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陈皓睿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陈皓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六堡茶,烟草,散囊菌,塔宾曲霉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皓睿[1](2019)在《四株六堡茶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特性分析及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堡茶是广西有名的黑茶品种,其生产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渥堆”,此期间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特殊的香味及茶的各种物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六堡茶中的真菌微生物及基因资源,以期将其利用到烟制品和茶叶中。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菌株的筛选与鉴定:①从广西六堡茶中分离得到四株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真菌。通过显微观察微观形态和分子鉴定结合的方法鉴定出这四株真菌所属的物种。分别命名为:Aspergillustubingensis GYC 501(简称GYC 501)、Aspillls chevalieri E 2(简称E2)、Aspergillus chevalieri E 3(简称E 3)和Aspergillus cristatusE 6(简称E 6)。②对这些真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发现这些真菌可以利用不同种类的多糖并各具特色。初步确定GYC 501具有产果胶酶、纤维素酶的能力;E2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的能力;E 3具有产淀粉酶的能力;E 6尚未检测到能产生这几种大分子水解酶。(2)菌株的生理特性:①探索了叁株散囊菌属真菌在固体橘皮粉和固体烟粉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发现叁株真菌在固体烟粉培养基中培养的适应性更好。E 2无法在橘皮粉培养基内生长,E 3在两种培养基中生长最快。②对叁株散囊菌属真菌在液体烟梗粉培养基和液体茶粉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索,发现其在以烟梗粉为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内生长更良好。同样地,E 3在两种培养基中生长最快。③对液体发酵液进行了薄层层析分析,发现叁株真菌在烟梗粉培养基中几乎不产生可以被提取观察到的物质,而在茶粉培养基内都能产生叁种在紫外光下发粉红色光的物质。④对液体发酵液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们的水解酶活力都很低。总体来说E 6的叁种酶分泌能力最高、E 3次之、E 2最差。⑤对液体发酵液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降解能力和茶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对于液体烟梗粉培养基,相比于对照,发酵后的培养基内的总糖含量显着下降,降幅在16.29~39.98%;还原糖含量升高,增幅在2.86~3.89倍之间;氨基酸含量减少;总抗氧化能力改变不明显;DPPH·降解能力显着上升;茶多酚含量上升。对于液体茶粉培养基,相比于对照,发酵后的培养基内的总糖含量显着上升,增幅在2.07~35.25%还原糖含量升高,增幅在131.70~627.02%之间;氨基酸含量减少,降幅在0.52~32.68%;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降解能力显着上升;茶多酚含量显着上升。(3)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①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基因pgⅡ,epgⅡ长度为1038 bp;其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了高效表达。rePGII蛋白总共由3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甲醇诱导7 d酶活力达到5672.85±204.39 U/mL。蛋白实际大小约为38 kDa,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5.0,其在锌离子浓度为10 mM时酶活性是对照的2.78倍。rePGII的热稳定性不是太好:若以30 min内剩余酶活力70%为稳定,rePGII在水溶液稀释时稳定温度为30℃,在含20%甘油的pH 5.0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时稳定温度为40,在pH 5.0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时稳定温度为20℃。以聚半乳糖醛酸为底物时Vmax值为1434士159.20 U/mg,Km值为4.319±0.86mg/mL。②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bσN,rebgN长度为1761 bp,reBGN的氨基酸残基数为587个,并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了表达。③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bg2E,但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没有成功表达。④从GYC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内切葡聚糖酶的基因egB,但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没有成功表达。⑤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果胶甲酯酶的基因pmeA,在毕赤酵母GS115中有少量表达,并具有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飞飞,黄金思,王翕韫,刘婉慧,叶建仁[2](2018)在《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BpPG),并阐明Bp PG基因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PG-F、PG-F)克隆Bp PG基因,并对其全长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B.pyrrocinia JK-SH007接种杨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Bp PG基因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结果】Bp PG基因全长2 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69.23 ku,理论等电点为8.37;Bp PG蛋白有6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属于Glycosyl hydrolases family 28家族,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叁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符。