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碾压混凝土徐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盛瑶[1](2021)在《考虑粉煤灰掺量的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及温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水工建筑物,高水化热造成内外温差加大,继而会出现温度应力,温度应力过高会导致建筑物产生裂缝,而温度裂缝又严重影响着水工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运行,目前,研究大体积水工建筑物的温控防裂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为了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往往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由于粉煤灰水化基本不放热,所以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也会大大降低,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防止裂缝的出现,保证建筑物安全和稳定。本文通过进行不同粉煤灰掺量的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研究粉煤灰掺量对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影响,分析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随粉煤灰掺量改变而变化的规律,并使用试验测得绝热温升结果对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场应力场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给实际工程一定的参考。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作为温控仿真计算的一个重要热学参数,现根据实验规范配比进行10%、20%、30%、40%、50%粉煤灰掺量的碾压混凝土及掺量0%的常态混凝土对照组绝热温升试验,粉煤灰掺量为0%、10%、20%、30%、40%、50%时,试验实测绝热温升值分别为 34.653℃、31.108℃、27.8115℃、24.115℃、20.334℃、16.456℃,根据试验实测绝热温升结果,发现粉煤灰掺量和绝热温升之间的基本成线性负相关关系。根据实测数据绘制出6种粉煤灰掺量的绝热温升曲线,对粉煤灰和绝热温升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使用双曲线型和指数型绝热温升公式对温升数据进行拟合,根据拟合出的结果,双曲线型公式的拟合结果相对较差,拟合度较小,指数型公式拟合结果较好,拟合度较高。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升高,试验测得绝热温升曲线越来越平缓,混凝土放热高峰推迟。根据试验测得6组不同粉煤灰掺量的绝热温升数据以及各项工程资料,分别进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温度场应力场有限元仿真计算,根据仿真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减小,坝体的最高温度越来越高,最大应力越来越大,温度和应力历时曲线的峰值越高。经过比较分析,当粉煤灰掺量达到50%,同时坝体采取冷却通水措施时,其温度场和应力场方能满足温度和应力控制标准,所以认为该碾压混凝土坝选用粉煤灰掺量50%的配合比较为合适,同时坝体在施工期应进行坝体冷却通水措施,以保证坝体安全可靠。
赵宇琴[2](2021)在《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与热应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及热应力特征,揭示大坝裂缝产生机理,提出具有针对性温控防裂措施,这对于解决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热裂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某水库为工程背景,基于坝体现场监测数据、参数试验、实际浇筑情况等,开展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期温度场和热应力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坝体温度及应力演化规律,找出了大坝可能开裂区域、开裂原因、影响因素及表征变量,确定了温差临界值及混凝土浇筑层上下层容许温差,探究了典型影响因素对大坝温度及热应力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温控防裂措施。研究发现坝体的常态混凝土温度及拉应力都较高,预测廊道、上游及下游面板表面存在致裂危险,开裂主要原因是常态混凝土水泥用量多、环境温度变化大等,而碾压混凝土区域温度及拉应力较低,没有开裂风险;对于大温差地区,建议坝体抗裂安全系数高于1.69,坝体最高温度、内外温差、最大拉应力及抗裂安全系数作为表征变量,且大温差地区约束区常态混凝土、约束区碾压混凝土、非约束区常态混凝土以及非约束区碾压混凝土上下浇筑层容许温差极限值分别为14.7℃、12.1℃、17.3℃、14.5℃;此外,还确定了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内部及外部因素的影响规律和最佳取值范围,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温控防裂措施。本研究可为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的设计、施工及病害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唐静娟[3](2021)在《坝体材料分区对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重力坝由于水化热的影响,其温度场时空分布不均匀,自身变形不协调,同时受基础约束,易产生自身约束应力和基础约束应力。若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就可能导致坝体产生裂缝,因此混凝土坝施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温控防裂。混凝土坝体的材料分区实质上就是一种减少坝体水化热温升的温控措施。近年来一些中小型混凝土重力坝新建或除险加固工程在分区材料的选择上有逐渐提高混凝土标号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开展材料分区对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本文根据混凝土徐变应力的计算理论,应用ANSYS及二次开发语言APDL和UPFs,结合某混凝土重力坝,以坝体上下游经常性水位以上(Ⅱ区)、上下游经常性水位以下(Ⅲ区)以及坝体内部(Ⅴ区)三个部位混凝土作为分析区域,考虑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变化和有无温控措施两种情况,进行坝体温度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了不同材料分区及温控条件对坝体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对选取的混凝土重力坝按照拟定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无温控措施计算下坝体内部应力值为1.01~3.50 MPa,有温控措施下坝体内部应力值为0.50~2.02 MPa,平均降低10%~75%。