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纵坑甲虫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松纵坑甲虫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一、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文静,冯世鹏,韩日畴[1](2020)在《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的研发进展》文中提出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已被用作一种生物因子防治温带农林害虫、植物病原和线虫。同时,粉棒束孢作为冬虫夏草中的定殖真菌,严重危害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sinensis寄主蝙蝠蛾幼虫的饲养,引起了资源昆虫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控制。作为生防真菌,粉棒束孢资源的分布和筛选、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培养、活性成分和药效、分子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病害控制、安全性等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作为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病原菌,学界和产业界一直研究其感染特征、侵染机理和防霉剂筛选等,为这一真菌的高效安全控制提供基础。本文将综述粉棒束孢在利用和控制两大方面的研发进展。

徐淑英[2](2013)在《我国对林木小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小蠹的分类、生物学、生态学、防治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对小蠹的研究进展状况。

吴琼[3](2012)在《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结构》文中认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是我国秦岭巴山林区优质针叶树种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的毁灭性的先锋蛀干害虫,其危害树龄30年以上的华山松的健康树木,能够导致被害寄主树木迅速死亡,严重破坏针叶树木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广泛分布于小蠹虫触角和体表其他部位的各种感受器(尤其是化学感受器)在小蠹虫入侵、定居和繁殖,特别是在接受或感受寄主树木次生代谢物质引诱和对异性的准确定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揭示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规律,能够为进一步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树木的识别机制和行为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及幼虫全身的感受器的分布、类型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得到如下结果:(1)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头部、前足、鞘翅和膜翅主要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钟形感器、芽形感器7种类型的感受器构成;幼虫全身分布有Bohm氏鬃毛、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2)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头部是感受器分布最为集中的部位,尤以触角最为明显,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触角的感受器主要包括: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芽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复眼分布的感受器为刺形感器和毛形感器,而口器上分布的感受器为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前足上分布有钟形感器和毛形感器,其中钟形感器数量在雌雄间存在明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成虫鞘翅上分布着在具有表皮孔圆形凹陷区域内的毛形感器;膜翅上均匀分布有Bohm氏鬃毛和刺形感器。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头部、前足、鞘翅和膜翅都有不同的感受器分布,雌雄成虫在感受器类型上无性二型现象,仅在其前足钟形感器数量上存在性别间的明显差异。幼虫全身分布感受器,但感受器的种类少于成虫。(3)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锤头部毛形感器为单层壁孔感器,感受器的外壁上有很多孔状结构使得内腔神经与外界相连,是华山松大小蠹识别寄主树木的主要嗅觉感受器类型;触角的刺形感器为3-4层壁构成的无孔感器,不具有感受气体物质的嗅觉感受器功能;锯齿形毛状结构内部无神经等结构,均不具有感受气体物质的嗅觉感受器功能。

梁靓,王菡,李毅然,张琦[4](2012)在《7种小蠹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PAGE方法对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进境木材上7种小蠹虫幼虫和成虫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7种小蠹虫POD同工酶电泳酶谱缺乏稳定性,属间差异大于种间差异,种间差异不明显,所以利用POD同工酶电泳酶谱对小蠹虫种间分类鉴定的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健[5](2011)在《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分类学研究》文中提出天牛科Cerambycidae是鞘翅目Coleoptera中最大的科之一,全世界约有45000种,是鞘翅目昆虫中形态变异最具多样性的类群之一。到2005年止,中国天牛记录已有3100余种。天牛科昆虫绝大多数取食植物,部分种类的天牛是林木的重要害虫,严重危害果树和观赏类树木;其它种类的天牛危害落叶树和阔叶树,少部分的天牛危害农作物。大多数种类的天牛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由于天牛与其寄主植物紧密的协同进化,天牛可以作为森林健康和多样性的重要生物指示信号。本研究共整理鉴定出吉林省天牛科昆虫7亚科102属223种,并对吉林省天牛科昆虫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所整理鉴定的223种天牛中,各分布区的种类由多至少依次为东北区222种,华北区111种,蒙新区108种,华中区79种,华南区60种,西南区42种,青藏区16种。各亚科所占比例分别为沟胫天牛亚科35属84种,占总种数的37.67%;天牛亚科26属55种,占总种数24.66%;锯天牛亚科4属4种,占总种数1.79%;花天牛亚科32属67种,占总种数30.04%;幽天牛亚科3属6种,占总种数2.69%;椎天牛亚科1属1种,占总种数0.45%;膜花天牛亚科1属6种,占总种数2.69%。自从天牛科这一分类单元建立以来,对于天牛科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个许多不同的见解,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主要就吉林省分布数量较多的4亚科天牛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探讨,试图解决这4个亚科与其它亚科的相互关系,并对传统分类学提出的观点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本研究共采用4亚科31属36种天牛进行研究。