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参数化载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乘员碰撞保护,胸部损伤,参数化建模,人体差异
参数化载荷论文文献综述
李沛雨[1](2017)在《碰撞载荷下考虑人体差异的胸腔参数化建模及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碰撞事故中,胸部损伤是导致乘员重伤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乘员的人体特征参数(性别、年龄、身高和身体质量系数)对其胸部损伤特性有重要影响,中美乘员的人体特征参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现有人体有限元模型等乘员损伤评价工具未考虑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中美各自人体特征参数对胸部特征(胸腔几何形态特征、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和材料属性特征等)的影响,因而无法反映碰撞载荷下中美具有不同人体特征参数的乘员的胸部损伤特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能够反映中美不同人体特征参数下乘员胸腔几何形态特征变化和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变化的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开展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对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的影响等研究。论文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基于医学CT图像数据计算人体肋骨密质骨厚度的图像分析方法,并通过尸体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采用标志点提取与变换方法和肋骨密质骨厚度计算方法,基于中美医学CT图像数据,论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以人体特征参数为自变量的中美人体胸腔几何形态和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统计学模型,分析了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各自人体特征参数均对胸腔几何形态特征和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但中美人体特征参数的影响方式有差别,故中美具有相同人体特征参数的乘员的胸腔几何形态特征和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有差异。基于建立的统计学模型,论文建立了考虑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的中美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能够反映中美不同人体特征参数下乘员胸腔几何形态特征和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特征变化。基于完整单根肋骨尸体试验和正、侧向摆锤冲击尸体试验,论文生成了具有相应人体特征参数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论文建立的参数化人体胸腔有限元模型能够更准确模拟碰撞载荷下乘员的完整单根肋骨动态响应和胸部整体动态响应。论文探索性研究了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对乘员胸部损伤特性的影响。基于上述建立的模型开展了正、侧向摆锤冲击载荷下的仿真计算,比较了中美不同人体特征参数下乘员的胸部损伤特性。结果表明,仅考虑中美不同人体特征参数引起的胸腔几何形态变化和肋骨密质骨厚度分布变化,中美各自人体特征参数均对碰撞载荷下乘员的胸部损伤特性有重要影响,中美具有相同人体特征参数的乘员的胸部损伤特性差异小于中美人体特征的多样性导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古晋斌,宫建国,惠虎[2](2017)在《基于极限载荷法的矩形接管结构设计及参数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极限载荷法对某旋风分离器矩形接管进行结构设计,并与弹性应力分析法设计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基于极限载荷法对矩形接管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弹性应力分析法相比,极限载荷法设计可以显着降低矩形接管的壁厚;结构的极限载荷随着矩形接管折边过渡圆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矩形接管长宽比的增加而减小;矩形接管短边与筒体轴线平行布置时,结构有更高的极限载荷;接管位置对结构的极限载荷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7年04期)
姜涛,付志翼,王安麟[3](2016)在《一种非平稳随机循环工况下的参数化载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土方工程机械非平稳随机循环工况下,其零部件设计与试验中载荷表达的难题,提出一种参数化载荷模型.以液压挖掘机多路阀回转联为研究对象,将其阀口压力载荷数据通过小波变换分解为载荷随机项和载荷趋势项;其中具有平稳随机特征的载荷随机项利用功率谱估计等处理实现其"随机项函数"表达,具有非平稳特征的载荷趋势项利用随机变量表征工况的函数拟合实现其"趋势项函数"表达;再将两者组合重构为"循环工况载荷函数".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证明,该函数较好地复现了非平稳随机循环工况下多路阀载荷的随机特征.研究表明构建载荷模型的方法,对于实现面向循环工况特征的非平稳随机载荷的参数化表达,具有工程化应用的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毛海澄[4](2015)在《大模数重载荷滚刀参数化设计及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外能源、冶金、石化、汽车等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大模数重载荷齿轮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风动、核电,矿山设备,大型农用机械以及重载特种车辆等领域中。同时,滚齿加工被广泛的应用在大模数齿轮加工工艺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该类齿轮滚齿的加工质量,加工精度,加工成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课题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在面向模数为5-12mm的重载荷滚齿加工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即,滚齿刀具设计与滚刀应用分析进行具体的理论展开与实验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滚刀设计与滚刀应用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编程平台,将滚刀参数化设计、滚刀加工模拟以及滚刀数据库管理相结合,试开发一套完善的综合软件,并对其设计结论进行滚刀应用分析与验证。通过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能够极大地简化用户对大模数重载荷齿轮滚刀的设计流程,缩短设计周期,降低对设计者的设计知识要求,减轻设计者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此类滚刀的设计和管理效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7-01)
程超[5](2015)在《弯剪载荷下薄壁梁屈曲与后屈曲的结构参数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合金加筋薄壁梁是飞机结构的主要承力构件,其静力破坏形式主要是由于结构发生屈曲失稳造成的。薄壁梁发生失稳后依然能够继续承载,在考虑复杂的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探求薄壁梁屈曲后的剩余强度,解析求解很难实现;薄壁梁的结构形式往往复杂多变,可能存在结构整体破坏之前先发生局部屈曲破坏,导致构件失去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屈曲问题的复杂性;另外,实际影响薄壁梁屈曲承载特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外界约束条件、几何参数、开孔加筋等,故进行合理的力学建模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薄壁梁结构屈曲承载特性研究一直是结构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技术需求,综合解析法、有限元法与试验法进行了某典型高强铝合金加筋薄壁槽形梁的弯剪承载特性研究,旨在深入地探索薄壁梁承载机理,为实际工程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以某金属机翼大梁弯剪试验为背景,首先进行了对薄壁梁结构的弹性屈曲分析。对原试验中高强铝合金加筋薄壁梁进行力学建模,通过有限元线性屈曲分析,得到了薄壁梁在弯剪载荷作用下的临界屈曲载荷、屈曲模态以及发生失稳时的应力应变分布,所得数据可为屈曲后极限强度的分析提供参考。其次进行了薄壁梁结构的后屈曲非线性分析。