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颌支矢状骨劈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骨,矢状骨劈开术,颞下颌关节,近心骨段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论文文献综述
林阳阳,侯敏[1](2019)在《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对下颌近心骨段位移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BSSRO)术是目前治疗下颌骨畸形最经典的手术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术中的操作技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降低等方面,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但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BSSRO术后近心骨段的位移变化,这种改变不仅可能与术后复发及颞下颌关节症状的产生有关,同时对患者术后的面型也有影响,因此本文将就BSSRO术对髁突及下颌角区位移变化的影响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杜文[2](2018)在《BMI超标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退术后上气道变化的CT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BMI超标的下颌前突患者的CT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手术前后气道变化,为临床预防下颌后退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35例BMI≥24.0下颌前突患者分为,BSSRO下颌后退术组(A组),11例;颏成形前徙术(B组)12例;BSSRO下颌后退术+颏成形术(C组),12例。测量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超过1年(T2)叁个时间点气道总体积,腭咽、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气道在后鼻棘点、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的气道横截面积,舌骨的位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A组中除了T0和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之间,其他所有结果之间都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B组中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有显着的增加(P<0.05)。舌骨的位置也表现出显着地前移(P<0.05)。C组中T1的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时明显减小(P<0.05)。研究结论:BMI≥24.0患者在接受BSSRO后退术矫治下颌前突后,会导致气道狭窄趋势的出现,同期行颏成形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趋势。(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刘凯,魏弘朴,王旭东[3](2018)在《非手术危险因素是否对下颌支矢状劈开前徙术后髁突吸收有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下颌支矢状劈开术矫治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髁突进展性吸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系统评价,以探讨非手术危险因素与髁突进展性吸收的相关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Google Scholar, Embase以及Cochrane databases相关文献,纳入标准为下颌支矢状劈开矫治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髁突形态变化,检索时限截至2018年7月16日。比较的变量包括下颌平面角、性别、术前有无颞下颌关节紊乱以及下颌前徙距离。研究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1112例患者,2224例髁突。发现至少57例患者包含71例髁突出现进展性吸收,患病率为3.38%-8.33%。女性、高角、较大前徙距离及术前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具有较高的髁突进展性吸收风险。研究结论:非手术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但对需通过上颌截骨术及下颌支矢状劈开矫治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的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我们建议术中采取下颌优先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术后咬合功能稳定性及避免髁突进展性吸收。(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周卫源,石广玉,马文,侯敏[4](2018)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可施加合适咬合力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在临床手术中广泛用于治疗缩颌、凸颌和颌面不对称患者的颌面畸形症状。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并前移下颌骨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首先,用缩颌患者的CT断层扫面数据建立下颌骨、关节盘、关节窝和相关软组织的高度几何相似性的几何模型;然后,用有限元模型模拟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的咬合过程。通过分析发现,术后关节盘上的位移处于正常的范围,而应力却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因此,将应力因素作为确定术后患者可施加的合适咬合力的标准。当施加正常咬合力的25%时,关节盘上的应力分布和术前没有显着性差异,同时下颌骨上的应力水平也处于正常范围。(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吕锦,杨学文[5](2018)在《Ⅱ类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后两侧髁突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Ⅱ类患者下颌前移术后双侧髁突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11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前、术后的锥形束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横断面上双侧髁突角度及体积变化。结果:术前术后双侧的髁突角度没有显着差异,术后左侧髁突角度总体变化不明显,右侧髁突角度变大,并且双侧变化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髁突术后体积减小,右侧变化显着大于左侧。结论:BSSRO改善患者Ⅱ骨性畸形术后,双侧髁突的变化表现出不一致性,右侧变化较左侧明显。(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黄臻,伍军,郑莹,桑婷[6](2017)在《下颌发育过度患者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正颌前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的正畸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颌发育过度患者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SSO)正颌前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进行BSSO正颌治疗的下颌发育过度患者28例,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患者术前正畸疗程6~12个月,术后6~10个月,全部疗程13~22个月;观察其临床效果,并采用X线进行头影测量。结果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面型改善明显。治疗后L1-NB、L1-MP角均增大,U1-L1减小(P均<0.05);ANB、SNB、NA-PA和NP-FH均改善(P均<0.05)。结论 BSSO前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可使下颌发育过度患者获得良好正畸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29期)
马文,侯敏,宋大立,杨静文,戴智[7](2015)在《建立包含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已经成为矫正面部畸形的常规方法,运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生物力学是一种重要途径。目的:建立精确、高仿真的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包含颞下颌关节的下颌骨模型,为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提供基础。方法:螺旋CT扫描后得到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立下颌骨叁维模型。将叁维模型包裹成单一的封闭壳,在ANSYS中进行网格划分及转换,再将模型写入ANSYS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相应部分的重建并模拟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及术后固定。结果与结论:运用MIMICS及ANSYS软件建立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带有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和人体组织相比,具有生物相似性及几何相似性。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模型,可以通过前移、后移、旋转移动远心端,再行各种方式的内固定。所建立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对各个部位施加载荷,用来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不同组织应力及位移的改变,也可以研究不同固定材料对固定后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42期)