在材料变化区域内:混凝土标号由C20提高到C30时,上游面早期应力峰值由0.72~0.82MPa增加到0.76~0.86 MPa,提高了5~6%,下游面早期应力峰值由0.81~0.87 MPa增加到0.92~1.04MPa,提高了14~19%,上游交界线处应力峰值由1.46MPa增加到1.62MPa,增加了11%,下游交界线处应力峰值由1.47 MPa增加到1.68MPa,增加了14%;混凝土标号由C30提高到C40时,上游面早期应力峰值由0.76~0.86 MPa增加到0.79~0.92 MPa,提高4~7%,下游面早期应力峰值由0.92~1.04MPa增加到1.04~1.21MPa,提高了13~16%,上游交界线处应力峰值由1.62MPa增加到1.81MPa,增加了12%;下游交界线处应力峰值由1.68MPa增加到1.85MPa,增加了10%。在材料变化区域内:上游面早期应力峰值比混凝早期允许应力高17~55%,下游面早期应力峰值比混凝土早期允许应力高25~65%。由计算结果可得:基础温差整体可控,早期的内外温差控制比较困难,上下游表面早期应力大于混凝土早期允许应力,可能发生开裂;早期应力峰值随混凝土标号提高而增大,标号越大,应力越大,裂缝越难以控制,所需采取的温控措施越严格;在材料变化区域交界线处产生温差和应力,但总体数值较小,不致引起开裂;在满足坝体不同部位抗渗、抗冻、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号,以降低内外温差。
那城炜[4](2020)在《东北寒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在施工运行期间,由于温度的变化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使得结构出现裂缝,从而破坏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尤其在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气温年变幅大,使得该类地区的大坝温控防裂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系统全面的分析相关因素对东北寒区大坝坝体内部温度场、应力场的影响情况,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东北寒区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例,利用ANSYS软件建立其挡水坝段有限元模型,模拟大坝在整个施工浇筑期间的温度场、应力场变化情况,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根据工程实际资料,确定材料主要参数、施工进度、外界条件等基本信息,利用ANSYS APDL编制大坝典型坝段(挡水坝段)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2)在考虑重力、外界气温、混凝土水化热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坝体在浇筑过程中温度及应力的分布规律。(3)分析不同升层高度、不同浇筑及间隔时间、不同浇筑温度下的坝体温度场、应力场云图及数据,研究大坝在施工期间,升层高度、浇筑及间隔时间、浇筑温度对坝体内温度场、应力场的影响。在上述工况下,施工期浇筑全过程的仿真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施工期阶段,随着坝体浇筑的进行,坝体内部出现不同的温度区域,总体上受浇筑混凝土的水化热作用,显示出“内高外低”的温度分布,同时随着坝体高度的增加,内部的高温区域不断变化。坝体表面温度主要受外界气温制约,同时浇筑面上的温度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混凝土入仓温度的影响。(2)适当控制浇筑温度能够降低坝体内的最高温度,且控制浇筑温度与自然浇筑温度的差值越大,最高温度的降低幅度越大。就同一控制温度而言,随着浇筑的进行,混凝土方量的累加,浇筑温度对最高温度的影响愈发不明显。浇筑温度对坝体内的最大拉应力值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浇筑温度越低,坝体内部的最大拉应力越小,浇筑温度对拉应力的影响程度小于对压应力的影响。(3)浇筑温度、浇筑及间歇时间与升层高度对坝体内温度、拉应力具有一定程度影响。适当控制浇筑温度、扩大浇筑及间歇时间、减小升层高度能够有效降低坝体内的最高温度,减小温度梯度,降低坝体内的拉应力。(4)碾压混凝土坝的高应力区与高温区、高温升区、强约束区相对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控制浇筑月份,使工程尽可能在低温月份浇筑,可有效降低坝体内部的最大拉应力值。(5)采用越冬保温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主应力的数值,但是由于东北寒区,冬季气温偏低,年变幅较大,在越冬面仍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增量。
代海旭[5](2020)在《软弱夹层及围岩蠕变对水工隧洞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工隧洞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衬砌混凝土的裂缝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温度应力是导致衬砌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分析,以往的有限元计算假设围岩均匀且不计蠕变,实际围岩被岩石节理、软弱夹层等不连续结构面切割并且具有蠕变特性,但鲜有相关研究考虑软弱夹层和围岩蠕变。因此,考虑软弱夹层和围岩蠕变对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有必要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某圆形输水隧洞为工程背景,假设围岩内部含有一条呈均匀层状分布的软弱夹层,研究软弱夹层和围岩蠕变对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基于弹性徐变温度应力的计算原理,应用ANSYS及其APDL和UPFs二次开发的有限元方法,对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场进行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详细分析了贯穿式和贯通式软弱夹层的倾角、距开挖轮廓距离、厚度、弹性模量的变化对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当计入围岩蠕变时,分析了在均匀围岩和含软弱夹层围岩条件下,围岩蠕变对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混凝土徐变对温度应力的影响显着,所以在仿真计算过程中考虑徐变作用。根据仿真计算结果,综合各影响因素,考虑软弱夹层及围岩蠕变对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主要特点如下:贯穿式软弱夹层对一定范围内的混凝土第一主应力的历史最大值起增大作用,增幅约为3.02%106.11%,主要表现在衬砌外表面;贯通式软弱夹层对混凝土第一主应力的历史最大值普遍起减小作用,减幅约为0.95%11.57%;考虑均匀围岩的蠕变,混凝土第一主应力的历史最大值减小约0.22%5.86%;考虑含贯穿式软弱夹层的围岩蠕变,混凝土第一主应力的历史最大值减小约3.10%9.12%,在特殊位置增大不超过0.30%;考虑含贯通式软弱夹层的围岩蠕变,混凝土第一主应力的历史最大值减小约1.68%10.43%,在特殊位置增大不超过0.14%。因此,在进行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仿真计算时,贯穿式软弱夹层应当给予考虑,贯通式软弱夹层甚至可以忽略。考虑围岩蠕变时,能够合理的模拟围岩与衬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的温控防裂提供参考。
