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荒漠暮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杨立青,《荒漠暮色》,材料,传统音乐元素
荒漠暮色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青[1](2019)在《从杨立青《荒漠暮色》的个人音乐风格探寻其文化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杨立青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常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切入点,将传统的艺术经验与现代创作观念、技法相融合。这种做法在他的中胡与乐队作品《荒漠暮色》中尤为突出。文章以《荒漠暮色》为研究对象,探究作曲家如何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理性处理,使传统音乐元素成为既具当代性,又能体现其个人音乐风格的语言材料来源。这对当代作曲家思考如何在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并有效转化成具有当代意义的专业创作技法这一问题带来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沈欣玥[2](2019)在《杨立青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的音色音响结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着名作曲家、理论家及教育家杨立青先生的中晚期作品——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以其精细巧妙的音响构建、新颖别致的音色处理,意味深长的作品形式与内涵,赫然独立于20世纪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鳌头。《荒漠暮色》一曲具有多样性、创新性以及革新性的意味,为中国民族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作品形式开创了多元化的风貌及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在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下,作曲家以音色音响的搭建为音乐创作理念之内核,以突显传统文化意蕴为情感舒张之源流,在先锋新潮的音响表象身后实则是深层厚重的文化内涵思考。本论文将以对整曲从形式(音响技术)与内涵(文化精神)两方面的探索为追求,以对全曲音色音响结构的探究为分析要旨,通过对作品创作手法及管弦乐配器技术特征的层层解析,延伸直至作品创作理念、精神、思想体系的深沉内核。文章内容由两大部分内容综合而成,第一大部分将介绍有关作曲家及此作品相关背景信息,地位作用及影响;其次对整曲的创作特点作概览性的介绍。第二大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即作品具体配器技术分析部分,分为四章内容加以详尽论述。以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从部分至整体,由微观至宏观的脉络顺序。重点论述作品的音响体在纵向结构中的织体形态及其音色处理、横向不同音响体结构间的音色处理手法、以及宏观角度下音色的演变逻辑及整体配器布局等。对《荒漠暮色》一曲以音色音响结构探究为核心的配器技术理论分析既是作曲技术理论探索的需要,亦是现代音乐创作实践的需求。文章个性化地在技术手段研究和文化内涵解读的两方重点中进行了富含新意且充分的有益探索,以便令学界对古今、中西元素相融合的音乐作品有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9-03-01)
吴尘[3](2018)在《杨立青大型管弦乐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以中国当代着名作曲家杨立青的交响曲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具有代表性的叁部管弦乐作品为例,通过作曲技法与作曲理论的不同方向、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对其进行详尽阐释、分析和探索,进而概括、总结出杨立青的音乐创作思维、技法形态和架构方式。论文的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杨立青其人及其学术成就,并对他的音乐创作进行了时期划分和具体说明,同时对后文中将要重点分析的叁部作品做了概括介绍与客观评价。论文的第一章,对创作于1986年的作品《乌江恨》进行了具体分析。以其取材来源、与原曲《霸王卸甲》的关系等方面作为开篇引入,进而对其音高组织、和声与复调技法和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与客观评价。论文的第二章,比较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创作于1998年的作品《荒漠暮色》。相较于其他两部作品,《荒漠暮色》在写作技术与音乐语言、风格上更具探索性、实验性,因此在对其的分析、论述中,重点阐释了它的音高组织形态和音色、音响构成等方面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中的创作思维、风格与技法特征。论文的第叁章,关注研究杨立青创作于2011年的作品《木卡姆印象》。从核心材料及组织方式、调性和音色布局、音色发展手段和音乐结构等方面分别予以分析阐释,并力图做出相应的客观归纳和结论。论文的最后一章,是对前面叁章的内容在对比研究基础上予以总结,以多重视角观照作品风格与形态、音乐题材与体裁、创作技法与表现等不同层面问题;并基于此作出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概括出杨立青音乐不同时期的管弦乐创作的风格与形态特征,并推论阐述了本论文分析研究的叁部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特色与美学价值。期冀本文对《乌江恨》、《荒漠暮色》和《木卡姆印象》的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这叁部作品的作曲技法与表现形态及其学术价值所进行的分析与探寻,能够对中国当代音乐的创作与研究,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能够由此产生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音乐的不断发展、不断前行。(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8-04-01)
