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并二噻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引达省并二噻吩,末端,合成,光物理性质
并二噻吩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虹,王波,梁景南,冼文娇[1](2019)在《两种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的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共轭侧链的引达省并二噻吩分别与1,3-茚满二酮和3-乙基绕丹宁构筑小分子WS1和WS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和飞行时间质谱对目标小分子进行结构表征。通过测试目标小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循环伏安曲线,研究末端的种类对小分子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末端为1,3-茚满二酮的WS1具有更加宽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峰达到567nm);WS1和WS2具有相当的能级,说明末端的种类对小分子的能级影响不大,-5.45 eV的HOMO能级水平能够与常见的受体材料匹配。(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谢凌超[2](2019)在《基于二噻并苯并二噻吩基和噻吩苯噻吩二螺芴的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能源日益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有机电子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成为当今新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虽然与钙钛矿或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由于其成本低、重量轻、柔韧、半透明等特性,推动了光伏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一是基于二噻并苯并二噻吩基团合成了两种聚合物给体材料,二是基于噻吩苯噻吩二螺芴基团合成了两种小分子受体材料。通过核磁和质谱对其进行了确认和表征,并制备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了这些合成材料的光伏性能。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二噻并苯并二噻吩基团作为苯并二噻吩单元衍生物的一种,具有良好的平面性和更为出色的传输电子能力,易于在侧基进行修饰的特点。我们将其作为聚合物给电子单元(D),与作为缺电子单元(A)的BDD二锡进行共聚,合成了PDBT-2F,PDBT-2Cl二种聚合物给体材料。通过在聚合物的噻吩烷基侧基上引入双氟和和双氯原子,研究了这两种卤素原子对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二者与不同受体材料共混后的光伏性能。最终以PDBT-2F为给体,IDIC为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2.01%,而与IT-4F为受体的器件效率则达到了10.15%。这种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归功于氟原子强的电负性,在降低了给体的HOMO能级的同时,F-S/F-H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了分子间的电荷的提取和转移,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_(sc))。而以PDBT-2Cl为给体,IDIC或IT-4F为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只有7.58%和6.54%,这是由于氯的原子半径太大,导致整个分子由于侧基的重原子效应使得平面性变差,二面角的扭曲也使得分子的堆积变差,进而影响到器件的效率。2.以噻吩苯噻吩二螺芴为给电子单元(D),以3-乙基绕丹宁和2-(1,1-二氰基亚甲基)绕丹宁(RCN)为第一受体单元(A1),以苯并[c][1,2,5]噻二唑(BT)为第二受体单元(A2),设计并合成了两个A1-A2-D-A2-A1型的小分子受体DTFBT-1、DTFBT-2,并对二者的光物理、电化学和基于它们制备的器件光伏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以J71为给体材料,以DTFBT-1、DTFBT-2为受体材料的器件分别获得了3.35%和4.40%光电转换效率。而二者都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分别为1.15 V和0.96 V。相比较于DTFBT-1,由于端基中氰基饶丹宁有更强的吸电子能力,DTFBT-2获得了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_(sc)(8.35 mA/cm~2)。(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周鑫云[3](2019)在《含苯并二(噻吩并吡喃)及叁苯胺衍生物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新能源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本文设计并合成了含苯并二(噻吩并吡喃)[简称为PDT]及叁苯胺衍生物的光伏材料,通过核磁共振谱或飞行时间质谱对相关中间体及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这些光伏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和光伏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找到与给体单元PDT匹配的受体单元,我们将PDT和叁个不同受体单元DFTAZ、DSDTDFBT及EHDPP共聚,分别得到聚合物PPDT-DFTAZ、PPDT-DSDTDFBT及PPDT-EHDPP。并将其作为给体材料,与富勒烯受体材料PC_(71)BM一起制备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分别对其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光伏性能等进行了探索及对比研究。