1生物化学方面: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亚科9属11种天牛的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探讨酯酶同工酶技术应用于天牛亚科级阶元分类的有效性。结论如下:(1)从酶带数量上来看,沟胫天牛亚科相对数量较多,9-13条不等;花天牛亚科酶带数量较少,2-6条不等,多为3条。从酶活性来看,沟胫天牛亚科类群酶活性强于其它两个亚科。(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酶带的迁移率,3亚科昆虫有效地归为3个分支,其中天牛亚科和花天牛亚科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个分支,后与沟胫天牛亚科相聚。在标本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利用酯酶同工酶分析天牛亚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是可行的。但在解决近缘属种的关系问题上,酯酶同工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由于所选取的分类单元数量较少,对于天牛科亚科间关系这一系统发育问题,还需结合形态学手段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得到的结果联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到更为可靠的结果。2分子生物学方面:提取了天牛科4亚科31属36种昆虫的总DNA。采用3对通用引物扩增了2段线粒体基因部分序列和1段核基因部分序列,获得长度为771bp的COI基因序列36条,长度为501bp的16SrDNA基因序列36条,长度为772bp的28SrDNA基因序列32条;采用Clustal v1.8、Bioedit v7.0.9和MEGA 4.0软件对DNA序列的碱基组成、碱基替换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基于28SrDNA基因序列和3段基因联合数据集采用PAUP 4.0的MP法、NJ法、PHYML v2.4.4的ML法以及MrBayes 3.1.2的贝叶斯法分别重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共向GenBank数据库提交新序列104条,涉及天牛科4亚科31属36种,包含3种基因。(2)在天牛科内线粒体基因序列为“AT”碱基丰富序列,线粒体基因序列的颠换高于转换,而核基因序列的转换稍高于颠换。(3)本论文基于28SrDNA基因序列的建树结果有效的将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沟胫天牛及天牛亚科聚在不同的分支,从分子角度证明了4亚科的单系性。(4)本论文基于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王乔和蒋书楠(1991)以植物学和古地理学为依据,结合形态特征和天牛生物学特性讨论天牛科主要亚科的演化关系部分结果一致。认为沟胫天牛亚科和天牛亚科是较为原始的类群,锯天牛亚科和花天牛亚科是较为进化的类群。3触角感器显微结构方面:本论文结果表明,曲纹花天牛和橡黑花天牛雄性锥形感器2的数量显着多于雌性。在其它类群的昆虫中,也发现同种昆虫雌雄个体感器数量存在差异的现象。同属的两种天牛,不同类型感器在数量、分布上存在差异。目前,由于不同学者对昆虫触角感器的分类和命名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描述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触角感器作为分类特征和系统发育研究的依据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有研究发现,昆虫感器的数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蝗虫,会因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不同而改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昆虫触角感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种类昆虫感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上,并没有对触角感器作为昆虫分类研究和系统发育研究的可靠性作出定论。本论文通过现代生物学技术对基于形态学角度的天牛科传统分类学观点进行了验证,现代生物学技术具有准确、客观、灵敏等优点,弥补了传统形态学方法的缺点和不足。DNA序列数据具有明确的遗传基础,其数据量的大小仅受基因的大小限制。形态数据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从化石和保存的标本上得到,并可从个体发育角度进行解释。而且,有些问题只能通过形态特征来解决,另一些问题则要应用分子数据来解决。大量研究表明,将分子与形态结合起来比单一方法可对问题作出更好的描述和解释。

卜书海[6](2011)在《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道与生殖系统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是秦岭巴山林区华山松的毁灭性森林害虫,严重威胁着秦岭巴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华山松大小蠹的发生规律、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树木的选择性、飞行与扩散机制、华山松大小蠹和蓝变真菌的关系等已有大量研究,但华山松大小蠹消化系统结构、生殖与种群繁衍等未被充分地研究,直接制约了对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数量波动和成灾机理的研究,以及对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数量调控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为此,本文应用生理生化和电镜等技术,通过对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殖与种群繁衍的关系研究,旨在揭示华山松大小蠹种群数量波动的机制。1.对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前肠、中肠和后肠组织与细胞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前肠分为口腔、咽、食道、嗉囊和前胃,食道和嗉囊存在着棘突,前胃具有精细的几丁质骨板结构;中肠由中肠前段、中肠后段和160个胃盲囊组成,胃盲囊位于中肠的后段,呈6纵列排列;后肠分为后肠前段和后肠后段,具有6个马氏管,后肠具有隐肾管系统,存在纵肌,但不存在细小的角质棘突。2.华山松大小蠹成虫中肠后段具有长的微绒毛、丰富的糙面内质网和多皱褶的基底内褶;同时,中肠中的围食膜是由2层不连续的套筒管状结构构成,每隔1 um呈纽扣状凸起于表面,属于Ⅱ型围食膜;后肠上皮表面具有角质层,上皮缺乏微绒毛。羽化成熟的华山松大小蠹雌性成虫中肠上皮细胞质具有发达的糙面内质网和大量高电子密度颗粒,这可能与小蠹虫中肠激素合成有关。3.对危害华山松韧皮部组织的16种小蠹虫前胃板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6种小蠹虫前胃均有8个骨板组成,每个骨板又被分为具齿的板状部和可移动的咀嚼刷和长刚毛的片状部两部分。这些韧皮小蠹虫胃板的骨化程度、板状部结构、咀嚼刷和刚毛的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可分为A型、B型和C型3种类型,韧皮小蠹虫前胃板结构的差异不仅可以作为种的分类特征,而且前胃板结构的分化与营养的摄取有密切的关系。4.