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华县华民中学514479
摘要:本文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与本地区多间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以及总结了一些先进地区的一线优秀物理教师的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
一、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物理实验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而是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双边活动,通过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目标。只有具备一定的物理实验能力,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是其中一项基础性的内容。第一要明确实验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要研究什么问题?怎样研究问题?要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这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明确的。第二实验的设计要具有说服力,并且与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相适应,避免学生较难理解,较为抽象的实验,这对于学生在概念和现象的理解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第三要针对实验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会产生的现象,对于成功率较低的演示实验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其成功率。
二、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观察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动地考察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是促使观察保持高效率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观察力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事物,客观严谨地认识事物,是物理教师必备的素质。
三、增加学生动手实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的次数。目前,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除了开设课本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之外,很少进行其他实验,使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当前学生实验能力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物理教师应为学生增加一些分组实验。如在测固体、液体密度之后,教师可以就课本提到的“如何测蜡块密度”的实验再开设学生分组实验课,这既能验证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也能使学生多一次机会练习使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提高实验能力。
2.让课本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完成操作的,即使有让学生参与,但毕竟每次只有一两个同学,大部分还是没有动手的机会。教师在这方面应有所改进,可以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演示的基础上再另外把它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如:阿米基德原理实验、电磁感应实验等。把这些实验安排为学生实验,既验证了物理规律,又练习了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另外,对于操作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如:摩擦起电等,安排更多的边学边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
3.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实验室是学生在学校动手做实验的主要场所,如果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这显然又是增加学生实验活动的重要途径。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对自己所设计的一些实验加以验证。如有的学生设计了一种水位报警器:当水位升到某一高度时,红灯亮,电铃响,他要用到的器材有:电磁继电器、电铃、小灯泡、金属块、电源、导线等,像这样的实验在家里很难做到,但一到实验室就非常容易实现了。另外,学生也可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有疑难的问题到实验室验证。
4.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多途径培养动手能力。教师从多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验,使学生在课堂、实验课和课余时间都有更多的机会熟悉仪器、训练实验操作和改进实验方法,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和从事未来工作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但是实验操作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各类型的实验教学中要不同角度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而适应社会。
课后练习中的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并通过多方面自主的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热情,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和实现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J].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2]乔际平刘甲珉著《创造思维能力培养》,1998年,4月,第1版。
[3]姚琴琴如何培养中学生实验动手能力[J].读与写,201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