聚合物PPDT-DFTAZ在450~650 nm具有不太宽的紫外-可见吸收但有较高的摩尔吸收系数,获得了较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_(sc)(5.34 mA cm~(-2));PPDT-DSDTDFBT和PPDT-EHDPP虽然都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但摩尔吸收系数相对较低,且PPDT-DSDTDFBT作为给体材料与PC_(71)BM存在明显的相分离,PPDT-EHDPP与PC_(71)BM共混物的空穴与电子迁移率的比值μ_(h/)μ_e最小(0.030)导致电荷传输不平衡,这些不利因素限制了PPDT-DSDTDFBT和PPDT-EHDPP的效率提高。综合的结果,PPDT-DFTAZ获得了最好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为2.06%)。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我们在设计聚合物给体材料时,除了考虑光谱吸收外还要考虑能级、载流子迁移率及薄膜形态等影响因素。(2)叁苯胺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大的位阻,可以防止染料分子本身聚集。同时,叁苯胺衍生物也具有较好的空穴迁移率,常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苯并噻二唑(BT)受体单元是一种较强的吸电子基元,可以有效地调节LUMO能级及能级带隙,拓宽其吸收光谱。另外,在受体单元部分引入炔基,可以增加分子的平面性,对分子的聚集状态进行调整。本文探索了以树枝状叁苯胺为给体单元时,含氟和不含氟BT对染料分子光伏性能的影响。同时,进一步以含氟BT为受体单元,探索3D叁苯胺和树枝状叁苯胺对染料分子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树枝状叁苯胺为给体单元时,不含氟BT染料ZD1获得了较好的PCE值(PCE=5.27%,J_(sc)=10.58 mA cm~(-2),V_(oc)=0.69 V,FF=73%)。主要是因为ZD1略微红移的紫外-可见吸收从而获得了比ZD2更高的短路电流(J_(sc)=8.24 mA cm~(-2))。此外,以含氟BT为受体单元的3D叁苯胺染料ZD3获得了较好的PCE值(PCE=5.50%),这主要归功于ZD3相对ZD1和ZD2具有更宽的吸收光谱,获得了较大的短路电流密度(J_(sc)=11.18 mA cm~(-2))。我们还通过加入共吸附剂CDCA对器件进行了优化,当加入1 mM CDCA后,染料ZD1,ZD2和ZD3的J_(sc)和IPCE值均有所增大,其PCE值分别提高到5.46%,4.98%和6.26%。(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美琪,马云龙,郑庆东[4](2019)在《含萘并二噻吩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带隙调控及其在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富勒烯受体材料相比,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有更强光吸收、可调的带隙和前沿电子轨道能级等优点。本工作中,我们将报道新型含萘并二噻吩小分子受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该材料的吸电子端基与稠环核之间含有一个噻吩桥,因此与不含噻吩桥的同类受体材料相比,该分子(DTNIT)具有更窄的带隙,能与经典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PBDB-T实现更好的吸收互补。基于PBDB-T:DTNIT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现了0.91 V的开路电压、增大的短路电流(14.42 mA?cm~(-2)),以及7.05%的光电转换效率。该光电转换效率接近于基于PBDB-T:PC71BM的倒置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7.12%)。该工作不仅报道了一个新型高效非富勒烯受体的合成方法,同时提供了一种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能级调控策略。(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佳宁[5](2019)在《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和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太阳能电池是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以攻克的重要课题。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全新能源技术,具有材料质量轻,吸收范围广,可通过溶剂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及制造柔性和半透明器件等优点。近年来,大量结构新颖和性能优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被开发出来。迄今为止,基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迭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换效率(PCE)已跃升至17.3%,预示着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十分广阔的应用潜能。本论文简要地叙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对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阐述。并针对目前吸电子基团-给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SMAs)构建方式比较单一及结构与性能关系不够透彻等问题,设计合成了具有A-D_1-D_2-D_1-A型和A-D-D-A型的SMAs,以及分子末端采用苯并噻吩稠环修饰的A-D-A型SMAs。研究了分子的共轭效应对HOMO能级的影响,F原子的修饰对LUMO能级的调节作用以及活性层薄膜形貌和分子的自组装行为,以及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与材料的电荷迁移率、吸收光谱、电子能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分子结构与光伏性能参数的对应关系。本论文为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设计提供了借鉴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概述如下:(1)以3-(二氰基亚甲基)茚-1-酮(IC)及其双氟取代IC(DFIC)作为末端受体单元,合成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IDT)和苯并二噻吩(BDT)的A-D_1-D_2-D_1-A型窄带隙小分子受体BDT(IDT-IC)_2和BDT(IDT-IC-2F)_2。