对华山松大小蠹雄性成虫生殖系统和精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环状附腺、线形附腺(分长支和短支类型)组成。精细胞的分化发生在育精囊内,每个育精囊内精细胞可达到512个。华山松大小蠹精子和精子发生具有鞘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精子头部由3层结构的顶体和细胞核组成;尾部由线粒体衍生物、副体和9+9+2轴丝结构等细胞器组成。但华山松大小蠹精子在精细胞发育的早期,细胞核的拉伸和染色质的浓缩形成凸字形;精子超微结构中具有独特的“h”型顶体泡,以及位于精子尾部中段的海绵体结构和位于精子主段的涨泡状结构。此外,华山松大小蠹雄性具有环形和线形2种类型的附腺;每个睾丸含有20个精巢小管明显区别于鞘翅目其它昆虫。5.华山松大小蠹雌性成虫生殖系统和卵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雌性生殖系统由4个端滋式卵巢管(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个中输卵管,和1个受精囊组成,缺少附腺。卵巢管原卵区为合胞体区,前卵泡细胞和停滞卵母细胞分布在基部区域;卵黄区由710个线性排列、处于前卵黄生成期和卵黄生成期发育阶段的卵泡组成。随着卵泡的发育,卵泡细胞间间隙增大,卵泡细胞质中出现更丰富的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这些说明卵黄生成期的卵泡细胞促进了卵母细胞外源蛋白的吸收,同时也表明卵泡细胞参与卵黄膜的合成;卵母细胞质中积累了更多的脂滴,卵黄颗粒和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说明卵母细胞自身参与到卵黄成分的合成过程。同心轮状糙面内质网的存在,是卵黄生成晚期卵母细胞的典型特征。

马超[7](2011)在《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反应和飞行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Coleoptera: Scolytidae)是秦岭巴山林区极具毁灭性的先锋害虫,主要入侵危害30年以上的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导致大面积华山松林死亡,给秦岭林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华山松挥发性物质是华山松大小蠹迁飞扩散和选择入侵寄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以及飞行行为的影响,对于揭示华山松大小蠹选择入侵和扩散机制、提供生态防治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室内趋向行为测定和飞行行为测定系统研究了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对华山松大小蠹的趋向行为和飞行行为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寄主华山松11种单萜烯化合物均出现不同的反应,除(S)-(-)-β-蒎烯外,其余10种挥发物质单体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表现出正趋向反应。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不同被害阶段华山松挥发油也表现出显着的趋向反应。(2)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趋向性反应与挥发性物质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低浓度刺激下,只有α-菲兰烯对雌、雄成虫表现出显着的趋向作用;随浓度的升高,华山松大小蠹雌性成虫对(S)-(-)-α-蒎烯、(-)-莰烯和α-菲兰烯表现出明显的正趋向反应,而华山松大小蠹雄性成虫对(R)-(+)-α-蒎烯和3-蒈烯表现出明显的正趋向反应。(3)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对寄主挥发油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在浓度达到100μg/μL趋向反应差异极显着。在100μg/μL浓度以下,除α-菲兰烯以外,健康华山松韧皮部挥发油与被害华山松韧皮部挥发油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趋向反应)较其他挥发物质单体显着。雌虫对α-菲兰烯的趋向反应显着高于(R)-(+)-α-蒎烯、(S)-(-)-α-蒎烯、(-)-莰烯和3-蒈烯;α-菲兰烯和(R)-(+)-α-蒎烯引起雄虫的趋向反应显着大于(S)-(-)-α-蒎烯、(-)-莰烯和3-蒈烯。(4)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挥发性物质的趋向反应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华山松大小蠹雌虫(-)-莰烯、健康华山松韧皮部挥发油和被害华山松韧皮部挥发油的趋向反应显着大于雄虫。雌、雄成虫对其他挥发性物质的趋向反应没有显着的差异。(5)3-蒈烯和(R)-(+)-α-蒎烯在对华山松大小蠹雌虫24 h连续飞行过程中具有显着的刺激作用,(S)-(-)-α-蒎烯对雄虫的飞行行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累计飞行时间显着大于雌虫,而其它挥发性物质单萜和寄主挥发油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的飞行行为没有显着的影响。

丁彦[8](2010)在《华山松大小蠹后肠、粪便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室内趋向的研究》文中认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作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的毁灭性先锋害虫,大量侵入寄主华山松后,导致树势迅速衰弱,诱发次期性小蠹虫大量入侵,导致寄主树木的死亡,严重影响了秦岭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本文从探索其化学活性物质的角度出发,在常温下(25℃),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健康华山松树皮挥发性物质,同时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华山松大小蠹的后肠和粪便挥发性物质,并利用GC-MS分析其中的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和“Y”型嗅觉仪进行室内趋向测定,旨在从化学通讯的角度来揭示华山松大小蠹入侵危害寄主华山松的机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在健康华山松树皮GC-MS测定中,共鉴定出40种物质,主要包括烯烃类化合物,芳香烃(萘、菲、薁,苯及其衍生物)、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烃,其中含有15种烯烃类化合物,14种为萜烯,含量最多的为n-棕榈酸22.69%,α-蒎烯17.45%,苯8.89%。2)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后肠挥发物中,共检出23种物质,其中最多是有机酸类化合物,总量为75.76%,以9,12-十八碳二烯酸(Z,Z)最多,占到了28.29%;其次是萜烯类化合物,总量为7.24%,其中(全E)-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二十四碳己烯占4.12%;酯类化合物4.18%;雌雄甾类化合物4.13%;此外,还有少量的醇类、醛类、酮类和烷烃。萜酸、萜烯和和酯类化合物总量达到了87.18%,是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后肠挥发物的主要成分。