许石平,吕金飞[6](2019)在《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徐变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金安桥水电站采用中热水泥的碾压混凝土徐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弹性模量、徐变度和应力松弛系数等重要的力学参数,并提出所需要的计算公式,以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
朱兆聪[7](2019)在《寒冷地区中小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碾压混凝土坝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该坝型因具有施工速度快,水化热低等优点,而被坝工界极力推广。工程实践表明,碾压混凝土坝与常态混凝土坝一样都避免不了温度裂缝问题。坝体裂缝产生之后对其抗渗性、耐久性、完整性都有所降低,会给坝体安全性带来较大的损害,严重的会出现溃坝情况,给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研究发现导致碾压混凝土坝开裂原因有混凝土自重、温度应力、收缩徐变、混凝土干缩、外界约束等,其中温度应力与收缩徐变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因素,合理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对防止坝体开裂至关重要。因此,正确分析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坝体温控防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温控防裂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特大型工程上,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中小型碾压混凝土坝受投资条件限制及自身温度应力特点,一些大型坝的温控措施不太适用于中小型碾压混凝土坝。事实上,以数量占优的中小型坝裂缝问题远超一些大型坝,特别是处在寒冷区域的中小型坝,不利的外界气候条件增加了温控防裂难度。本文在分析寒冷区域中小型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场分布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用于该地区中小型项目的温控防裂组合措施。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利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混凝土分层浇筑施工过程,混凝土温度场计算时主要考虑绝热温升、外界温度、库水温度、浇筑温度的变化及其它温控措施。混凝土应力场计算时首先利用ANSYS的UPFs功能构建混凝土徐变方程,然后使用自定义版ANSYS对应力场长历时仿真计算,计算时主要考虑了温度荷载、混凝土徐变、外掺MgO、水压力、混凝土自重等因素。具体结合寒冷地区某中小型碾压混凝土坝工程实例,对浇筑层表面流水、混凝土外掺MgO和坝体表面保温三方面温控防裂措施展开分析。根据本文仿真结果,得到以下几个结论:浇筑层表面流水可以降低混凝土最高水化热2.3℃左右,有利于降低层间结合面处的温度应力值;外掺MgO可以有效改善基础强约束区及下游面的温度应力状态;表面保温对防止坝体开裂效果明显,但应合理选择保温开始时间。整个计算考虑施工过程多种因素对温度应力的影响,提出几点经济合理的温控防裂建议,为寒冷地区中小型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提供参考。
施玉青[8](2017)在《基于现场资料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碾压混凝土拱坝由于施工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碾压混凝土拱坝与常态混凝土拱坝相似,同样存在温度裂缝问题,对其温度和温度应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吊洞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现场资料,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DINA模拟大坝真实施工过程,进行了大坝温度和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整理分析吊洞碾压混凝土拱坝施工现场资料,获得仿真计算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对于缺少的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补充,为仿真计算提供基础。(2)根据施工期坝体实测温度资料,分析典型测点温度变化规律和断面温度分布规律,并采用复合形法对混凝土热学参数进行反演,以获得合理的热学参数。(3)采用反演得到的热学参数对吊洞拱坝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实测温度和仿真计算温度,重点研究坝体在实际施工方案下的温度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坝体基础温差、内外温差和汛期过流面温度状况。(4)在温度场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诱导缝的影响,对大坝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全过程温度徐变应力仿真计算,重点研究坝体温度应力变化和分布规律。
张琼[9](2009)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作为一种重要坝型,由于其具有施工快速、经济、安全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运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是影响其设计和施工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永定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为工程实例,采用ANSYS软件计算了其溢流坝段施工期及运行期1至3年的温度场及应力场。利用ANSYS二次开发平台,综合考虑了外界气温变化、水泥水化热随龄期变化、不同的浇筑温度及混凝土分层浇注等因素对坝体温度场的影响,以及混凝土弹性模量、徐变度随龄期变化、重力作用等因素对坝体应力场的影响,提出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场及应力场的仿真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现有混凝土徐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试验得到的碾压混凝土材料参数,给出了适用于永定桥碾压混凝土材料的徐变计算公式,并成功应用于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仿真分析。