BDT(IDT-IC)_2和BDT(IDT-IC-2F)_2的光学带隙分别为1.59 eV和1.54 eV。使用PBDB-T作为供体材料时,基于BDT(IDT-IC)_2和BDT(IDT-IC-2F)_2的PSCs分别实现4.98%和6.21%的转换效率(PCEs)。(2)设计合成了两种A-D-D-A型SMAs为IDT_2-IC-4F和C_6IDT_2-IC-4F。研究了其光物理,电化学性能及光伏性能。研究发现:IDT_2-IC-4F和C_6IDT_2-IC-4F表现出与经典的A-D-A型小分子(ITIC)明显不同性质,其具有更高的HOMO能级(-5.40 eV)和更窄的光谱带隙E_g(1.40 eV),使吸收光谱延伸至870 nm和885nm。当与聚合物给体PBDB-T共混时,SMAs显示出了良好的光伏性能,基于PBDB-T:IDT_2-IC-4F的PSCs,表现出较高的PCE(10.06%),其中,短路电流(J_(sc))和填充因子(FF)分别为16.00 mA cm~(-2)和69.22%。而基于PBDB-T:C_6IDT_2-IC-4F共混膜的光伏器件也实现了9.60%的PCE,尤其是J_(sc)达到了17.64 mA cm~(-2),而V_(oc)和FF有所下降。(3)开发了一种新型非富勒烯末端吸电子单元,用更大平面的苯并噻吩单元取代苯单元构建末端受体的单元骨架,合成了基于IDTT的A-D-A型SMAs IT-BT,研究了末端结构的改变对SMAs的分子堆积方式,形貌特征,吸收光谱,电子能级,以及对电池光伏性能各项参数的影响;探讨了苯,苯并噻吩,噻吩叁者之间的光谱性质和LUMO能级的递变关系以及对电池的PCEs的影响。其中,基于聚合物PBDB-T的太阳能电池,IT-BT实现了8.17%的PCEs。(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才俊[6](2019)在《基于苯并噻二唑-苯并二噻吩单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是清洁的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基于溶液加工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具有低成本、质量轻、柔性及易于实现大面积制造等潜在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目前所报道的基于本体异质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超过了14%。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聚合物给体材料的性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通过设计合成新型聚合物给体材料来得到高效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本论文以苯并噻二唑(BT)以及苯并二噻吩(BDT)为基本单元设计了一系列聚合物给体材料,应用于有机光伏器件中,通过优化其性能最终得到的能量转化效率达4.73%。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论文第叁章中,基于区域不对称的设计理念以苯并[1,2-b:4,5-b’]二噻吩,噻吩(T)为给体单元,氟取代的苯并[2,1,3]噻二唑为受体单元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合成了两种区域不对称的聚合物(PR1F和PR2F)。这两种材料具有300-700 nm的宽吸收光谱,PR1F和PR2F的光学带隙分别是1.73 eV和1.75 eV。热稳定性良好,能级与富勒烯受体匹配。分别以这两种材料为给体材料,PC_(61)BM为受体材料制备的器件结构为ITO/PEDOT:PSS/active layer/LiF/Al。其中,PR2F效率最高为4.73%。PR1F的器件效率为2.92%。2、论文第四章中,基于2A-低聚噻吩结构的给体材料设计思路以苯并[1,2-b:4,5-b’]二噻吩,噻吩为给体单元,单噻吩(T)和并噻吩(TT)作为π桥连接两个氟取代的苯并噻二唑单元而合成的两个聚合物分别为PTT-BDT和PT-BDT。这两个给体材料都具有宽吸收光谱,以及较低的HOMO和LUMO能级,与富勒烯受体材料匹配。同时这两个聚合物给体材料还具有较高的传空穴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柳林,李凡超,陈学刚[7](2019)在《新型含苯并二噻吩与苯并二吡咯酮基元的D-A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苯并二吡咯酮作电子受体单元,在钯催化下,与不同取代基修饰的电子给体单元苯并二噻吩进行Stille偶联聚合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电子给-受体(D-A)聚合物(P1和P2),其结构和性能经UV-Vis,~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GPC, CV和TGA表征。结果表明:薄膜态P1和P2在300~800 nm表现出较强吸收。P1和P2的低能端吸收峰值分别位于621 nm和616 nm。氧化峰分别位于0.41 V和0.46 V,能隙分别为1.41 eV和1.36 eV。(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施赛华[8](2018)在《屈并二噻吩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及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机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成像和传感中,并且促进了有机电子学的展。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质轻、低成本、结构可设计、性能可调控等优势,通过分子工程合理化原则,一系列的小分子和聚合物半导体被开发出来。例如,通过扩展材料的共轭长度、控制材料的平面性、改善能级,相对应的材料的器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基于D-A型聚合物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迁移速率达到了20cm~2/Vs,基于聚合物供体和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4%。由于分子的平面性和扩展的共轭特性,基于BDT和NDT衍生物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PV)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NDT3和NDT4的结构为基础在苯环的纵轴方向上引入两个苯环扩展分子的共轭,并且在引入的两个苯环上增加烷氧基链以达到增加产物溶解性的效果,最终合成屈并二噻吩衍生物。