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梅沉成,何文凤,李瑞婷,孙超逸,范欢

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梅沉成,何文凤,李瑞婷,孙超逸,范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芩楼清利丸,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白细胞叁稀B4,肿瘤坏死因子-α

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文献综述

梅沉成,何文凤,李瑞婷,孙超逸,范欢[1](2018)在《芩楼清利丸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血清及皮损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芩楼清利丸治疗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采用0.1%二硝基氯苯溶液(DNCB)分别致敏2次建立ACD模型。治疗组将芩楼清利丸溶于纯净水中灌胃给药,阳性对照组将盐酸西替利嗪片溶于纯净水中灌胃给药,模型组采用纯净水灌胃,每天2次,共2周。实验2周后取材前评估皮损疗效;取材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皮肤的病理变化;采用ELISA检测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皮损组织中白细胞叁稀B4(LTB4)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损中白细胞叁烯受体1(BLT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4(Caspase-14)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皮损红斑、水肿、丘疹、表皮剥脱等均显着减轻(P<0.05)。病理结果提示,两组大鼠背部皮肤的角质层变薄,表皮层、真皮层内炎症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显着减少。模型组LTB4、TNF-α、Caspase-14 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上升(P<0.01,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LTB4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P<0.01),TNF-α、Caspase-14 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也显着下降(P<0.01,P<0.05)。模型组大鼠皮肤BLT1 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阳性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大鼠血清中IL-4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芩楼清利丸治疗AC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及皮损中的相关炎性因子及促进表皮屏障恢复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梅沉成[2](2017)在《芩楼清利丸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大鼠血清及皮损炎症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探讨零楼清利丸治疗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方法:1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10只,设空白对照组(仅在背部脱毛两处)、模型组(仅建立ACD模型)、治疗组(采用芩楼清利丸灌胃),阳性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灌胃)。在甲乙脱毛处各外涂0.1%的二硝基氯苯溶液(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致敏建立ACD模型,第二次激发后以药物灌胃治疗。治疗组将芩楼清利丸溶于纯净水中灌胃给药,每天2次,阳性对照组将盐酸西替利嗪片溶于纯净水中灌胃给药,每天2次。2两周后取材前评估皮损疗效;取材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皮肤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皮损组织中白细胞叁烯B4(LeukotrienesB4,LTB4)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皮损中白细胞叁烯受体1(Leukotrienes B4 Receptor 1,BLT1)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4(Caspase-1 4)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皮损红斑、水肿、丘疹、表皮剥脱、苔藓化程度均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90%,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2 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背部皮肤轻度角化过度,表皮层、真皮层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阳性对照组及治疗组角质层变薄,表皮层、真皮层内轻度炎症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LTB4、BLT1含量比较:模型组LTB4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上升(P<0.01),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LTB4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着下降,治疗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皮肤BLT1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BLT1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明显上升,但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4 TNF-α、IL-4含量比较:ELISA结果提示各组大鼠血清中IL-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TNF-α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上升(P<0.01),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TNF-α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著下降,其中阳性对照组P<0.01,治疗组P<0.05,这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Caspase-14mRNA含量提示:模型组Caspase-14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上升(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Caspase-14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着下降,其中阳性对照组P<0.01,治疗组P<0.05,这两组之间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芩楼清利丸能够降低皮损中LTB4的浓度,一定程度上干预了 LTB4-BLT1炎症通路,对ACD炎症具有抑制作用;2芩楼清利丸可以降低ACD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3 Caspase-14是角质形成细胞特有的成分,主要参与细胞终末分化,形成完整角质层,对维护皮肤屏障的稳态、增殖及分化起重要作用,皮肤受损后Caspase-14的表达增高。芩楼清利丸使治疗组Caspase-14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着下降,由此推测芩楼清利丸对ACD皮肤屏障恢复可能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何文凤,屈双擎,霍春波,张云璧[3](2015)在《复方苦参止痒霜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大鼠模型血清中白叁烯B4及皮损部位炎性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探讨复方苦参止痒霜治疗变态反应性皮炎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方法:采用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的ACD大鼠模型,观察复方苦参止痒霜对大鼠血清中白叁烯B4(LTB4)、背部皮损中白叁烯受体1(BLT1)、Caspase-14等多个指标的影响,并观察炎性反应局部的病理改变。结果:治疗组大鼠血清LTB4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BLT1、Caspase-14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苦参止痒霜能够抑制LTB4-BLT通路,进而减轻局部炎性反应,达到治疗变态反应性皮炎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李覃,高颖,曹波,王伟,陈虹[4](2013)在《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体内外模型制作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体内外模型。方法采用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建立小鼠耳廓ACD模型,计算耳肿胀度、HE染色;离体培养ACD小鼠T淋巴细胞,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检测CD4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和IL-4的含量。结果小鼠ACD模型耳可见明显肿胀、大量炎性反应细胞浸润;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能维持一定时程的高反应性及CD4的高水平表达,IL-2的峰值显着高于IL-4峰值。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快速、可靠的体内外ACD模型,可为评估变应原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及筛选抗ACD免疫调节新药积累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13年10期)

