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色差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瓷砖色差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一、瓷质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闫立洁[1](2020)在《唐山市华天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成本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浴陶瓷生产过程工序繁杂,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大大降低陶瓷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并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为陶瓷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伴随着环保政策的严格和国外反倾销政策的实施,陶瓷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陶瓷生产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确保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国内外越来越多陶瓷生产企业的成立,陶瓷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由质量竞争逐渐转变为价格竞争。陶瓷生产企业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持续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成本管理体系。因此,对陶瓷生产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已势在必行。本文以价值工程理论和作业成本法为载体,对唐山市华天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天成陶瓷公司)的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对产品的生产工序及成本进行研究,提出了价值工程在控制生产工序成本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该公司三种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为研究对象,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及成本进行分析,运用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从生产工序的成本分析和功能评价入手,综合运用ABC分类法和价值系数法,确定了焙烧、泥料球磨、上浆、放浆和机器手喷釉为主要的价值工程分析对象。并对三种产品当前成本和目标成本进行优化分配,目标成本较当前成本节省68602.95元。最后,本文提出在焙烧、球磨、注浆成型和机器手喷釉等生产工艺的改进措施,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完善生产管理信息,通过目标成本管理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全员参与成本管理;通过监控作业过程规范操作,提升产品合格率;合理设计车间内部流程,减少因不必要的运输造成的成本增加,以提升公司利润率,取得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效益领先。

汪庆刚[2](2019)在《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大规格陶瓷薄板是适应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创新型陶瓷产品。与传统的陶瓷墙地砖相比,大规格化与薄形化生产技术可以实现陶瓷原材料用量、综合能耗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废渣、SO2、NOx、烟尘等的减排,是传统建筑卫生陶瓷领域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利用废弃矿渣、废料等资源制备高性能的陶瓷薄板,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强度,为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厚度奠定基础是当前本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本课题旨在研究建筑陶瓷板材性能的提高及功能化。首先研究了利用抛光废渣等废弃物制备发泡陶瓷板的工艺、结构和性能,实现了废渣的高品质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强度、高白度的镁质瓷陶瓷薄板。利用莫来石微晶、硅酸钇晶须、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短纤维等增强陶瓷薄板,并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最后对优化的几种薄板进行了产业化中试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抛光废渣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发泡陶瓷板,优化了配方及化学组成。研究发现:烧成制度对材料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烧成温度在大于1100℃以后开始发泡。随着烧成温度升高,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总气孔率和闭孔气孔率均增加,开孔气孔率也略有增加,材料强度不断降低。提高烧成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促进莫来石相的形成。2.开发了MgO-Al2O3-SiO2材料体系,以高岭土、滑石、钾长石和钠长石为主要原料,使用三角配方设计方案,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陶瓷薄板。产品抗弯曲强度高,烧成范围宽。。3.分别以粉煤灰和粉煤灰漂珠为起始原料,通过引入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矿物原料,在低温下煅烧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达到我国烧结莫来石标准。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800-1000℃温度下成功合成了莫来石微晶。分别采用上述三种莫来石微晶为增强相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种莫来石均能有效增强陶瓷薄板。4.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直径尺寸为1-5μm,长度为30-60μm的硅酸钇晶须,所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其在室温至1000℃范围内的热导率在1.15W/(m?K)-1.25W/(m?K)之间,其在500℃至1100℃范围内的热膨胀系数在6×10-6/K7×10-6/K之间。以制备的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薄板时,锂辉石比钾长石和钠长石更适合充当助熔剂;当硅酸钇晶须加入量达到6%时,陶瓷薄板的强度最佳,达到92MPa,提高了80.4%。5.采用氧化锆、氧化铝和氧化钛商用短纤维作为增强原料增强陶瓷薄板,发现三者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弯曲强度随纤维的加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氧化锆短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6.采用液相法合成了氧化钨微晶,发现微晶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对其催化反应活性有显着影响,薄片状的WO3?H2O具有活性晶面暴露和高比表面积特性而拥有最佳的光催化降解性能。以其为光催化釉料活性成分,在陶瓷薄板表面制备了钨基快速结晶釉,发现该釉层以WOP2O7为主晶相,析晶尺寸大,结晶取向明显,装饰效果好,且具有紫外可见光降解污染物性能,为提升结晶釉功能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7.对发泡陶瓷板、高白度陶瓷薄板、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氧化锆短纤维增强陶瓷薄板以及光催化功能结晶釉装饰的陶瓷板材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几种陶瓷薄板的尺寸、断裂模数、吸水率、耐磨性、可溶性铅含量、可溶性镉含量、静摩擦系数等均符合国家标准。发泡陶瓷板中试产品的密度、导热系数、平均断裂模数、吸水率等关键指标均满足行业标准。