采用这种分子工程学已经成功合成出了高性能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本文主要探究扩展共轭以后材料屈并二噻吩的基本性质和相应的共轭聚合物的光伏器件的性能。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初步试验选择合适的合成路线,最终合成了αChDT和βChDT两种互为同分异构的分子。经过理论计算以及分子的单晶测试证明了该两种分子因为分子内的局部张力的作用,分子呈现不规则的扭曲。扭曲的分子的凹面是理想的受体对富勒烯C_(60)这种球形分子进行识别和自组装。本论文主要研究该两种分子与富勒烯C_(60)在溶液中的自组装。其次,本文还介绍了基于αChDT的两种共轭聚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基本性能。发现共轭聚合物αChDT-DTORBT的PCE达到了4.16%,开路电压为0.86 eV。PCBM71和αChDT-DTORBT在活性层中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微观下共混膜的形态,继续研究这点可以改善器件性能。总结:我们合成了一类具有扭曲骨架并且互为同分异构分子αChDT和βChDT。本论文详细介绍了材料的合成和基本性质,这两种分子被发现适合构造共轭骨架,作为聚合物供体。可以预见,αChDT这类分子在有机半导体领域甚至在有机电子学中将会引起极大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梁龙,刘丽娜,陈学强,项宣,凌君[9](2019)在《苯并二噻吩/苯并噻二唑ADA型光电化合物:氟取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其组成的共轭基元上进行氟取代是有机光电材料功能修饰的常见策略之一.在前期苯并二噻吩/苯并噻二唑ADA型小分子光电化合物基础上,在两个苯并噻二唑基元上引入不同个数的氟取代基,考察氟修饰位置和个数对其基本性质、场效应晶体管和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氟原子数目的增加,化合物的溶解性能降低,热稳定性提高,最高占有轨道和最低空轨道能级降低,但光谱吸收范围变化不大.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测试表明,当苯并噻二唑单氟代且位于外侧位点时,化合物的空穴迁移率有所降低;当苯并噻二唑双氟代时,迁移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达到0.27cm~2·V~(-1)·s~(-1).光伏器件研究发现,氟原子的引入提高了器件的开路电压,但活性层形貌变差,最终导致短路电流密度和电池效率下降.(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宁溪[10](2018)在《叁烷基硅乙炔基取代的并五苯及蒽并二噻吩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堆积模式和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半导体材料因其造价成本低、柔性大、质量轻、可折迭、易加工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中。通常,性能优良的光电器件要求有机半导体材料拥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迄今为止,大量的新型有机半导体传输材料已被研究合成。其中,并五苯是最典型的p-型传输材料,但其较差的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在单晶中不完美的π轨道重叠限制了它的发展。研究表明,叁烷基硅乙炔基(TAS)功能化会大大改善材料的空气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单晶中分子堆积模式。在分子晶体中,分子的结合依赖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形色各异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分子一般采取不同的堆积模式,同种分子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下也会以不同的堆积模式进行堆迭。而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荷传输性质高度依赖于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因此从理论上构建起电子结构-分子堆积-材料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解释实验现象、为实验提供设计思路和理论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选取六种典型的TAS取代的并五苯(TAS-PEN)和蒽并二噻吩(TAS-ADT)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后者还涉及到顺反异构结构,通过对前线分子轨道、重组能、转移积分、电离势、电子亲和势、Hirshfeld表面分析、SAPT能量分解的计算和分析,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蒙特卡洛动态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微观电子结构对材料空穴传输性能的影响、热力学动态无序对转移积分波动的影响以及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对分子堆积模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分子更适合作为空穴传输材料。此外,具有并五苯骨架和较大TAS基团的分子拥有更小的空穴重组能。从这些分子晶体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那就是TAS基团越大,最近邻π堆积分子对的相对沿长轴滑移距离越大,与此同时,沿短轴的滑移距离越小。这个现象可用TAS基团增加的色散吸引与骨架之间的排斥作用的平衡关系来解释。此外,端位噻吩环的取代会引入额外的静电相互作用成分和大量的C-H?S弱氢键。SAPT能量分解和Hirshfeld表面分析表明这些额外的静电相互作用是造成TAS-PEN系列分子和TAS-ADT系列分子堆积模式不同的根本原因。计算出的静态空穴转移积分和不考虑热无序效应的迁移率表明,与TAS-PEN系列分子相比,TAS-ADT系列分子有更好的本征空穴传输性质。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热无序效应对TAS-PEN材料的转移积分波动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而对于TAS-ADT系列分子材料,热无序对转移积分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对空穴迁移率的影响也较小。更有趣的是,与反式结构相比,顺式TAS-ADT显示出更强的非局域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我们推测:TAS-ADT晶体中大量的额外的C-H?S弱氢键会对晶体中的分子起到稳固的作用从而导致了较轻微的转移积分波动;顺式TAS-ADT晶体中分子间更大的S?S重迭引起分子间交换排斥的增大,从而导致顺式结构更不稳定,进而展现出更强烈的非局域电子-声子耦合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9-01)
