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杨树元,刘芳

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杨树元,刘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投资者,心理偏差,调适策略

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元,刘芳[1](2019)在《略论证券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行为偏差及调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投资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投资过程中,大部分投资者没有达到理想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出现种情况除因为部分投资者缺乏理论知识和经验外,更重要的是投资决策时出现心理偏差和不健康的投资心理。文章对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偏差的进行了分析,并对于这些偏差提出相应的调适的策略和方法,使投资者养成理性投资的好习惯,引导投资者正确理性地投资。(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9年11期)

陈娟娟[2](2018)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业监管趋严,我国银行业也重新确立了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一方面,在银行业严格的风险监管下,中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我国个人的储蓄率较高,个人投资理财渠道缺乏。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去中介化的交易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了资金融通效率的提升。2016年全年,我国第叁方支付交易规模约为80万亿元。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超过6万亿元。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跑路、倒闭、自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种问题开始凸现。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模式,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主体是普通非专业的大众投资者,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的问题给大量的投资者带来了直接的严重经济损失,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并且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然而,现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主流研究侧重于考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政策,并试图从政府监管政策、互联网金融平台和融资主体等视角解释问题的根源,而忽略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主体即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研究。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识别的行为偏差和其他行为偏差,如羊群行为,也是引致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弥补现有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方面的不足。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主要特征,并运用我国城市层面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描述了我国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资者视角,提出“羊群行为”、“旁观者行为”、“学历识别行为”和“描述信息识别行为”的一系列假设。在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投资者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投资者是否能识别学历价值、投资者行为是否存在动态变化以及投资者对文字信息的认知是否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城市层面互联网发展数据、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交易数据和众筹网的众筹投资数据的大数据信息,在提出相关命题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本文运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刻画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去中介化特征虽然打破了资金融通的地域限制,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显着的地域差异,体现出产业集聚的特征。东部地区特别是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其中东部地区的互联网投资和互联网保险与中西部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其次,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提出投资人对学历信息识别的几个假设。运用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平台的100,000条网络贷款的交易数据,从借款人利率和还贷表现两个维度考察了投资者对借款人学历价值的识别能力和识别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借款人其他个人特征和项目特征之后,投资者给与本科学历借款人的借款利率比专科学历借款人更低,并且投资者给与男性借款人通过学历提升得到的利率降低多于女性借款人。这说明投资者能有效识别学历价值。而从还贷表现来看,在控制借款人其他个人特征和项目特征之后,专科学历借款人较本科学历借款人逾期概率更高,逾期的天数更长。因此,出借人对本科学历借款人给予较专科学历借款人更低的利率是理性的行为,这表明投资人对学历信息的识别行为不存在偏差。再次,本文从投资者行为动态变化的视角,运用我国众筹平台“众筹网”的10236条交易数据探讨了我国众筹市场上投资者心理特征变化引致的投资者行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单一羊群行为不同,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随着项目融资期限的变化而变化。在众筹项目融资早期,信息不对称相对较严重,投资者更容易跟风投资融资进度较高的项目,羊群效应较为显着。到项目融资中期,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出现弱化,责任扩散的心理特征引致的旁观者效应逐步显着。在融资晚期,受截止效应的影响,投资者的旁观者行为程度减弱。进一步地,本文考察了项目异质性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严加发现在信息较对称的项目融资早期,投资者的非理性羊群行为不显着,在融资中期投资者的旁观者行为程度也大大下降。这表明,信息不对称的缓解可以有效减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旁观者行为。最后,本文从借款项目成功率、借款利率和满标需要的时间叁个维度,基于拍拍贷平台的交易大数据,探讨了借款人对借款项目中软信息即借款描述的认知中存在的合取谬误现象,并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揭示了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认知中合取谬误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人更偏好借款描述字数更多的项目,具体表现为,在控制项目特征和借款人特征等硬信息的条件下,借款描述字数越多的项目借款成功率越高,成功借款的利率更低并且借款项目满标需要的时间更短。网络借贷平台投资人对借款信息描述的认知存在合取谬误现象。这说明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对软信息的识别存在识别偏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02)

