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良经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孕产妇,不良妊娠,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不良经历论文文献综述
蔡芬芬,覃爱开,秦芳[1](2019)在《孕产妇经历不良妊娠事件体验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入了解孕产妇经历不良妊娠事件的心理体验和需求,为临床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州某叁级甲等医院产科因不良妊娠住院终止妊娠的20例病人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从访谈结果中提炼出以下4个主题,分别为内心体验复杂、渴望信息和情感支持、回避、角色转换适应不良。[结论]不良妊娠孕产妇心理负担沉重,需要家庭、医院及社会多方支持,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对帮助病人走出阴霾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循证护理》期刊2019年09期)
谢国蝶,韩阿珠,陈俐如,苏普玉[2](2019)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现有的队列研究证据,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证据。方法通过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自建库到2019年2月间发表的有关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童年期不良经历、虐待、忽视、欺凌、家庭功能不全、家庭暴力、逆境、不良经历、不良事件、创伤、抑郁、前瞻性、队列、纵向、随访;英文检索词包括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abuse,maltreat,mistreat,neglect,bully,bullying,family dysfunction,family violence,adversities,trauma,victimization,victim,adverse events,adverse experiences,longitudinal,follow-up,prospective,cohort,depression,depressive。对筛选得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2篇(11篇英文,1篇中文)。结果显示,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OR=1.75,95%CI=1.43~2.15),其中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OR=2.42,95%CI=1.31~4.46),而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OR=1.77,95%CI=1.25~2.52)。欺凌的OR值为2.09(95%CI=1.38~3.16),男生(OR=3.77,95%CI=2.31~6.15)大于女生(OR=1.44,95%CI=1.04~2.01)。漏斗图和Egger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结论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8期)
张宝,徐慧琼,汪姗姗,宋先兵,万宇辉[3](2019)在《睡眠质量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在不同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2月-2018年1月选取沈阳市某寄宿制中学1 086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CEs、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评分的关联性,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结果 ACEs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194、0.378,P<0.01),睡眠质量得分和抑郁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361,P<0.01)。总样本中,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质量在ACEs、虐待和忽视与抑郁症状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4.58%、21.66%、11.60%;睡眠质量在家庭功能不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9.79%。女生中睡眠质量在ACEs及其各维度(虐待、忽视、家庭功能不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均高于男生。结论睡眠质量在ACEs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的睡眠质量,有助于ACEs经历者抑郁症状的防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紫微,余春艳,袁萍,廉启国,楼超华[4](2019)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青春早期抑郁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青春期早期抑郁之间的关联,为有效应对ACEs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12月对上海市3所初中六~八年级全体学生1 629名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不同类型ACEs、抑郁情况等。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Es与抑郁之间的关联。结果 1 629名学生中,有65.25%有过被忽视经历,其次为虐待(61.26%),家庭功能不良发生率相对较低(20.81%)。79.01%的学生至少经历过1种ACE,61.45%的学生至少经历过2种ACEs,10.01%的学生经历过5种及以上的ACE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生遭遇过任何一种ACE、虐待、忽视均与抑郁水平相关联(OR=2.62~3.60),仅在男生中发现家庭功能不良与抑郁相关联(OR=1.91),且ACEs评分对抑郁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结论青春期早期青少年不同类型ACEs与抑郁存在关联,且ACEs对抑郁水平有累积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6期)
张雷,严双琴,汪素美,张丹丹,段晓楠[5](2019)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10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3所小学,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1 057名叁至四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自我报告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包括躯体、情感与性虐待和躯体、情感忽视。客观评估男生睾丸容积和女生乳房Tanner发育分期。1年后随访再次评价ACEs与青春期发育。根据儿童基线与随访暴露情况,将ACEs分为无暴露组、短暂暴露组和持续暴露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组ACEs与随访1年后青春期发育的关联。结果持续情感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和男生睾丸容积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6,1.07,95%CI值分别为0.09~0.63, 0.47~1.66,P值均<0.01);持续躯体虐待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83,95%CI=-1.58~-0.08,P<0.05);性虐待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负相关(持续β=-1.43,95%CI=-2.86~-0.02;短暂β=-0.45,95%CI=-0.73~-0.19,P值均<0.05);持续情感忽视与女生乳房Tanner分期呈正相关(β=0.33,95%CI=0.06~0.61,P<0.05),与男生睾丸容积呈负相关(β=-0.19,95%CI=-1.38~-0.09,P<0.01)。结论青春期发育与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不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差异的具体机制和相同ACEs青春期发育效应的性别差异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5期)
