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山北麓论文-吴国栋,吴传勇,沈军,戴训也,陈建波

博格达山北麓论文-吴国栋,吴传勇,沈军,戴训也,陈建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博格达山北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博格达北麓,地壳缩短速率,断弯褶皱,断层扩展褶皱

博格达山北麓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栋,吴传勇,沈军,戴训也,陈建波[1](2016)在《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博格达推覆构造,由南向北发育3~4排活动断裂,活动性逐渐向北迁移,最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前缘的阜康断裂及北叁台断裂上。阜康断裂上盘在二工河一带为单斜岩层,具有断弯褶皱的特征,通过测量阶地拔河高度、阶地基座岩层的产状以及阶地年代数据,应用断弯褶皱变形的关系式得到了断层沿断层面滑动速率为0.8 mm/a;北叁台断裂发育在断层扩展褶皱北叁台背斜北翼,利用阶地剩余面积及褶皱滑脱面埋深,计算得到北叁台背斜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缩短速率在0.5~0.9mm/a之间。综合得到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1.3~1.7 mm/a,考虑到埋藏地貌面的变形量,估计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以来南北向总的地壳缩短速率在1.5~2.0 mm/a之间。(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16年02期)

张明明[2](2016)在《基于生物地球化学的博格达山北麓二迭系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博格达山北麓中二迭统芦草沟组发育巨厚的中-高品质油页岩,同时也发育厚层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相对较低的成熟度使含油页岩系中保存了丰富的古环境和湖泊生物信息,为研究和对比中-高品质油页岩与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的地质-生物联合控制因素下的聚碳过程提供了优良实验场所。本文基于详细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划分,大量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数据,对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精准的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的划分是探究油页岩中有机质聚集机制的地质基础。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描述、测井数据及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测试分析,在研究层段中识别出了叁角洲相和湖泊相两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叁角洲相中识别出了叁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及前缘席状砂微相。而湖泊相中识别出了浅湖亚相,包括砂质浅湖微相和泥质浅湖微相。层序地层格架特征表明芦草沟组可以划分为两个完整的叁级层序,分别为层序Ⅰ和层序Ⅱ,每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等四个不同的体系域,而且不同地区的不同体系域中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有所差别。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的空间展布以及成熟度的正确判别是开展有机质聚集机制的必要前提。基于大量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测试分析发现有机质丰度在低水位体系域中处于中等水平,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Ⅱ2型,在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中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水进体系域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Ⅰ型,而水退体系域则以Ⅱ2型和Ⅱ2型为主,高水位体系域中的有机质丰度是最好的,有机质类型为以Ⅰ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有关湖泊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建立不同有机质聚集模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生物标志化合物为技术手段对含油页岩系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半定量识别,分析结果表明芦草组含油页岩系中存在四个明显不同的生物群落。其中A阶段为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群落。B阶段为多菌类-硅藻、甲藻型群落。C阶段为少菌类-甲藻型群落。D阶段为少菌类-绿藻、甲藻型群落。各项有机质聚集控制因素演化特征的研究是反演有机质聚集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综合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含油页岩系的古气候、古水深、氧化还原性、古盐度、营养盐结构及古生产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在层序Ⅰ沉积期(A阶段和B阶段)以暖湿性气候为主,湖泊水体为相对深水的高盐度的缺氧性水体环境,而且湖泊生产力相对较高。层序Ⅱ沉积期(C阶段和D阶段)以干旱性气候为主,湖泊水体为相对浅水的低盐度的富氧性水体环境,该时期的湖泊生产力相对较低。P、Fe、Mn、Cr、Co、Ni、Cu、Zn、Cr、Ba、主量营养元素总丰度和微量营养元素总丰度等十二项营养元素指示性参数揭示了层序Ⅰ沉积期的营养元素结构特征较为复杂,营养元素总丰度相对较高,而层序Ⅱ沉积期营养元素结构相对简单,并且营养元素的总丰度相对较低。