并二噻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今能源日益匮乏、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有机电子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成为当今新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虽然与钙钛矿或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由于其成本低、重量轻、柔韧、半透明等特性,推动了光伏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一是基于二噻并苯并二噻吩基团合成了两种聚合物给体材料,二是基于噻吩苯噻吩二螺芴基团合成了两种小分子受体材料。通过核磁和质谱对其进行了确认和表征,并制备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了这些合成材料的光伏性能。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二噻并苯并二噻吩基团作为苯并二噻吩单元衍生物的一种,具有良好的平面性和更为出色的传输电子能力,易于在侧基进行修饰的特点。我们将其作为聚合物给电子单元(D),与作为缺电子单元(A)的BDD二锡进行共聚,合成了PDBT-2F,PDBT-2Cl二种聚合物给体材料。通过在聚合物的噻吩烷基侧基上引入双氟和和双氯原子,研究了这两种卤素原子对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二者与不同受体材料共混后的光伏性能。最终以PDBT-2F为给体,IDIC为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2.01%,而与IT-4F为受体的器件效率则达到了10.15%。这种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归功于氟原子强的电负性,在降低了给体的HOMO能级的同时,F-S/F-H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了分子间的电荷的提取和转移,有利于获得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_(sc))。而以PDBT-2Cl为给体,IDIC或IT-4F为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只有7.58%和6.54%,这是由于氯的原子半径太大,导致整个分子由于侧基的重原子效应使得平面性变差,二面角的扭曲也使得分子的堆积变差,进而影响到器件的效率。2.以噻吩苯噻吩二螺芴为给电子单元(D),以3-乙基绕丹宁和2-(1,1-二氰基亚甲基)绕丹宁(RCN)为第一受体单元(A1),以苯并[c][1,2,5]噻二唑(BT)为第二受体单元(A2),设计并合成了两个A1-A2-D-A2-A1型的小分子受体DTFBT-1、DTFBT-2,并对二者的光物理、电化学和基于它们制备的器件光伏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以J71为给体材料,以DTFBT-1、DTFBT-2为受体材料的器件分别获得了3.35%和4.40%光电转换效率。而二者都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分别为1.15 V和0.96 V。相比较于DTFBT-1,由于端基中氰基饶丹宁有更强的吸电子能力,DTFBT-2获得了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_(sc)(8.35 mA/c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并二噻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彩虹,王波,梁景南,冼文娇.两种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的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广州化学.2019
[2].谢凌超.基于二噻并苯并二噻吩基和噻吩苯噻吩二螺芴的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3].周鑫云.含苯并二(噻吩并吡喃)及叁苯胺衍生物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4].张美琪,马云龙,郑庆东.含萘并二噻吩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带隙调控及其在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9
[5].朱佳宁.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和引达省并二噻吩并噻吩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6].刘才俊.基于苯并噻二唑-苯并二噻吩单元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柳林,李凡超,陈学刚.新型含苯并二噻吩与苯并二吡咯酮基元的D-A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J].合成化学.2019
[8].施赛华.屈并二噻吩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及有机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9].梁龙,刘丽娜,陈学强,项宣,凌君.苯并二噻吩/苯并噻二唑ADA型光电化合物:氟取代的影响[J].有机化学.2019
[10].张宁溪.叁烷基硅乙炔基取代的并五苯及蒽并二噻吩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堆积模式和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