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p PG与PG(Gen Bank序列号WP 034181566.1)具有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Bp PG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结论】克隆得到Bp PG基因,Bp PG基因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其极有可能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杨倩倩,刘元,陈大松,李友国[3](2017)在《蒺藜苜蓿中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突变体的筛选及共生固氮表型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模式豆科植物蒺藜苜蓿中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基因为对象,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4 150bp,其编码区1 278bp,编码42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包括2个与细胞壁主要成分果胶降解有关的保守结构域PL-6superfamily和Glyco_hydro_28;该酶蛋白与鹰嘴豆、赤豆等豆科植物中的PG蛋白同源关系更近。苜蓿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分析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MtPG在根瘤中呈显着增强表达,在非共生组织如根、叶中表达量很低。此外,基于该基因3个Tnt1转座子插入的目标候选突变体(NF0999、NF5561和NF4746)插入位点分析,得到1个纯合突变体材料NF4746,共生表型观察表明,MtPG基因在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早期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倩倩[4](2017)在《DGDG合成酶基因MtDGD1和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MtPG在蒺藜苜蓿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igalactosyl diacylglycerol,DGDG)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和蓝藻中的一类半乳糖脂,作为类囊体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DGDG对于植物光合作用功能的发挥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豆科植物中,DGDG也在其根瘤共生体膜上存在。DGD1是DGDG的主要合成酶之一。在前期工作中,已克隆到该基因的全长,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发现Mt DGD1定位于根瘤中含菌细胞的共生体膜上,构建了该基因沉默和超表达载体。本研究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A17的双半乳糖甘油二脂合成酶基因(Mt DGD1)为对象,在前期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对该基因在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功能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分析、获取、克隆Mt DGD1启动子序列,构建了启动子-GUS融合载体,进行了组织表达定位观察。通过苜蓿基因表达谱网站及转录组分析,利用Real_time PCR检测了Mt DGD1的时空表达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确证该基因与共生固氮作用密切相关。2.通过植株长势、根瘤切片的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根瘤固氮酶活测定以及根瘤中DGDG脂质丰度的测定等多个指标,检测和考察了Mt DGD1沉默及超表达后转基因植株的共生表型,阐明了该基因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3.通过Real_time PCR和LC-MS分别检测了低磷条件下Mt DGD1的转录水平,DGDG及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等脂质丰度的变化,初步明确该基因在根瘤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机制。本研究获得了以上直接实验证据,确证了Mt DGD1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入侵、根瘤发育和共生固氮中的功能,也表明了DGDG在根瘤共生固氮过程中的重要性。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olygalacturonase,PG)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因其能够降解细胞壁、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成熟等功能,而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一个PG(Medtr6g005630)基因为对象,对该基因进行了简单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全长4150 bp,其中编码区1278 bp,编码425个氨基酸;对其编码的聚半乳糖醛酸酶的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发现:该酶包括PL-6 superfamily和Glyco_hydro_28两个与细胞壁主要成分--果胶降解有关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酶与鹰嘴豆、赤豆等豆科植物中的同源关系更近。此外,根据苜蓿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分析和RT-PCR实验结果揭示Mt PG在根瘤中特异性表达,而在其他非共生组织如根、茎、叶中表达量很少;此外,从英国John Innes Centre获赠3种Tnt1转座子插入突变体材料(NF0999、NF5561和NF4746),通过对该基因Tnt1转座子插入位点分析设计引物,利用PCR进行突变体筛选、验证及纯合突变体共生表型观察分析等方面揭示了该基因可能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中的早期侵染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吴建阳,刘丽琴,石胜友,李伟才,郑雪文[5](2017)在《龙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DlPG1表达模式与幼果脱落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龙眼中分离获得1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命名为DlPG1。DlPG1基因与多种物种PG基因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同属于无患子科的荔枝同源性最高,为95%,且与荔枝的亲缘关系最近。DlPG1基因包含PG基因特有4个保守区中的3个,DlPG1属于E进化支PG基因家族成员。环剥摘叶处理可以显着促进龙眼幼果脱落,对照累积落果率为6.12%,处理为89.85%,相对落果率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处理的离区DlPG1基因表达量始终高于对照,且表达量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4天。基因表达量的高峰早于相对落果率高峰出现,据此推测,DlPG1基因可能是调控龙眼幼果脱落的关键基因。截至目前,DlPG1基因是首例在龙眼中发现的属于E进化支的可能与器官脱落相关的PG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7年03期)

