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贵州省盘县第八中学封凡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当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而学生自己能不能自主学习更是关键。苏联著名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主体参与性教育思想。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和教学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在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呢?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充分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怕学生自己找不到答案,对于课本的每一个问题都主动解释的很详细,并清楚的给出答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懒于思考的惰性,新教材里设有很多的“动脑筋”问题,教学大纲里也明确规定这些问题一般由学生自己思考找答案,当然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总结。结果有些同学却说:“老师,自己找答案太浪费时间,以前老师都直接给我们答案,背下来就行了,省时又省力。”可见学生已经成了学习的奴隶,没有自己的学习和观点。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的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课本内容和问题有所侧重,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讲,甚至不讲。如果有关科技文化的历史课,可画出表格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只简单的进行补充和更正,学生如果有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另外的学生解答。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参与,避免了学生凡有疑问都依赖老师给答案而不思考的情况出现,强迫他们开动脑筋,锻炼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题性作用

二、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采用的是沿袭了多年的“讲—听—划—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室唱独角戏,所谓“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室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如讲文艺复兴时,提出疑问: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而不是在英国、法国等其它国家呢?又如讲到日本“大化改新”时,设问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天皇,面对日本的危机,你将怎么办?

三、互教互学,互问互答,学会协作求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慨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百家争鸣”时,五个不同的学派,让五个小组分别代表五个不同的学派,并阐述本组的主张,进行争辩。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行动”起来,可在小组学习的要求上补充一条:进行全班性的反馈时,可以分别答题,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回答,看哪一组回答的最好、表现最积极。这样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标签:;  ;  ;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