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颌面骨论文-李雷

颅颌面骨论文-李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颌面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方牵引,叁维有限元,微钛板种植支抗,上颌发育不足

颅颌面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雷[1](2018)在《改良型微钛板植入颧牙槽嵴区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两类(L/Y)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复合体进行前方牵引治疗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利用不同钛板和不同角度进行前牵时上颌骨的位移趋势、上颌骨周围重要骨缝的应力和位移趋势,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1名12岁女性,恒牙列早期,伴有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为建模素材,用CBCT扫描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建立上颌复合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了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腭中缝等骨缝实体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类(L/Y)共6种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牵引力大小为500g/侧,牵引方向与上颌(牙合)平面呈0°~50°斜向前下,分析各工况下上颌骨的位移趋势和变化规律、上颌骨周围重要骨缝应力和位移趋势的变化规律。【结果】建立了两类(L/Y)共6种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每种模型节点数约为350,000个,单元数约为230,000个,包括额颌缝、颧颌缝、颞颧缝、翼腭缝、腭中缝的实体模型。不同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的应用对上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的位移趋势、骨缝的应力大小以及随牵引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趋势作用基本一致。在应用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时,上颌牙列有缩窄的趋势,且这种趋势随着牵引角度向前下方的增大而减小。当牵引方向向前下方与(牙合)平面夹角在0°~20°之间时,上颌骨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且在0°时,翼腭缝、颧颞缝、颧颌缝、额颌缝的应力能够达到此牵引效果下的最高水平;当夹角在30°~50°时,上颌骨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随着牵引角度向下的增加,上颌骨顺时针旋转趋势增加,前移量最大部位上移,但此角度变化下上颌最大前移量逐渐减小,翼腭缝的应力逐渐减小,颧颞缝、颧颌缝和额颌缝应力有所增加但位移趋势以向下居多。【结论】1、两类(L、Y)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为对上颌骨位移趋势和上颌骨周围重要骨缝的应力和位移趋势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和基础。2、当牵引力的作用部位和方向确定时,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的形态不影响上颌前方牵引时上颌骨的位移趋势、上颌骨周围骨缝的应力及位移趋势。3、在应用改良型微钛板种植体辅助上颌前方牵引时,当牵引方向向前下方与(牙合)平面夹角在0°~20°之间时,上颌骨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对治疗反覆(牙合)的患者有积极意义;当夹角在30°~50°时,上颌骨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对治疗反(牙合)伴开(牙合)趋势的患者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牵引角度向下的增加,上颌最大前移量逐渐减小,提示我们在此牵引方向下,需要适当增加前牵力值或是延长总的治疗时间。还应该关注患者牙弓的宽度问题,尤其是在当牵引方向向前下方且与(牙合)平面夹角较小的情况下,必要时应配合扩弓治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3-01)

谭宇,杨秩,房兵[2](2017)在《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调控膜内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应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不同区域的表达量,通过蛋白免疫印迹研究ADAM10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颅颌(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司家文,沈国芳,郭礼和[3](2017)在《Foxc对颅颌面骨组织发育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Foxc(forkhead box C)基因在人、鼠等多个物种间高度保守,其亚家族成员Foxc1基因和Foxc2基因参与了细胞内多条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与人体神经、骨骼、循环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oxc1基因和Foxc2基因在颅颌面组织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可能共同参与了极为复杂的牙和颅颌面骨组织发育调控网络。该文就近年来Foxc基因对颅颌面骨组织发育过程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黄燕,李小丹,欧阳山蓓,任军,杨艳清[4](2017)在《自体骨、生物材料在颅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自体骨与生物材料修复颅颌面骨缺损,观察临床效果并术后随访,以比较自体骨移植与生物材料植入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以来笔者科室收治的各种颅颌面骨缺损129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自体骨移植修复,共51例,其中带血管蒂的颅骨外板修复6例、颅骨外板修复37例、下颌骨外板修复8例;B组:采用生物材料植入修复,共78例,其中钛板(网)修复17例、Medpor修复46例、羟基磷灰石修复15例。术后随访6~72个月,通过摄相,头颅X线正、侧位片,面部轮廓测量,颌面部CT及叁维重建,了解患者满意度,观察临床效果及有无后期并发症发生。结果:129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颅颌面轮廓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自体骨修复患者中1例术后出现了血清肿,通过负压引流和加压包扎清除了血清肿后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例Medpor修复额骨缺损患者切口边缘增生,1例Medpor修复患者固定的钛钉穿破皮肤,1例Medpor修复面中分患者修复体外露。其他患者术后随访,颅颌面骨轮廓外观正常,双侧对称,无再陷及表面凹凸不平、修复体移位、外露、假体取出等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结论:颅颌面骨缺损的修复首选自体骨,其中自体颅骨外板与下颌骨外板修复效果较好;当缺损面积大自体骨量不足时,考虑生物材料修复,其中Medpor、羟基磷灰石、钛板应用较多,临床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7年08期)

