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活性论文-曹利

抗生活性论文-曹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生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放线菌,黄曲霉,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rubiginosohelvolus),响应面法

抗生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利[1](2019)在《抗生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放线菌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于陆地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而可以从中找到新的有效药物分子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及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本研究对日照海洋沉积物中的海洋放线菌进行分离筛选,并对筛选到的一株高生物活性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条件优化及代谢产物活性研究,为后续分离纯化出结构新颖、功能独特、低毒副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1)采用5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和5种不同的筛选培养基从日照海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105株海洋放线菌,通过拮抗黄曲霉活性筛选,获得一株对黄曲霉具有较强抑制活性的抗生菌株SSRRZ-B11。经16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确定菌株SSRRZ-B11为锈赤蜡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2)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海洋锈赤蜡黄链霉菌SSRRZ-B11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结果显示最适培养基为改良ISP2培养基;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5%、培养温度30℃、初始pH 7.0、培养时间11 d、装液量为90 mL/300 mL。通过P-B实验设计,确定了温度、培养时间和接种量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及响应面实验对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9℃、培养时间11 d、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实际抑菌活性物质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9±0.1)mm,与原始发酵条件相比,抑菌活性物质活性提高了51.72%。(3)使用沉淀法对海洋锈赤蜡黄链霉菌SSRRZ-B11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初步提取,结果发现,80%饱和度下硫酸铵沉淀对黄曲霉的抑制活性保持率达到82.1%。因此可以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来对拮抗黄曲霉活性物质进行初步提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抑菌活性物质的温度、酸碱性、储藏时间、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SSRRZ-B11菌株所产抑菌活性物质对温度比较敏感,在60℃以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pH在4~10这一范围内能够保持稳定;储存到5~15 d之内其抑菌活性降低不显着,仍具有较强的活性;并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这些研究为今后该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4)对筛选到的抗生菌株海洋锈赤蜡黄链霉菌SSRRZ-B11进行细胞活性检测,发现其能显着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发酵原液的ID_(50)值高达460。对抗生菌株所产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进行极性实验,发现能够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到大部分的抗肿瘤活性物质,说明该抗肿瘤活性物质大部分为中等极性的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温度、酸碱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在40~80℃及pH 7~11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细胞周期检测发现抗肿瘤活性物质倍数依赖性地使A549细胞的S期细胞数量增多,说明主要将人肺癌A549细胞阻遏至S期。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抗肿瘤代谢产物粗提物稀释到1.6×10~4、3.2×10~4和6.4×10~4倍均可明显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发生凋亡。(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王帆,陈芳,郑新恒,林壁润,周光雄[2](2017)在《抗生链霉菌200-09的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株抗生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对抗生链霉菌200-09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ODS开放柱层析和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纸片法和MTT法分别对化合物进行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抗霉素A_(1a)(1)和A_(1b)(2)、A_(2b)(3)、A_(3a)(4)和A_(3b)(5)、A_(7b)(6)、A_(10a)(7)和A_(10b)(8)、A_(15)(9)、A_(16)(10)、kitamycin A(11)、urauchimycin B(12)、deisovaleryblastomycin(13)、streptomyceamide C(1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叁醇(1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叁醇(16)、过氧化麦角甾醇(17)。结论化合物3、6~13及15~17均为首次从抗生链霉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均有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10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阎松,张翼,王珊珊[3](2015)在《抗生活性中度嗜盐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山东省威海盐场分离纯化了中度嗜盐细菌多株,采用稻瘟霉法和卤虫法对15株中度嗜盐菌进行抗生活性的筛选,从中筛选出抗生活性强的17B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度嗜盐菌株17B进行了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accharevitans.嗜盐微生物可作为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资源.(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马颖娜[4](2015)在《黄河叁角洲来源的耐盐碱放线菌OUCMDZ-2399的抗生活性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的多样性为新化合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生物化学的革新提供丰富的资源。目前有超过23,000个已知的天然来源化合物,其中42%来自于放线菌。在将近10,000个抗生素类天然产物中,就有45-55%来自于链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们发现的微生物中,真菌仅占全部生物量的5%,细菌(包含放线菌)还不足0.1%。黄河叁角洲是长期的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生态环境的地域,土壤盐碱化,部分地区盐度颇高。在兼具海陆特性的土壤中,土着的生物物种包括微生物都形成了较为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新颖的活性代谢产物。基于以上研究现状,这一区域的放线菌具有潜在研究价值。为研究该来源的具有耐盐碱特性的菌株次级代谢产物,我们使用化学特征与生物活性集成的筛选模式,同时追踪生物活性,对该地区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耐盐碱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耐盐碱放线菌的生物化学筛选以及发酵条件优化;优选符合条件的放线菌进行发酵并分离纯化代谢产物;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以及活性评价。从黄河叁角洲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86株微生物,排重后余66株,包括47株放线菌和19株真菌。通过化学和活性双重标准的筛选,得到两株活性优良的耐盐碱放线菌OUCMDZ-2399和OUCMDZ-2407。通过从培养基、树脂、pH、盐度四个方面摸索放线菌的最佳生长条件,确定发酵OUCMDZ-2399。发酵完毕后对其次级代谢产物采用加压正向硅胶柱色谱、减压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每次纯化完毕后都进行定性的生物活性测试,以追踪活性化合物所在的流分,最终从OUCMDZ-2399中获得7个化合物,目前已鉴定其中3个。已鉴定的化合物均为Lobophorins化合物,结构上属于4-羟乙酰乙酸内酯(tetronate)化合物。利用药敏纸片法和微量比浊法对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评价,确定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等于甚至低于阳性药环丙沙星,对于枯草芽孢杆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后采用MTT法和CCK-8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基本上对于A549、 K562、 MCF-7以及HL-60均无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化学与生物活性集成筛选模式得到一株耐盐碱放线菌,并对其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菌和细胞毒的初步评价。以上结果表明黄河叁角洲中确实有很大生物及化学的挖掘潜质,放线菌一如既往表现出出色的研究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0)

