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急避难场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使用主体视角,适用性评价,拟合检验
应急避难场所论文文献综述
曹珂,彭祥宇,王雨琪,肖竞[1](2019)在《使用者视角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供给侧与需求端主体认知异位、场所服务能力存疑的问题,通过对公众应急避难选择意愿与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建构以场所安全性、识别度、可达性、熟悉度为指标准则,以场所内部设施齐备度、视线可及性、标识完备度、路径清晰度、宣传教育力度等10项具体内容为指标因子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方法,并结合对重庆市沙坪坝商圈地区的案例调查与实证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基于实证反馈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诊断与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刘钧易,林文,赵晶晶[2](2019)在《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构建及抗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城市既成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从网络总体布局、拓扑特征和社团划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度分布不具有无标度特性,识别出了对网络连通起重要控制作用的关键避难场所。通过不同形式的攻击模式探究网络的抗毁性,明确各应急避难场在网络中的地位,为场所设施的合理化升级和网络抗毁性的强化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2期)
陈刚,付江月,何美玲[3](2019)在《考虑居民选择行为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将面临选择启用哪些应急避难场所供居民避难的决策。与其它设施选址不同,处于有限理性状态下的居民可选择是否去避难以及去哪个避难所避难。为使未被服务的居民数量最小化,考虑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至关重要。为此,考虑居民避难距离及避难所吸引力等因素,基于竞争选址理论构建避难所对居民的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刻画居民的有限理性选择行为,建立基于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选址模型,并与基于效用最优选择行为和基于系统最优原则的选址模型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为了高效地求解模型,设计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两种启发式算法。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揭示了居民理性程度、选址个数及财政预算均对选址结果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运筹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张海波,衷菲,石媛[4](2019)在《基于AHP和GIS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承载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避难的重要载体,也是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核心,对于研究和提高避难场所承载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南京市固定和中心级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基于《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规划(2016—2020)》和各避难场所的周边及内部实际情况,运用AHP层次分析模型和GIS分析方法,对影响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的各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和GIS分析研究,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承载能力评价模型,结合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和避难人口分布情况,研究南京市避难场所中长期承载能力,结果发现目前南京市应急避难承载力在空间上为"主城高,周边低"的格局,其整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为南京市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承载能力提供支持,还可以为后续避难场所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玟玟,王媛,陈安,陈晶睿[5](2019)在《城市安全观背景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收集了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应急避难场所的数据,建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统计,分析了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存问题,并运用最小二乘线性(OLS)回归方法探求诱发当前问题的显着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中国应急避难场所存在"重建设,轻宣传""重体量,轻标准""差异大,布局不均""重指标,轻实效"等问题,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应主要从"城市经济水平"和"政策严格程度"两个指标着手改善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响应城市安全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理念。(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6期)
唐波,邱锦安[6](2019)在《基于WoS和Citespace的应急避难场所知识图谱和进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近3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472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文献为基础,首先统计发文数量时间分布和期刊分布,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和学科方向5个方面分别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发文呈现由缓慢探索、稳步发展向高速发展的阶段;发文期刊主要为自然灾害类、紧急医学类、工程技术类;研究作者群较多,学术交流较为紧密;美国和中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主要的发文机构;从关键词发现应急避难场所目标人群主要围绕灾害救援和社会弱势群体,研究视角从单一问题和事件开始向综合系统演变,研究方法从定性的方法模型转向动力机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内容则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微观尺度、重视案例实证和信息共享和强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学科方向主要为工程学和公共环境与健康两个学科。在建设韧性城市的背景下,可借鉴国际经验来构建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研究体系和管理。(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张富[7](2019)在《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问题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及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问题是城市应急管理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决策对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避难场所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设置避难场所时没有考虑在疏散过程中不同线路的通行速度问题,另外避难场所基本都是在现有的节点中选择若干个节点来建立避难场所,这与实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不一样的.主要问题在综合考虑了避难场所个数、疏散时间、人员分配的平衡性、在疏散过程中不同线路的速度构建数学模型.针对所建模型,设计了求解该问题的一个启发式算法.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来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5期)
卢永华,李爽[8](2019)在《改进G2SFCA的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在考虑距离衰减效应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ravity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G2SFCA)基础上,引入Huff模型,并考虑需求点位置要素及地形要素,分别从供给点竞争、需求点定位、路网距离优化叁方面对G2SFCA进行改进,并采用改进的G2SFCA对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G2SFCA不仅能很好地揭示深圳市各社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而且也能有效反映避难场所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的空间匹配规律,较其他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已建成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容纳人口及空间可达性的统计与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相关结论可为深圳市未来的防灾工作以及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董草,吴亮,庞磊,苏晓毅[9](2019)在《校园标准运动场作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运动场作为城市应急避难较为理想的场所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呼吁和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其具体的避难容量和规划模式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以200m、300m、400m标准运动场为例,探讨在符合目前我国防灾设计规范基础上的避难容量。研究发现理论避难容量和实际避难容量存在很大差距;通过调整帐篷设计和帐篷间距可以有效提高避难容量;以棋盘格式、环形放射式、分片组团式叁种布置方式讨论其各自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切实规划,文章结语对我国校园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救援》期刊2019年03期)
陈鑫,万鲁河[10](2019)在《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分析——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研究区域,使用基于GIS的两步移动搜寻法,通过改变不同的搜索阈值对哈尔滨市道里区城区街道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道里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呈带状分布,数量较多,主要为公园、绿地与学校.(2)道里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整体分布不均,可达性呈西高东低的趋势.(3)当搜索阈值D=1000m即服务半径为1000m时,可达性A_i>6的中高水平可达性服务面积最大,当搜索阈值D=3000m时即服务半径为3000m时高可达性服务面积最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应急避难场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城市既成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合理性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模型,从网络总体布局、拓扑特征和社团划分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度分布不具有无标度特性,识别出了对网络连通起重要控制作用的关键避难场所。通过不同形式的攻击模式探究网络的抗毁性,明确各应急避难场在网络中的地位,为场所设施的合理化升级和网络抗毁性的强化建设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急避难场所论文参考文献
[1].曹珂,彭祥宇,王雨琪,肖竞.使用者视角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用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刘钧易,林文,赵晶晶.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构建及抗毁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陈刚,付江月,何美玲.考虑居民选择行为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问题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9
[4].张海波,衷菲,石媛.基于AHP和GIS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承载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9
[5].李玟玟,王媛,陈安,陈晶睿.城市安全观背景下中国应急避难场所现状[J].科技导报.2019
[6].唐波,邱锦安.基于WoS和Citespace的应急避难场所知识图谱和进展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9
[7].张富.应急避难场所选址问题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及算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8].卢永华,李爽.改进G2SFCA的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9].董草,吴亮,庞磊,苏晓毅.校园标准运动场作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9
[10].陈鑫,万鲁河.基于两步移动搜寻法的城市居民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分析——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