3)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后肠提挥发物中,共检出25种物质,以树脂型海松酸最多,占到了22.37%,其次是棕榈酸甲酯15.47%,此外,除了有机酸以外,还有少量的醇类、恶庚和烷烃。有机酸、酯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达到了87.18%,是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后肠挥发物的主要成分。4)在华山松大小蠹粪便挥发物中,共检测出33种物质,有机酸总量为34.21%,其中又以树脂型的海松酸最多17.11%;其次是萜烯类化合物22.02%,其中α-蒎烯,占7.84%;萘类化合物11.10%;醇类化合物9.98%;此外,还有少量的醛类、酮类、酯类、酚类、菲类、薁和甾类。有机酸、萜烯类化合物、萘类化合物总量达到了87.18%,是华山松大小蠹粪便挥发物的主要成分。5)用“Y”型嗅觉仪测试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对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α-蒎烯和棕榈酸甲酯在4个浓度梯度下(0.1μlμl-1、0.01μlμl-1、0.05μlμl-1和0.001μlμl-1)的室内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α-蒎烯、9,12-十八碳二烯酸和9-十八碳烯酸对华山松大小蠹都表现出来明显的趋性,引诱率分别达到了73.33%、56.67%和53.33%,表明华山松大小蠹对于这3种物质有具有选择性,大小依次为α-蒎烯>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不同浓度对华山松大小蠹引诱效果不同,在0.05μlμl-1浓度下引诱效果最好,引诱最适浓度在0.05μlμl-1附近。本文从华山松大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着手,通过GC-MS分析和室内生测,初步鉴定了华山松大小蠹化学信息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室内趋向实验表明:α-蒎烯、9,12-十八碳二烯酸和9-十八碳烯酸对华山松大小蠹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这3种物质是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活性物质的有效成分。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华山松大小蠹化学通讯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可持续治理松树小蠹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张蕾蕾[9](2010)在《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文中研究说明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是秦岭巴山林区华山松(Pinus armandi)的毁灭性先锋害虫,主要危害树龄超过30年的健康华山松,导致大量华山松的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华山松大小蠹主要依靠寄主挥发性物质进行准确的寄主定位、入侵、产卵、繁殖。触角是华山松大小蠹感知植物挥发性物质的主要器官,而触角电生理反应是昆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最直接的反应。为此,研究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对揭示华山松大小蠹的扩散机制和侵害机理以及华山松大小蠹的可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应用昆虫触角电位仪研究了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华山松主要挥发物质单萜和华山松针叶、韧皮部挥发油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得到结果如下:(1)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华山松挥发物中的α-菲兰烯、(S)-(?)-β-蒎烯、(R)-(+)-α-蒎烯、(S)-(?)-α-蒎烯、3-蒈烯、β-月桂烯、(S)-(?)-柠檬烯、(+)-莰烯、(R)-(+)-柠檬烯、α-蒎烯、莰烯和柠檬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电生理反应,其中对α-菲兰烯、(S)-(?)-β-蒎烯和(S)-(?)-α-蒎烯的反应阈值最低,而(R)-(+)-柠檬烯和乙酸龙脑酯的反应阈值最高。(2)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具有性别的差异性,其中雌成虫对(S)-(?)-α-蒎烯、(?)-莰烯和α-菲兰烯的EAG反应较强,雄虫对(+)-3-蒈烯、(R)-(+)-α-蒎烯和(+)-莰烯的反应较强。(3)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浓度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EAG反应具有直接的影响。在挥发性物质低浓度刺激下华山松大小蠹触角对(S)-(?)-β-蒎烯、α-菲兰烯、(S)-(?)-α-蒎烯的EAG反应最大,随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升高,在浓度达到100μg/μL时,雌虫对α-菲兰烯、(?)-莰烯的EAG反应最大,雄虫对α-菲兰烯、(R)-(+)-α-蒎烯和(+)-莰烯反应最大;在低浓度下(S)-(?)-β-蒎烯和(?)-莰烯雄虫的反应显着性大于雌虫,而在高浓度下雌虫的反应大于雄虫。(4)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对立体异构化合物的EAG反应有差异性,雌雄虫对两种莰烯((+)-莰烯、(?)-莰烯)和两种柠檬烯((R)-(+)-柠檬烯、(S)-(?)-柠檬烯)的EAG反应均有显着性差异;雄虫对两种立体异构体((R)-(+)-α-蒎烯、(S)-(?)-α-蒎烯)的反应差异显着,而雌虫差异不显着(P<0.01)。(5)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对华山松针叶挥发油、健康木韧皮部挥发油和枯萎木韧皮部挥发油的EAG反应均明显大于雄虫(P<0.01),而且华山松大小蠹对枯萎木韧皮部挥发油的EAG反应大于健康木。在枯萎木挥发油和健康木挥发油0.1μg/μL及以下浓度,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EAG反应没有显着差异,但当浓度上升到1μg/μL以上时,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枯萎木挥发油和健康木挥发油的EAG反应具有显着差异(0.01<P<0.05)。

莫圣书,王玉洁,赵冬香[10](2010)在《同功酶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当前应用于昆虫分类中的同功酶技术的原理、操作及在昆虫分类学中的研究简况,并明确了同功酶在昆虫分类学发展上的意义。

二、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的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鉴定分类和遗传多样性
2 培养
3 活性成分和药效
    3.1 多肽、酮醌
    3.2 生物碱
    3.3 蛋白质
    3.4 多糖
    3.5 生长素
4 生物转化
5 分子生物学
6 有害生物控制
    6.1 防治害虫
    6.2 防治线虫和蜱螨类
    6.3 病原菌
7 非目标和有益生物的影响
8 粉棒束孢的控制
9 粉棒束孢的安全性
10 展望
    10.1 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和应用
    10.2 代谢物的高效和高值利用
    10.3 杀虫机制和有效控制