陈巧[3](2017)在《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表面装饰工艺,近年来,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成为行业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传统渗花釉,油溶性渗透墨水的金属有机衍生物更稳定,色系更丰富,扩散梯度更均匀;而比之于颜料墨水,除了抛光砖自身硬度和耐磨性的天然优势外,渗透墨水渗透到砖坯内部,经烧成和抛光后,颜色从坯体表层到内部均存在,使图案具有烟熏、明暗和深度渗透等效果。呈色表现和渗透性能是评价渗透墨水的两个关键指标:墨水的浓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理化性质影响其渗透性能,这就需要对异辛酸盐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而添加在釉中的助色剂则能改善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借鉴于涂料工业中催干剂异辛酸盐的合成工艺,本文选择合适的金属无机盐和异辛酸钠反应,分别合成了异辛酸钴、异辛酸铁和异辛酸铬,它们依次是蓝色、红棕色及黄色渗透墨水的主发色成分,针对呈色性能和渗透性能,重点对它们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发现:合成三种异辛酸盐的最佳反应摩尔比并不是理论上的2:1、3:1、3:1,而是4.2:1、5.7:1和5.4:1,这是由参加反应的异辛酸钠的弱酸根离子水解造成的;复分解反应前,异辛酸钠溶液调节的最佳pH值在6.97.0(23oC40oC);复分解反应的最佳温度为60oC70oC;复分解反应的最佳时间在30min45min。本文以钛酸丁酯作为钛源,将异辛酸与钛酸丁酯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当酸/酯(摩尔比)≥4:1时,得到的酯交换剩余物能够很好的与异辛酸铬在溶剂中互溶,解决了钛酸丁酯作为钛源在空气中易水解的问题,提高了黄色渗透墨水的稳定性。本文还研究了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对异辛酸铁在陶瓷釉中的呈色色调的影响,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证实,异辛酸铁在高温烧结后呈色的变化主要受二氧化硅结构的影响,这些结构因素包括颗粒比表面积、孔洞数量、孔径大小以及颗粒孔洞结构的稳定性等。由异辛酸铁烧结形成的Fe2O3粒子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是受二氧化硅颗粒内的孔洞大小控制,该氧化铁粒径的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氧化铁的色调;多孔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孔容越大,则异辛酸铁高温灼烧后形成的色剂氧化铁进入孔洞被包裹的机率越大;孔洞结构越稳定,则被包裹的Fe2O3粒子也越稳定,在陶瓷釉中呈现的色调也越稳定。最后,在陶瓷坯体孔隙结构稳定的条件下,主要研究了墨水粘度和助渗剂用量分别对渗透深度的影响,单一降低墨水粘度并不能有效的改变其渗透性能;助渗剂可以有效的协助墨水下渗,对红棕和蓝色渗透墨水,助渗次数为两次时,50%灰度下墨水的渗透深度大于0.5mm,可以进行适当的抛光;对黄色墨水,在100%灰度下且助渗次数大于三次时,渗透深度才能满足抛光的要求。

韦智豪[4](2012)在《浅谈辊道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分析及解决办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辊道窑造成产品的常见缺陷进行分析对象,重点针对针孔、清底、釉泡、条纹、氧化铝缺陷、波纹、变形、分层,以及温度控制关键点、空窑处理关键点等窑炉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对缺陷进行消除,并对常见缺陷提出解决方案,方便窑炉工作者能更好地分析判断缺陷,从而少走弯路并能更快地找出问题加以解决。