张昊[3](2018)在《基于投资者行为偏差理论的ST公告市场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研究表明ST股票板块长期存在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从投资者行为偏差的角度对ST公告事件对股价的影响进行分析,对ST股票市场上的一些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期望得到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按进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在基于投资者异质假设前提的基础上,对ST公告事件前、事件中、事件后等时间段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公告效应的特点构造相应交易策略并进行回测,填补了国内基于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ST公告效应的空白。本文选用事件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基于投资者行为偏差理论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有:1、股价先于公告日出现异常波动本质上是市场反应不足的体现。2、实施/撤销ST公告后市场会由于投资者异质的原因而出现与公告信息相反异常收益。3、典型启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于不同原因实施ST公告的股票反应不同的行为。实证研究中的“异象”都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种种非理性投资行为,市场对于信息的反映出现了时滞,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现象,说明市场在传递信息,配置资源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从一个方面反映我国股票市场还没有达到半强势有效。(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季梦菡,李成友[4](2016)在《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从叁个方面对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的认知偏差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是检验棉花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启发式认知偏差;二是检验棉花期货投资者是否具有框定认知偏差(框定依赖);叁是扩大考察时间区域的范围,检验棉花期货投资者预期模式是否发生了变化。得出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具有认知偏差的主要结论,并据此提出加强棉花期货市场机制建设,培养棉花期货投资者投资理念及优化市场投资主体结构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的理性认知。(本文来源于《新校园(上旬)》期刊2016年01期)

李梦然[5](2014)在《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已经达到714家,预计到2014年底P2P网贷行业的全年累计成交额将有可能超过3000亿元。P2P网贷平台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金融中的重要借贷渠道。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评分体系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使得网贷平台上的借款人披露的信息未必充分有效,这使得个体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那么投资者在这样的借贷环境下是否具有信息识别能力?投资者是否能够通过信息识别从而对订单的风险水平进行识别并做出有效判断?那些经验和知识明显不足的投资者如何进行信息识别?投资者对信息的识别是否完全?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索。本文利用我国人人贷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交易数据对投资者信息识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叁个主要结论:第一,尽管我国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借款人披露的个人信息未必充分有效,使得P2P网贷平台的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全,借款利率未必能反应借款人风险,但是即使在如此严重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下,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仍然能够根据借款人披露的个人信息和订单信息,对借款人披露信息的价值进行识别,说明这些投资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识别能力。这为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第二,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投资者能否通过观察他人投资行为进行信息识别的问题。研究发现:人人贷平台上投资者行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且这种羊群效应背后有明显的信息传递证据。第叁,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检验了投资者对信息识别是否完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寻找投资者行为偏差的方式来证实投资者信息识别不完全性,结果发现投资者进行信息识别的时候存在明显的地域歧视,该结果说明投资者的信息识别程度是不完全的。本论文的研究为理解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个体投资者的信息识别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对于理解利率市场化、投资者行为等相关话题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4-10-01)

沈涵滨[6](2013)在《杭州地区个人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和行为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配置的中心,是市场经济极度繁荣的标志。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作为资本的供给者和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是否能健康理性地参与到证券投资活动中,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所以,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关于证券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就未停歇过。步入21世纪,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更成为了国际性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金融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者及金融证券行业从业人员转入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短短20多年的时候,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上,与积累了上百年的发展经验欧美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投资者并未表现出与市场跨越式发展速度对应的成熟程度,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投资心理、投资风格也不够成熟。中国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意识依旧很淡薄,中国市场存在的各种投机行为,也使得一般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伤害。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针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显得更具意义。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具体内容:第一章,导论。导论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思路,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章节安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介绍了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理论基础。首先对传统金融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和阐述行为金融理论,主要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目前为止所得到或提出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模型。其次,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相关理论,包括行为金融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路径。再次,总结了投资者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及在金融市场活动中个体心理和行为偏差。第叁章,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问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杭州地区证券营业部的个人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并以访谈的方式检验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第四章,启示和建议,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对证券投资者提出合理的投资策略,并对个人投资者提出了恰当的行为建议。本人通过对杭州地区证券营业部个人证券投资者的问卷调查和访问研究,验证这个地区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否完全符合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投资者行为结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解释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12-01)

