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宴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宴诗,建安七子,诗经,特征
公宴诗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岚[1](2019)在《浅析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宴诗可以追溯到《诗经》的燕飨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建安时期最终成形,为唐代公宴诗而启后。建安七子创作了较多的公宴诗,其诗有叁个特点:章法结构上还未固定,有的突出写景,有的突出宴饮和歌颂,还有的突出个人情感。侧重点的不一,显示出建安时期公宴诗章法结构灵活性的特点;语言上的独特性,建安七子公宴诗的语言,尤其是在描写景物方面,清新灵动又自然,极富有画面感,对后世的山水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感情色彩多变,在欢乐的基调下,还潜藏着个人偶尔的悲叹。分析研究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对于把握公宴诗的发展过程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对研究公宴诗的价值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译令函[2](2018)在《“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从艺术学与美学两种角度分析曹植《公宴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人曹植,不只是我们熟悉的政治失意者,他其实更是在"俊才云蒸"的大时代里一颗璨于天际的星子。钟嵘在《诗品·序》中把曹植誉为"建安之杰",并指出其文采"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曹植的五言诗成就颇高,其中《公宴诗》里的"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更是后世炼字的典范之句。本文将从此句入手,从艺术学和美学研究的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这首公宴诗的独特魅力;同时,以此诗为例,进一步明晰艺术学与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以期提供一个比较分析的初步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08期)
杨镖[3](2017)在《“述其美”、“比德焉”——《文选》“公宴诗”情感书写轨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宴诗"情感书写轨迹主要是建安的个人化到西晋的集体化,再转到宋梁的为事而文。其中转变原因主要因为文体的规范与为文环境的制约。(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姚艾[4](2015)在《从《诗经》燕飨诗到建安公宴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燕飨诗和建安公宴诗都是以宴饮活动为题材的诗歌,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变化,同样题材的诗歌在延续前代作品传统的基础上,也产生了一些新变。燕飨诗集中体现了礼乐文化的内涵,甚至一些诗歌清楚地叙述了仪礼过程,公宴诗同样承袭了燕飨诗的这一传统,但呈现出了消减的倾向。燕飨诗多表达和乐平易的宴会氛围,建安诗人却在公宴诗中抒写自己悲凉的情感体验。燕飨诗同《诗经》其他篇目一样,较多比兴之用,对此,公宴诗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比兴的频率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期刊2015年03期)
姚艾[5](2015)在《从《诗经》燕飨诗到建安公宴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燕飨诗和建安公宴诗都是以宴饮活动为题材的诗歌,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变化,同样题材的诗歌在延续前代作品传统的基础上,也产生了一些新变。燕飨诗集中体现了礼乐文化的内涵,甚至一些诗歌清楚地叙述了仪礼过程,公宴诗同样承袭了燕飨诗的这一传统,但呈现出了消减的倾向。燕飨诗多表达和乐平易的宴会氛围,建安诗人却在公宴诗中抒写自己悲凉的情感体验。燕飨诗同《诗经》其他篇目一样,较多比兴之用,对此,公宴诗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比兴的频率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八辑)》期刊2015-12-01)
吴燕飞[6](2014)在《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公宴诗价值极为有限,但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是"建安风骨"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对我国文人饮酒赋诗的习性、对山水诗的成熟等诗歌发展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4年02期)
党青青[7](2013)在《《文选》公宴诗对《诗经》宴飨诗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宴诗作为一种诗歌的类别最先出现在《文选》中,公宴诗是指在帝王公卿所承办的宴会上所作的诗。按照诗人的创作意愿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即兴自由抒情型,第二类是应诏令命型。公宴诗对《诗经》宴飨诗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形式上从四言到五言的过渡;内容上从宴会场面的描写到景物描写的加入;功用上从礼乐教化,歌功颂德到抒发个人情感的转变。(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2期)
吴燕飞[8](2013)在《建安七子公宴诗的常见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文人的公宴诗大量创作,是从建安七子开始的。他们的公宴诗明显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倾向,结构上的叁段式,以饮酒、歌舞、游戏和作诗为基本情节,表现感恩、祝愿和个性化情绪,这是叁个基本模式,为后代文人公宴诗奠定了基本范式。(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22期)
张飞飞[9](2012)在《以《文选》“公宴诗”为例看其演变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统的《文选》中,"公宴类"诗歌是其诗歌分类中重要的一类,共选有十四首,其他类也有公宴之作,《文选》之外更有大量优秀的公宴诗未被收录。公宴诗发源于先秦,兴于魏晋南北朝,《文选》中所选录的公宴诗作具有典型性。本篇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所录的各个阶段的作品,探寻其发展轨迹和演化历程。(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26期)
刘晶晶[10](2011)在《建安公宴诗情感内涵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安公宴诗思想复杂深沉,它体现了建安诗人因时代、人生而产生的慷慨之志与悲凉哀思以及通过及时行乐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思考。其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无论是对曹氏政权的喜悦、感恩之情,还是因自己不被重用的忧伤烦闷之情都流露于诗的字里行间。它是建安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文学价值不可简单否定。(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公宴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人曹植,不只是我们熟悉的政治失意者,他其实更是在"俊才云蒸"的大时代里一颗璨于天际的星子。钟嵘在《诗品·序》中把曹植誉为"建安之杰",并指出其文采"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曹植的五言诗成就颇高,其中《公宴诗》里的"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更是后世炼字的典范之句。本文将从此句入手,从艺术学和美学研究的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这首公宴诗的独特魅力;同时,以此诗为例,进一步明晰艺术学与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以期提供一个比较分析的初步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宴诗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晓岚.浅析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特征[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刘译令函.“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从艺术学与美学两种角度分析曹植《公宴诗》[J].中国文艺家.2018
[3].杨镖.“述其美”、“比德焉”——《文选》“公宴诗”情感书写轨迹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7
[4].姚艾.从《诗经》燕飨诗到建安公宴诗[J].诗经研究丛刊.2015
[5].姚艾.从《诗经》燕飨诗到建安公宴诗[C].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八辑).2015
[6].吴燕飞.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价值[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7].党青青.《文选》公宴诗对《诗经》宴飨诗的继承与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吴燕飞.建安七子公宴诗的常见模式[J].语文学刊.2013
[9].张飞飞.以《文选》“公宴诗”为例看其演变轨迹[J].文教资料.2012
[10].刘晶晶.建安公宴诗情感内涵浅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