成惠峰[5](2009)在《整体晶化法制备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作为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对于利用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研究较多,而对于整体法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微晶玻璃的整体制备方法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讨论,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整体制备方法。本课题以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为研究对象,利用整体法制备此系统微晶玻璃。在相同的基础玻璃成分配比下,分别加入一定量的ZrO2、TiO2、P2O5、CaF2作为晶核剂,通过DTA、XRD、SEM等现代测试方法分析不同晶核剂对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整体晶化和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整体法制备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的最佳晶核剂和热处理制度。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是:将压延成薄片的玻璃放置于普通瓷质砖上,按照事先确定的热处理制度升温,可获得基体为普通陶瓷,表层为微晶玻璃的复合板材。选择几种常见的陶瓷砖,进行与微晶玻璃复合的预实验,通过大量实验和测试分析,选定结合性良好,性能优异的瓷质玻化砖为基体;同时调整微晶玻璃配方和热处理制度,使微晶玻璃与瓷质砖的热膨胀系数相匹配,制备出结合性好、物理化学性能优异的复合板材;利用陶瓷砖实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及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的行业标准来分析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各方面物理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晶核剂CaF2可以有效促进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的整体晶化。随着CaF2含量的增加,玻璃的晶化温度降低,析晶能力增强,析出晶体也由颗粒状转变为细针状,再长大为短柱状。厚度为5mm以下玻璃的最佳的热处理保温制度是:在800~860℃保温时间为1h,在950~1050℃保温时间为1h。整体法制备的CaO-Al2O3-SiO2系统微晶玻璃主晶相为β-硅灰石,其整体析晶原理是晶体从样品的表面或界面处成核,晶体沿垂直于晶体表面方向生长。用整体法制备的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各方面性能完全符合课题预计的技术指标,微晶玻璃与陶瓷基体结合紧密,具有复合板材力学性能优良,耐化学腐蚀性良好,表面光泽度高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建筑装饰材料。

张海荣,胡国林,王志峰[6](2005)在《建筑瓷砖辊道窑烧成缺陷分析及控制办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辊道窑是生产建筑瓷砖的现代化窑炉,烧成时间缩短,截面上下温度均匀,具备其他工业窑炉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也会经常出现一些烧成上的缺陷,例如开裂、变形、尺寸偏差、黑心和釉面缺陷等等,本文针对各种烧成缺陷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占水华[7](2004)在《制粉设备和工艺流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原料的质量是产品优质、高产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原料、储浆、球磨和喷雾塔等各个工序的控制入手,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以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最终实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

刘笛[8](2004)在《墙地砖颜色的自动分类研究》文中指出墙地砖的颜色分类是墙地砖生产过程中最后一道重要工序。目前,由于技术原因,这一工序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存在主观性强这一主要问题。因此,研究出墙地砖颜色的自动分类算法,用计算机加以实现将可以有效地克服人工分类带来的缺点,对于提高我国墙地砖行业的整体自动化水平和推动其它相关行业颜色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实时获取准确、稳定的墙地砖表面图像是整个分类工作的基础。论文首先从系统的任务要求和设计原则出发,对图像采集中照明系统的设计、摄像头和采集卡的选型和配合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说明,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硬件图。然后从软件的角度介绍了整个分类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其中包括墙地砖图像噪声分析与去噪、目标图像的提取、图像颜色纹理特征分析以及分类器的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在深入分析系统的任务要求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套彩色图像采集系统,包括光源的选择与布置以及彩色CCD摄像机和图像采集卡的选配。 2.对墙地砖图像去噪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墙地砖图像去噪性能的综合评判方法,在采用基于微分的边缘检测算子判断去噪效果好坏的基础上,综合性能指标法和肉眼观察的方法取得较好的评判结果。 3.根据采集到的墙地砖样本图像的特点,给出了墙地砖目标图像提取的两种思路,讨论了基于投影的边界提取和基于灰度门限的区域分割方法在墙地砖目标提取中的具体应用,选择差分投影法完成了对墙地砖图形的有效提取,并指出了采用差分投影法进行有效目标提取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4.采用了共生矩阵和差分矩阵两种方法进行墙地砖颜色纹理特征提取。其中共生矩阵方法描述了图像中灰度级的空间依赖关系,利用差分概念提取出的图像的差分矩阵,通过刻画图像象素点邻域灰度的变化来描述纹理特征。基于共生矩阵和差分矩阵的两组特征用于墙地砖颜色分类,都取得了好的效果。 5.基于纹理的尺度性和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将小波分析的方法扩展到图像的颜色纹理分析中,提取小波协变信号,较好地完成了墙地砖颜色纹理特征的提取,但实时性较差。 6.在分类器的设计中引入了模糊思想,并对模糊C均值(FCM)算法进行了改进,受免疫记忆机理的启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聚类初始化算法。结果表明免疫记忆机理用于FCM初始中心的选择是可行的,特别是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不完全匹配机理的引入,简化了流程,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将记忆细胞用