(2)我国对林木小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研究
2 生物学研究
3 生态学研究
4 小蠹伴生菌的研究
5 小蠹除害方法研究
    5.1 化学防治方法
    5.2 物理方法
    5.3 生物防治
    5.4 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
6 讨论

(3)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受以下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华山松大小蠹的研究状况
        1.1.1 小蠹虫种类、分布与危害
        1.1.2 华山松大小蠹及其危害
        1.1.3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现状
    1.2 昆虫的寄主选择
        1.2.1 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
        1.2.2 小蠹虫的信息素
    1.3 昆虫的感觉器官和感受机制
        1.3.1 感受器外部形态
        1.3.2 感受器内部构造
        1.3.3 感受器分布位置
        1.3.4 昆虫嗅觉的中枢神经系统
        1.3.5 昆虫嗅觉感受器感受机制
    1.4 昆虫嗅觉神经的主要研究方法
        1.4.1 昆虫触角电位技术
        1.4.2 电子显微镜技术
        1.4.3 单细胞记录
        1.4.4 气味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研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 实验材料准备
        2.2.1 实验林场概述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处理
    2.3 实验步骤、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华山松大小蠹体表感受器类型
    3.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和幼虫感受器的分布
        3.2.1 成虫头部感受器的分布(图3-1-A、3-1-B、3-1-C、3-1-L)
        3.2.2 鞘翅上感受器的分布(图3-1-K)
        3.2.3 膜翅上感受器的分布(图3-1-J)
        3.2.4 足感受器的分布(图3-1-H、3-1-I)
        3.2.5 华山松大小蠹幼虫感受器的分布(图3-1-G、3-1-M)
        3.2.6 华山松大小蠹体表感受器数量与分布
    3.3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触角主要感受器的内部结构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和幼虫体表感受器类型
        4.1.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和幼虫感受器的分布规律
        4.1.3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结构
    4.2 讨论
        4.2.1 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功能探讨
        4.2.2 电子显微镜制样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7种小蠹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7种小蠹虫幼虫、成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比较
    3.2 7种小蠹虫幼虫和成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相似性比较
    3.3 7种小蠹虫幼虫和成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类分析结果
4 讨论

(5)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天牛科分类学研究概况
        1.1 天牛科昆虫的分类地位
        1.2 天牛科昆虫的分类系统
        1.3 国外天牛科昆虫分类研究概况
        1.4 我国天牛科昆虫分类研究概况
    2 生物技术在天牛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生物化学手段在天牛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2.2 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天牛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区系分析
    1 国内外天牛科昆虫区系研究概况
    2 吉林省天牛科种类组成
    3 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区系组成
        3.1 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的归属
        3.2 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在中国动物规划中的归属
    4 天牛科昆虫与林业的关系
第三章 形态学研究
    1 天牛科昆虫的基本特征
    2 本论文所研究种类的基本特征
        2.1 锯天牛亚科
        2.2 花天牛亚科
        2.3 天牛亚科
        2.4 沟胫天牛亚科
第四章 酯酶同工酶研究
    1 概述
        1.1 同工酶的原理及应用
        1.2 酯酶同工酶的的定义及其多态现象
        1.2.1 定义和分类
        1.2.2 多态现象
        1.3 酯酶同工酶在鞘翅目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1.3.1 叶甲科
        1.3.2 小蠹科
        1.3.3 瓢虫科
        1.3.4 天牛科
        1.3.5 其他科
        1.4 缩写及其含义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及实验用品
        2.3 研究方法
        2.4 实验步骤
        2.5 酶谱记录
        2.6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酯酶同工酶的比较
        3.2 天牛科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酯酶同工酶在天牛亚科级阶元之间的差异
        4.2 酯酶同工酶应用于天牛科高级分类阶元研究中的有效性
        4.3 同工酶电泳应用于分类学研究的优点与缺点
第五章 线粒体基因COI、16SrDNA 及核基因28SrDNA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研究
    1 概述
        1.1 分子系统学
        1.1.1 基本原理
        1.1.2 基本概念
        1.1.3 系统树
        1.1.4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1.1.5 分子性状的优点
        1.2 鞘翅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简述
        1.2.1 线粒体基因组
        1.2.1.1 线粒体DNA的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1.2.1.2 线粒体DNA在鞘翅目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2.2 核基因