付鹏[5](2013)在《四株海洋放线菌产生的抗生活性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放线菌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次生代谢产物而备受关注,从中发现的抗生活性化合物也日渐增加,成为海洋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独特的生存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代谢机制,海洋放线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多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同时,这些代谢产物也表现出很多如抗肿瘤、抗菌等的抗生活性。正是这些新奇的结构和良好的活性激发了众多海洋天然产物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为了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新的具有抗生活性的化合物,本论文对多株分离自海洋沉积物、珊瑚等不同海洋环境样品的放线菌进行了筛选,采用了化学筛选与生物活性筛选相结合的筛选模式。化学筛选主要关注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新颖性和化合物种类,所用到的方法包括TLC-特征显色以及HPLC-UV-MS;生物活性筛选主要关注代谢产物是否具有抗肿瘤或者抗菌活性,以K562和MCF-7等肿瘤细胞株来测定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活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模型来考察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综合化学与生物活性,筛选出四株天才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改变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时间等方式优化天才菌株的发酵条件,兼顾化学与生物活性,并以最佳条件进行发酵,获得发酵提取物。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以及HPLC等分离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共获得56个单体化合物,从异壁放线菌(Actinoalloteichus cyanogriseus)WH1-2216-6中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1–27),从达松维尔类诺卡菌(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HR10-5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32–39),从达松维尔类诺卡菌(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XG-8-1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40–51),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OUCMDZ-1703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52–60)。综合利用质谱(MS)、核磁(NMR)、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圆二色谱(CD)、比旋光(OR)、X-ray单晶衍射、量子化学计算以及化学沟通反应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30个为新结构。新化合物类型包括联吡啶类生物碱(1–7,9–14),噻吩类(19),2-吡喃酮类(32–34,40–46),恶唑类(39),二酮哌嗪类(35–37),多氯取代的聚酮类(52,53)。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K562、KB和MCF-7细胞株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2,4.7和9.8μM。化合物3对K562和KB细胞株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0.73和4.7μM。化合物12对K562细胞株具有强的抑制活性,IC50为0.37μM。浅蓝霉素A(化合物8)对HL-60和A549细胞株具有强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0.71和0.26μM。化合物15对K562和KB细胞株具有中等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8和3.1μM。化合物17对A549细胞株有弱的抑制活性,IC50为15.0μM。化合物52和53对MCF-7具有弱的细胞毒活性,IC50分别为9.9和20.2μM。化合物8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弱的抑制活性,MIC为10.9,21.8和21.8μM。化合物15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具有弱的抑制活性,MIC分别为9.7,19.3,38.6和19.3μM。化合物32–34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弱的抑制活性,MIC分别为26,14和12μM。另外,化合物40–46对多种致病菌表现出中等的抑制活性。苯基取代的噻唑类化合物(54–56)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等的抑菌活性。对联吡啶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芳香甲酸作为生物合成的前体,证实了联吡啶类化合物第一个吡啶环的来源,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两个新的氟代联吡啶类化合物(8F和15F)。对菌株WH1-2216-6的叁株突变株(CRM001,CRM004,CRM005)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新的联吡啶生物碱(28)、一个结构全新的联吡啶与氨基酸结合的衍生物(29)以及两个结构新颖的联吡啶糖苷(30–31)。这些化合物的发现证实了联吡啶类化合物第二个吡啶环的生物合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5-30)

