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诠释论文-曾令巍

礼记诠释论文-曾令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礼记诠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子后学,“四书”,疑经改经,义理阐发

礼记诠释论文文献综述

曾令巍[1](2017)在《陈浩对《礼记》的诠释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后学陈浩的《礼记集说》延续朱子训诂与义理相结合的诠释路径。他解经不仅补朱子经学流于繁琐、空虚之弊,而且又展现其作为元代朱子后学对《礼记》研究个案的思想特色,还在诠释的过程中实现了"经学的朱子学化"。这些对新时代环境下如何研究中国传统学术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郭齐勇[2](2016)在《《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以《礼运》、《王制》为主,兼及其他篇,略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礼记》的内涵与意义。第一,礼与礼治本是摆脱原始宗教而进一步人文化的产物,但《礼记》中所讨论的礼之根源与根据在于"天"与"太一"神,其中蕴含着终极性的指向,有宗教哲学的内蕴及意义;第二,《礼记》中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是以"天地"为中心的一种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它对人性、物性的辨证认识清楚地表明了一种生态伦理的等差意识,并不忽视不同生物圈有自身的内在价值。《礼记》肯定不同生物圈层有自身价值,要求一种普遍的生态的道德关怀,蕴含着生态环保伦理的内涵与意义;第叁,《礼记》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包含着对最不利者的关爱,其中涉及政治正义的问题,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正义观、公私义利观影响深远;第四,《礼记》中有关人的教养与人格成长的思想,体现了儒教文明的特点,其内核是成德之教,其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其方法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以自我教育与调节性情心理为主,其功能在于改善政治与风俗,其特点是不脱离平凡生活,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体验。我们从以上四个维度对礼做出诠释,尽可能使礼的一些要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现代社会与人的积极要素,为现代社会所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徐玉琼[3](2013)在《论创新教育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记》成篇于2000多年前,其创新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及艺术设计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及指导意义。本文截取《学记》中较为重要的创新教育思想进行分析,以探求在当今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3年12期)

乐爱国,钟小明[4](2012)在《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兼与《礼记正义·中庸》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作为立论的依据,结合朱熹《大学章句》对"慎独"的诠释,与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注疏"慎独"进行比较,特别强调朱熹把慎独之"独"诠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与郑玄、孔颖达注疏之不同;同时还认为朱熹的"慎独"专就"已发"上说,要求谨慎于人的内心活动,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的"慎独"意在"内心专一"、郭店楚简《五行》篇的"慎独"即指"慎心",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12年04期)

乐爱国[5](2011)在《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兼与《礼记正义·中庸》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朱熹《中庸章句》讲"诚"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讲得是天《,礼记正义·中庸》讲"诚"是天所赋予的人的先天本性,讲的是人,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重要的是,朱熹从他的诠释中引申出对于天道的论述,认为天道之"诚"在于"不二",即纯而不杂,而且由于"诚",天能够生生不息,化生万物。同时,朱熹还引申出对于伦理道德的论述,认为"诚"既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又是人的先天本性、圣人之德,并且比"五达道"、"叁达德"更为根本。(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鲁婷[6](2011)在《《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记》与《仪礼》、《周礼》并称“叁礼”,是儒家重要的文化典籍。《礼记》保存了古代伦理思想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礼记》主要是对“礼义”的诠释和阐发,它对“礼义”的诠释注重其人文意蕴的发掘。《礼记》从“礼”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战国前中期到秦汉的伦理思想文化,对后世伦理思想文化传统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礼记》伦理思想更注重对现实生命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报本追远。在“亲亲”、“尊尊”、“报本”等叁个基本原则的指导和规范下,《礼记》对生民百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由此而发展出“以德化民”的思想,在神民关系、君民关系和邦民关系上都体现了对民意的足够重视。同时,为了教化百姓,《礼记》对民众采取了一种重要路径进行教化,那就是“神道设教”。而教化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规范。《礼记》对礼义的诠释在注重其人文意蕴发掘的同时,也部分地保留了原始宗教对于“礼”的神秘观念,它在释“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伦理思想多个层面的探讨,在儒学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6-10)

张晚林,翁后发[7](2011)在《从儒家教育思想看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礼记·学记》为中心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于人文教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其一,从"尽心知性"的精神中表现其宗教情怀;其二,从"开而弗达"的理论中表现其学求自得;其叁,从"退息居学"的生活中表现其持敬存养。这叁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后完成了儒家对人文教育的化民成俗功能之建构。(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11年01期)