董海燕,郑玉新,戴宇飞[5](2011)在《化学物致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一类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清,防治困难。制备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防治措施的关键环节,最常用的模型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猪和犬等,不同动物模型反映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方面,使我们不断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种属差异使得模型始终与原型存在距离,根据不同动物的特征,建立同一疾病不同主题的动物模型,用以反映疾病不同侧面和发展阶段也是模型构建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来源于《卫生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吴必军,李同春[6](2010)在《百菌清所致变态反应性皮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某制革厂百菌清对接触人群的致敏反应,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厂36名接触工人为调查对象,从中筛选33人进行皮肤斑贴试验,采用左前臂屈侧为试验臂,右前臂屈侧为对照臂,斑贴保持24 h后除去,立即用75%的酒精洗净,15 min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并连续观察4 d,记录局部反应。结果 36例调查者中有33.3%的工人发生皮炎,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3例皮肤斑贴试验中,24 h阳性反应42.42%,48、72 h分别增至63.9%、69.7%,反应强度(++)者48、72 h为24.24%;5例有皮炎症状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的斑贴试验48、72 h发生阳性反应。结论百菌清为一强致敏物,能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0年11期)

张云璧,瞿幸,任映[7](2009)在《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犀角地黄汤源于《千金备急要方》,其功效主要为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目前临床运用本方,多用水牛角代替犀角,用于治疗多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辨证属血热证者,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为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6-甲基香豆素(6-MC)诱导的光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9-04-16)

李冬梅,白鹏,赵吉平[8](2009)在《针刺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2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3例患者分为针刺组、药物组。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在第1次治疗后对改善瘙痒及烧灼感两项症状疗效优于药物组。两组间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嗜酸细胞计数、综合疗效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对降低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计分总积分和嗜酸细胞计数确切有效,综合疗效确切,时效性高,安全性好,在即刻效应(第1次治疗后评分)改善瘙痒症状上优于口服皮肤病血毒丸。(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王晓梅[9](2008)在《安普贴防治老年变态反应性皮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安普贴薄膜预防及治疗老年变态反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人变态反应性皮炎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安普贴薄膜治疗,5~7天更换薄膜。对照组应用碘伏常规消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炎治愈率23.3%,观察组治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P<0.01)。结论:安普贴薄膜防治变态反应性皮炎效果较好,简便易行。(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08年08期)

张云璧[10](2008)在《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均明显增高,在皮肽科临床工作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湿疹等与Ⅳ型变态反应相关的疾病在皮肤病患者中占了相当比例。在该类疾病发病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超敏反应的发病过程,目前比较受到重视的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包括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等。犀角地黄汤源于《千金备急要方》,其功效主要为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现已公认其为治疗温病血分证的代表方剂。近年来临床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皮肤病报道甚多,疗效满意。因犀角属珍稀药材,目前临床多用水牛角代替犀角,同样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临床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多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药物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血热证者,亦取得良好的疗效。既往研究证实犀角地黄汤主要有解热、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为探讨犀角地黄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化学试剂DNCB诱发的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以及6-MC诱导、UVA激发的光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两种动物模型,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耳肿胀度、胸腺、脾指数等指标的影响;通过放免法、ELISA法,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动物模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动物模型脾脏中IFN-γ、TNF-α水平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炎症部位局部的病理改变、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从而通过病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从多种途径观察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的作用,探讨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位,对于扩大中医传统有效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有积极的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实验结果显示:1.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大剂量组能够显着抑制DNCB诱导的小鼠耳肿胀,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脾指数明显增高,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大剂量组能够抑制小鼠脾指数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胸腺指数明显降低,阳性对照药物氢化可的松组胸腺指数降低得更加明显,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胸腺指数与模型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2.DNCB诱发的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大剂量组能够显着抑制DNCB诱导的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而小剂量组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实验结果表明,6-MC诱导后24h、48h、72h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与正常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诱导后24h、48h、72h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与氢化可的松组均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的小鼠耳肿胀,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脾指数明显增高,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与氢化可的松组均能够抑制小鼠脾指数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胸腺指数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氢化可的松组胸腺指数则明显降低,诱导后24h、72h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p<0.01),诱导后48h降低得更加明显(p<0.001),而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胸腺指数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4.6-MC诱导后24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6-MC诱导后48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后的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IFN-γ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6-MC诱导后24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而6-MC诱导后48h,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仍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6-MC诱导后24h、48h,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均能够显着抑制小鼠的TNF-α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的TNF-α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模型组小鼠耳部组织ICAM-1、VCAM-1表达均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1),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能够抑制6-MC诱导后小鼠耳片中ICAM-1、VCAM-1表达的增高,虽然与正常组相比较,犀角(水牛角)地黄汤组表达ICAM-1、VCAM-1的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但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氢化可的松组同样能够显着抑制6-MC诱导后小鼠耳片中ICAM-1、VCAM-1表达的增高,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果表明:1.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DNC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及6-MC诱导的光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用药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2.犀角(水牛角)地黄汤能够显着抑制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血清及脾脏中IFN-γ及TNF-α的增高,表现出与氢化可的松组类似的作用,说明犀角(水牛角)地黄汤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3.犀角(水牛角)地黄汤能够抑制变态反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组织中ICAM-1、VCAM-1表达的增高,说明犀角(水牛角)地黄汤能够抑制皮损部位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4.与阳性对照药物氢化可的松相比较,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模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无明显的抑制,动物模型的体重亦无明显减轻,说明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在抑制免疫反应的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器官无明显的损伤。(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5-01)