        1.2.2.1 核基因的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1.2.2.2 核基因在鞘翅目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标本的采集、固定及保存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总DNA 的提取
        2.2.2 DNA 样品检测
        2.2.3 PCR 扩增目的基因序列
        2.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3.1 序列编辑和比对
        2.3.2 序列组成分析
        2.4 系统发育分析
        2.4.1 外群的选择
        2.4.2 建树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PCR 扩增及测序
        3.1.1 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3.1.2 PCR 产物检测
        3.1.3 PCR 产物测序
        3.2 COI 基因序列分析
        3.2.1 COI 基因序列组成分析
        3.2.2 COI 基因序列多态位点及信号位点
        3.2.3 COI 基因的碱基替换
        3.2.4 COI 基因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3.2.5 不同亚科间COI 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3.3 16SrDNA 基因序列分析
        3.3.1 16SrDNA 基因序列组成分析
        3.3.2 16SrDNA 基因序列多态位点及信号位点
        3.3.3 16SrDNA 基因的碱基替换
        3.3.4 16SrDNA 基因碱基替换饱和分析
        3.3.5 不同亚科间16SrDNA 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3.4 28SrDNA 基因序列分析
        3.4.1 28SrDNA 基因序列组成分析
        3.4.2 28SrDNA 基因序列多态位点及信号位点
        3.4.3 28SrDNA 基因的碱基替换
        3.4.4 28SrDNA 基因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3.4.5 不同亚科间28SrDNA 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3.5 系统发育重建
        3.5.1 基于28SrDNA 基因序列建树
        3.5.1.1 28SrDNA 基因系统发育树
        3.5.1.2 28SrDNA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讨论
        3.5.2 基于联合基因序列建树
        3.5.2.1 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
        3.5.2.2 关于联合基因系统发育树的讨论
    4 结论与讨论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分析
        4.2 目的片段的获得
        4.3 3 种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及分子进化特征
        4.3.1 2 种线粒体基因片段的组成及特征
        4.3.2 核基因片段组成及特征
        4.4 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的探讨
        4.4.1 用于构建系统发育树基因片段的选取
        4.4.2 天牛科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第六章 触角扫描电镜研究
    1 概述
        1.1 昆虫触角感器的结构
        1.2 昆虫触角感器的分类
        1.2.1 根据感器的亲脂性孔道数
        1.2.2 根据感器的生理功能
        1.2.3 根据感器的形态特征
        1.3 触角感器在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1.3.1 在昆虫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1.3.2 在区分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性别及生态型中的应用
        1.3.3 在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4 鞘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研究简述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天牛属2 种天牛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规律的差异
        3.2 楔天牛属2种天牛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规律的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4.1 同种个体雌雄间感器数量的差异
        4.2 近缘种属间感器特征的差异
        4.3 昆虫触角感器显微结构特征的分类价值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区系组成
    2 生物化学部分
    3 分子生物学部分
    4 触角显微结构部分
    5 天牛科高级分类阶元研究展望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道与生殖系统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进展
    1.1 华山松大小蠹的形态特性
        1.1.1 华山松大小蠹外部形态特征
        1.1.2 华山松大小蠹胃板特征
    1.2 华山松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2.1 华山松大小蠹的分布
        1.2.2 华山松大小蠹坑道系统
        1.2.3 华山松大小蠹生活史
        1.2.4 华山松大小蠹飞行与扩散
    1.3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树木的选择性
        1.3.1 寄主选择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
        1.3.2 华山松大小蠹寄主选择与华山松挥发性物质代谢的关系
    1.4 寄主树木对小蠹虫的抗性
        1.4.1 寄主树木对小蠹虫的抗性
        1.4.2 华山松大小蠹克服寄主树木的抗性机制
        1.4.3 华山松大小蠹与蓝变真菌的内在关系
    1.5 大小蠹属昆虫消化道组织结构研究进展
    1.6 华山松大小蠹与其它昆虫生殖系统
        1.6.1 卵巢的结构和种类
        1.6.2 鞘翅目雌性昆虫繁殖系统结构
        1.6.3 华山松大小蠹雌性生殖系统
        1.6.4 昆虫卵巢的发育与细胞凋亡
        1.6.5 雄性昆虫生殖器官结构
        1.6.6 精子发生与精子结构
        1.6.7 华山松大小蠹生殖系统结构
        1.6.8 补充营养对昆虫生殖影响