(2)对永定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溢流坝段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在自然浇注温度下,坝体最高温度为35.9℃,坝体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夏季浇注高程处。在控制浇注温度下,坝体最高温度为31.6℃,坝体高温区域的分布与自然浇注工况相近。浇注温度对温度场影响较大。(3)对永定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溢流坝段的应力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分别计算分析了五种工况下坝体在施工期及运行期1至3年中应力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在冬季施工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较大,坝体出现了较大的拉应力,特别是在坝体基础约束区,最大拉应力超过2.0MPa,应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避免坝体出现开裂。通过对仅考虑温度荷载作用下坝体应力场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坝体施工期,温度荷载为坝体产生拉应力的主要因素,对坝体是否产生开裂破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坝体结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关注坝体结构内外的温差及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永定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结构设计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提供了技术依据。
廖勇刚[10](2008)在《万家口子碾压混凝土拱坝温控施工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100米级的石门子、招徕河、沙牌、大花水等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建成,坝高167.5米的万家口子拱坝的开建,中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是研究高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强有力工具,即通过模拟施工过程、接缝、人工冷却等温控措施,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来分析与时程相关的坝体温度场和徐变应力场;通过仿真分析,可为高拱坝的设计和施工如工期安排、分缝设计、通水冷却措施等提供参考。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院委托导师张仲卿教授进行万家口子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本文依托万家口子碾压混凝土拱坝工程,在实验室有限元仿真分析算法基础上,对体型修改设计后的万家口子拱坝进行施工期温控仿真分析。论文主要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总结导师张仲卿教授领导的实验室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仿真分析算法的发展情况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等效温差简化模拟混凝土体积变形理论,在现有算法基础上提出利用等效热量来实现混凝土体积变形在大规模有限元模型的仿真分析,编制的仿真分析程序还可以实现模拟掺氧化镁混凝土的延迟性膨胀特性。(2)对加高10米后的万家口子拱坝(坝高167.5米)进行无缝施工仿真分析,对比实验室此前对坝高157.6米的坝体温度场和徐变应力场研究,分析其温度场和应力场,作为分缝设计、制定其他温控措施依据。(3)对工程进行了2条横缝加4条诱导缝的分缝设计,并制定其他相应的温控措施。编制万家口子拱坝温控仿真分析计算程序计算坝体温度徐变应力,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论证此分缝方案的可行性。(4)基于考虑了自生体积变形和温控措施的坝体温度场、应力场计算成果,评价分缝方案等温控措施的采用对坝体应力水平的影响,为万家口子拱坝工程提出温控建议。
二、碾压混凝土徐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碾压混凝土徐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粉煤灰掺量的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及温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碾压混凝土坝温控防裂 |
1.2.1 温度裂缝的产生及危害 |
1.2.2 碾压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3.3 混凝土水化热研究现状 |
1.3.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应力场计算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原理 |
2.1 热传导原理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边值条件 |
2.2 温度场 |
2.2.1 稳定温度场 |
2.2.2 非稳定温度场 |
2.3 应力场 |
3 不同粉煤灰掺量的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 |
3.1 试验仪器及试验原理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原理 |
3.2 绝热温升试验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流程 |
3.3 试验结果 |
3.3.1 粉煤灰掺量0%绝热温升试验结果 |
3.3.2 粉煤灰掺量10%绝热温升试验结果 |
3.3.3 粉煤灰掺量20%绝热温升试验结果 |
3.3.4 粉煤灰掺量30%绝热温升试验结果 |
3.3.5 粉煤灰掺量40%绝热温升试验结果 |
3.3.6 粉煤灰掺量50%绝热温升试验结果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4 不同粉煤灰掺量下的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及应力场仿真计算 |
4.1 工程概况及控制标准 |
4.1.1 工程概况 |
4.1.2 水文气象资料 |
4.1.3 温度控制标准 |
4.1.4 应力控制标准 |
4.2 碾压混凝土坝的计算模型和材料参数 |
4.2.1 施工进度计划 |
4.2.2 材料参数 |
4.2.3 计算模型 |
4.3 施工及运行期温度场计算 |
4.3.1 温度场计算结果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施工及运行期应力场计算 |
4.4.1 应力场计算结果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与热应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和应力场研究现状 |
1.2.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及热应力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期温度场及应力场特征研究 |