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大鼠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探讨零楼清利丸治疗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理及作用靶点。方法:1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各10只,设空白对照组(仅在背部脱毛两处)、模型组(仅建立ACD模型)、治疗组(采用芩楼清利丸灌胃),阳性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片灌胃)。在甲乙脱毛处各外涂0.1%的二硝基氯苯溶液(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致敏建立ACD模型,第二次激发后以药物灌胃治疗。治疗组将芩楼清利丸溶于纯净水中灌胃给药,每天2次,阳性对照组将盐酸西替利嗪片溶于纯净水中灌胃给药,每天2次。2两周后取材前评估皮损疗效;取材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皮肤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皮损组织中白细胞叁烯B4(LeukotrienesB4,LTB4)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皮损中白细胞叁烯受体1(Leukotrienes B4 Receptor 1,BLT1)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4(Caspase-1 4)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皮损红斑、水肿、丘疹、表皮剥脱、苔藓化程度均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90%,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2 HE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背部皮肤轻度角化过度,表皮层、真皮层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阳性对照组及治疗组角质层变薄,表皮层、真皮层内轻度炎症细胞浸润,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LTB4、BLT1含量比较:模型组LTB4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上升(P<0.01),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LTB4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着下降,治疗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皮肤BLT1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BLT1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明显上升,但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4 TNF-α、IL-4含量比较:ELISA结果提示各组大鼠血清中IL-4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TNF-α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上升(P<0.01),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TNF-α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著下降,其中阳性对照组P<0.01,治疗组P<0.05,这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Caspase-14mRNA含量提示:模型组Caspase-14mRNA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上升(P<0.05),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Caspase-14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着下降,其中阳性对照组P<0.01,治疗组P<0.05,这两组之间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芩楼清利丸能够降低皮损中LTB4的浓度,一定程度上干预了 LTB4-BLT1炎症通路,对ACD炎症具有抑制作用;2芩楼清利丸可以降低ACD大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3 Caspase-14是角质形成细胞特有的成分,主要参与细胞终末分化,形成完整角质层,对维护皮肤屏障的稳态、增殖及分化起重要作用,皮肤受损后Caspase-14的表达增高。芩楼清利丸使治疗组Caspase-14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大鼠的表达显着下降,由此推测芩楼清利丸对ACD皮肤屏障恢复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参考文献

[1].梅沉成,何文凤,李瑞婷,孙超逸,范欢.芩楼清利丸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大鼠血清及皮损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2].梅沉成.芩楼清利丸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大鼠血清及皮损炎症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何文凤,屈双擎,霍春波,张云璧.复方苦参止痒霜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大鼠模型血清中白叁烯B4及皮损部位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4].李覃,高颖,曹波,王伟,陈虹.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体内外模型制作探讨[J].武警医学.2013

[5].董海燕,郑玉新,戴宇飞.化学物致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11

[6].吴必军,李同春.百菌清所致变态反应性皮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

[7].张云璧,瞿幸,任映.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C].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9

[8].李冬梅,白鹏,赵吉平.针刺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

[9].王晓梅.安普贴防治老年变态反应性皮炎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08

[10].张云璧.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治疗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  

变态反应性皮炎论文-梅沉成,何文凤,李瑞婷,孙超逸,范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