占水华[9](2003)在《瓷质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文中研究表明 瓷质砖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操作和品质管理不当易产生色差,影响产品质量。 色差是指产品间的白度差异、颜色差异,主要表现在砖的表面颜色不均或底色不一。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可将色差分为批量和批量之间的色差;同一批产品的色差;同一块砖表面不同部位的色差。

刘春福,余祖发,黄健[10](2003)在《剖析渗花抛光砖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文中认为详细的剖析了导致渗花砖的色差、渗花深度及渗花砖花面模糊的原因 ,并提出了目前渗花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一些控制措施

二、瓷质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瓷质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唐山市华天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基本概念
        2.1.1 陶瓷和卫生陶瓷
        2.1.2 成本及生产成本
        2.1.3 成本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企业管理理论
        2.2.2 成本管理理论
        2.2.3 价值工程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天成陶瓷公司生产经营及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华天成陶瓷公司概况
        3.1.1 华天成陶瓷公司基本情况
        3.1.2 华天成陶瓷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主要职能
        3.1.3 公司产品构成及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3.2 华天成陶瓷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3.2.1 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3.2.2 公司生产成本构成分析
        3.2.3 公司生产成本管理过程分析
    3.3 公司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弱
        3.3.2 目标成本设定脱离行业数据
        3.3.3 间接成本分配方式影响成本核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生产成本优化对象选择
    4.1 生产工艺过程的作业阶段划分及成本归集
        4.1.1 生产过程的作业阶段划分
        4.1.2 作业阶段的成本归集
        4.1.3 作业阶段的成本核算
        4.1.4 成本差异对比
    4.2 生产作业阶段实现功能评价
        4.2.1 作业阶段功能描述
        4.2.2 作业阶段功能评价
    4.3 价值工程分析对象选择
        4.3.1 ABC分类法选择
        4.3.2 价值系数法选择
        4.3.3 分析对象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天成陶瓷公司生产成本优化方案研究
    5.1 当前成本的优化分配
    5.2 目标成本的优化分配
    5.3 成本分配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方案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6.1 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
        6.1.1 焙烧工序的改善
        6.1.2 球磨工序的改善
        6.1.3 注浆成型阶段工艺的改善
        6.1.4 干燥阶段加热脱水工序的改善
        6.1.5 机器手喷釉工艺的改善
    6.2 通过目标管理控制作业成本
        6.2.1 创新企业成本管理理念
        6.2.2 完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6.2.3 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6.3 通过作业过程监控提高产品成品率
        6.3.1 规范操作提升产品合格率
        6.3.2 废料回收利用增加收益
    6.4 通过全过程管控降低间接成本
        6.4.1 合理设计车间内部流程
        6.4.2 合理管控运输环节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陶瓷发展现状及进展
        1.1.1 建筑陶瓷的分类及功能
        1.1.2 国家建筑陶瓷的相关产业政策及建筑陶瓷行业的问题
        1.1.3 建筑陶瓷的生产工艺
        1.1.4 建筑陶瓷的应用现状
    1.2 陶瓷薄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轻质陶瓷板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的创新点
2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所用原料
        2.2.2 实验所用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工艺流程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2.5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QQ板)的配方实验设计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抛光废渣的结构性能分析
        2.3.2 QQ板材试样性能
        2.3.3 工艺因素对QQ板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3.4 轻质多孔陶瓷板材发泡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超薄陶瓷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坯料化学组成体系的选择
        3.2.2 坯料配方三角配料实验方案设计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方法
        3.3.2 测试及表征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4.1 引言
    4.2 莫来石微晶粉体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2.1 实验原料
        4.2.2 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4.2.3 以粉煤灰漂珠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微晶
        4.2.4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莫来石微晶
    4.3 莫来石微晶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4.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4.3.2 制备工艺
        4.3.3 表征分析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陶瓷晶须及纤维增强陶瓷薄板的研究
    5.1 引言
    5.2 硅酸钇晶须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2.1 实验原料
        5.2.2 制备工艺
        5.2.3 表征
        5.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硅酸钇晶须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5.3.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3.2 制备工艺
        5.3.3 表征分析
        5.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研究
        5.4.1 原料及实验设备
        5.4.2 制备工艺
        5.4.3 表征分析
        5.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晶须及陶瓷短纤维增强陶瓷板材机理分析
        5.5.1 硅酸钇晶须增强机理分析
        5.5.2 氧化锆短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陶瓷薄板表面钨基光降解型釉料活性成分及结晶釉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活性纳米WO_3材料的制备
        6.2.2 钨基陶瓷结晶釉的合成
        6.2.3 结构表征
        6.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活性WO_3材料的制备与其结构-光催化性能研究
        6.3.2 活性钨氧化物基陶瓷釉料的制备与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几种薄板的中试工艺技术研究
    7.1 中试产品规格选择及工艺方案
    7.2 关键工艺参数优化
        7.2.1 成型压力的优化
        7.2.2 烧成制度的优化
    7.3 关键设备选择
        7.3.1 成型设备
        7.3.2 烧成设备
        7.3.3 釉料施釉和装饰等其它设备
    7.4 中试产品性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附录一 论文作者所获得的奖励情况
附录二 项目鉴定情况
附录三 个人荣誉