2.1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及应力场计算原理 |
2.1.1 基本理论 |
2.1.2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原理 |
2.1.3 不稳定温度场计算原理 |
2.1.4 温度应力场计算原理 |
2.2 工程概况及气候资料 |
2.3 计算模型 |
2.3.1 模型概况 |
2.3.2 边值条件 |
2.3.3 参数试验及取值 |
2.3.4 施工计划 |
2.4 监测数据分析及模型验证 |
2.4.1 监测位置 |
2.4.2 监测数据分析 |
2.4.3 模型验证 |
2.5 温度及应力控制标准 |
2.5.1 基础温差 |
2.5.2 内外温差 |
2.5.3 上下浇筑层温差 |
2.5.4 应力控制标准 |
2.6 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
2.7 应力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差临界值及大温差地区上下层容许温差极限值研究 |
3.1 温差临界值研究 |
3.1.1 研究方案 |
3.1.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2 上下浇筑层容许温差极限值 |
3.2.1 研究方案 |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温控防裂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部影响因素及温控措施研究 |
4.1 水泥种类 |
4.1.1 研究方案 |
4.1.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3 温控防裂措施 |
4.2 水泥掺合料掺量 |
4.2.1 研究方案 |
4.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3 温升速率 |
4.3.1 研究方案 |
4.3.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3.3 温控防裂措施 |
4.4 热参数 |
4.4.1 研究方案 |
4.4.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4.3 温控防裂措施 |
4.5 热膨胀系数 |
4.5.1 研究方案 |
4.5.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5.3 温控防裂措施 |
4.6 大坝结构断面 |
4.6.1 研究方案 |
4.6.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6.3 温控防裂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部影响因素及温控措施研究 |
5.1 表面放热系数 |
5.1.1 研究方案 |
5.1.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1.3 温控防裂措施 |
5.2 浇筑间歇时间 |
5.2.1 研究方案 |
5.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2.3 温控防裂措施 |
5.3 开始浇筑时间 |
5.3.1 研究方案 |
5.3.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3.3 温控防裂措施 |
5.4 浇筑温度 |
5.4.1 研究方案 |
5.4.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4.3 温控防裂措施 |
5.5 坝面朝向 |
5.5.1 研究方案 |
5.5.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5.3 温控防裂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坝体材料分区对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混凝土重力坝的发展概况 |
1.1.2 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裂缝问题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研究现状 |
1.2.2 混凝土重力坝的材料分区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混凝土温度场求解原理 |
2.1 温度场基本方程与初边值条件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温度场的初始条件和边值条件 |
2.2 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理论 |
2.2.1 热传导问题的变分原理 |
2.2.2 稳定温度场的计算原理 |
2.2.3 不稳定温度场的计算原理 |
2.3 混凝土的热学性能 |
2.3.1 混凝土的热学参数 |
2.3.2 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绝热温升 |
2.4 混凝土水管冷却的等效热传导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徐变应力求解理论 |
3.1 混凝土温度应力类型 |
3.2 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
3.2.1 混凝土的变形 |
3.2.2 常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 |
3.2.3 变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 |
3.3 混凝土徐变理论 |
3.3.1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 |
3.3.2 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场有限元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温度徐变应力分析 |
4.1 ANSYS介绍 |
4.2 ANSYS热—结构耦合分析 |
4.2.1 ANSYS热分析 |
4.2.2 ANSYS热耦合分析 |
4.2.3 ANSYS温度应力分析步骤 |
4.3 ANSYS二次开发技术 |
4.3.1 APDL参数化语言设计 |
4.3.2 用户可编程特性(UPFs) |
4.3.3 UPFs用户子程序 |
4.4 仿真分析中的重要问题 |
4.4.1 温度场计算 |
4.4.2 应力场计算 |
4.5 程序设计流程图 |
4.6 本章小结 |
5 材料分区对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影响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本资料 |
5.2.1 温度 |
5.2.2 材料的性能参数 |
5.2.3 温度应力控制标准 |
5.3 计算模型与边值条件 |
5.3.1 计算模型 |
5.3.2 边值条件 |
5.4 计算方案 |
5.5 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分析 |
5.5.1 上下游经常性水位以上部位材料变化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
5.5.2 上下游经常性水位以下部位材料变化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