第二章 华山松大小蠹消化道组织结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华山松大小蠹消化系统解剖学结构观察
        2.2.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道组织学特征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华山松大小蠹中后肠超微结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重要的药品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华山松大小蠹未成熟成虫消化道中肠超微结构
        3.2.2 华山松大小蠹成熟成虫中肠超微结构
        3.2.3 华山松大小蠹成熟成虫后肠超微结构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华山松韧皮小蠹虫前胃板结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前胃处理方法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华山松韧皮小蠹虫前胃板的共性特征
        4.2.2 华山松韧皮小蠹虫前胃板的分化特征
        4.2.3 华山松韧皮小蠹的前胃板类型
    4.3 讨论
        4.3.1 前胃的功能
        4.3.2 食性与前胃结构的关系
        4.3.3 华山松小蠹3 种前胃板结构类型与其个体空间分布
        4.3.4 前胃板与分类
    4.4 小结
第五章 华山松大小蠹雄性成虫生殖系统与精子发生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生殖器官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华山松大小蠹内生殖器官结构
        5.2.2 华山松大小蠹精巢发育特征
        5.2.3 贮精囊结构特征
        5.2.4 附腺结构特征
        5.2.5 精细胞形态与精细胞核的变化
        5.2.6 精细胞细胞器的变化
        5.2.7 华山松大小蠹精子结构特征
    5.3 讨论
        5.3.1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生殖器官
        5.3.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贮精囊与附腺
        5.3.3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精子发生
    5.4 小结
        5.4.1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内生殖器官结构
        5.4.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精子结构
        5.4.3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精子发生
第六章 华山松大小蠹雌性成虫卵巢结构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生殖器官处理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内生殖器官基本结构
        6.2.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生殖腺发育特征
        6.2.3 卵巢管原卵区细胞种类和形态变化
        6.2.4 卵黄生长区卵泡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器特征
    6.3 讨论
        6.3.1 华山松大小蠹雌性成虫生殖器官
        6.3.2 滋养细胞
        6.3.3 卵母细胞
        6.3.4 卵泡细胞
        6.3.5 内膜细胞和间质细胞
    6.4 小结
        6.4.1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内生殖器官结构
        6.4.2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卵巢发育特征
        6.4.3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卵巢管滋养细胞和体细胞特征
结论及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反应和飞行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概述
        1.1.1 小蠹科森林害虫危害状况
        1.1.2 华山松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与危害机制
        1.1.3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进展
    1.2 植物挥发性物质及研究方法
        1.2.1 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概况
        1.2.2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收集方法
        1.2.3 植物挥发性物质分析鉴定
        1.2.4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3.1 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昆虫的关系
        1.3.2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趋向行为的影响
        1.3.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趋避行为的影响
        1.3.4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繁殖行为的影响
        1.3.5 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昆虫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1.3.6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小蠹类昆虫迁飞行为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寄主挥发性物质(挥发油)的提取
    2.2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对华山松大小蠹的趋向行为测定
        2.3.2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对华山松大小蠹的飞行行为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趋向行为反应
        3.1.1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挥发性物质单体的趋向行为反应
        3.1.2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挥发性物质(挥发油)的趋向行为反应
        3.1.3 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不同挥发性物质趋向行为反应的多重比较
    3.2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对华山松大小蠹飞行行为的影响
        3.2.1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单体对华山松大小蠹飞行行为的影响
