信贷基金的支持,从而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巴西柑橘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咖啡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3(本文来源于《粮油市场报》期刊2017-03-09)

邓国庆[5](2017)在《“以农立国” “以农富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巴西柑橘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咖啡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3%,橡胶、香蕉、大豆、剑麻等经济作物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巴西采取了“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国策,农业市场对外开放,大宗农产品成为国家主要的出口创汇来源。(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03-03)

李方菁[6](2016)在《章士钊“以农立国”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士钊是民国以及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积极活跃于政坛,有热忱的爱国之心,希望在祖国的发展中尽自己的一份力。20世纪20年代,他在军阀政府官居要职,勇于针砭时弊,甚至发文讨伐国会。国内政局的动荡也将他牵连进去。最后不得已被迫去官,远赴重洋寻求新的治国理政之道。章士钊早年是一名立宪主义学者,宣扬“调和立国”理论,其意在将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引进国内,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二次远赴欧洲游学时,他看到了工业化发展给西方带来的重创,经济危机波及整个欧洲,世界大战致使欧洲满目疮痍。这番场景导致章士钊对自己原先提倡的西方理论产生了怀疑。此次来英国,他接触到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遭遇困境时,许多学者将目光转移到了社会主义上。基尔特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之一,其提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张与我国传统社会有契合之处。章士钊自幼学习传统文化,在西方接触到基尔特主义之后,更是激起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怀恋。他用调和的思想,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与基尔特主义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以农立国”思想。“以农立国”思想是一套集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建设思想,得到了国内学界一些学者的赞扬与支持。然而“以农立国”思想也面临着诸多批评。章士钊凭借自己在政坛的地位,努力宣扬他的“农国论”,以期用农业建设恢复中国昔日的繁荣。但他的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在没有得到彻底的实践之前就因政局突变而不得已草草结束。章士钊的“以农立国”思想有其独特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但其弊病也非常明显。在中国努力实现社会转型的当下,“以农立国”思想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而它的弊病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无论“以农立国”思想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章士钊都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15)

王瑞来[7](2015)在《以农立国——读《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华以农立国。据统计,即使是到了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明代,农民依然提供了国家80%的岁入。时至今日,农业、农村、农民这样的叁农问题仍旧相当严峻。而将历史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陇亩纵横,阡陌交错,城市仅仅是稻海麦浪中星星点点的孤岛。中国历史几经嬗变,7至10世纪的唐五代是重要的一环。20世纪初叶,日人内藤湖南纵观历史大势,首倡唐宋变革论。后来,围绕这一有待实证的命题,在历史研究的诸多领(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王瑞来[8](2015)在《以农立国——读《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华以农立国。据统计,即使是到了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明代,农民依然提供了国家80%的岁入。时至今日,农业、农村、农民这样的叁农问题仍旧相当严峻。而将历史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陇亩纵横,阡陌交错,城市仅仅是稻海麦浪中星星点点的孤岛。中国历史几经嬗变,7至10世纪的唐五代是重要的一环。20世纪初叶,日人内藤湖南(本文来源于《历史文献研究(35)》期刊2015-06-01)

熊亚平[9](2015)在《“以农立国”思想的历史性转折——吕瑞庭与米迪刚“立国”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农立国"思想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即由"农业立国"转向"农村立国",由单纯探讨"立国"问题转向对中国建设之路的探索,其本质则由"立国"时如何更好地维护农业的地位,转向"建国"中如何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期间,吕瑞庭与米迪刚(米迪刚系直隶省定县翟城村人,与其父米春明等人在翟城村推行的"村治"被认为是民国乡村自治的先河)的"立国"论不仅标志着这一转折的开始,而且构成20世纪前期探索中国建设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研究二人的"立国"论,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晓寒[10](2013)在《20世纪上半叶“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问题,开展了持续的"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大论战,进而推动工业化思想的嬗变,留下了宝贵的经济思想遗产。一、1901-1920年思想界"以工立国"与"农业立国"的论战20世纪初期中国思想界的"立国道路之争"形成了"工商为本"论、"农工商并重"论、"农业为本"论叁种主要观点。1、"工商为本"论1901年1日1日《申报》刊载的《自(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13年16期)

以农立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关于"何以立国"的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以工立国"还是"以农立国"。此次争论包括了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社会名流,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守旧派"、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运动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董时进为代表的"创新派"坚持"以农立国",他们的出发点是中国对于农国地位以及农国精神的维护;吴景超、张培刚、孙倬章则是"以工立国"派的重要拥趸,他们主要着眼于现实,提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此外"非名流"乃至"草根"阶级也参与到了论战中,与他们相比,"名流"论战者有着更为宏观、全局性和深层次的把握。传统认为"工农之争"的论战以"以工立国"派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农立国"的观点不无道理,甚至对于现阶段经济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农立国论文参考文献

[1].周楠.“生产教育”向何处去?——1930年代教育界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J].齐鲁学刊.2018

[2].禹思恬,周建波,梁银鹤.“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民国时期立国之争的再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刘鹏,袁丽君.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J].世界农业.2017

[4].邓国庆.以农立国以农富国巴西力推农产品出口[N].粮油市场报.2017

[5].邓国庆.“以农立国”“以农富国”[N].科技日报.2017

[6].李方菁.章士钊“以农立国”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6

[7].王瑞来.以农立国——读《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J].历史文献研究.2015

[8].王瑞来.以农立国——读《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C].历史文献研究(35).2015

[9].熊亚平.“以农立国”思想的历史性转折——吕瑞庭与米迪刚“立国”论比较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10].张晓寒.20世纪上半叶“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之争论[J].学习月刊.2013

标签:;  ;  ;  ;  

以农立国论文-周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