徐小寅,严杰,孙琦[6](2011)在《Alloferon-1抗生肽串联重组表达及重组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含胰蛋白酶酶切位点的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DNA片段及其原核表达系统,了解有赖氨酸尾重组Alloferon-1(r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根据Alloferon-1序列不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特点,构建C端加有含胰蛋白酶酶切位点赖氨酸的14×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DNA片段。采用pET42a表达载体和E.coli BL21DE3表达宿主菌,构建Alloferon-1重复串联DNA片段原核表达系统。SDS-PAGE联合Bio-Rad凝胶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目的重组产物表达量,Ni-NTA亲和层析、胰蛋白酶酶切和Sephadex G-50层析法提纯14×rAlloferon-1-K及其rAlloferon-1-K单体。BALB/c小鼠脾细胞分别与K562、KB和SGC肿瘤细胞共培养模,采用CCK-8法检测rAlloferon-1-K、化学合成Alloferon-1(cAlloferon-1)及Alloferon-1-K(cAlloferon-1-K)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增殖的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原核表达系统E.coli BL21DE3pET42a-14×Alloferon-1-K在IPTG诱导下能有效表达14×rAlloferon-1-K蛋白,其产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30%。0.1~10 ng/ml的rAlloferon-1-K具有明显提高小鼠脾细胞抑制K562、KB和SGC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P<0.01),rAlloferon-1-K的抗肿瘤活性与cAlloferon-1及cAlloferon-1-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Alloferon-1抗生肽重复串联原核表达系统,有效地提高了Alloferon-1产量;而且rAlloferon-1-K仍保持原有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薛陕,魏刚,沈晓霞,李艳波,陶黎明[7](2010)在《海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活性物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34株海洋微生物(其中49株海洋放线菌、54株海洋细菌、31株海洋真菌)进行农用抗生活性物质筛选,分别测定其发酵上清液和菌丝体浸提液的活体抗植物病源真菌、杀虫、除草活性,发现共有77株菌株具有农用抗生活性,其中7株海洋放线菌的代谢产物的活性较高:3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抑制活性的海洋放线菌代号为Y12–26、P10–16、JWH–09;两株具有较高杀蚜虫活性的海洋放线菌是P10–23、P12–21;两株除草活性较好的海洋放线菌是YY01–17和HH1901–45。(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0年04期)