(3)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陶瓷表面装饰技术
    1.2 陶瓷装饰墨水
        1.2.1 传统渗彩釉
        1.2.2 颜料墨水
        1.2.2.1 水性颜料墨水
        1.2.2.2 溶剂型颜料墨水
        1.2.3 渗透墨水
        1.2.3.1 水溶性渗透墨水
        1.2.3.2 油溶性渗透墨水
        1.2.3.3 瓷质渗花砖
    1.3 金属有机衍生物
        1.3.1 异辛酸钴
        1.3.2 异辛酸铬
        1.3.3 异辛酸铁
        1.3.4 钛的有机衍生物
        1.3.5 其它异辛酸盐
    1.4 陶瓷釉料
    1.5 陶瓷渗透墨水呈色机理
    1.6 陶瓷渗透墨水助色剂
        1.6.1 二氧化钛
        1.6.2 二氧化硅
    1.7 陶瓷渗透墨水的研究现状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8.1 研究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和测试方法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及规格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手段
        2.3.1 金属离子含量测试
        2.3.2 墨水粘度测试
        2.3.3 墨水表面张力分析
        2.3.4 色度值测量(L*a*b)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8 粒度分析
        2.3.9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第三章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3.1 引言
    3.2 异辛酸铁的合成
        3.2.1 反应装置缩略图
        3.2.2 实验过程
        3.2.2.1 异辛酸钠溶液的pH调节
        3.2.2.2 混入溶剂
        3.2.2.3 复分解反应
        3.2.2.4 萃取分液
        3.2.2.5 蒸馏浓缩
        3.2.3 异辛酸盐产率计算公式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4.1 异辛酸钠与硝酸铁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3.2.4.2 异辛酸钠溶液的pH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2.4.3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2.4.4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2.4.5 蒸馏过程异辛酸铁浓度的控制
    3.3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制备
    3.4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检测
        3.4.1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红棕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3.4.3 墨水稳定性能
        3.4.4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4.1 引言
    4.2 异辛酸钴的合成
        4.2.1 实验过程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2.1 异辛酸钠与硫酸钴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4.2.2.2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2.2.3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2.2.4 蒸馏过程中异辛酸钴浓度的控制
    4.3 蓝色渗透墨水的配制
    4.4 蓝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测试
        4.4.1 蓝色渗透墨水的红外光谱分析
        4.4.2 蓝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4.4.3 墨水稳定性能
        4.4.4 蓝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色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5.1 前言
    5.2 异辛酸铬的合成
        5.2.1 实验过程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2.1 异辛酸钠与氯化铬反应摩尔比(皂盐比)对合成的影响
        5.2.2.2 复分解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5.2.2.3 复分解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5.2.2.4 蒸馏过程异辛酸铬浓度的控制
    5.3 钛酸丁酯的酯交换反应
        5.3.1 酯交换反应实验过程
        5.3.1.1 反应物的混匀
        5.3.1.2 酯交换反应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3 酯交换反应剩余液体的红外图谱分析
