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噬菌体菌株论文-赵慧莹

抗噬菌体菌株论文-赵慧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噬菌体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乳杆菌,噬菌体,灭活,抗噬菌体菌株

抗噬菌体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赵慧莹[1](2019)在《植物乳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及噬菌体灭活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的益生菌,对食品生产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到噬菌体的侵染,导致发酵减缓甚至失败,给发酵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噬菌体污染是发酵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威胁。本文以分离自异常发酵液的植物乳杆菌噬菌体P1和其宿主菌植物乳杆菌LP作为研究对象,从化学杀菌剂和筛选自发突变抗噬菌体菌株两方面探索防治噬菌体的有效方法,并对抗噬菌体菌株产生抗性的机制进行了探究。通过次级感染的方式筛选出7株自发突变的抗噬菌体的植物乳杆菌菌株,挑选到2株抗性稳定的非溶源性菌株,其生长状况和产酸特性与原菌株无明显差别。对植物乳杆菌LP和抗噬菌体突变体B4、B7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B4菌体内EPS的合成增加,可能是B4对噬菌体产生抗性的原因,该机制属于抑制噬菌体吸附类别;B7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释放的能量减少以及DNA和RNA的合成能力下降,噬菌体在宿主体内可利用的ATP和嘧啶减少,无法复制遗传物质,合成相应蛋白,可能是B7对噬菌体产生抗性的原因,该机制属于流产感染系统类别。比较了 16种不同方法保存植物乳杆菌噬菌体P1的效果,结果表明以二甲基亚砜作为稳定剂,且不需对噬菌体增值液进行过滤,置于低温保存均能使噬菌体保持较高的活性,适合一般实验室进行噬菌体的保存。采用乙醇、异丙醇、次氯酸钠和过氧乙酸作为噬菌体杀灭剂,研究不同浓度对噬菌体的灭活效果。结果表明75%的乙醇作用30 min可使噬菌体完全失活;50%的异丙醇需作用50 min才能完全灭活噬菌体;次氯酸钠的灭活效果随着浓度上升而增强,400 ppm的次氯酸钠作用10 min或使用200 ppm的次氯酸钠作用20min均使噬菌体P1完全灭活;过氧乙酸作灭菌剂时,0.15%、0.25%、045%的过氧乙酸使噬菌体在10 min之内达到完全灭活,灭活效果极佳。从灭活效果和经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可使用过氧乙酸作为噬菌体的灭杀剂。本论文筛选到植物乳杆菌的抗噬菌体菌株,并探索其抗性机制,同时对噬菌体P1的保存方法和灭活方法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利用噬菌体、了解噬菌体抗性机制以及制定有效的噬菌体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4)