5.5.3 坝体内部材料变化对温度应力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东北寒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与温度应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温度场计算方法 |
1.2.2 温度应力计算方法 |
1.3 本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1.3.1 碾压混凝土坝浇筑厚度和间隔时间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1.3.2 寒区或寒潮条件下碾压混凝土坝应力场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
1.4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混凝土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理论 |
2.1 温度场的计算理论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热传导方程的定解条件 |
2.2 稳定温度场三维有限元计算原理 |
2.3 非稳定温度场三维有限元计算公式 |
2.4 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混凝土温度场建模与计算 |
3.1 有限元计算基本原理 |
3.2 软件编程 |
3.2.1 软件简介 |
3.2.2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实现 |
3.3 数值算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等级、建筑物级别及特征水位 |
4.1.2 枢纽建筑物布置 |
4.2 基本资料 |
4.2.1 坝址气温资料 |
4.2.2 坝址风速资料 |
4.2.3 库水温度 |
4.2.4 混凝土性能参数 |
4.2.5 基岩的热力学参数 |
4.2.6 混凝土浇筑温度 |
4.2.7 保温材料 |
4.2.8 计算工况 |
4.2.9 施工进度安排 |
4.3 计算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碾压混凝土坝挡水坝段温度场仿真分析 |
5.1 挡水坝段温度时程分布计算 |
5.2 挡水坝段温度场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碾压混凝土坝挡水坝段应力场仿真分析 |
6.1 应力场仿真计算结果 |
6.2 应力场仿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软弱夹层及围岩蠕变对水工隧洞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水工隧洞的发展概况 |
1.1.2 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温控的研究现状 |
1.2.2 混凝土徐变的研究现状 |
1.2.3 结构面对地下洞室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4 岩石蠕变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混凝土温度场求解的基本原理 |
2.1 热传导方程与边值条件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温度场的边值条件 |
2.2 温度场计算的有限元理论 |
2.2.1 三维热传导问题的变分原理 |
2.2.2 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元法 |
2.2.3 不稳定温度场的隐式解法 |
2.3 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绝热温升 |
2.3.1 水泥水化热 |
2.3.2 混凝土绝热温升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徐变应力计算的基本理论 |
3.1 空间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
3.2 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2.1 混凝土的变形 |
3.2.2 常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 |
3.2.3 变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 |
3.3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理论 |
3.3.1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理论 |
3.3.2 混凝土徐变的理论模型 |
3.4 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分析的有限元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ANSYS在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计算中的应用 |
4.1 ANSYS软件介绍 |
4.2 ANSYS的热-结构耦合分析 |
4.3 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 |
4.3.1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 |
4.3.2 用户可编程特性UPFs |
4.3.3 UPFs用户子程序 |
4.4 ANSYS仿真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
4.4.1 温度场计算 |
4.4.2 施加初始地应力 |
4.4.3 应力场计算 |
4.5 程序设计流程图 |
4.6 本章小结 |
5 软弱夹层对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 |
5.1 计算参数 |
5.1.1 基本资料 |
5.1.2 围岩和混凝土的材料参数 |
5.2 计算模型与边值条件 |
5.2.1 计算模型 |
5.2.2 边值条件 |
5.3 计算方案及荷载组合 |
5.4 考虑贯穿式软弱夹层的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
5.4.1 贯穿式软弱夹层倾角变化的影响 |
5.4.2 贯穿式软弱夹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
5.4.3 贯穿式软弱夹层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 |
5.5 考虑贯通式软弱夹层的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
5.5.1 贯通式软弱夹层倾角变化的影响 |
5.5.2 贯通式软弱夹层距开挖轮廓距离变化的影响 |
5.5.3 贯通式软弱夹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
5.5.4 贯通式软弱夹层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围岩蠕变对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 |
6.1 岩石蠕变理论 |
6.2 围岩蠕变计算参数 |
6.3 计算方案及荷载组合 |
6.4 考虑围岩蠕变的衬砌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 |
6.4.1 均匀围岩蠕变的影响 |
6.4.2 含贯穿式软弱夹层围岩蠕变的影响 |