在详细探究各项有机质聚集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有机质聚集模型,分别为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和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其中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包括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和多菌类-硅藻、甲藻型两种次级模型。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聚集模型为暖湿性气候条件下大量的陆源营养盐(P、Fe、Mn、Cu、Zn、Ni、Cr及Ba)进入湖泊水体,形成了以多菌类、底栖宏观藻和硅藻为主要来源的高湖泊生产力,高丰度有机质被保存于高盐度缺氧的深水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中-高品质油页岩。多菌类-硅藻、甲藻型聚集模型也为暖湿性气候条件下大量的陆源营养盐(P、Fe、Mn、Cu、Zn、Ni、Cr及Cd)进入湖泊水体,形成以多菌类、硅藻和甲藻为主要来源的高湖泊生产力,沉积水体仍为高盐度缺氧的深水环境,从而形成了中-高品质油页岩。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包括少菌类-甲藻型和少菌类-绿藻、甲藻型两种次级模型,其中少菌类-甲藻型聚集模型为干旱性气候条件下少量陆源营养盐(Mn、Ni、Cr及Cd)进入湖泊水体中,形成了以少菌类、甲藻为有机质来源的低湖泊生产力,低丰度有机质保存于低盐度富氧的浅水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低品质油页岩及泥页岩。少菌类-绿藻、甲藻型聚集模型也为干旱性气候条件下少量的陆源营养盐(Mn、Ni、Cr、Co及Cd)进入湖泊水体,促进以少菌类、绿藻和甲藻为主要来源的低湖泊生产力,沉积水体仍为低盐度富氧的浅水环境,从而形成了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赵仕华[3](2016)在《新疆博格达山北麓白杨河剖面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博格达山北麓白杨河剖面芦草沟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讨论了芦草沟组页岩的元素富集特征和沉积环境以及源区物源特征和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研究区页岩P元素极为富集,这受控于页岩中凝灰质火山灰夹层的广泛发育;2对比于世界页岩微量元素分布,白杨河页岩相对富集Li、B、Pr、Tb、Dy、Ho、Er、Tm和Lu元素,其他元素相对亏损;3白杨河剖面页岩地化参数揭示芦草沟组自下而上气候由温湿向干热转变,进而引起水体由淡水向咸水的转变和还原程度的进一步加强;4物源区遭受低级-中等风化程度,物源类型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其次为铁镁质火成岩;5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为主。(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李玲,任尧,方巧,吾木提汗[4](2015)在《博格达北麓山前凹陷侏罗系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博格达北麓山前凹陷内近百口井的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以及5条野外露头剖面分析,进行侏罗系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地层格架.利用ZTR指数、重矿物组合、碎屑组分、沉积构造、地层厚度及砂砾岩分布等特征,对研究区物源及古流向进行分析和判断.选取重点井取心段进行观察描述,指出主要岩相类型和沉积体系:⑴辫状河—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⑵曲流河—湖泊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⑶冲积扇(干扇、湿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等,建立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阐明骨架砂体的展布特征,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明明,刘招君[5](2014)在《博格达山北麓中二迭统芦草沟组层序地层格架中有机质演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博格达山北麓地区出露中二迭统芦草沟组的六个剖面/钻井(妖魔山剖面、天池剖面、叁工河剖面、大黄山剖面、JZK2井及石长沟剖面)开展层序地层格架中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可划分为两个较为完整的叁级层序(层序Ⅰ和层序Ⅱ)。有机质丰度特征方面:垂向上层序Ⅰ和层序Ⅱ中的TOC值演化具有相似性。LST中TOC值较小,RST中TOC值高于LST,高水位体系域中TOC值最高,并保持稳定,RST中TOC值低于HST。横向上层序Ⅰ和层序Ⅱ中TOC值分布情况略有不同。在层序Ⅰ的LST—HST中,西区烃源岩的TOC值低于东区的烃源岩,在层序Ⅱ的HST中,西区烃源岩的TOC值高于东区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特征方面:层序Ⅰ和层序Ⅱ中有机质类型分布特征略有不同。层序ⅠLST中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Ⅱ1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Ⅰ型。TST中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HST中有机质主要以Ⅰ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Ⅱ1型。RST中有机质类型皆为Ⅱ1型。层序Ⅱ的LST中有机质类型皆为Ⅱ2型,在TST时,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局部地区为Ⅱ2型。在HST时,有机质以Ⅰ型为主,局部地区为Ⅱ1型和Ⅱ2型。在RST时,各地区有机质类型皆为Ⅱ2型。有机质成熟度特征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具规律性,而具有地区性特征。在对研究区内芦草沟组层序地层格架中有机质分布特征基础上推测油页岩主要赋存于层序Ⅱ中的TST和HST中,页岩气藏主要赋存于层序Ⅱ中的LST和RST,而页岩油藏主要赋存于层序Ⅰ的大部分体系域中。今后在对博格达山北麓地区中二迭统芦草沟组进行油气资源调查时应将油页岩、页岩油及页岩气等页岩能源矿产共同作为该地区的勘探评价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5)

