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石刻论文-王名峰

陵墓石刻论文-王名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陵墓石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道石刻,陵墓石刻,唐代帝陵

陵墓石刻论文文献综述

王名峰[1](2019)在《以唐代帝陵为例看中国古代陵墓石刻的题材与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题材是任何一件作品所呈现的前提,不同性质的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大相径庭,在中国古代陵墓石刻中,这关乎题材的问题尤显重要,即这些林林种种的石刻要表现什么?所表现的主体来源于什么?我们要明白这些内容方能更好的解读传统,认识传统,学习传统。这里,笔者提出中国古代陵墓石刻在内涵上主要包含两个系统,一个是天国系统,一个是献祭系统,即中国古代的陵墓石刻主要是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创作的,这点在唐代帝陵中尤为明显。唐代陵墓石刻制度中按天国石刻礼仪模式的组合有石柱、有翼(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9年05期)

唐兰林[2](2019)在《南京六朝陵墓石刻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文物价值与文物保护能力显然相当的不对称,尤其是大型室外文物在本来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都不高的情况下,再受到其不可移动性的限制,更显得雪上加霜。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是中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大型室外文物,虽然早已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畴,但处境仍然十分地糟糕,很多石刻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都已残破不堪,是南京文物保护的痛点,也是新兴文物保护技术应用的焦点。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文物及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展览和传播,可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保存方式,且可以动态的、互动式的展陈方式来吸引人们的参与与交流,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以及社会素质的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尝试以南京六朝陵墓石刻为实例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以期促进六朝陵墓石刻的虚拟化存在,以及在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更好地保存原有的艺术文化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9-03-08)

耿朔[3](2019)在《“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载,建康近郊的宋文帝长宁陵神道石刻,是其子孝武帝"于襄阳致之"。本文以此文献展开讨论,通过对建康、襄阳、洛阳等地陵墓石刻种类和造型的比较,指出在东汉至魏晋时期,襄阳及南阳地区的陵墓石刻应与洛阳有内在联系;西晋末期永嘉南迁之后,寄居襄阳的北方大族在丧葬制度方面可能保留了洛阳传统。至5世纪中期,宋孝武帝扩建长宁陵时吸纳了源于魏晋洛阳的碑、柱、兽叁种石刻,并将其纳入制度范畴,提升为帝王陵墓的标配组合,成为孝武朝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晓宁[4](2018)在《论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性——以石兽为主》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陵墓石兽雕刻与其社会思潮非常引人注目,这二者之间应有一些时代上的契合。我们可以从各代石兽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其思想性的变迁。这也说明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已潜移默化的渗入了石兽造型的优美曲线以及其上的繁丽纹饰之中了。因此石兽艺术风格变化的文化动因值得我们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10期)

王富蓉[5](2018)在《汉唐陵墓石刻之趣》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保存有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群。西汉时期的有十一陵,唐代的有十八陵,宫妃臣将的墓葬就更多了。这些陵墓的宫室,大多没有发掘,原有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去。唯有陵墓前的大型石刻,许多还安然依在。它们展现出我国古老历史文化的光辉。我国现存的最早大型石雕像我国很早就有大型的石雕像,但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作品,则是西汉时期的,而它又以茂陵边上的霍去病墓前的(本文来源于《火花》期刊2018年17期)

钱枫嫣,宋琴琴[6](2018)在《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数字博物馆APP交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陵墓石刻是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帝王陵与王侯墓前的神道石刻,是具有极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如今,这些已有千年历史的神道石刻正遭受着自然以及人为的毁坏。本文在对现存南朝陵墓石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南朝陵墓石刻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探索南朝陵墓石刻数字博物馆的交互框架及实现手段,通过沉浸式的用户体验、便捷式的操作反馈,使得南朝陵墓石刻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保护与传承。(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8年06期)

王英姿[7](2018)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六朝陵墓石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六朝陵墓石刻堪称文化瑰宝但保存现状堪忧。根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为期六个月的实地调查情况,本文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六朝陵墓石刻研究历史及分布最新现状进行考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8期)