6.4.3 含贯通式软弱夹层围岩蠕变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徐变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混凝土配合比 |
2 试验条件控制 |
3 试验成果及分析 |
3.1 混凝土抗压强度 |
3.2 混凝土弹性模量及其函数表达式 |
3.3 混凝土徐变 |
3.4 混凝土松弛系数 |
4 结语 |
(7)寒冷地区中小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碾压混凝土坝温控特点与裂缝问题 |
1.1.2 中小型碾压混凝土坝温控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研究现状 |
1.2.2 寒冷地区温控防裂特点 |
1.2.3 碾压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混凝土温度场基本理论 |
2.1 混凝土热传导基本理论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温度场的几个概念 |
2.1.3 热传导边值条件 |
2.2 温度场有限元理论 |
2.2.1 稳定温度场的有限单元法 |
2.2.2 非稳定温度场有限单元法 |
2.3 水泥水化热与混凝土绝热温升 |
2.3.1 水泥水化热 |
2.3.2 混凝土绝热温升 |
2.4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徐变应力基本理论 |
3.1 混凝土温度应力类型 |
3.2 混凝土的变形 |
3.3 混凝土徐变理论 |
3.3.1 混凝土徐变特征描述 |
3.3.2 混凝土徐变计算方法 |
3.3.3 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场有限元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ANSYS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二次开发 |
4.1 ANSYS简介 |
4.2 ANSYS热—结构耦合分析 |
4.2.1 ANSYS热分析 |
4.2.2 ANSYS热耦合分析 |
4.2.3 ANSYS热应力分析步骤 |
4.3 ANSYS二次开发过程 |
4.3.1 APDL程序化语言设计 |
4.3.2 用户可编程特性(UPFs) |
4.3.3 UPFs用户子程序 |
4.4 仿真分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
4.5 程序设计流程图 |
4.6 本章小结 |
5 寒冷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控措施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本资料 |
5.2.1 气温和水温 |
5.2.2 材料的热力学参数 |
5.2.3 碾压混凝土温度应力控制标准 |
5.3 计算模型及温控方案 |
5.4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现场资料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发展 |
1.1.1 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发展概况 |
1.1.2 碾压混凝土拱坝的发展趋势 |
1.2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与温度应力研究 |
1.2.1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与温度应力研究的必要性 |
1.2.2 混凝土坝温度与温度应力仿真研究现状 |
1.2.3 混凝土坝温度和温度应力仿真存在的困难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计算原理与方法 |
2.1 温度场计算原理与方法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定解条件 |
2.1.3 温度场求解的有限单元法 |
2.2 温度应力场计算原理与方法 |
2.2.1 弹性体温度应力计算原理 |
2.2.2 考虑徐变效应的温度应力场求解 |
2.3 基于ADINA软件的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 |
2.3.1 ADINA软件简介 |
2.3.2 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流程 |
2.3.3 仿真计算关键技术处理 |
3 吊洞拱坝施工现场资料及坝体实测温度分析 |
3.1 工程基本概况 |
3.2 仿真计算现场资料分析 |
3.2.1 施工现场资料 |
3.2.2 仿真计算缺少资料 |
3.2.3 仿真计算资料补充 |
3.3 温度监测资料分析 |
3.3.1 温度监测仪器布置 |
3.3.2 测点温度时程规律分析 |
3.3.3 最高温度分布规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吊洞拱坝温度场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及仿真计算条件 |
4.1.1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4.1.2 大坝施工、蓄水过程仿真 |
4.1.3 计算条件 |
4.2 混凝土热学参数反演 |
4.2.1 问题的提出 |
4.2.2 反演方法和步骤 |
4.2.3 反演结果 |
4.3 温度场成果分析 |
4.3.1 仿真计算温度与实测温度对比分析 |
4.3.2 特征点温度时程规律 |
4.3.3 拱冠梁剖面温度时程规律 |
4.3.4 施工期最高温度分布规律 |
4.3.5 基础温差状况 |
4.3.6 冬季低温时刻内外温差状况 |
4.3.7 汛期过流面附近温度状况 |
4.4 本章小结 |
5 吊洞拱坝温度应力场仿真分析 |
5.1 有限元模型及计算条件 |
5.1.1 有限元模型 |
5.1.2 诱导缝张开、灌浆仿真 |
5.1.3 计算条件 |
5.2 温度应力场成果分析 |
5.2.1 特征点温度主拉应力时程规律 |
5.2.2 拱冠梁剖面温度主拉应力时程规律 |
5.2.3 最大温度主拉应力分布规律 |
5.2.4 垫层温度应力状况 |
5.2.5 冬季低温时刻坝体表面应力状况 |
5.2.6 汛期过流时应力状况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意义 |
1.1.1 工程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 |
1.2.1 碾压混凝土坝筑坝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的研究现状 |
1.2.3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理论 |
2.1 温度场的计算理论 |
2.1.1 热传导方程 |
2.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1.3 稳定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计算 |
2.1.4 非稳定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计算 |
2.2 应力场的计算理论 |
2.3 混凝土徐变的计算分析理论 |
第三章 基于 ANSYS软件的计算程序编制 |
3.1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计算程序编制 |
3.2 大体积混凝土的应力场计算程序编制 |
第四章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
