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胁迫论文-周密

钠胁迫论文-周密

导读:本文包含了钠胁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增李斯特菌,sigB,次氯酸钠,氧化胁迫

钠胁迫论文文献综述

周密[1](2017)在《单增李斯特菌抗次氯酸钠胁迫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奶制品和即食食品中,是近年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致病菌。老年人、小孩、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易感染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后的致死率高达30%。单增李斯特菌能够适应低温、酸性、高渗透压、氧化胁迫等不良环境,造成已消毒食品的二次污染。次氯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它具有强氧化性,能对细胞中重要的蛋白质、核酸以及脂质分子造成氧化损伤。细菌对氧化胁迫的防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氧化调控因子的参与,包括对氧化剂的解毒作用和对受损细胞的修复作用。此外,大量分布在细胞质中的还原性低分子量巯基蛋白不但能够中和细胞中的氧化剂,还可以保护细胞中重要蛋白不被氧化。在单增李斯特菌中,SOD酶、KAT酶、Lmo1604蛋白具有分解活性氧(ROS)的功能。单增李斯特菌中重要的压力胁迫调控因子sigB对氧化胁迫的调控作用还存在争议,但氧化胁迫调控因子PerR被证明在过氧化氢胁迫下有抗氧化胁迫作用。此外,研究表明,重要的低分子量巯基蛋白谷胱甘肽、NADPH、谷胱甘肽还原酶和Grx共同组成的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与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及MetA、MetB蛋白组成的硫氧还原系统在细菌遭遇氧化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机制还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用半致死浓度的次氯酸钠(3 mM)胁迫单增李斯特菌WaX12以及sigB基因缺失株WaX12-ΔsigB,通过观察胁迫中细菌生理生化变化、抗氧化胁迫酶变化以及细胞中重要抗氧化胁迫基因变化情况进一步研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抗氧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对次氯酸钠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半致死浓度3 mM仍能存活1 h以上,但浓度超过3 mM后,细菌的存活能力明显下降。次氯酸钠能通过破坏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膜入侵细菌造成氧化损伤,引起细菌体内ROS水平上升。结果发现,30 min及以上的胁迫时间下细菌体内的ROS水平更为活跃。而细菌体内的SOD酶在30 min和45 min时酶活较高,KAT酶在45 min时酶活最高。随后在相同程度的致死剂量下,我们比较了次氯酸钠胁迫和H2O2胁迫下细菌溶血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胁迫下的细菌溶血活性更低。反映了次氯酸钠对细菌毒力的影响作用更大,这可能是与次氯酸钠能够特异靶向含巯基蛋白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基因perR,trxA,sigB在半致死浓度次氯酸钠胁迫下的表达最为活跃。且随着时间的变化,更多的基因在胁迫后期有较高的表达量。trxA是修复Met蛋白的重要基因,trxA的活跃表达说明Met可能在次氯酸钠胁迫下有重要的作用。随后我们通过人为添加Met观察其抵御氧化胁迫的效果。发现加入Met后细菌的存活率显着提高,且细菌中GSH的含量明显高于未添加Met的细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H2O2胁迫作用中并不明显。最后我们通过比较菌野生株WaX12与WaX12-ΔsigB的耐受程度及菌内的活性氧水平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sigB基因对次氯酸钠胁迫的调控作用。我们发现野生株和sigB基因突变株的表型测定结果显示,野生株比缺失株更耐次氯酸钠胁迫,而且此现象在稳定期更加明显;当胁迫时间达到30 min时,突变株内的活性氧水平增长率比野生株高出19.97%,进一步说明sigB基因对次氯酸钠胁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RT-PCR结果表明,基因lmo1433、grx和ohrR基因在野生株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突变株(P<0.01),而基因lmo0906、lmo2770的表达水平在野生株和缺失株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研究表明,单增李斯特菌sigB基因对次氯酸钠胁迫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且部分作用可能由激活部分调节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的基因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20)