齐蕊名,于美玲,姜艳平,崔文,张希[2](2019)在《植物乳杆菌噬菌体Lpla的分离鉴定及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泡菜中分离得到1?株以植物乳杆菌WCFS1为宿主菌的烈性噬菌体,命名为Lpla。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Lpla的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为180 min,裂解量为43 PFU/cell。根据透射电镜观察的形态将其归为长尾病毒科,B1类。噬菌体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Lpla对酸、碱的耐受性较强,对乙醇、温度和紫外射线的耐受性较低。吸附实验结果显示,Lpla在4℃时吸附率最大。Ca2+、Mg2+均可促进Lpla对宿主菌的吸附,热灭活宿主菌可使Lpla的吸附率下降20%。本研究筛选出6株对噬菌体Lpla具有稳定抗性的植物乳杆菌,为制定出有效的噬菌体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将抗性菌株应用于生产实践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颖[3](2018)在《植物乳杆菌抗噬菌体P1菌株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乳杆菌烈性噬菌体P1及其宿主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MAU10120为研究对象,采用次级感染的方法筛选出抗噬菌体植物乳杆菌自发突变株,对其噬菌体抗性、吸附特性、吸附受体及发酵特性进行检测,探究菌株噬菌体抗性能力改变对其特性的影响。对抗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与野生株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两者亲缘性及基因组间的差异性,定位差异位点,分析产生抗噬菌体特性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成功筛选出1株植物乳杆菌抗噬菌体突变株,该菌株对噬菌体P1具有可稳定遗传的耐受能力,为非溶源性菌株。(2)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显示该菌株来自于野生株,其丢失了3个质粒,8个位点发生突变,涉及6个突变基因。这些突变基因可能导致所翻译蛋白质结构改变或基因表达差异而使蛋白质功能异常,或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影响噬菌体的增殖释放,导致表现型改变产生噬菌体抗性。(3)抗噬菌体菌株的噬菌体吸附率在97%以上,无明显改变,表明噬菌体吸附受体未发生突变。测定吸附受体成分发现噬菌体P1的吸附受体和肽聚糖连接的细胞壁多糖类聚合物有关。(4)对比野生株与突变株发酵特性,发现两者间发酵特性相似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将抗噬菌体菌株代替敏感株用于发酵过程中。本课题筛选出具有抗噬菌体能力的植物乳杆菌并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可为深入探究植物乳杆菌抗噬菌体机制及相关抗性菌株的选育及开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于美玲[4](2015)在《两株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杆菌为乳、肉、饲料和蔬菜等发酵工业中十分重要的菌株,在发酵过程中能使乳酸迅速累积,产生产品风味物质,改良产品质地。而乳杆菌噬菌体的普遍存在使发酵过程迅速减慢或完全终止,给发酵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为有效防治乳杆菌噬菌体污染,本研究以乳杆菌为指示菌,从泡菜中分离乳杆菌噬菌体,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筛选抗噬菌体菌株。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以不同乳杆菌为宿主菌,分离获得了一株L.brevis ATCC 367菌株的烈性噬菌体,命名为Lb;一株L.plantarum WCFS1菌株的烈性噬菌体,命名为Lpla。对这两株噬菌体主要特性进行了鉴定。电镜观察显示,Lpla由多面体头部和非收缩性尾部组成,根据形态将其归为Siphoviridae科,B1类;Lb由多面体头部和收缩性尾部组成,根据形态将其归为Myoviridae科,A1类。Lpla噬菌体基因组大小约53kb,为异质平末端,其包装机制属满头包装,即pac-型;Lb基因组大小约46kb,含粘性末端,其包装机制属cos-型。一步生长曲线测定表明,Lb潜伏期和裂解期分别是165min和105min,裂解量是62 PFU/cell;Lpla的潜伏期和裂解期分别为15min和180 min,裂解量为43 PFU/cell。Ca2+和Mg2+促进宿主细胞裂解和噬菌斑的形成。噬菌体稳定性的检测结果显示,噬菌体Lb和Lpla对酸、碱有较强的耐受性,在p H3-12范围内活性相对稳定;对乙醇和异丙醇的耐受性较低,35%和25%的乙醇(异丙醇)分别处理Lb和Lpla 40min后检测不到活的噬菌体;紫外处理20min可使98%的Lpla和77%的Lb失活;Lb和Lpla对温度的耐受性也较低,56℃处理Lb 10min和56℃处理Lpla 2min即可使Lb和Lpla全部灭活;不同理化因素对噬菌体吸附性质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Lb噬菌体在32℃时吸附率最大,可达96.75%,而到50℃时,吸附率最小,为83%。对于Lpla噬菌体,在4℃时,吸附率最大,为98.3%,而45℃时,该噬菌体的吸附率最小,为1.5%;Ca2+、Mg2+的添加能促进噬菌体对宿主菌的吸附;Lb和Lpla均可分别吸附到热灭活处理的宿主菌上,但吸附率分别下降50%和20%。对噬菌体受体的分析结果显示,Lb和Lpla的受体对热敏感,Lb的受体与肽聚糖、鼠李糖和半乳糖有关;Lpla的受体与肽聚糖相连的细胞壁聚合物多糖有关。噬菌体Lb的部分序列与噬菌体Lv-1相似性为71%,Lpla的部分序列与植物乳杆菌噬菌体LP65相似性为74%。噬菌体Lb和lpla的表型及基因型特征均表明,这两株噬菌体为新发现的乳杆菌噬菌体。本实验探索了噬菌体的有效保存方法。数据显示,稳定剂甘油和二甲基亚砜保存效果相似,短期保存不超过2个月,不同保存温度对噬菌体无明显影响;长期保存时,温度为-80℃,效果较好,其次是-40℃。未经过滤除菌的噬菌体和过滤除菌的噬菌体保存效果没有明显差别。因此,以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为稳定剂,把噬菌体悬液放置于-80℃或-40℃中保存是实验室保存噬菌体较为理想的方法。为有效防治噬菌体感染,本研究采用次级感染的方法筛选获得了8株对噬菌体Lpla具稳定抗性的非溶源性植物乳杆菌和6株对Lb具有稳定抗性的非溶源性短小乳杆菌。抗性具有遗传稳定性,抗性能力一般。分析抗性机制,均与干扰吸附有关,Lb抗性菌还存在基因突变。本研究对新分离得到的两株乳杆菌噬菌体特性的研究及噬菌体抗性菌的筛选为工业生产上制定出有效的噬菌体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5](2015)在《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富集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乳清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营养物质对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筛选了其乳清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在乳清培养基中添加番茄汁、乳清蛋白水解物可显着促进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生长,利用L934正交实验筛选出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乳清500 m L/L,酵母膏2.5 g/L,抗坏血酸0.5 g/L,酪蛋白胨10.0 g/L,葡萄糖10.0 g/L,番茄汁60 m L/L,乳清蛋白水解物4.0 g/L;实验菌株在此培养基中经培养条件优化,活菌数可达8.6×1010m L-1,较对照乳清培养基的活菌数提高71.67倍。(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5年05期)

