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寒杜鹃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杜鹃灌丛,群落特征,多样性,生物量
高寒杜鹃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兰,曹文侠,张德罡,李文,李小龙[1](2019)在《东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祁连山不同海拔梯度(3 030~3 280 m)高寒杜鹃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寒杜鹃灌丛灌下草本。灌木及其灌丛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在垂直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杜鹃灌丛灌木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海拔3 130 m达最高。灌下草本高度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海拔3 080 m处达最高。灌丛群落总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先显着增加后显着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3 130 m处达最高。灌下草本,灌木和灌丛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海拔3 080 m处。在调查海拔范围内,草本,灌木和灌丛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草本均匀度指数、灌丛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和海拔呈显着负相关,灌木丰富度指数和灌丛群落均匀度指数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草本和灌丛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因此,中海拔区域(3 080~3 130 m)物种多样性丰富,生产力较高。(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5期)
唐晓琴,卢杰,边巴多吉[2](2011)在《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样方调查,分析高寒杜鹃群落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杜鹃群落植物共有54种,隶属21科38属。灌木层有14种植物,以薄毛海绵杜鹃、雪层杜鹃、林芝杜鹃和扫帚岩须占优势;草本层有40种植物,主要以岩白菜、珠芽蓼、西藏糙苏等占优势。属的分布区类型方面,以北温带性质为主,其中灌木层北温带类型有6属,占灌木层总属数的75%;草本层北温带类型有11属,占36.67%。研究区植物的生活型以地面芽为主,占总数的35.2%。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杜鹃群落的保护与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唐晓琴[3](2011)在《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样方调查,分析了杜鹃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灌木层有14种木本植物,植物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地被层共有40种草本植物,总体上阳坡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阴坡。各样地中,杜鹃群落分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或灌木层>草本层两种情况。各样地间灌木层的多样性各项指标差异较小,草本层的多样性差异较大。总体上,灌木层与草本层之间的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N1指数无差异,Simpson多样性指数、N2指数差异显着,Pielou均匀度指数、Heip均匀度指数差异极显着。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条件对高寒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杜鹃群落的保护与管理等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唐晓琴[4](2009)在《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色季拉山区高寒杜鹃群落的样地调查,根据外业调查的数据,对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种间关系的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呈大面积分布于色季拉山高海拔地区或林线附近,为原生植被。通过16个样地的调查,群落高0.4~1.6m,垂直层次结构简单,可分为灌木层、草本层明显的两层,群落内苔藓、地衣类植物发达。高寒杜鹃群落植物组成共有21科38属,物种组成共有54种,群落内还存在丰富的枝状地衣、壳状地衣和苔藓。在调查到的高寒杜鹃群落中,种数最多的为菊科(10种),其次为蔷薇科和杜鹃花科(各6种),地面芽植物最多,平均为35.2%;其次为矮高位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分别占31.2%和27.3%;而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较少,分别占23.1%和4.0%。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与东祁连山杜鹃灌丛群落特征相比,两地科、属的组成数目以及生活型、叶型和叶质等外貌特征均较接近,但种类组成差异较大。通过对群落地理成分的分析,本群落区系中的属以北温带分布居多,反映出群落的北温带性质,但群落还存在世界分布、泛热带分布、北极——高山分布的属,这说明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不仅具有温带地带性植被的典型特征,而且与寒温带植被和高山植被也有一定的联系。(2)群落物种多样性由群落本身及其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各样地因位置不同,群落内生境异质性差异,物种多样性亦不同。高寒山区生境异质性程度高,不同坡向、坡位等地段的土壤厚度及光照、水分均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样地内植物个体受小生境影响较大,生境异质性差异明显,对物种的分布和生长具有较大影响。采用均匀度、Simpson、Shannon-Winner、Patrick丰富度、Hill等指数对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进行了多样性研究,群落中各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草本层>灌木层或灌木层>草本层的特征,导致了草本层植物的变化对高寒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说明杜鹃在其群落中的竞争力较强。从整个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相同坡向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较接近,而阴坡与阳坡的变化却各不相同,这与杜鹃群落的建群种、小生境、群落的盖度、郁闭度等方面有关系。(3)从生态位相似比例和Pianka生态位重迭计测结果看,绝大多数种间的生态位重迭值在0~0.6之间,表明高寒杜鹃群落优势种间的竞争并不是很激烈,对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并不高,其主要由于杜鹃群落为高寒山区成熟群落类型,是原生植被,在长期的发育过程中,在高寒严酷环境的压力下,种间关系趋向于互补,竞争减弱,这也是“适者生存”的体现。高寒山区的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地段、不同坡向、坡位的小生境均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覆盖率的不连续性和不均匀性以及复杂多样性变化导致生境的高度异质性,致使植物与其生境特点相适应,出现分布上的差异,部分种间生态位分化,从而也降低了种间的生态位重迭。总的来看,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的测定表明:种群生态位宽度越大,物种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幅度就越大,在群落内的分布幅度也就越大,对各种资源的利用也越强。生态位重迭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近性越大,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越高。生态位宽的种群对生态位窄的种群可能有较高的重迭值,反之则较低。(4)在高寒灌丛群落中,灌木在群落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高寒灌丛群落植被灌木层的种间联结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等特征。基于群落灌木层物种的重要值和样方分布的二元数据,通过对高寒杜鹃群落灌木层种间关联分析,得出高寒杜鹃群落总体上呈不显着的正联结,综合AC系数分析、χ2检验灌木层主要种群间表现出显着负联结,说明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灌木层植物对资源分割较好,种间关系相对独立性较强,群落中各种群趋于独立出现。因此,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中有互利共生作用或在小尺度上对生境条件有相同需求的种类较少;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处于较稳定的发展演替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本文对高寒杜鹃群落群学研究的原始数据只是建立在16个调查样地的基础上,虽然11个种群数量基本上可以代表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的基本特点,但客观地说,以16个样地来代表整个色季拉山的情况仍有不足之处,今后需进一步补充完善。(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09-05-01)
高寒杜鹃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样方调查,分析高寒杜鹃群落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杜鹃群落植物共有54种,隶属21科38属。灌木层有14种植物,以薄毛海绵杜鹃、雪层杜鹃、林芝杜鹃和扫帚岩须占优势;草本层有40种植物,主要以岩白菜、珠芽蓼、西藏糙苏等占优势。属的分布区类型方面,以北温带性质为主,其中灌木层北温带类型有6属,占灌木层总属数的75%;草本层北温带类型有11属,占36.67%。研究区植物的生活型以地面芽为主,占总数的35.2%。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杜鹃群落的保护与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寒杜鹃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王金兰,曹文侠,张德罡,李文,李小龙.东祁连山高寒杜鹃灌丛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J].草原与草坪.2019
[2].唐晓琴,卢杰,边巴多吉.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
[3].唐晓琴.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J].四川林业科技.2011
[4].唐晓琴.西藏色季拉山高寒杜鹃群落学研究[D].西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