姜鹍鹏[6](2014)在《新疆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能源资源量逐步匮乏,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的不断紧张,对非常规能源的研究以及勘探开发已经迫在眉睫。而油页岩作为非常规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非常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能够对油页岩的勘探有新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也能对其沉积环境进行进一步的确定,进而为油页岩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全面的基础资料。本论文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对博格达山北麓二迭系芦草沟组油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等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确定了该地区油页岩的形成环境,探明该区油页岩的品质特征及其勘探潜力。通过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沉积环境为深湖-半深湖相的还原和弱还原环境,发生沉积时的气候比较温热潮湿,剧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带来了大量火山灰,使得P元素富集明显,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导致藻类生长繁盛,这也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母质。而稀土元素的测试可以看出,轻稀土元素比较富集,说明油页岩的形成环境离物源区比较近。按照对油页岩品质的最新评价方法,研究区油页岩大部分为中等含油率油页岩,占研究区油页岩的70%以上,说明高地区的油页岩有较大的勘探价值。通过油页岩的焦油产率(Tar)分别对有机碳含量(TOC)及生烃潜量(S1+S2)的线性关系图可以看出,前者与后两者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除了可以采用焦油产率(Tar)评价有机质含量外,有机碳含量(TOC)和生烃潜量(S1+S2)也可以用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通过氯仿沥青“A”组成、岩石热解参数、有机元素分析,研究区油页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通过Ro和Tmax测试,该地区油页岩Ro值介于0.6-0.84之间,成熟度并不高,Tmax的值均低于450℃,按照Ⅱ1型的评价标准,有机质也处于低成熟的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齐雪峰,吴晓智,唐勇,赵亮[7](2013)在《新疆博格达山北麓二迭系油页岩成矿特征及资源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博格达山北麓山前弧形冲断褶皱带上发育强烈变形的二迭系油页岩,产出层位为中二迭统芦草沟组。纵向上芦草沟组上段油页岩较下段发育,而品质下段好于上段;横向上以阜康县叁工河地区油页岩最发育,含油率高,由此向东、向西两侧油页岩逐渐减薄,品质降低。芦草沟组油页岩形成于高盐度的半深水-深水陆缘近海湖泊环境,属低熟-成熟优质生油岩。油页岩产状以纸状、层状和砂质油页岩3种类型为主,纸状油页岩品质最好。利用体积法估算博格达山北麓芦草沟组油页岩资源为652.39×10~8t,技术可采油页岩资源量226.5×10~8t;页岩油资源量为54×10~8t,技术可采页岩油资源量18.8×10~8t,可回收页岩油资源量14.1×10~8t。叁工河地区油页岩品质好,厚度大,埋藏浅,油页岩和页岩油资源量大,是进一步勘查与开发的首选地区。(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邵江民[8](2013)在《新疆博格达山北麓石灰岩资源特征及其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博格达山北麓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东段,是新疆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已有多处石灰岩矿山被开发利用,为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但该区域的石灰岩资源分布不均,各矿点地质工作程度不同,缺乏系统的地质资料,目前该区域的石灰岩资源多作为生产水泥之用,没有对该地区较为丰富的石灰岩资源进行综合的评价,对其在冶金、化工等方面的用途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期刊2013年02期)

李婧婧,陶树,刘晓华[9](2012)在《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ICP-MS测试分析技术,对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中能指示沉积环境的敏感微量元素做了系统测试分析,采用GB/T 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并探讨了相当硼含量、Sr/Ba、V/Ni比值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油页岩总体发育于深水湖泊中,该区油页岩磷含量普遍较高,可能由湖盆周围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带来。磷元素的输入为藻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2年01期)

李松,汤达祯,陶树[10](2010)在《博格达山北麓阜康西区油页岩矿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是中国重要的油页岩成矿地带,研究系统采集了阜康西区84件岩石样品,磨制薄片进行了岩石学研究,探讨了研究区油页岩矿体的岩性组合特征、矿体几何特征及对矿体矿段进行了划分。同时,对各类岩石的综合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阜康西区油页岩沿近东西向的向斜展布,矿层巨厚,共生岩石类型区域上较为稳定。总体成矿模式较为简单,且出露地表,有利于油页岩的露面开采。(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0年01期)