    5.4 黄色渗透墨水的制备
    5.5 黄色渗透墨水的性能检测
        5.5.1 黄色渗透墨水的粘度与表面张力测试
        5.5.2 墨水稳定性能
        5.5.3 黄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结构的二氧化硅对异辛酸铁在陶瓷釉中的呈色影响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部分
        6.2.1 原料与表征手段
        6.2.2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添加有不同类型二氧化硅的釉面上的呈色实验
        6.2.3 红棕色渗透墨水与不同结构二氧化硅高温混烧实验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1 红棕色渗透墨水在釉面上的呈色表现
        6.3.2 混烧粉末的呈色表现
        6.3.3 墨水及混烧粉末的物相分析
        6.3.4 混烧粉末的红外光谱分析
        6.3.5 多孔二氧化硅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测试
        6.3.6 二氧化硅和混烧粉末的微观形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渗透墨水在陶瓷坯体中的渗透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陶瓷坯体的孔隙结构
    7.3 渗透墨水与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
        7.3.1 吸附作用
        7.3.2 界面作用
        7.3.3 毛细管作用
        7.3.4 墨水粘度对渗透深度的影响
    7.4 助渗剂的作用机理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整体晶化法制备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晶玻璃概述
        1.1.1 微晶玻璃发展
        1.1.2 微晶玻璃的分类和特点
    1.2 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
        1.2.1 烧结法
        1.2.2 整体析晶法
        1.2.3 溶胶-凝胶法
    1.3 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
        1.3.1 晶核的形成
        1.3.2 晶体的生长
    1.4 微晶玻璃的显微结构
    1.5 微晶玻璃的应用
    1.6 CAO-Al_2O_3-SiO_2 系统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
        1.6.1 CaO-Al_2O_3-SiO_2 系统微晶玻璃发展和建筑装饰应用
        1.6.2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流程图
    2.2 实验设备及原料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原料
    2.3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样品的制备
        2.3.1 微晶玻璃化学组成的设计
        2.3.2 基础玻璃的制备
        2.3.3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制备
    2.4 微晶玻璃微观组成及性能测试
        2.4.1 差热分析
        2.4.2 X 射线衍射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4 抗压强度
        2.4.5 抗折强度
        2.4.6 吸水率、密度
        2.4.7 耐酸碱性
        2.4.8 显微硬度
        2.4.9 光泽度
        2.4.10 抗冻性
第3章 CAO-Al_2O_3-SiO_2系统微晶玻璃整体晶化研究
    3.1 晶核剂的选择
    3.2 晶核剂对晶化行为的影响
        3.2.1 晶化结果的宏观分析
        3.2.2 XRD 分析
        3.2.3 显微结构分析
    3.3 析晶过程的优化
        3.3.1 DTA 分析
        3.3.2 热处理温度制度的优化
    3.4 性能测试
        3.4.1 密度测定
        3.4.2 耐酸碱性测定
        3.4.3 抗折强度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制备
    4.1 陶瓷基体的选择
    4.2 热处理制度的研究
        4.2.1 保温时间的确定
        4.2.2 升温制度确定
    4.3 复合板材的物理化学性能
        4.3.1 抗压强度
        4.3.2 抗折强度
        4.3.3 光泽度
        4.3.4 吸水率
        4.3.5 其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子注入对微晶玻璃析晶影响初探
    5.1 离子注入与玻璃表面的作用
    5.2 离子注入对微晶玻璃析晶的影响
        5.2.1 实验过程
        5.2.2 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制粉设备和工艺流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原料仓的设置和控制
3 球磨机和储存浆料的控制
4 喷雾造粒的控制
5 储料仓的控制
6 结束语

