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鲁迅乡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物背景,人物形象,社会目的
鲁迅乡土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然[1](2019)在《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丑”与“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中国近现代着名文学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两位作家都想要凭借手中的笔来实现救国梦想,但由于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不同,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本文以鲁迅与沈从文笔下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丑"与"美"对比,以期对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创作目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0期)
高波,李静[2](2019)在《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乡土小说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鲁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便有很好的体现。(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聂松钰[3](2019)在《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一生都对于"看客"秉持着一种批判的态度,而"看客"这一形象也被后期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作家所接受并运用到了他们的作品之中,并在鲁迅思想的影响下,展现了属于他们独特的阶级背景和时代特征,使"看客"这一形象更加具体化。(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4期)
丁帆[4](2018)在《重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丛书》序言》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百年,在它光环笼罩下的五四文学也算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洗礼,进入了百岁的庆典。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旗下的五四文学思想潮流呢?这个问题虽然争论了很多年,对其"启蒙"与"革命"的主旨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就我本人而言,就历经了许多次的观念转变,直至后来自己的观念也逐渐模糊犹豫彷徨起来。当然不是鲁迅先生"两间(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臧梓洁[5](2018)在《鲁迅熏陶下“五四”乡土小说对儿童的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一批崇拜鲁迅、追随鲁迅脚步的"乡土文学"青年作家,如王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秉承鲁迅的精神,在作品中也明显表现出对儿童的关照。从细节处呈现出村镇儿童真实的生存环境与状态,暴露出依靠礼俗维系的乡土社会对儿童的荼毒与戕害。(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4期)
田丰[6](2018)在《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数众多的左翼乡土小说家是在鲁迅的直接影响和大力扶持下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也正因此左翼乡土小说携带有明显的鲁迅基因。在鲁迅为首的五四乡土小说家的示范带动下,左翼乡土小说家并未因致力于反映现实和表现时代而全然忽视风情画、风俗画和风景画的呈现,在注重政治叙事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忽略乡土文学的本质属性和审美特征。左翼乡土小说与五四乡土小说在作家群体构成、创作理念以及叙事模式等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显现出两者之间颇为紧密的内在关联。(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尹肇徽[7](2018)在《小议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之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区别,表现在鲁迅致力于写中国农村现实的僵化、停滞和落后,即"不变";而沈从文是以原始的田园生活作为社会理想,写出中国农村传统美德的失落和沦丧,即"变"。鲁迅在其农村题材小说中,所要揭示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中国农村的长期封建落后和农民的精神麻木。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写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在《论雷峰塔的倒掉》(本文来源于《武陵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张海英[8](2017)在《鲁迅乡土小说与民俗运用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先生是写作乡土小说的大师。分析其运用民俗技巧,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教学面临的时代课题。(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30期)
屈兰[9](2017)在《论鲁迅乡土小说儿童视角的叙事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是一个为人所忽略的视角,然而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却发现了其乡土小说不一样的叙事意义,通过儿童视角,鲁迅不断找寻着自己的心灵原乡,不断用童真的纯净笔墨构建着乡土小说的精神内核,并在儿童身上找寻到了反抗绝望的最后希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10期)
潘浩[10](2017)在《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是中国乡土文学作家的伟大代表,沈从文的创作稍晚于鲁迅。鲁迅的乡土小说侧重挖掘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沈从文以表现人性美为主要基调。鲁迅希望通过对人性的批判改造人性,而沈从文则希望通过对人性的赞美留住美好的人性。鲁迅的乡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人性恶的一面,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则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美的一面。(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鲁迅乡土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所谓乡土小说是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鲁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便有很好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迅乡土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凯然.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丑”与“美”对比[J].汉字文化.2019
[2].高波,李静.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聂松钰.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4].丁帆.重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丛书》序言[J].当代作家评论.2018
[5].臧梓洁.鲁迅熏陶下“五四”乡土小说对儿童的观照[J].名作欣赏.2018
[6].田丰.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J].东方论坛.2018
[7].尹肇徽.小议鲁迅和沈从文乡土小说之不同[J].武陵学刊.2018
[8].张海英.鲁迅乡土小说与民俗运用技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9].屈兰.论鲁迅乡土小说儿童视角的叙事意义[J].中国文艺家.2017
[10].潘浩.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差异分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