涂耀威[8](2009)在《从《四书》之学到《礼记》之学——清代《大学》诠释的另一种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是宋以后最重要的儒家文献之一,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大学》本为《礼记》的一篇,后来朱熹分经、传,补格物致知章,将其纳入《四书》体系。元仁宗延佑科举后,朱熹《四书》说解悬为功令,家弦诵,习见无奇。至清乾嘉时期,尊经崇汉,主张回归原典的汉(本文来源于《中国哲学史》期刊2009年04期)

曾军[9](2008)在《义理与考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经典文献之一的《礼记》,历来都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诠释,这些诠释一度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要舞台。大致说来,关于《礼记》的诠释主要有叁种方法:纂编重构、义理诠释和考据诠释,其中后两种方法更具普遍意义。本文考察的时代范围为清中期,指乾隆(1736—1795)和嘉庆(1796—1820)两朝,共计85年。在此期间,温州瑞安的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对《礼记》进行义理诠释;扬州宝应的朱彬则撰《礼记训纂》,对《礼记》进行考据诠释。它们分别是清中期两种诠释方法的代表和集大成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中期这两部《礼记》诠释着述的研究,了解义理和考据诠释的具体方法及其历史发展和变化,探讨经典诠释的现代命运。除《绪言》外,全文共分五章:《导论:经典和诠释经典的策略》,系统疏理了《礼记》诠释叁种方法的历史发生和发展,以及各个时代《礼记》诠释的代表性着述及其诠释特点。第一章《<礼记>诠释的清代背景——清中期思想学术状况》,介绍了清中期经世之学向经史之学的转变,江浙地区的学术风气和特色,并列表展示了清中期《礼记》诠释的各类着述。第二章《<礼记集解>——以义理为基础的诠释》,首先介绍了孙希旦的生平、诗文学问、着述和所在地域的学术风气,其次列表对该书的引据进行文献考源,最后评述了孙希旦义理诠释的特点。第叁章《<礼记训纂>——以考据为基础的诠释》,介绍了朱彬的生平、师友学侣、学问主张和地域学风,其次列表对其引据进行文献考源,最后评述其考据诠释的特点。第四章《义理、考据与经典诠释的现代化》,首先总结了孙、朱二人的诠释异同,然后展望了经典诠释的现代之旅。最后的《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曾军[10](2007)在《从民间着述到官方教材——从元陈浩《礼记集说》看经典诠释的独特现象及其思想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元陈浩的《礼记集说》是一部诠释《礼记》的私人着述,以简便浅近着称,明初取代郑注孔疏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独立学官叁百多年。到清代,该书屡屡受到批评,逐渐退出《礼记》诠释的中心领域,走向边缘化,并被经学史和思想史淡化甚至遗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礼记诠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拟以《礼运》、《王制》为主,兼及其他篇,略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礼记》的内涵与意义。第一,礼与礼治本是摆脱原始宗教而进一步人文化的产物,但《礼记》中所讨论的礼之根源与根据在于"天"与"太一"神,其中蕴含着终极性的指向,有宗教哲学的内蕴及意义;第二,《礼记》中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是以"天地"为中心的一种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它对人性、物性的辨证认识清楚地表明了一种生态伦理的等差意识,并不忽视不同生物圈有自身的内在价值。《礼记》肯定不同生物圈层有自身价值,要求一种普遍的生态的道德关怀,蕴含着生态环保伦理的内涵与意义;第叁,《礼记》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包含着对最不利者的关爱,其中涉及政治正义的问题,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正义观、公私义利观影响深远;第四,《礼记》中有关人的教养与人格成长的思想,体现了儒教文明的特点,其内核是成德之教,其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其方法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以自我教育与调节性情心理为主,其功能在于改善政治与风俗,其特点是不脱离平凡生活,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体验。我们从以上四个维度对礼做出诠释,尽可能使礼的一些要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现代社会与人的积极要素,为现代社会所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记诠释论文参考文献

[1].曾令巍.陈浩对《礼记》的诠释特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郭齐勇.《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徐玉琼.论创新教育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J].山东工业技术.2013

[4].乐爱国,钟小明.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的诠释——兼与《礼记正义·中庸》的比较[J].中国哲学史.2012

[5].乐爱国.朱熹《中庸章句》对“诚者,天之道也”的诠释——兼与《礼记正义·中庸》的比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

[6].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张晚林,翁后发.从儒家教育思想看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以《礼记·学记》为诠释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2011

[8].涂耀威.从《四书》之学到《礼记》之学——清代《大学》诠释的另一种向度[J].中国哲学史.2009

[9].曾军.义理与考据[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曾军.从民间着述到官方教材——从元陈浩《礼记集说》看经典诠释的独特现象及其思想史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  

礼记诠释论文-曾令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