蔡志刚,单小峰,梁节,卢旭光,林博[5](2017)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颅颌面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颌骨重建的精确度和重建手术的安全性,使颌骨缺损重建逐渐向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对本课题组自2011年6月至2017年7月进行数字化外科设计并进行上下颌骨及面中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的病例的分析,回顾了计算机软件中进行术前虚拟设计(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VSP)的应用,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e,RP)制作个性化的术中辅助模型,在手术中用于指导截骨、皮瓣塑形、皮瓣就位等;以及采用快速成型技术打印预成型钛网或特殊植入体(PSI),直接植入或用于骨块固定;在导航手术(Navigation Surgery)辅助下,将术前虚拟设计的手术计划实时转化到术中,指导肿物切除、保护和避让重要解剖结构、引导皮瓣就位、验证重建效果。根据转化方法不同分为:①导航手术组;②导板模板引导手术组;③导板联合导航手术组;进一步明确应用不同数字化外科技术转化方法在颌面部骨重建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其优势及不足。结果显示叁种转化方法均能准确地转移术前虚拟设计的形态和位置信息,辅助手术精确实施,使手术获得较理想的重建效果:①导航手术可精确指示移植骨段位置,可提高重要解剖结构的重建精度;②导板引导手术有助于把持区段截骨的两个残端,其实施操作及验证较导航手术更为便利;③对于累颌骨复杂缺损或二期重建,需要联合导航及导板手段进行转化,模板有利于保证重建形态的精确性,导板用于初步提示骨块的位置,导航手术可辅助进行移植骨块位置的精细调整及术中验证。根据不同的手术目的以及缺损范围选择适宜的数字外科设计转化方法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增加手术精确性与安全性。(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04)

刘翔,陈文静[6](2017)在《基于CBCT成像的成人安氏Ⅲ类颅颌面骨性不对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叁维成像,在叁维坐标系中研究安氏Ⅲ类骨性不对称的特征。方法使用CBCT采集41例成年人患者的颅面部数据,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中建立叁维坐标系,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骨性结构的标记点的坐标及不对称系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眶点、髁突定点、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系数呈现由上至下变大的趋势,颏下点的方差齐性检验有统计学差异,而眶点及前鼻嵴点的不对称系数在安氏Ⅰ类与安氏Ⅲ类的统计比较中,发现有显着差异(P<0.05)。安氏Ⅲ类患者的下颌骨比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明显上升。结论颅面部骨性结构的不对称率呈由上至下逐渐加重的趋势。安氏Ⅲ类患者的颅面部硬组织并没有显示相对于安氏Ⅰ类对照组的不对称发生率上升。(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7年03期)