由书妍,于瑞君,刘红霞,李红叶[6](2017)在《柑橘绿霉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dPG2)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是储藏期柑橘腐烂病最主要的病原之一,严重影响柑橘产业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柑橘绿霉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dPG2)对其致病性有重要作用,PdPG2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的致病性会下降,然而有关PdPG2基因的表达研究尚不完善。本文研究了PdPG2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dPG2是酸性表达基因,其表达量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pH为3.0时其表达量为对照条件下的10倍,pH为8.0时其表达量为对照条件下的0.36倍。柑橘果胶能够诱导PdPG2的表达,其表达量为对照的3.6倍。因此,在侵染过程中PdPG2表达的升高是由于发病部位酸化以及橘皮降解物诱导共同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7年02期)

朱家颖,季梅,杨斌,泽桑梓[7](2017)在《薇甘菊颈盲蝽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转录组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薇甘菊颈盲蝽Pachypeltis micranthus Mu et Liu(Hemiptera:Miridae)为世界性恶性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自然天敌。在该天敌取食寄主的过程中,存在于其唾液中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作为重要的果胶水解酶在降解寄主植物细胞壁和引起寄主植物组织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至今未有关于该天敌的任何基因信息被报道,本研究旨在获得其转录组数据,并基于该数据鉴定获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定,共获得约5.2 Gbps的数据量,拼接得到57 739条非冗余基因(unigene)。通过BlastX注释,23 549条非冗余基因能与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非冗余蛋白数据库中的已知蛋白相匹配,7 048、8 548和16 135条非冗余基因分别被成功的注释到GO(Gene Orthology)、COG(Clustes of Orthologous Groups)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中。基于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共鉴定获得了24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其中15个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该转录组数据可为今后从分子水平研进一步研究薇甘菊颈盲蝽的生态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特性和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鉴定获得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为深入研究揭示其在薇甘菊颈盲蝽与寄主互作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陈鸿飞,邵红霞,樊胜,马娟娟,张东[8](2016)在《苹果全基因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苹果全基因组中鉴定出85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成了7个组(Group A~Group G),其分子量在176~1 125 aa之间,等电点在4.68~9.58之间。鉴定出来的Md PG基因除在14号染色体没有分布外,其余都有分布。系统分析了Md PG蛋白的保守基序和Md PG基因结构,发现苹果PG蛋白除包含有广泛存在于各种PG蛋白的4个保守基序以外,还含有其他相对特异的保守基序,Md PG75具有最多的外显子数,达到18个。对85个苹果PG蛋白之间的功能联系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预测了相关基因的功能和多个基因间功能的联系,并作了初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李孟娇,吕蕊花,余建,蔡雨翔,王传宏[9](2016)在《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sPG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是一种细胞壁结构蛋白,可以催化果胶分子多聚α-(1,4)-聚半乳糖醛酸的裂解,使细胞壁结构解体,导致果实软化。本文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不同生长阶段菌丝侵染的油菜叶片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采用RT-PCR从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Ciboria shiraiana)菌核中扩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 DNA,其全长为1143 bp,命名为CsPG1(Gen Bank登录号为KR296662),编码380个氨基酸残基。根据侵染油菜叶片的表达量,确认CsPG1为基因家族的主效基因;(2)将CsPG1基因连接p ET28a(+)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获得包涵体形式,但对底物(聚半乳糖醛酸)没有活性的蛋白;(3)最适CsPG1包涵体溶解的尿素浓度6 mol L–1,采用缓慢稀释低温复性的方法对重组蛋白CsPG1进行了重折迭复性试验,经高亲和力的Ni-NTA树脂纯化后为得到单一条带,获得可溶性蛋白,复性后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比活力为5.02 U mg–1;(4)生物试验表明,CsPG1蛋白能够加速嘉陵40(Morus atropurpurea Roxb.)桑椹的成熟和软化,推测该蛋白与肥大性菌核病菌对桑椹的侵染有关。这一结果揭示了不同果桑品种对菌核病敏感性的差异,为果桑生产中菌核病的防控提供了分子证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6-07-01)