徐相林[7](2013)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认知、情绪和行为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金融理论由于沿袭了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范式,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都是十分理性的,他们总是依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寻找着最优化的决策方案。但是,金融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发生,使得不少学者发现传统的金融理论和一些经济现象完全不是一回事,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是,随着人本主义的复兴,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兴起。作为市场主体的人,到底是不是如之前的经济理论假设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学者们开始提出质疑。既然人是否是理性的受到质疑,那么与之相关的有效市场理论就立不住脚了。以前的学者们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时,理所当然的忽视人的存在,但任何的经济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的参与,它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于是,金融学者们开始把对人的研究纳入到金融学的范围中来,希望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着重从投资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偏差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投资者典型的心理偏差以及行为偏差,并试图寻找出一系列适合个体投资者的行为投资策略,这对于今后投资者的决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韩俊华,干胜道[8](2012)在《金融危机下投资者行为心理偏差与资产定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定价中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心理偏差是内部原因,行为偏差是外在表现。提高投资者素质,优化外部环境,能够降低投资行为非理性心里偏差,减小价格震荡。(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2年05期)

卢佐冬[9](2012)在《个体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金融市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金融异象被学者揭示出来,如:股权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市场波动之谜、处置效应行为等等。这些金融市场异象与投资者行为偏差揭示了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市场内在规律的描述存在局限性。金融市场上众多的异象如何理解、现代金融理论能提出合理的解释吗、什么是导致金融异象的关键因素等问题是摆在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行为金融从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和心理出发,为众多的金融异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金融研究范式的理论与实证的背离,其根源在于投资者行为假说――理性经济人。现实中,投资者不可能是完美的经济理性人,金融市场的研究应在注重市场的统计学分析的同时,注重个体的实际投资行为及心理分析,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假设也应从单纯的经济理性转到复杂需求。本文研究遵从行为金融研究范式,以投资者心理作为切入点,研究个体投资者行为偏差及其心理对行为的影响,探索影响投资者行为的根本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自尊需要和正确认知世界是激发人类行为的两大根本动机。本文阐述了人们的认知规律,从认知加工角度对投资者行为偏差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探索;提出投资者的自尊心理是影响其行为的根本心理因素,借助自尊的自我提升机制和保护机制对现有投资者行为偏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利用相关心理特征对金融市场异象进行了解释;利用损失厌恶心理,构建了基于损失厌恶的均值-价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并利用上证50指数中的26只证券从2011年2月9至2012年3月30日的交易日收益数据进行了模型实证研究;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基于认知的投资行为机理描述模型;对资本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全文共分七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从投资者行为角度介绍和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经典决策理论、前景理论、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和复杂科学管理理论,对投资者行为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第3章——投资者心理:自尊。对自尊进行了概述,探讨了自尊的形成机制假说及保护自尊的两种机制――自我提升机制和自我防御机制,梳理了自尊的测度,分析了自尊对投资者信息加工的影响,并从自尊提升机制角度,利用自我归因偏差和过度自信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行了解释;利用过度自信对市场波动之谜进行了解释。第4章——投资者心理:损失厌恶。本章概述了损失厌恶的含义及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深入研究了投资者损失厌恶的形成机制,分析损失厌恶的影响因素,对当前损失厌恶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构建了基于损失厌恶的均值-价值方差的投资组合模型,并用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心理对股权溢价之谜和处置效应进行了解释。第5章——投资者心理:认知。对投资者的认知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投资者行为机理模型,对投资者的启发式决策行为进行了探讨,并利用代表性启发法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进行了解释。第6章——投资者行为偏差。首先,对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进行了辨析;其次,对投资者行为偏差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当前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自尊心理的角度对投资者行为偏差关系进行了定性讨论。第7章——研究总结与展望。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2-05-01)

蔡秋[10](2011)在《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社会资本与个体特征对其投资行为偏差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讨论在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偏差,并重点研究个体投资者的社会资本和个人特征对其行为偏差的影响关系。本文通过梳理文献,确定了我国个体投资者表现突出的过度自信、从众行为、损失厌恶等行为偏差。并假定社会资本与个人特征对行为偏差存在相关关系。通过调查问卷,获得253份样本数据,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此进行实证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个体投资者行为偏差表现明显,不同个体投资者之间的社会资本量存在很大差异。通过SEM的实证研究证明,个体投资者的社会资本对其行为偏差具有负相关关系,即社会资本量越大,投资者越理性;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与行为偏差均成负相关关系。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本文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出了相关建议。对投资者而言,一是要多方面的学习投资知识,二是要了解自身行为特征,避免非理性行为。对监管机构而言,首先保证制定出台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其次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执法力度;再次是加强我国投资咨询行业的建设和管理;最后是加强对投资者的直接保护。(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1-12-06)