(8)墙地砖颜色的自动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墙地砖颜色分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墙地砖颜色分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1 墙地砖生产工艺和色差表现
    2.2 墙地砖颜色分类的基本原理
    2.3 颜色的基本概念和不同颜色空间
        2.3.1 颜色的基本概念
        2.3.2 两种常用的颜色空间及其转换
    2.4 直方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任务要求和设计原则
    3.2 摄像机和采集卡的选配
        3.2.1 彩色CCD摄像机的选购
        3.2.2 图像采集卡的选购
    3.3 照明系统的设计
        3.3.1 光源的选择
        3.3.2 灯箱设计
    3.4 系统硬件配置图示及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墙地砖图像采集与预处理
    4.1 系统参数调整与背景颜色的选择
        4.1.1 系统参数调整
        4.1.2 背景颜色的选取
    4.2 光照不均的分析与校正
        4.2.1 光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分析与校正
        4.2.2 光照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分析与校正
    4.3 墙地砖图像去噪
        4.3.1 墙地砖图像噪声分析
        4.3.2 墙地砖图像去噪及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墙地砖图像的快速有效提取
    5.1 基于投影的墙地砖边界提取
    5.2 基于门限法的墙地砖图像区域分割
        5.2.1 灰度门限法分割原理
        5.2.2 门限值的选择
    5.3 实验及结果分析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共生矩阵和差分矩阵的墙地砖颜色纹理分析
    6.1 基于共生矩阵的墙地砖颜色纹理分析
        6.1.1 灰度共生矩阵的生成
        6.1.2 纹理特征提取
        6.1.3 基于共生矩阵的墙地砖颜色纹理分析
    6.2 基于差分矩阵的墙地砖颜色纹理分析
        6.2.1 差分矩阵的生成
        6.2.2 纹理特征提取
        6.2.3 基于差分矩阵的墙地砖颜色纹理分析
    6.3 两种方法的实验分析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墙地砖颜色纹理的小波分析方法
    7.1 小波变换的基本概念
        7.1.1 小波变换
        7.1.2 图像的正交小波分解
        7.1.3 小波分解的金字塔算法
    7.2 墙地砖图像的小波分解
    7.3 纹理特征提取
    7.4 结合颜色信息的小波分析技术
        7.4.1 RGB空间的彩色纹理特征提取
        7.4.2 HSV空间的彩色纹理特征提取
    7.5 基于小波的墙地砖颜色纹理分析
        7.5.1 最优小波基的选择
        7.5.2 小波特征集优化
        7.5.3 实验及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模糊C均值(FCM)算法的改进及应用
    8.1 模糊C均值(FCM)算法
        8.1.1 FCM思想
        8.1.2 算法的实现及存在的问题
    8.2 来自免疫记忆的启示
    8.3 FCM的改进
        8.3.1 一种新型的基于免疫记忆的初始化算法
        8.3.2 对原初始化算法的进一步改进
    8.4 两种初始化算法的实验分析比较
    8.5 改进的FCM聚类在颜色分类中的应用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支持向量机(SVM)在墙地砖颜色分类中的应用
    9.1 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机理
    9.2 多类问题的SVM算法
    9.3 基于有向无环图支持向量机(DAG SVMs)的墙地砖颜色分类
        9.3.1 DAG SVMs的结构与分类机理
        9.3.2 DAG SVMs分类器的构造
        9.3.3 墙地砖颜色分类实验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瓷质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山市华天成陶瓷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成本优化研究[D]. 闫立洁.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2]高强度超薄建筑陶瓷板材的制备、增强和性能研究[D]. 汪庆刚.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8)
  • [3]喷墨打印用陶瓷渗透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巧.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浅谈辊道窑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分析及解决办法[J]. 韦智豪. 佛山陶瓷, 2012(12)
  • [5]整体晶化法制备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材的研究[D]. 成惠峰.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09(11)
  • [6]建筑瓷砖辊道窑烧成缺陷分析及控制办法[J]. 张海荣,胡国林,王志峰. 中国陶瓷工业, 2005(06)
  • [7]制粉设备和工艺流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J]. 占水华. 佛山陶瓷, 2004(08)
  • [8]墙地砖颜色的自动分类研究[D]. 刘笛. 华南理工大学, 2004(11)
  • [9]瓷质砖色差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J]. 占水华. 佛山陶瓷, 2003(12)
  • [10]剖析渗花抛光砖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J]. 刘春福,余祖发,黄健. 陶瓷, 2003(05)

标签:;  ;  ;  ;  ;  

瓷砖色差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