王伟,万宇辉,郝加虎[6](2019)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炎症因子的关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因子被认为是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身心健康关联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与躯体慢性低度炎症相关,从而影响个体身心健康。本文就童年期不良经历与个体炎症反应以及健康问题的关联研究进行综述,为童年期不良经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循证依据。(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季善玲,王惠萍[7](2018)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抑制能力关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及在N170和P300成分上的特点。方法使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从烟台某高校筛选出15名ACE有儿童期不良经历学生和15名对照学生,呈现负性情绪面孔材料,记录脑电数据。结果在行为数据上ACE被试和正常被试正确率和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GO的条件下,ACE组在FZ,CZ和PZ上的P300波幅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2.44,3.19,P值均<0.05);ACE组在FZ,CZ和PZ电极上的P300潜伏期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71,3.21,3.25,P值均<0.01)。在NOGO的条件下,ACE组在FZ上的N170潜伏期大于对照组(t=2.13,P<0.05);ACE组在CZ和PZ上的P300波幅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0,2.56,P值均<0.05);ACE组在FZ和CZ电极上的P300潜伏期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5,2.53,P值均<0.05)。结论与对照组被试相比,有儿童期不良经历的个体需要更多的心理资源做出抑制反应,反应速度更慢,儿童期不良经历降低大学生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抑制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11期)
王艳荣,林萍珍,曹枫林[8](2018)在《中文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的效度与信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验中文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ACEQ-R)的效度与信度。方法:选取大一、大二学生990例填写ACEQ-R,以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为关联效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效标效度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K-R20)、Guttman折半信度检验;4周后随机选取其中120例被试进行重测。结果: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各因子与ACEQ-R评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0.50、0.79(均P﹤0.01);ACEQ-R评分与DASS-21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2、0.31和0.35(均P﹤0.01);K-R20系数为0.83、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为0.75(P﹤0.01),重测信度为0.70(P﹤0.01)。结论:中文ACEQ-R具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可用于我国文化背景下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测评。(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季善玲[9](2018)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执行功能是一种个体有意识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或者说是一种依靠个体知识和经验来主动对所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过程,主要要包括抑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其神经生理基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儿童期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抑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儿童期不良经历,例如忽视、虐待、家庭暴力、经济贫困、父母离异等会给个体执行功能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会间接地对个体的学业成绩、工作成就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首先调查了儿童期不良经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及其差异,在此之后探讨了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执行功能(抑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的关系,为此本文设计了叁个研究,其目的、方法和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的目的在于调查儿童期不良经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及其差异。使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量表(ACE)对烟台市叁所本科院校的6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41.95%大学生的有儿童期不良经历。(2)男生在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3)大学生的儿童期躯体忽视与母亲受教育程度显着负相关,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躯体忽视越低。大学生的情感忽视与父亲的职业层次呈显着负相关,即父亲的职业层次越高,大学生的情感忽视越低。大学生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显着负相关,即父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越低。(4)城市大学生的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显着低于农村大学生。本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大学生的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男生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女生,大学生的母亲教育水平越低或者父亲职业层次越低,儿童期的不良经历越多。