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业监管趋严,我国银行业也重新确立了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一方面,在银行业严格的风险监管下,中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我国个人的储蓄率较高,个人投资理财渠道缺乏。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去中介化的交易模式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了资金融通效率的提升。2016年全年,我国第叁方支付交易规模约为80万亿元。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P2P(Peer-to-peer)网络借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超过6万亿元。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跑路、倒闭、自融、诈骗、非法集资等各种问题开始凸现。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模式,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主体是普通非专业的大众投资者,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的问题给大量的投资者带来了直接的严重经济损失,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并且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然而,现有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主流研究侧重于考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政策,并试图从政府监管政策、互联网金融平台和融资主体等视角解释问题的根源,而忽略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主体即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研究。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识别的行为偏差和其他行为偏差,如羊群行为,也是引致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弥补现有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方面的不足。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主要特征,并运用我国城市层面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描述了我国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资者视角,提出“羊群行为”、“旁观者行为”、“学历识别行为”和“描述信息识别行为”的一系列假设。在人力资本理论、信号理论、投资者行为理论和认知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投资者是否能识别学历价值、投资者行为是否存在动态变化以及投资者对文字信息的认知是否存在认知偏差等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城市层面互联网发展数据、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交易数据和众筹网的众筹投资数据的大数据信息,在提出相关命题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本文运用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刻画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去中介化特征虽然打破了资金融通的地域限制,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显着的地域差异,体现出产业集聚的特征。东部地区特别是长叁角和珠叁角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其中东部地区的互联网投资和互联网保险与中西部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其次,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提出投资人对学历信息识别的几个假设。运用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平台的100,000条网络贷款的交易数据,从借款人利率和还贷表现两个维度考察了投资者对借款人学历价值的识别能力和识别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借款人其他个人特征和项目特征之后,投资者给与本科学历借款人的借款利率比专科学历借款人更低,并且投资者给与男性借款人通过学历提升得到的利率降低多于女性借款人。这说明投资者能有效识别学历价值。而从还贷表现来看,在控制借款人其他个人特征和项目特征之后,专科学历借款人较本科学历借款人逾期概率更高,逾期的天数更长。因此,出借人对本科学历借款人给予较专科学历借款人更低的利率是理性的行为,这表明投资人对学历信息的识别行为不存在偏差。再次,本文从投资者行为动态变化的视角,运用我国众筹平台“众筹网”的10236条交易数据探讨了我国众筹市场上投资者心理特征变化引致的投资者行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单一羊群行为不同,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随着项目融资期限的变化而变化。在众筹项目融资早期,信息不对称相对较严重,投资者更容易跟风投资融资进度较高的项目,羊群效应较为显着。到项目融资中期,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出现弱化,责任扩散的心理特征引致的旁观者效应逐步显着。在融资晚期,受截止效应的影响,投资者的旁观者行为程度减弱。进一步地,本文考察了项目异质性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严加发现在信息较对称的项目融资早期,投资者的非理性羊群行为不显着,在融资中期投资者的旁观者行为程度也大大下降。这表明,信息不对称的缓解可以有效减弱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旁观者行为。最后,本文从借款项目成功率、借款利率和满标需要的时间叁个维度,基于拍拍贷平台的交易大数据,探讨了借款人对借款项目中软信息即借款描述的认知中存在的合取谬误现象,并从行为经济学视角揭示了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认知中合取谬误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人更偏好借款描述字数更多的项目,具体表现为,在控制项目特征和借款人特征等硬信息的条件下,借款描述字数越多的项目借款成功率越高,成功借款的利率更低并且借款项目满标需要的时间更短。网络借贷平台投资人对借款信息描述的认知存在合取谬误现象。这说明网络借贷平台投资者对软信息的识别存在识别偏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1].杨树元,刘芳.略论证券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行为偏差及调适[J].经济师.2019

[2].陈娟娟.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张昊.基于投资者行为偏差理论的ST公告市场反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季梦菡,李成友.我国棉花期货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J].新校园(上旬).2016

[5].李梦然.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D].清华大学.2014

[6].沈涵滨.杭州地区个人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和行为偏差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7].徐相林.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认知、情绪和行为偏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韩俊华,干胜道.金融危机下投资者行为心理偏差与资产定价[J].管理现代化.2012

[9].卢佐冬.个体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研究[D].武汉大学.2012

[10].蔡秋.我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社会资本与个体特征对其投资行为偏差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1

标签:;  ;  ;  

投资者行为偏差论文-杨树元,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