孙杉[4](2018)在《杨立青协奏曲的和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立青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与音乐活动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极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创作的领军人才,对我国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杨立青创作的体裁十分广泛,但协奏曲这一体裁却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笔者从中选取《乌江恨》、《荒漠暮色》与《木卡姆印象》这叁首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们分别作于1986、1998和2011年。笔者通过对于这叁首处于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和声研究,希望能够得到关于杨立青在和声技法方面的较为全面的了解。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前叁章是笔者从和声材料、和声组织、和声布局等不同的角度对于叁首作品音高组织的详细论述,文中还涉及到了诸如传统和声分析、音级集合、申克分析等许多的分析方法。第四章则是对于前叁章的总结与梳理,目的在于厘清叁首作品在和声技法上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杨立青对于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音乐作品之中,也体现在他对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推广以及对于西方音乐技法“本土化”的探索中。他对于建设中国现当代音乐体系的诸多尝试对现在及以后的音乐创作仍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8-03-01)
唐荣[5](2017)在《论杨立青的《荒漠暮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腔》一文中研究指出杨立青音乐创作中的"润腔结构"首先将传统民间音乐的音高特色与西方现当代音高体系相融合,其次,将民族器乐写法融入管弦乐队织体写法之中,实现了传统器乐的管弦乐化,最后,实现了传统腔韵的管弦乐化。文章先对润腔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与界定。在此基础上,以《荒漠暮色》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杨立青音乐创作中的"润腔结构"进行阐释,从中引发并探讨对该技术语言进一步拓展的可能性,并认为这种富于个性化的探索对于杨立青个人风格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赵姝博[6](2017)在《杨立青《荒漠暮色》的地域色彩与新音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暮色》在音色上的追求与新的音响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不协和音响的使用和对新音色的探索。乐队采用非常规编制,大量的新音色、特殊演奏法、地域色彩性旋律与声部横纵向迭置构成的点线面式的结合,共同形成了全曲的独特音乐风格。本文将针对隐含地域色彩的旋律与新音色的聚合在杨立青《荒漠暮色》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深入、富于逻辑地解析、探究,从中梳理出一条核心音列和具有地域色彩性的旋律与新音色结合的新思维与新技法。(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7年10期)
沈叶[7](2016)在《转化-发自独特音乐核心的创作过程——由OpenMusic辅助,针对杨立青《荒漠暮色》(为中胡与管弦乐,1998)的专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独特的奏法和音色特征,发自流传一千叁百年的古老乐器,如何演变成当代音乐中新颖的乐队音响?一个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核心,如何统构全曲,并塑造出层次复杂、极其多变的声音-织体?借助逻辑斯谛函数(Logistic function)~([2])和计算机辅助的多种分析手段,作者将探究《荒漠暮色》(中胡与大型管弦乐队协奏曲)中运用创作过程中的"转化技术"形成的"持续与装饰"关系;以及这种在音高、音色、力度、节奏等多个方面皆广泛存在的二元关系,是如何构造独特的音乐结构的。(本文来源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应怡婷[8](2016)在《中胡协奏曲《荒漠暮色》之演奏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暮色》是由杨立青先生于1998年创作的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中胡与管弦乐队的协奏作品。中胡是胡琴类较为广见的一种,它拥有醇厚的音色特征,善于演奏舒展及辽阔的歌唱性旋律。作曲家运用中胡进行新音色的开发并使其与交响乐队交融,使《荒漠暮色》这首作品拥有了新意味、新品格。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演奏技法的角度研究作品,将自身的演奏体会及中胡在演奏中遇到的音色,音量,技术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价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6-04-01)