        3.2.2 寄主挥发性物质(挥发油)对华山松大小蠹飞行行为的影响
        3.2.3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飞行行为差异性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华山松大小蠹后肠、粪便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室内趋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小蠹科化学信息物质概述
        1.2.1 昆虫化学信息素类型
        1.2.2 昆虫化学信息素在林业上的应用
        1.2.3 小蠹科化学信息素
    1.3 华山松大小蠹的研究现状
        1.3.1 华山松大小蠹生物学特性
        1.3.2 华山松大小蠹空间分布的研究
        1.3.3 华山松大小蠹与共生真菌
        1.3.4 华山松大小蠹生理生化的研究
        1.3.5 华山松大小蠹防治方面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背景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样品的采集
        2.2.2 主要仪器及药品
    2.3 试验方法
        2.3.1 挥发物的制备
        2.3.2 测定方法
        2.3.3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物的鉴定
        3.1.1 华山松树皮挥发物GC-MS 鉴定
        3.1.2 华山松大小蠹雌虫后肠挥发性物质GC-MS 鉴定
        3.1.3 华山松大小蠹雄虫后肠挥发性物质GC-MS 鉴定
        3.1.4 华山松大小蠹粪便挥发性物质GC-MS 鉴定
    3.2 华山松大小蠹室内趋向反应
        3.2.1 华山松大小蠹对不同挥发物质的趋向反应
        3.2.2 华山松大小蠹不同挥发物质的LSD 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挥发物质GC-MS 分析
    4.2 挥发物质的室内趋向反应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华山松大小蠹研究概况
        1.1.1 小蠹虫种类、分布与危害
        1.1.2 华山松大小蠹的危害与生活习性
        1.1.3 华山松大小蠹的研究现状
    1.2 寄主挥发物质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
        1.2.1 植物次生挥发性物质的防御作用
        1.2.2 昆虫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识别
        1.2.3 植物挥发物质的收集及成分分析
        1.2.4 华山松的挥发性物质组成成分研究
    1.3 昆虫对寄主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1.3.1 触角在感受化学信息物质中的作用
        1.3.2 影响EAG 反应的因素
        1.3.3 大小蠹属昆虫的EAG 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2 实验用品的准备
        2.2.1 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准备
        2.2.2 酒精喷灯拉制微玻璃电极
        2.2.3 Ringers’电生理溶液的配制
        2.2.4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的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挥发性物质的选择与浓度设计
        2.3.2 触角电位记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正己醇EAG 反应
    3.2 华山松大小蠹对十一种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3.2.1 挥发物浓度与EAG 反应的关系
        3.2.2 挥发性物质EAG 反应的阈值
        3.2.3 华山松大小蠹EAG 反应的雌雄差异
        3.2.4 华山松大小蠹对11 种挥发物EAG 反应的差异性
    3.3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健康木和被害木挥发物的EAG 反应
        3.3.1 华山松挥发油引发EAG 反应的雌雄差异性
        3.3.2 健康木韧皮部和被害木韧皮部提取物反应比较
    3.4 红脂大小蠹引诱剂和华山松粗提α-蒎烯EAG 反应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同功酶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
    1.1 电泳技术
        1.1.1 淀粉凝胶电泳
        1.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A)
        1.1.3 等电聚焦
        1.1.4 双向电泳
    1.2 染色技术
2 操作
    2.1 制样
    2.2 电泳
    2.3 染色
3 同功酶在昆虫分类学中的研究简况
    3.1 膜翅目
    3.2 双翅目
    3.3 鳞翅目
    3.4 同翅目
    3.5 直翅目
    3.6 鞘翅目
    3.7 半翅目
    3.8 蚤目
4 展望

四、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的研发进展[J]. 宋文静,冯世鹏,韩日畴.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2)
  • [2]我国对林木小蠹的研究进展[J]. 徐淑英. 吉林农业, 2013(05)
  • [3]华山松大小蠹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和超微结构[D]. 吴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4]7种小蠹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 梁靓,王菡,李毅然,张琦. 检验检疫学刊, 2012(02)
  • [5]吉林省天牛科昆虫分类学研究[D]. 张健.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华山松大小蠹成虫消化道与生殖系统结构研究[D]. 卜书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3)
  • [7]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反应和飞行行为的影响[D]. 马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8]华山松大小蠹后肠、粪便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室内趋向的研究[D]. 丁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生理反应[D]. 张蕾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10]同功酶技术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J]. 莫圣书,王玉洁,赵冬香.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4)

标签:;  ;  ;  ;  ;  

松纵坑甲虫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