李泽[2](2016)在《雨生红球藻响应亚硒酸钠胁迫的蛋白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元素是一种由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并命名,对人体及动物健康极其重要的微量元素,主要参与抗氧化、抗衰老等生理活动。但无机硒对人体有极强的毒性,人体不能直接吸收无机硒,只能通过摄取其他生物体内有机硒补充。许多植物及酵母菌具有富集硒的特性,因此目前补硒产品主要集中在酵母和高等植物大米、小麦等。雨生红球藻是一种自养型单细胞绿藻,且在胁迫条件下可大量合成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虾青素,是一种天然保健产品。雨生红球藻具有将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的能力,但其转化机制与调控原理还不清楚。为了研究亚硒酸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理生化影响,以及雨生红球藻富集硒的胞内机制,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亚硒酸钠胁迫下的雨生红球藻蛋白表达变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雨生红球藻SAG 192.80作为实验材料,在不同亚硒酸钠浓度下培养10天,分析藻的生长情况,确定合适的硒浓度梯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硒胁迫下藻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藻细胞富硒含量和最佳富硒条件。进而以正常生长的藻为对照,研究在硒胁迫条件下雨生红球藻内蛋白表达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雨生红球藻硒胁迫的EC50实验,发现亚硒酸钠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的半最大效应浓度是23.32 mg/L,其置信区间为[19.27,28.23]mg/L。(2)含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 mg/L、3 mg/L、13 mg/L、23 mg/L、33 mg/L)的培养基培养雨生红球藻。其中,低浓度3 mg/L亚硒酸钠对藻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影响,随着浓度的继续增加,藻的生长速率开始受到抑制,且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愈明显,藻液的颜色也呈黄色。所有的藻在前5天的生长并不受亚硒酸浓度的影响。(3)对雨生红球藻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测定数值的分析发现,加硒处理的藻在前五天内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均与空白对照组一致。第五天后,高硒浓度的组内都出现了下降,且随浓度升高,下降越明显。这表明不同无机硒浓度对藻细胞对数生长期影响表现出显着差异。(4)对雨生红球藻细胞SOD酶、CAT酶活性测定发现,加硒条件下,藻内SOD、CAT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表明硒胁迫条件导致强氧化物质的生成,进而损害藻内正常的生理活动。(5)分析不同硒浓度下藻细胞总硒及有机硒含量发现:加硒浓度为13 mg/L时,藻内总硒及有机硒达到峰值,分别是646.06μg/g和380.07μg/g。在不同加硒时间加硒的试验中,发现第一天加硒时,藻富集硒最高。因此亚硒酸钠在13 mg/L是最佳富硒浓度,培养第一天加硒是最佳加硒时间。(6)加硒组与对照组采用TCA/丙酮法提取蛋白进行二维电泳,胶图采用PDquest8.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二维电泳图谱重复性较好。共分析获得40个明显变化的蛋白点,其中25个上调,15个下调。(7)质谱鉴定结果结果发现31个蛋白可在NCBI上比对已知的蛋白,27个蛋白注释到GO数据库。鉴定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机体抗氧化、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离子运输和信号传递、细胞分裂和细胞修复等一系列细胞分子水平的调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6-06-30)

袁菊红,胡绵好[3](2015)在《彩叶草根系对亚硒酸钠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培方法,研究彩叶草幼苗根系对硒胁迫(0、0.2、0.5、1.0、1.5、2.0、2.5、5.0 mg/L)的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随着Se浓度的升高,彩叶草幼苗根系相对伸长率和耐性指数逐渐下降,根系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根系中Se含量逐渐上升,而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和根系干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彩叶草幼苗根系内46.25%~95.74%的Se分布线粒体和细胞壁组分中,而在含核糖体的可溶性组分分布较少;同时,随Se处理浓度的增加,线粒体组分对Se的固持作用增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根系相对电导率、根系相对伸长率、根系活力、根系耐性指数、根系中MDA含量和根系干重这6项指标在评价彩叶草幼苗根系Se耐性方面较为重要。(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孙向楠,胡晓珂,王慧[4](2015)在《海洋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对芘和苯甲酸钠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在不同芳香族化合物胁迫下海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在实验室建立驯化系统,在海洋沉积物中分别添加芘和苯甲酸钠,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菌群落16S r RNA基因V3-V4可变区数量的组成及变化,研究沉积物中添加芘、苯甲酸钠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芘、苯甲酸钠极大地降低了海洋沉积物中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在添加苯甲酸钠的实验组,变形杆菌门中海杆菌属(Marinobacter)、假海源菌属(Pseudidiomarina)的细菌显着富集;在添加芘实验组中拟杆菌门中的Balneola属、碳酸噬胞菌属(Aequorivita)极大富集。初步分析了在海洋沉积物环境中不同多环芳烃胁迫下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特征,实验结果为海洋环境中针对不同芳香烃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5年06期)

裴毅,杨雪君,陈晓芬,聂江力[5](2015)在《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胁迫对白芥种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NaCl和NaHCO3胁迫对白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和NaHCO3对白芥种子胁迫处理,对其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复萌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白芥种子的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随盐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影响白芥种子相对发芽率的NaCl浓度的适宜值、临界值、极限值分别为0.9545%、1.2165%、1.4786%;NaHCO3浓度的适宜值、临界值、极限值分别为0.3662%、0.4433%、0.5044%。清水复萌试验表明,经NaCl胁迫的种子有不同程度的复萌;经NaHCO3胁迫种子复萌率为0。结论白芥种子有一定耐盐碱能力,其耐NaCl能力强于耐NaHCO3能力。(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7期)