张晓康[10](2016)在《梨腐烂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梨腐烂病是我国梨树上的一种重要的枝干病害,在北方梨产区发病严重的梨园常造成大量死树或毁园,病菌侵染梨树后导致细胞壁降解而表现树皮腐烂症状,但有关梨腐烂病菌果胶酶基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根据实验室前期获得的梨腐烂病菌强致病力菌株F-HN-6和弱致病力菌株F-HN-2a-1的转录组数据分析,预测获得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相对表达量上调的基因Vamepg,通过基因敲除和转化子致病力比较,对Vamepg基因在梨腐烂病菌侵染梨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Real-Time PCR验证Vamep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梨腐烂病菌强致病力菌株F-HN-6 Vamepg基因的表达量为弱致病力菌株F-HN-2a-1的1.86倍,预测分析发现Vamepg基因编码的外切聚半乳糖醛酸酶具有外分泌功能,能够分泌到细胞膜外。2、采用Double-joint PCR方法构建线性敲除载体,利用PEG介导原生质体遗传转化方法,获得能够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转化子。分别采用4对检测引物筛选转化子和Southern Blot鉴定为单拷贝,获得4个缺失Vamepg基因的突变体。并利用基因互补方法获得2个Vamepg基因的互补突变体,说明梨腐烂病菌可以采用线性载体利用PEG介导原型质体转化方法进行基因敲除。3、缺失Vamepg基因的突变体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略微降低,分生孢子器大小及形态无差异,但在枝条上的致病力显着降低。Vamepg基因的互补突变体的生长速度和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基本相同。体外酶活力测定发现,野生型菌株在培养过程中酶活力不断增强,在10d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缺失Vamepg基因的突变体菌株体外酶活力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在10d时酶活力未出现最大值。推测缺失Vamepg基因可能导致突变体分泌的外切聚半乳糖醛酸酶含量减少,从而减弱其对梨树枝条的致病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克隆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BpPG),并阐明Bp PG基因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PG-F、PG-F)克隆Bp PG基因,并对其全长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B.pyrrocinia JK-SH007接种杨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Bp PG基因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结果】Bp PG基因全长2 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69.23 ku,理论等电点为8.37;Bp PG蛋白有6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属于Glycosyl hydrolases family 28家族,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叁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符。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p PG与PG(Gen Bank序列号WP 034181566.1)具有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Bp PG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结论】克隆得到Bp PG基因,Bp PG基因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其极有可能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发挥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皓睿.四株六堡茶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特性分析及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Ⅱ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陈飞飞,黄金思,王翕韫,刘婉慧,叶建仁.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杨倩倩,刘元,陈大松,李友国.蒺藜苜蓿中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突变体的筛选及共生固氮表型的初步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

[4].杨倩倩.DGDG合成酶基因MtDGD1和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MtPG在蒺藜苜蓿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5].吴建阳,刘丽琴,石胜友,李伟才,郑雪文.龙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DlPG1表达模式与幼果脱落关系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7

[6].由书妍,于瑞君,刘红霞,李红叶.柑橘绿霉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dPG2)的表达分析[J].植物保护.2017

[7].朱家颖,季梅,杨斌,泽桑梓.薇甘菊颈盲蝽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转录组分析(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8].陈鸿飞,邵红霞,樊胜,马娟娟,张东.苹果全基因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进化分析[J].园艺学报.2016

[9].李孟娇,吕蕊花,余建,蔡雨翔,王传宏.果桑肥大性菌核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sPG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C].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6

[10].张晓康.梨腐烂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论文-陈皓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