4.1 工程施工过程 |
4.2 计算参数 |
4.2.1 坝址气温 |
4.2.2 水库水温 |
4.2.3 坝体混凝土配合比 |
4.2.4 基岩初始温度 |
4.2.5 混凝土和基岩的热学、力学性能 |
4.2.6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4.2.7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
4.2.8 混凝土的浇注温度 |
4.2.9 混凝土的徐变计算 |
4.3 计算模型 |
4.4 计算工况 |
第五章 数值结果及分析 |
5.1 稳定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5.2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应力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万家口子碾压混凝土拱坝温控施工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发展概述 |
1.1.1 中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CRC的发展 |
1.1.2 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概况 |
1.2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裂缝与温控措施概述 |
1.3 碾压混凝土拱坝仿真分析研究现状 |
1.3.1 碾压混凝土拱坝仿真分析的意义 |
1.3.2 坝工仿真分析进展概述 |
1.3.3 拱坝施工仿真分析面临的问题 |
1.4 选题背景简介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有限元仿真分析理论 |
2.1 坝体温度场计算原理 |
2.1.1 热传导原理 |
2.1.2 热传导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
2.2 坝体徐变应力场有限元理论 |
2.2.1 徐变及其表达式 |
2.2.2 有限元法混凝土的徐变应力隐式解法 |
2.3 诱导缝等效强度模型 |
2.3.1 诱导缝的设置原理 |
2.3.2 诱导缝的计算处理 |
2.4 横缝有限元理论与模型 |
2.4.1 关于横缝的接触非线性理论 |
2.4.2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算法方程与求解 |
2.4.3 点面接触物理模型分析接触问题的原理 |
2.4.4 采用有厚度薄层单元模拟横缝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的仿真分析算法 |
3.1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仿真分析算法 |
3.2 仿真分析算法在软件平台上的实现 |
3.2.1 坝体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模拟 |
3.2.2 坝体碾压混凝土浇筑层温度初始条件 |
3.2.3 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的边界条件 |
3.2.4 碾压混凝土水化热模拟 |
3.2.5 非金属管通水冷却模拟 |
3.2.6 坝面保温材料选取及其模拟 |
3.2.7 混凝土材料性质模拟 |
3.2.8 高拱坝坝基初始地应力 |
3.2.9 拱坝接缝模拟 |
3.2.10 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及掺氧化镁混凝土延迟性膨胀 |
3.3 计算简化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万家口子无缝坝体温度应力场分析 |
4.1 万家口子工程基本资料 |
4.1.1 工程任务和规模 |
4.1.2 万家口子坝址施工期气象水文资料 |
4.1.3 混凝土热、力学性能参数 |
4.2 无缝坝体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1 万家口子碾压混凝土拱坝体型参数 |
4.2.2 仿真计算参数选取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温度场结果分析 |
4.3.2 应力场结果分析 |
4.4 温控措施的制定 |
第五章 万家口子拱坝温控仿真分析 |
5.1 仿真分析所采取的温控措施 |
5.1.1 分缝设计 |
5.1.2 一期通水冷却 |
5.1.3 坝体永久保温 |
5.2 仿真计算前期处理工作 |
5.2.1 有限元整体模型 |
5.2.2 体积变形的模拟 |
5.2.3 其他因素的考虑 |
5.3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未考虑自生体积变形的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2 考虑自生体积变形的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3 温度场、应力场仿真分析结果分析 |
5.4 掺氧化镁混凝土的坝体应力场计算结果 |
5.4.1 应力场计算结果 |
5.4.2 掺氧化镁混凝土对坝体应力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碾压混凝土徐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粉煤灰掺量的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及温控仿真研究[D]. 盛瑶.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温差地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与热应力特征研究[D]. 赵宇琴.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坝体材料分区对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的影响研究[D]. 唐静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东北寒区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应力仿真研究[D]. 那城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软弱夹层及围岩蠕变对水工隧洞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D]. 代海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金安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徐变性能试验研究[J]. 许石平,吕金飞. 四川建材, 2019(06)
- [7]寒冷地区中小型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控防裂措施研究[D]. 朱兆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8]基于现场资料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D]. 施玉青. 武汉大学, 2017(06)
- [9]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D]. 张琼. 郑州大学, 2009(03)
- [10]万家口子碾压混凝土拱坝温控施工仿真分析[D]. 廖勇刚. 广西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