崔兴国[6](2014)在《不同浓度碳酸氢钠胁迫对圆叶牵牛种子发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圆叶牵牛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NaHCO3(0、2.5、5.0、7.5、10.0、12.5、15.0、20.0mmol/L)胁迫处理对圆叶牵牛种子萌发以及胁迫解除后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叶牵牛种子在蒸馏水中萌发最好,不同浓度NaHCO3对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2.5~15.0mmol/L)范围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均随溶液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高浓度(20.0mmol/L)下,种子发芽率为0%;解除胁迫后,2.5、5.0、7.5mmol/L NaHCO3胁迫处理的种子萌发恢复率分别为7.9%、13.45%和16.9%,说明碱胁迫解除后圆叶牵牛种子的萌发可以部分恢复,萌发恢复率随着原碱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0.0~20.0mmol/L NaHCO3胁迫处理则永久地丧失萌发能力,萌发恢复率为0%。(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11期)

宋新,王冰,丁璞,李先宽,陈婷[7](2014)在《1.8%复硝酚钠胁迫对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味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1.8%复硝酚钠水剂胁迫对五味子果实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丙素含量最高的是1.8%复硝酚钠的3 000倍稀释液配施底肥处理组,分别为9.57、2.68、1.13mg/g,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最高的是空白对照组,含量分别为3.14、3.30mg/g,其中空白对照组五味子甲素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但空白对照组的五味子乙素的含量与3 000倍稀释液配施底肥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与其它处理组差异显着。1.8%复硝酚钠水剂的2 000倍稀释液配施底肥处理组的五味子酯甲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组,含量为1.90mg/g。(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02期)

尹明华,李樱[8](2012)在《乙酸钠胁迫对药用植物黄独带芽茎段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乙酸钠胁迫对药用植物黄独带芽茎段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钠对黄独带芽茎段的生长发育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与浓度无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黄凯丰,房艳,江解增[9](2011)在《除草剂2-甲-4-氯钠胁迫对茭白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蒋墅茭和双季茭品种葑红早为试材,利用不同浓度的除草剂2-甲-4-氯钠(MCPA-Na)进行处理,并测定茭白根系的活力、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探讨2-甲-4-氯钠对茭白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2-甲-4-氯钠处理能促进两茭白品种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2-甲-4-氯钠处理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POD和PPO的活性则随2-甲-4-氯钠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茭白品种受2-甲-4-氯钠伤害的程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品种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1年12期)

熊华伟[10](2011)在《亚硒酸钠胁迫下斑点叉尾鮰脑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是动物和人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抗应激、加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重要作用。本论文以斑点叉尾鮰为研究对象,在开展亚硒酸钠对斑点叉尾鮰的急性毒性试验、半致死浓度协迫下脑组织病理观察的基础实验上开展脑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开展亚硒酸钠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斑点叉尾鮰易受惊扰,身体失去平衡,或是侧游、或是仰游、或是翻滚。经统计学分析得到亚硒酸钠对鮰鱼96h半致死浓度为35.59mg/L第二部分依据急性毒性试验分析结果,取经过半致死浓度35.59mg/L浸泡96h后还存活的鱼小脑进行石蜡组织切片和电镜观察。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对照组小脑皮质颗粒层细胞排列均匀,颗粒层结构完整,呈正常的圆形;实验组小脑皮质颗粒层区域疏松、水肿,呈现空网状,颗粒细胞崩解消失,部分细胞失去正常的圆形,出现菱角,呈叁角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电镜结果表明:对照组小脑皮质细胞内有丰富的细胞器,线粒体丰富,嵴板排列规整,髓鞘结构完整;实验组小脑皮质细胞质水肿,细胞质内细胞器明显减少,线粒体水肿,双层膜结构坍塌,嵴溶解消失,有的线粒体呈空泡状,仅见线粒体的轮廓。病理观察表明亚硒酸钠对斑点叉尾鮰脑组织有一定的毒性损伤。第叁部分同样取经过半致死浓度35.59mg/L浸泡96h后还存活的鱼脑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首先通过优化双向凝胶电泳各方面条件后建立一套适合于斑点叉尾鮰脑组织双向电泳体系,分析双向电泳图谱找出差异蛋白点。结果表明:对照组分离出蛋白质点1024±25个,实验组为998±20个,对照组与实验组共有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将差异蛋白质点进行生物质谱分析鉴定,并通过对NCBInr和EST数据库检索得到9种蛋白质,其中3种蛋白质为peroxiredoxin-2、aldose reductase和carbonic anhydrase,有望作为研究斑点叉尾鮰脑组织毒性损伤后的指示蛋白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1-06-15)