研究二的目的在于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执行功能在行为学上的关系。儿童期不良经历(ACE)组20人,对照组22人。使用E-prime2.0软件设计执行功能叁个成分(抑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的实验。通过对被试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任务转换和抑制能力的反应时呈显着正相关,即被试的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完成抑制能力和任务转换的实验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2)儿童期不良经历与任务转换的正确率呈显着负相关,即被试的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在任务在转换上的正确率越低(3)儿童期不良经历组与对照组在抑制能力反应时和任务转换反应时上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即儿童期不良经历组比对照组在抑制能力和任务转换上的反应时长。本研究得出结论:儿童期不良经历显着的降低了大学生的抑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研究叁的目的在于使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探讨儿童不良经历与大学生的抑制能力的关系。实验任务为抑制对负性情绪面孔的反应,实验范式为GO/NOGO。结果发现:在抑制负性情绪面孔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儿童期不良经历组的N170的潜伏期更长,P300波幅更高和潜伏期更长,即儿童期不良经历组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做出抑制反应,且反应速度更慢。最后得出结论:儿童期不良经历降低了大学生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抑制能力。通过以上叁个研究,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儿童期不良经历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比较高,且其发生率因大学生的性别、父母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类型,以及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不同。(2)大学生的儿童期不良经历降低了他们的抑制能力和认知灵活性。(3)有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大学生在抑制负性情绪面孔反应任务上,大脑激活水平更高,反应更慢。即在相同任务上,要做出相同的成绩,有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大学生要比没有儿童期不良经历的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心理资源,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娜,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10](2018)在《早年不良经历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质包含形与神两个方面,人格作为个体独特、长久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内容。早年不良经历促使个体形成早期不安全依恋,影响人格的发育,进而导致人格呈偏阴属性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偏向于消极应对方式,个人支持体系低,对待客观事件多采用负性视角,易发展成抑郁症为主的心理精神障碍。根据早年不良经历者易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机探究,提示阳气受损为其病理变化基础。经理论分析认为,早年不良经历促使阳虚体质的形成,进而导致心身病症的易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不良经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现有的队列研究证据,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证据。方法通过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自建库到2019年2月间发表的有关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童年期不良经历、虐待、忽视、欺凌、家庭功能不全、家庭暴力、逆境、不良经历、不良事件、创伤、抑郁、前瞻性、队列、纵向、随访;英文检索词包括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abuse,maltreat,mistreat,neglect,bully,bullying,family dysfunction,family violence,adversities,trauma,victimization,victim,adverse events,adverse experiences,longitudinal,follow-up,prospective,cohort,depression,depressive。对筛选得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2篇(11篇英文,1篇中文)。结果显示,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OR=1.75,95%CI=1.43~2.15),其中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OR=2.42,95%CI=1.31~4.46),而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OR=1.77,95%CI=1.25~2.52)。欺凌的OR值为2.09(95%CI=1.38~3.16),男生(OR=3.77,95%CI=2.31~6.15)大于女生(OR=1.44,95%CI=1.04~2.01)。漏斗图和Egger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结论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大,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良经历论文参考文献
[1].蔡芬芬,覃爱开,秦芳.孕产妇经历不良妊娠事件体验的质性研究[J].循证护理.2019
[2].谢国蝶,韩阿珠,陈俐如,苏普玉.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张宝,徐慧琼,汪姗姗,宋先兵,万宇辉.睡眠质量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4].张紫微,余春艳,袁萍,廉启国,楼超华.儿童期不良经历与青春早期抑郁的关联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9
[5].张雷,严双琴,汪素美,张丹丹,段晓楠.童年期不良经历与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9
[6].王伟,万宇辉,郝加虎.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炎症因子的关联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卫生研究.2019
[7].季善玲,王惠萍.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抑制能力关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8
[8].王艳荣,林萍珍,曹枫林.中文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修订版的效度与信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
[9].季善玲.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8
[10].李娜,巫鑫辉,高静静,王小雪,吴望男.早年不良经历对阳虚体质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