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往合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活世界殖民化,交往理性,民族共识
交往合理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佩[1](2017)在《从交往合理化看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共识和民族冲突一直以来都是民族研究的重要问题,民族的差异性并不是民族冲突的根源,而是民族共识的基础。在现代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民族共识达成的主要障碍。本文试图从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出发,以交往理性为手段,考察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哈贝马斯将现代性危机归之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用交往合理化来重建生活世界,从而为民族共识的达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商艳凯[2](2014)在《论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思想及其在网络交往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无疑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为了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他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而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合理化思想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和网络交往。这是因为,网络交往在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应用于网络交往实践,从交往理性的高度为解决网络交往带来的各种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进行全面解读,分别将其思想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思想、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对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思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指出了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第叁章着重从实践的层面对网络交往这一交往实践的最新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网络交往的定义、内容和作用,并将其与现实交往作对比,指出了网络交往的特征,其次重点列出了当前网络交往行为不合理的叁种典型表现,分别是网络依赖、网络失范和网络谣言,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四章是对实现网络交往合理化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的探讨,首先是对将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思想应用于网络交往实践可行性的分析,并从其思想中找到了解决叁种网络交往不合理行为的方法和途径,尝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叁个层面,分别从重构个人主体性和对话机制、改进交往资质和网络规范的形成以及构建网络公共领域叁个方面,提出了实现网络交往合理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7-01)
谢敬[3](2013)在《现代性中的交往合理化——浅析陈昌平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昌平总能用独特的视角观照历史和人性,他的每一个作品似乎都是将人性和历史置于一个个荒唐、可笑的谎言中,却在笑声背后留给人们留下无奈与思索。以往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他是在用颠覆和解构的方式进行历史叙事,而本文旨在挖掘这种叙事背后所掩藏的人与人之在交往过程中内心深处的隐蔽角落,以及形成这种小善和小恶的根源所在。本文将运用哈本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围绕现代性中交往的域、交往中的公私划界和面对历史及主流权威时人们所展现的姿态进行系统阐释。(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5期)
张珊[4](2011)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贝马斯是“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生活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他清楚的认识到西方传统理性的危机和困境。哈贝马斯批判的继承了传统合理化理论,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交往合理化理论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理论,本文通过叁大部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进行研究,即交往合理化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交往合理化的评析。本文力求以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为中心,重新审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了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现状,实现了对理性的重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交往合理化理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1-05-01)
张和平[5](2006)在《略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前工业时代的产物,它已不适合现代西方社会的实际了,但它仍然具有鼓舞人心的潜在力量,因而有必要进行重建,而他的“交往合理化”理论正代表了这种重建。他的“交往合理化”理论主要是讨论“劳动”和“交往行为”的,并且他把“劳动”与“交往行为”的矛盾,视为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合理化了,而交往行为却有了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来一个颠倒,即使劳动不合理化,交往行为合理化,只要做到这一点,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显然,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其根本的问题出在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阳海音[6](2006)在《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在意识形态概念上,哈贝马斯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虚假意识”界定意识形态的传统;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在合理化理论和工具理性批判方面,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马克斯·韦伯、卢卡奇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合理化理论,并实现了从意识哲学向交往哲学的转向。其次,本论文认为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可以分为叁个层层递进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在这一部分,哈贝马斯主要分析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起源、特征和功能。哈贝马斯认为,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基础,然而,由于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导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合法性危机。科学技术此时充当了新的合法性基础并行使意识形态的功能。科学技术意识形态与以往的意识形态相比,意识形态性较少,但更加难以抗拒,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它发挥着控制民众、维护社会统治和压抑民众的功能。第二部分是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深化发展。在这一部分,哈贝马斯主要分析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系统和生活世界两大部分。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子系统和政治子系统,发挥着进行物质生产和协调生产关系、管理公众社会的功能。生活世界指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和交往行为者相互理解的信念储蓄库。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个性叁大要素,发挥着进行文化再生产、社会一体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行使意识形态功能,导致人们混淆了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区别,目的合理性渗透入生活世界之中,使生活世界日益商品化、官僚体制化,这就是所谓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第叁部分是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理论归宿。在这一部分,哈贝马斯探讨了如何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认为,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际是一个如何实现社会合理化的问题。社会合理化包括系统合理化和生活世界合理化两个层面。其中,生活世界合理化是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生活世界合理化,关键是要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具体途径有叁条:一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叁是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再次,本论文对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进行了阐述。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要包括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核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法律思想批判以及文化批判。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核心。第叁,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过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则认为,道德实践意识是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马克思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两对基本矛盾,用来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哈贝马斯则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最后,本论文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限度进行了阐述。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其对理性的拯救和重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启示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重任交付给了语言,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6-04-13)
薛民[7](1991)在《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理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是公认的当今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位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与生产力的双重功能的论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均有着广泛的影响。了解和剖析他的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学术思潮的新动向,回击西方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的所有这些观点,主要是通过一种名曰“交往合理化”的独特理论展开的。(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6期)
交往合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无疑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为了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他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交往理性。而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合理化思想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和网络交往。这是因为,网络交往在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应用于网络交往实践,从交往理性的高度为解决网络交往带来的各种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对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进行全面解读,分别将其思想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思想、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对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思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指出了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第叁章着重从实践的层面对网络交往这一交往实践的最新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了网络交往的定义、内容和作用,并将其与现实交往作对比,指出了网络交往的特征,其次重点列出了当前网络交往行为不合理的叁种典型表现,分别是网络依赖、网络失范和网络谣言,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四章是对实现网络交往合理化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的探讨,首先是对将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思想应用于网络交往实践可行性的分析,并从其思想中找到了解决叁种网络交往不合理行为的方法和途径,尝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叁个层面,分别从重构个人主体性和对话机制、改进交往资质和网络规范的形成以及构建网络公共领域叁个方面,提出了实现网络交往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往合理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佩.从交往合理化看民族共识的生成机制[J].广西民族研究.2017
[2].商艳凯.论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思想及其在网络交往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谢敬.现代性中的交往合理化——浅析陈昌平小说[J].青年文学家.2013
[4].张珊.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D].辽宁大学.2011
[5].张和平.略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6
[6].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
[7].薛民.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理论评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