盖丽丽[8](2009)在《温莪术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代谢产物抗生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研究发现莪术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活性,本论文以传统中药温莪术为研究对象,寻找能产生与温莪术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类似物的内生真菌,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产温莪术抗肿瘤有效成分,为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提供新途径。本论文对温莪术的内生真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印迹法检验组织表面消毒的彻底性,以PDA为分离培养基,从温莪术的根、茎、叶中分离纯化得到49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40株,茎部4株,叶部5株。2杯碟法抑菌性测定表明,49株温莪术内生真菌中有34,18,22,17,25,7,21,10株内生真菌分别对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黑曲霉、根霉、毛霉具有抑制作用。通过对抑菌的广谱性的比较发现菌株EZG0801、EZG0804、EZG0807的发酵液对供试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EZG0807抑菌效果最佳。3菌株EZG0807的发酵液经有机溶剂萃取、浓缩并通过柱层析分离,得到了一个较纯的样品,纯样品对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发现其对H460肺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TLC、紫外光谱和红外表征,推测分离纯化得到的物质可能是莪术醇的类似物。(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殷建华,杨涛,刘光烨[9](2006)在《粘细菌CS211的分离纯化、生物学特征及其抗生活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采自成都市郊森林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到二株粘细菌CS262和CS211。二株粘细菌在琼脂平板上表现出相互抑制子实体发育的拮抗作用。CS211菌株对蜡状芽孢杆菌,藤黄八迭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采用非极性大孔树脂吸附和TLC方法对抗菌活性物质作了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6年06期)

王骁勇,黄耀坚,郑忠辉,高亚辉,宋思扬[10](2006)在《舟山群岛近海底栖真菌及其抗生活性初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离自舟山群岛海域海底46个沉积物样品中的丝状真菌进行种属鉴定,及其代谢产物抗菌、细胞毒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舟山群岛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存在着丰富的真菌资源.46个沉积物样品中,真菌含量最高可达到2 250 CFU/g(样品).在进行活性检测的89份真菌代谢产物中,有29.2%的样品对一株或一株以上的指示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各有10%左右的样品对5株植物致病真菌显示抑制作用,有49.4%的样品对白色假丝酵母显示抑制作用,但没有样品对黑曲霉有抑制作用;在细胞毒实验中,分别有2个、4个和12个样品在浓度为25μg/mL时,对KB细胞、Raji细胞和Hep G2细胞的抑制率高于50%;有55个样品显示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对舟山群岛海域的底栖真菌资源有了初步了解,将有助于将来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抗生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一株抗生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对抗生链霉菌200-09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ODS开放柱层析和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纸片法和MTT法分别对化合物进行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抗霉素A_(1a)(1)和A_(1b)(2)、A_(2b)(3)、A_(3a)(4)和A_(3b)(5)、A_(7b)(6)、A_(10a)(7)和A_(10b)(8)、A_(15)(9)、A_(16)(10)、kitamycin A(11)、urauchimycin B(12)、deisovaleryblastomycin(13)、streptomyceamide C(1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叁醇(1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叁醇(16)、过氧化麦角甾醇(17)。结论化合物3、6~13及15~17均为首次从抗生链霉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均有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10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生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曹利.抗生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物活性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王帆,陈芳,郑新恒,林壁润,周光雄.抗生链霉菌200-09的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

[3].阎松,张翼,王珊珊.抗生活性中度嗜盐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5

[4].马颖娜.黄河叁角洲来源的耐盐碱放线菌OUCMDZ-2399的抗生活性产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5].付鹏.四株海洋放线菌产生的抗生活性化合物[D].中国海洋大学.2013

[6].徐小寅,严杰,孙琦.Alloferon-1抗生肽串联重组表达及重组Alloferon-1体外抗肿瘤活性[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7].薛陕,魏刚,沈晓霞,李艳波,陶黎明.海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活性物质的筛选[J].现代农药.2010

[8].盖丽丽.温莪术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代谢产物抗生活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

[9].殷建华,杨涛,刘光烨.粘细菌CS211的分离纯化、生物学特征及其抗生活性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

[10].王骁勇,黄耀坚,郑忠辉,高亚辉,宋思扬.舟山群岛近海底栖真菌及其抗生活性初筛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标签:;  ;  ;  ;  ;  

抗生活性论文-曹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