景安文[8](2017)在《西汉梁孝王陵墓道塞石刻字书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碑刻可以称得上是书法史上不可越过的一个高峰,由于西汉时期的碑刻少,前人对于西汉时期刻石的研究成果也很少,目前对于汉代碑刻的研究资料,以东汉时期为最,研究成果也以东汉时期为主。就像宋尤袤在《砚北杂记》中所说:“西汉石刻文,自昔好古之士,固当博采,竟不之见。闻自新莽恶称汉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我们从古人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增多,西汉时期除之前发现的刻石之外,又有一些墨迹遗存和民间刻石文字遗存被发现,西汉梁孝王陵墓道塞石刻字就是民间刻石文字遗存中规模较大,并且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种。西汉时期的文字处于“隶变”时期,其书法特征为带有部分隶书特征的篆书,是篆书向隶书的转换状态下的字体。在“隶变”这一过程中很有代表性。汉代民间遗存以其质朴、生动、趣味的特点,对当代书法的创作的借鉴意义也是不能忽视的。本文从书法的角度去分析这些西汉时期工匠留下的文字遗迹,发掘这些民间遗存的艺术性特征,从书法史的立场看待它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7-06-30)

陈刚,段淼然,于丙辰[9](2017)在《无人机遥感技术支持下的南京六朝陵墓石刻调查与数字化研究——以狮子冲南朝大墓神道石兽叁维建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陵墓石刻是古都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其中,南京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大墓神道石刻现存一对石麒麟,雕刻精美,是六朝陵墓石刻遗存的杰出代表。基于文物保护与数字再现角度,南京大学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低成本、快速、高精度的石质文物测绘信息采集与叁维表面精细建模方法,在野外使用大疆GL300C型无人机结合数码相机及手持GPS设备开展野外数据采集;在内业,通过实景测量软件进行叁维建模,实现了对石麒麟的多角度完美展示,并对文物表面进行精准测量,构建了文物数字档案,为探索六朝石刻文物的数字建模、保护与修复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积极开展南京古都六朝文化的保护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尝试与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古都研究(第叁十二辑)》期刊2017-06-01)

王志高[10](2016)在《南京尧化门外北家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新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东北郊尧化门外北家边的一对南朝陵墓神道石柱,及其以北老米荡的一座大型南朝墓,其墓主身份,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梁代南平元襄王萧伟。但实际上,根据北家边西石柱题额、石刻组合及老米荡南朝墓出土墓志、人骨等分析,其墓主不可能是萧伟,而只能是梁代吴平忠侯萧景及其夫人琅邪王氏。今十月村的萧景墓神道石刻应为普通四年(523年)萧景卒后归葬建康时营造,其墓在侯景之乱中被彻底平毁。老米荡南朝墓及墓前北家边的神道石刻,推测与乱平后萧景重新迁葬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陵墓石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文物价值与文物保护能力显然相当的不对称,尤其是大型室外文物在本来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都不高的情况下,再受到其不可移动性的限制,更显得雪上加霜。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是中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大型室外文物,虽然早已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畴,但处境仍然十分地糟糕,很多石刻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都已残破不堪,是南京文物保护的痛点,也是新兴文物保护技术应用的焦点。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文物及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存、展览和传播,可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保存方式,且可以动态的、互动式的展陈方式来吸引人们的参与与交流,这对于历史文化的保存以及社会素质的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尝试以南京六朝陵墓石刻为实例进行数字化保护的研究,以期促进六朝陵墓石刻的虚拟化存在,以及在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更好地保存原有的艺术文化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陵墓石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名峰.以唐代帝陵为例看中国古代陵墓石刻的题材与模式[J].雕塑.2019

[2].唐兰林.南京六朝陵墓石刻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9

[3].耿朔.“于襄阳致之”:中古陵墓石刻传播路线之一瞥[J].美术研究.2019

[4].杨晓宁.论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性——以石兽为主[J].中国文艺家.2018

[5].王富蓉.汉唐陵墓石刻之趣[J].火花.2018

[6].钱枫嫣,宋琴琴.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数字博物馆APP交互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

[7].王英姿.南京及周边地区六朝陵墓石刻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8].景安文.西汉梁孝王陵墓道塞石刻字书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9].陈刚,段淼然,于丙辰.无人机遥感技术支持下的南京六朝陵墓石刻调查与数字化研究——以狮子冲南朝大墓神道石兽叁维建模为例[C].中国古都研究(第叁十二辑).2017

[10].王志高.南京尧化门外北家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新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陵墓石刻论文-王名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