博格达山北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博格达山北麓中二迭统芦草沟组发育巨厚的中-高品质油页岩,同时也发育厚层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相对较低的成熟度使含油页岩系中保存了丰富的古环境和湖泊生物信息,为研究和对比中-高品质油页岩与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的地质-生物联合控制因素下的聚碳过程提供了优良实验场所。本文基于详细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划分,大量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数据,对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精准的沉积相识别和层序地层的划分是探究油页岩中有机质聚集机制的地质基础。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描述、测井数据及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的测试分析,在研究层段中识别出了叁角洲相和湖泊相两种沉积相类型,其中叁角洲相中识别出了叁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河道间微相、河口坝微相及前缘席状砂微相。而湖泊相中识别出了浅湖亚相,包括砂质浅湖微相和泥质浅湖微相。层序地层格架特征表明芦草沟组可以划分为两个完整的叁级层序,分别为层序Ⅰ和层序Ⅱ,每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等四个不同的体系域,而且不同地区的不同体系域中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有所差别。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类型的空间展布以及成熟度的正确判别是开展有机质聚集机制的必要前提。基于大量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测试分析发现有机质丰度在低水位体系域中处于中等水平,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和Ⅱ2型,在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中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水进体系域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Ⅰ型,而水退体系域则以Ⅱ2型和Ⅱ2型为主,高水位体系域中的有机质丰度是最好的,有机质类型为以Ⅰ型为主,部分地区为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有关湖泊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建立不同有机质聚集模型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生物标志化合物为技术手段对含油页岩系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半定量识别,分析结果表明芦草组含油页岩系中存在四个明显不同的生物群落。其中A阶段为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群落。B阶段为多菌类-硅藻、甲藻型群落。C阶段为少菌类-甲藻型群落。D阶段为少菌类-绿藻、甲藻型群落。各项有机质聚集控制因素演化特征的研究是反演有机质聚集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综合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对含油页岩系的古气候、古水深、氧化还原性、古盐度、营养盐结构及古生产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在层序Ⅰ沉积期(A阶段和B阶段)以暖湿性气候为主,湖泊水体为相对深水的高盐度的缺氧性水体环境,而且湖泊生产力相对较高。层序Ⅱ沉积期(C阶段和D阶段)以干旱性气候为主,湖泊水体为相对浅水的低盐度的富氧性水体环境,该时期的湖泊生产力相对较低。P、Fe、Mn、Cr、Co、Ni、Cu、Zn、Cr、Ba、主量营养元素总丰度和微量营养元素总丰度等十二项营养元素指示性参数揭示了层序Ⅰ沉积期的营养元素结构特征较为复杂,营养元素总丰度相对较高,而层序Ⅱ沉积期营养元素结构相对简单,并且营养元素的总丰度相对较低。在详细探究各项有机质聚集因素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有机质聚集模型,分别为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和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其中高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包括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和多菌类-硅藻、甲藻型两种次级模型。多菌类-底栖宏观藻、硅藻型聚集模型为暖湿性气候条件下大量的陆源营养盐(P、Fe、Mn、Cu、Zn、Ni、Cr及Ba)进入湖泊水体,形成了以多菌类、底栖宏观藻和硅藻为主要来源的高湖泊生产力,高丰度有机质被保存于高盐度缺氧的深水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中-高品质油页岩。多菌类-硅藻、甲藻型聚集模型也为暖湿性气候条件下大量的陆源营养盐(P、Fe、Mn、Cu、Zn、Ni、Cr及Cd)进入湖泊水体,形成以多菌类、硅藻和甲藻为主要来源的高湖泊生产力,沉积水体仍为高盐度缺氧的深水环境,从而形成了中-高品质油页岩。低丰度有机质聚集模型包括少菌类-甲藻型和少菌类-绿藻、甲藻型两种次级模型,其中少菌类-甲藻型聚集模型为干旱性气候条件下少量陆源营养盐(Mn、Ni、Cr及Cd)进入湖泊水体中,形成了以少菌类、甲藻为有机质来源的低湖泊生产力,低丰度有机质保存于低盐度富氧的浅水环境中,从而形成了低品质油页岩及泥页岩。少菌类-绿藻、甲藻型聚集模型也为干旱性气候条件下少量的陆源营养盐(Mn、Ni、Cr、Co及Cd)进入湖泊水体,促进以少菌类、绿藻和甲藻为主要来源的低湖泊生产力,沉积水体仍为低盐度富氧的浅水环境,从而形成了低品质油页岩和泥页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博格达山北麓论文参考文献

[1].吴国栋,吴传勇,沈军,戴训也,陈建波.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J].内陆地震.2016

[2].张明明.基于生物地球化学的博格达山北麓二迭系芦草沟组含油页岩系中有机质聚集模型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6

[3].赵仕华.新疆博格达山北麓白杨河剖面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6

[4].德勒恰提·加娜塔依,李玲,任尧,方巧,吾木提汗.博格达北麓山前凹陷侏罗系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张明明,刘招君.博格达山北麓中二迭统芦草沟组层序地层格架中有机质演化特征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6].姜鹍鹏.新疆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7].齐雪峰,吴晓智,唐勇,赵亮.新疆博格达山北麓二迭系油页岩成矿特征及资源潜力[J].地质科学.2013

[8].邵江民.新疆博格达山北麓石灰岩资源特征及其适用性[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3

[9].李婧婧,陶树,刘晓华.博格达山北麓油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指示意义[J].洁净煤技术.2012

[10].李松,汤达祯,陶树.博格达山北麓阜康西区油页岩矿体特征[J].洁净煤技术.2010

标签:;  ;  ;  ;  

博格达山北麓论文-吴国栋,吴传勇,沈军,戴训也,陈建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