杨秩,房兵,谭宇,罗薇[7](2016)在《ADAM10在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通过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将小鼠颅颌面部骨中ADAM10敲除,体式显微镜观察小鼠异常表型,检测小鼠上下颌骨密度变化,免疫荧光技术研究颅颌面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能力改变。结果: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ADAM10在小鼠出生前后表达高,成年后表达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技术显示ADAM10在小鼠上下颌骨骨形成区域表达高。ADAM10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比较,上下颌骨发育不足、骨密度降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骨向分化能力减弱。结论:ADAM10在小鼠颅面骨形成区域高表达,ADAM10敲除小鼠颅颌面骨发育异常、颅颌面骨细胞增殖和骨向分化能力减弱。(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刘翔[8](2016)在《基于CBCT成像的成人安氏Ⅲ类颅颌面骨性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叁维成像后研究分析安氏Ⅲ类颅面部的硬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对41名成年人患者使用CBCT采集颅面部数据,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对骨组织进行叁维重建,选择描述颅面部骨性结构的标记点进行描记,对测量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下颌骨的不对称系数呈现变大的趋势,安氏Ⅲ类的眶点、前鼻嵴点不对称系数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氏Ⅲ类的X轴方向上的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CBCT叁维成像能有效分析颅面部硬组织的各项特征,安氏Ⅲ类患者的颅面部骨组织特征主要为下颌骨的不对称,其中主要表现为下颌支的长度改变与偏斜。(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李洋,郝大鹏,石祥龙,于俪媛,刘吉华[9](2016)在《先天性颅颌面骨常见畸形的MSCT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先天性颅颌面骨常见畸形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诊断水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先天性颅颌面骨畸形的MSCT征象。结果:颅面裂畸形共14例,MSCT示均累及唇腭部,表现为上唇部唇弓区软组织崩裂伴邻近硬腭部骨质缺损,鼻中隔明显偏曲,9例同时伴有颌骨发育不良或偏颌畸形;半面短小症共7例,均累及单侧颅面部,MSCT示患侧下颌骨髁突、下颌支短小变细,耳廓、咬肌缩小并周围脂肪间隙变薄,下颌骨位置上移及左右面部不对称;眶距增宽症共9例,MSCT示两眼眶内侧间骨性距离增宽,双侧眶外壁夹角和视神经夹角增大伴眼球突出,鼻外形宽大扁平并软组织增厚,筛窦横径增宽、窦腔扩大伴过度气化,鼻甲肥大、颧面部骨质肥厚外凸及间距增宽;颅缝早闭症共10例,MSCT示颅骨不规则状突出,其中5例头颅向一侧倾斜,3例头颅呈舟状,2例头颅前部呈叁角状,7例同时伴有颅板多发指压迹样改变。结论:各型先天性颅颌面骨常见畸形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多层螺旋CT及其叁维成像能清晰显示颅颌面骨畸形的特征性表现,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6年06期)

王贵玲,仇丽鸿,庞希宁[10](2016)在《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颅颌面骨再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在再生医学中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利用多向分化的潜能分化为组织细胞,以修复组织缺损。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进入体内的MSCs增殖分化能力有限,其主要是通过旁分泌作用诱导受体自身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实现局部组织的修复再生。现对MSCs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颅颌面骨再生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颅颌面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10(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调控膜内成骨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应用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不同区域的表达量,通过蛋白免疫印迹研究ADAM10在小鼠不同发育阶段颅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颌面骨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雷.改良型微钛板植入颧牙槽嵴区辅助上颌前方牵引的叁维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学.2018

[2].谭宇,杨秩,房兵.ADAM10在小鼠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初探[C].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3].司家文,沈国芳,郭礼和.Foxc对颅颌面骨组织发育的调控作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7

[4].黄燕,李小丹,欧阳山蓓,任军,杨艳清.自体骨、生物材料在颅颌面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

[5].蔡志刚,单小峰,梁节,卢旭光,林博.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颅颌面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C].2017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6].刘翔,陈文静.基于CBCT成像的成人安氏Ⅲ类颅颌面骨性不对称分析[J].口腔医学.2017

[7].杨秩,房兵,谭宇,罗薇.ADAM10在颅颌面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8].刘翔.基于CBCT成像的成人安氏Ⅲ类颅颌面骨性结构分析[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9].李洋,郝大鹏,石祥龙,于俪媛,刘吉华.先天性颅颌面骨常见畸形的MS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6

[10].王贵玲,仇丽鸿,庞希宁.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及其在颅颌面骨再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

标签:;  ;  ;  ;  

颅颌面骨论文-李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