钠胁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硒元素是一种由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并命名,对人体及动物健康极其重要的微量元素,主要参与抗氧化、抗衰老等生理活动。但无机硒对人体有极强的毒性,人体不能直接吸收无机硒,只能通过摄取其他生物体内有机硒补充。许多植物及酵母菌具有富集硒的特性,因此目前补硒产品主要集中在酵母和高等植物大米、小麦等。雨生红球藻是一种自养型单细胞绿藻,且在胁迫条件下可大量合成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虾青素,是一种天然保健产品。雨生红球藻具有将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的能力,但其转化机制与调控原理还不清楚。为了研究亚硒酸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理生化影响,以及雨生红球藻富集硒的胞内机制,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亚硒酸钠胁迫下的雨生红球藻蛋白表达变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雨生红球藻SAG 192.80作为实验材料,在不同亚硒酸钠浓度下培养10天,分析藻的生长情况,确定合适的硒浓度梯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硒胁迫下藻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藻细胞富硒含量和最佳富硒条件。进而以正常生长的藻为对照,研究在硒胁迫条件下雨生红球藻内蛋白表达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雨生红球藻硒胁迫的EC50实验,发现亚硒酸钠对雨生红球藻细胞的半最大效应浓度是23.32 mg/L,其置信区间为[19.27,28.23]mg/L。(2)含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 mg/L、3 mg/L、13 mg/L、23 mg/L、33 mg/L)的培养基培养雨生红球藻。其中,低浓度3 mg/L亚硒酸钠对藻的生长速率无明显影响,随着浓度的继续增加,藻的生长速率开始受到抑制,且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愈明显,藻液的颜色也呈黄色。所有的藻在前5天的生长并不受亚硒酸浓度的影响。(3)对雨生红球藻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测定数值的分析发现,加硒处理的藻在前五天内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均与空白对照组一致。第五天后,高硒浓度的组内都出现了下降,且随浓度升高,下降越明显。这表明不同无机硒浓度对藻细胞对数生长期影响表现出显着差异。(4)对雨生红球藻细胞SOD酶、CAT酶活性测定发现,加硒条件下,藻内SOD、CAT酶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表明硒胁迫条件导致强氧化物质的生成,进而损害藻内正常的生理活动。(5)分析不同硒浓度下藻细胞总硒及有机硒含量发现:加硒浓度为13 mg/L时,藻内总硒及有机硒达到峰值,分别是646.06μg/g和380.07μg/g。在不同加硒时间加硒的试验中,发现第一天加硒时,藻富集硒最高。因此亚硒酸钠在13 mg/L是最佳富硒浓度,培养第一天加硒是最佳加硒时间。(6)加硒组与对照组采用TCA/丙酮法提取蛋白进行二维电泳,胶图采用PDquest8.0软件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二维电泳图谱重复性较好。共分析获得40个明显变化的蛋白点,其中25个上调,15个下调。(7)质谱鉴定结果结果发现31个蛋白可在NCBI上比对已知的蛋白,27个蛋白注释到GO数据库。鉴定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光合作用、机体抗氧化、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离子运输和信号传递、细胞分裂和细胞修复等一系列细胞分子水平的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钠胁迫论文参考文献

[1].周密.单增李斯特菌抗次氯酸钠胁迫机制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2].李泽.雨生红球藻响应亚硒酸钠胁迫的蛋白组学研究[D].深圳大学.2016

[3].袁菊红,胡绵好.彩叶草根系对亚硒酸钠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

[4].孙向楠,胡晓珂,王慧.海洋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对芘和苯甲酸钠胁迫的响应[J].海洋与湖沼.2015

[5].裴毅,杨雪君,陈晓芬,聂江力.氯化钠和碳酸氢钠胁迫对白芥种子萌发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

[6].崔兴国.不同浓度碳酸氢钠胁迫对圆叶牵牛种子发芽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

[7].宋新,王冰,丁璞,李先宽,陈婷.1.8%复硝酚钠胁迫对五味子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4

[8].尹明华,李樱.乙酸钠胁迫对药用植物黄独带芽茎段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

[9].黄凯丰,房艳,江解增.除草剂2-甲-4-氯钠胁迫对茭白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1

[10].熊华伟.亚硒酸钠胁迫下斑点叉尾鮰脑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南昌大学.2011

标签:;  ;  ;  ;  

钠胁迫论文-周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