马嘉,阎秀林[8](2015)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变化,为术后保持与防止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骨性下颌前突患者20例,均接受口内入路的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个月拍摄标准颅颌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通过治疗前、后对照,比较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改变。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与术前1周相比,软腭长度显着增加,咽腔气道显着减小;术后6个月咽腔气道有所恢复,与术后1周相比软腭长度显着减小,咽腔气道显着增加;术后6个月与术前1周相比,软腭长度及咽腔气道变化无显着差异。结论 :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短期内咽腔气道较术前显着减小,可能加大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几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适应和改建后,咽腔气道有恢复至术前宽度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马嘉[9](2015)在《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矫治下颌前突:相关下颌支的形态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是矫治下颌骨畸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最初提出的改进方法大多是依据临床的观察和经验,可用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借鉴的解剖数据非常有限,近20年来,此类解剖学研究日渐增多。目的:全面了解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相关的下颌支的形态学研究的方法,明确目前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相关研究的进展。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1至2011年收录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相关研究的进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相关文章共计26篇。与下颌支矢状骨劈开骨切开位置密切相关的下颌小舌区域骨松质的分布情况、与劈开过程相关的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之间骨松质的分布以及与固定过程相关的下颌管在角部及角前部的定位和走向,是下颌支矢状骨劈开避免并发症的关键问题。针对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手术过程,制定出术前CT检查的具体项目,依据所测量的数值指导临床操作,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解剖学测量的基础研究能更大程度地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24期)
叶丽娟,康非吾[10](2014)在《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CBCT测量及其与下颌矢状骨劈开术后感觉神经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锥状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解剖结构,同时评价下颌管走行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8例,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骨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平面测量,在每一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外侧壁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采用主观评价下颌管颊侧骨髓腔宽度和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测量结果采用SPSS 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分开型、接触型和融合型。2.当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为融合型时均发生NSD,而且有50%患者超过1年,认为NSD有长期持续性。在骨髓腔宽度小于0.8 mm时,术后15 d仍存在NSD可能性为75%,而在骨髓腔宽度为1.2 mm或更宽时,术后15 d感觉障碍可恢复。结论:下颌管的总体走行靠近舌侧,当其颊侧骨髓腔宽度≤0.8 mm,NSD更容易发生。术前通过CBCT精确测量下颌管的走行,尤其是发现融合型的患者,建议选用其它更安全的术式,减少下牙槽神经不必要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通过对BMI超标的下颌前突患者的CT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手术前后气道变化,为临床预防下颌后退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35例BMI≥24.0下颌前突患者分为,BSSRO下颌后退术组(A组),11例;颏成形前徙术(B组)12例;BSSRO下颌后退术+颏成形术(C组),12例。测量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超过1年(T2)叁个时间点气道总体积,腭咽、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气道在后鼻棘点、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的气道横截面积,舌骨的位移,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A组中除了T0和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之间,其他所有结果之间都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B组中T2的口咽、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软腭、舌根和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有显着的增加(P<0.05)。舌骨的位置也表现出显着地前移(P<0.05)。C组中T1的舌咽、喉咽部气道体积,舌根会厌谷底处气道横截面积相比T0时明显减小(P<0.05)。研究结论:BMI≥24.0患者在接受BSSRO后退术矫治下颌前突后,会导致气道狭窄趋势的出现,同期行颏成形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论文参考文献
[1].林阳阳,侯敏.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对下颌近心骨段位移变化的影响[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杜文.BMI超标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退术后上气道变化的CT分析[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3].刘凯,魏弘朴,王旭东.非手术危险因素是否对下颌支矢状劈开前徙术后髁突吸收有影响?[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周卫源,石广玉,马文,侯敏.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患者可施加合适咬合力的数值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8
[5].吕锦,杨学文.Ⅱ类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后两侧髁突的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8
[6].黄臻,伍军,郑莹,桑婷.下颌发育过度患者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正颌前后应用方丝弓矫治器的正畸效果[J].山东医药.2017
[7].马文,侯敏,宋大立,杨静文,戴智.建立包含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内固定后的有限元模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8].马嘉,阎秀林.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变化[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5
[9].马嘉.下颌支矢状骨劈开矫治下颌前突:相关下颌支的形态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0].叶丽娟,康非吾.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CBCT测量及其与下颌矢状骨劈开术后感觉神经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