在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原试验件梁腹板开孔对结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的影响,并且考虑到工程中影响薄壁梁稳定性及强度问题的因素很多,因此本文还针对以下几种几何参数:翼缘宽厚比、加劲肋分布、开孔位置、开孔大小、开孔形状等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到了这些几何参数对梁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律,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曲线拟合,为工程实践中薄壁梁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高尚德,吴建军,谢安生[6](2013)在《基于螺栓连接的高载荷吊挂结构参数化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不同节点的网格与预紧力模拟方法对螺栓强度计算准确性的影响,在VC++6.0中开发了温差法预紧力施加的可执行程序,并完成了与MSC.Patran的集成;应用PCL语言开发出具有友好操作界面的吊挂结构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系统,实现了有限元分析全参数化驱动;最后,通过系统应用实例验证了该系统的高效性及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孙宏利[7](2012)在《风力发电机组参数化建模及载荷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风力发电的创新技术应用试验研究和实际验证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建立风电机组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对风力发电的创新技术验证具有实用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应用风电机组设计分析软件Bladed对3MW风电机组进行参数化建模,在此基础上对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和叶片不平衡情况下的载荷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在进行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时,首先建立了风电机组风轮的线性时变模型,并将其转换为状态空间变量。对状态空间变量进行坐标变换,将其变换为线性时不变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控制器,完成了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在考虑风切变和塔影效应的情况下,对采用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的机组载荷进行模拟仿真研究,并与统一变桨距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文中还应用雨流计数法对采用两种控制策略的风电机组进行疲劳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的风电机组载荷波动比统一变桨距控制策略时有了明显改善,且削弱了风切变和塔影效应的影响,将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本文还针对风电机组叶片不平衡时载荷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叶片结冰的情况,提出了利用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来减小载荷的波动。仿真结果表明: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比统一变桨距控制策略更适用于控制机组叶片结冰引起的载荷的变化。对于极限载荷引起的叶片丢载情况,在塔架坐标系下,对塔架上的载荷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对于丢载时的载荷变化情况,提出了极限载荷预测,用于避免极限载荷带来的损伤。(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2-02-25)
杨广衍,盛林,张秀丽,李春燕,李明辉[8](2009)在《无油涡旋真空泵涡旋盘ANSYS参数化热载荷的施加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二次开发语言.APDL和UIDL,通过以时间和空间为变量编程分析及热载荷计算,实现了对无油涡旋真空泵涡旋盘的参数化建模、网格划分与控制、材料定义以及载荷和边界条件定义,得到了比较精确的动、定涡旋盘热变形与应力分析结果。动、(本文来源于《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5)
吴本华,桑芝富,王志亮[9](2008)在《接管纵向弯矩下带补强圈容器极限载荷的参数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带径向接管的圆柱形容器开孔补强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主要与3个无量纲参数(开孔率d/D、壁厚比t/T和D/T)有关。为了能够快速地获得该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64组不同参数的圆柱形容器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各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求得了在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各组模型的极限载荷,再由回归分析法得到了在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带补强圈容器极限载荷的回归方程。最后通过试验和有限元计算两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回归方程的结果是正确的,并具有足够的精度,可以用于工程设计中快速计算在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该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08年01期)
王志亮,桑芝富,吴本华[10](2006)在《圆柱壳开孔接管结构极限载荷的参数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径向接管的圆柱壳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与叁个无量纲参数:开孔率d/D、壁厚比t/T和D/T有关。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64组不同参数的圆柱壳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模型进行模拟,求得模型的极限载荷。由回归分析法得到了模型极限载荷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与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的验证,证明回归模型是正确的,指出参数化分析法在压力容器上应用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6年08期)
参数化载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极限载荷法对某旋风分离器矩形接管进行结构设计,并与弹性应力分析法设计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基于极限载荷法对矩形接管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与弹性应力分析法相比,极限载荷法设计可以显着降低矩形接管的壁厚;结构的极限载荷随着矩形接管折边过渡圆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矩形接管长宽比的增加而减小;矩形接管短边与筒体轴线平行布置时,结构有更高的极限载荷;接管位置对结构的极限载荷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参数化载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沛雨.碰撞载荷下考虑人体差异的胸腔参数化建模及损伤研究[D].清华大学.2017
[2].古晋斌,宫建国,惠虎.基于极限载荷法的矩形接管结构设计及参数化分析[J].压力容器.2017
[3].姜涛,付志翼,王安麟.一种非平稳随机循环工况下的参数化载荷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毛海澄.大模数重载荷滚刀参数化设计及应用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
[5].程超.弯剪载荷下薄壁梁屈曲与后屈曲的结构参数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高尚德,吴建军,谢安生.基于螺栓连接的高载荷吊挂结构参数化有限元分析[J].工具技术.2013
[7].孙宏利.风力发电机组参数化建模及载荷控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
[8].杨广衍,盛林,张秀丽,李春燕,李明辉.无油涡旋真空泵涡旋盘ANSYS参数化热载荷的施加方法[C].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9].吴本华,桑芝富,王志亮.接管纵向弯矩下带补强圈容器极限载荷的参数化分析[J].压力容器.2008
[10].王志亮,桑芝富,吴本华.圆柱壳开孔接管结构极限载荷的参数化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