李岐[9](2015)在《音色音响要素在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个领域的完善与发展都离不开探索和创新,在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中,音色思维成为重要的革新手法之一。杨立青先生在《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一文中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在文中作了大量的例证。20世纪以来,传统的交响乐队编制已经不能满足作曲家们的创作需求,他们不断尝试用极其丰富、更加多样化的编制来取代这种“标准化”的固有模式,打破传统乐队在组合上“有限”的可能性,以此来获得更为多变、更为独特的基本色调;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再满足于传统乐器所发出的常规音色和浪漫主义及印象主义时期已经被广泛运用的各种色彩性特殊演奏法。杨立青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噪音在理论上的‘解放’,并成为音乐王国中的‘合法公民’,更促使当代作曲家在传统乐器的演奏法上进行了大量他们的先辈根本不敢想象的大胆试验,开拓了产生新音色的多种途径。”①“无论不同流派在美学立场上存在多大歧义,他们对音色在结构中的作用寄予莫大重视,对音色微差及乐队音响多层次、多样化的复杂对比关系的执着追求,却是共通的”。。基于这种共同的对新音色的追求,音色音响逐渐成为现代音乐当中举足轻重的代表性因素。它为当代作曲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更广泛的可能性,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听觉感受。本论文将以管弦乐创作中的音色音响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杨立青先生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为例,不仅通过曲式结构、音高结构、节拍节奏、织体写作等音乐的各个要素,对此首作品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还将音色音响要素及其运用作为重点,从中胡、管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四个方面入手,分别阐述此首作品中的特殊演奏技巧,继而说明音色音响要素在当代作品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5-06-01)
王瑞[10](2011)在《杨立青中胡与乐队《荒漠暮色》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暮色》是1998年杨立青先生应约为"丝绸之路的回响"第十七届亚洲艺术节而作。本文以对作品的音乐本体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作品的配器风格、曲式结构、音高结构以及和声特点,进而探究其文化内涵以及在中国当代管弦乐创作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17期)
荒漠暮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当代着名作曲家、理论家及教育家杨立青先生的中晚期作品——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以其精细巧妙的音响构建、新颖别致的音色处理,意味深长的作品形式与内涵,赫然独立于20世纪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鳌头。《荒漠暮色》一曲具有多样性、创新性以及革新性的意味,为中国民族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作品形式开创了多元化的风貌及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在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下,作曲家以音色音响的搭建为音乐创作理念之内核,以突显传统文化意蕴为情感舒张之源流,在先锋新潮的音响表象身后实则是深层厚重的文化内涵思考。本论文将以对整曲从形式(音响技术)与内涵(文化精神)两方面的探索为追求,以对全曲音色音响结构的探究为分析要旨,通过对作品创作手法及管弦乐配器技术特征的层层解析,延伸直至作品创作理念、精神、思想体系的深沉内核。文章内容由两大部分内容综合而成,第一大部分将介绍有关作曲家及此作品相关背景信息,地位作用及影响;其次对整曲的创作特点作概览性的介绍。第二大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即作品具体配器技术分析部分,分为四章内容加以详尽论述。以由浅至深,由表及里,从部分至整体,由微观至宏观的脉络顺序。重点论述作品的音响体在纵向结构中的织体形态及其音色处理、横向不同音响体结构间的音色处理手法、以及宏观角度下音色的演变逻辑及整体配器布局等。对《荒漠暮色》一曲以音色音响结构探究为核心的配器技术理论分析既是作曲技术理论探索的需要,亦是现代音乐创作实践的需求。文章个性化地在技术手段研究和文化内涵解读的两方重点中进行了富含新意且充分的有益探索,以便令学界对古今、中西元素相融合的音乐作品有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漠暮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青.从杨立青《荒漠暮色》的个人音乐风格探寻其文化传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
[2].沈欣玥.杨立青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的音色音响结构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9
[3].吴尘.杨立青大型管弦乐创作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8
[4].孙杉.杨立青协奏曲的和声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8
[5].唐荣.论杨立青的《荒漠暮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润腔[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
[6].赵姝博.杨立青《荒漠暮色》的地域色彩与新音色[J].当代音乐.2017
[7].沈叶.转化-发自独特音乐核心的创作过程——由OpenMusic辅助,针对杨立青《荒漠暮色》(为中胡与管弦乐,1998)的专题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
[8].应怡婷.中胡协奏曲《荒漠暮色》之演奏技法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6
[9].李岐.音色音响要素在管弦乐创作中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5
[10].王瑞.杨立青中胡与乐队《荒漠暮色》探析[J].大众文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