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6](2015)在《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具有抗噬菌体功能且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融合子,采用单亲灭活及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条件。结果表明:保加利亚乳杆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适条件是以磷酸盐缓冲液和甘露醇制作的高渗溶液为原生质体稳定剂,1.0 mg/m L的溶菌酶36℃处理30 mi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为(89.02±2.31)%,再生率为(4.62±0.22)%。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适条件是以Tris-HCl和蔗糖制作的高渗溶液为原生质体稳定剂,0.1 mg/m L的溶菌酶42℃处理30 min,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为(99.15±0.23)%,再生率为(5.79±0.17)%。单亲灭活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原生质体融合的最适条件为聚乙二醇6000(质量浓度为400 g/L,添加0.01 mol/L Ca Cl2、0.02 mol/L Mg Cl2)40℃促融2 min,融合率可达(1.85±0.12)×10-6。所得融合子各项性能优良,适合于酸奶生产。(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23期)

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7](2015)在《单亲灭活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融合子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具有抗噬菌体功能且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酸奶生产菌株,将生产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制备原生质体后高温灭活,灭活后的原生质体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原生质体通过PEG6000诱导进行融合,并对融合子性能进行研究。结果从20株融合子中挑选出3株具有噬菌体抗性且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融合子。融合条件为:以PEG6000(浓度为400 g/L,添加0.01 mol/L Ca Cl2、0.02 mol/L Mg Cl2)为促融剂,40℃融合2 min。此条件下,融合率可达1.85×10-6。获得的融合子在凝乳、产酸、产粘性物质、产香气成分及抗噬菌体方面性能优越,适合于酸奶生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20期)

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8](2014)在《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到适合酸奶生产的抗噬菌体菌株,采用双层平板法及自然选育的方法,从酸奶异常发酵液中分离到3种不同的噬菌体,并获得了4株具有抗这些噬菌体能力的非溶源性抗性菌株St1、St2、St3、St4,对这4株抗性菌株进行20次传代和酸奶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其抗性稳定,其中St3发酵酸奶产酸可达110°T,凝乳时间与出发菌株基本相当,在高噬菌体浓度下发酵,产酸正常,黏度、硬度、口感较好,凝乳时间较短、乳清析出较少并且富集培养后菌体浓度可达1010CFU/mL,适宜于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4年03期)

鞠世颖,赵鑫,王雪芹,赵婷婷,霍贵成[9](2013)在《嗜热链球菌自发突变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及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酸奶发酵常用菌株嗜热链球菌为出发菌株,反复使用高密度噬菌体培养处理,初步获得9株抗噬菌体突变株。对抗性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溶源性、EOP检测,及抗性菌株正常条件下发酵性能测定,综合各方面特性,筛选出遗传稳定,生长、发酵性能优于野生菌株的抗性菌株,对优于野生株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一起在较高浓度噬菌体的环境中进一步发酵,测定其对噬菌体的抵抗能力、产酸能力、发酵后酸奶的黏度、硬度、乳清析出、口感及后酸化程度。结果表明:9株抗性菌株有6株遗传性比较稳定,其均为非溶源性菌,其中有3株生长能力、产酸能力、发酵乳黏度、硬度、接近于野生菌。这3株抗性菌株在高噬菌体浓度下发酵,有2株菌生长产酸正常,黏度、硬度、口感较好,凝乳时间较短、乳清析出较少并且后酸化程度相对较弱,适宜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20期)

方伟[10](2013)在《德氏乳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及抗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氏乳杆菌作为乳制品发酵中的重要菌株,在酸奶发酵中主要负责产酸、产生风味物质、改善质地等。但是乳杆菌噬菌体的存在给发酵乳制品的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给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的防止乳杆菌噬菌体的污染和为我国抗噬菌体发酵剂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德氏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噬菌体phildb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噬菌体诱导细菌细胞裂解导致发酵失败或缓慢,使产酸和乳制品质下降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因而引起了对乳品生物技术和噬菌体生物学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防治噬菌体污染的措施,其中选育抗噬菌体菌株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噬菌体抗性菌株通常是通过DNA重组或携带噬菌体抗性基因的质粒的转移获得的,因而赋予所得菌株潜在的安全隐患。而自发突变的方法,由于不涉及基因操作,已被认为是一种简便有效且天然的获得抗噬菌体菌株的方法。本论文利用L.bulgaricus KLDS1.1016和L.bulgaricus KLDS1.1028为宿主菌,采用次级感染的方法筛选自发突变的抗噬菌体菌株,将筛选出的有抗性的7株L.bulgaricus KLDS1.1028抗噬菌体菌株和10株L.bulgaricus KLDS1.1016抗噬菌体菌株进行RAPD-PCR鉴定,然后进行EOP、遗传稳定性、溶源性检测等抗性检测,并对其中的两株抗性菌BIM02、BIM8及野生株进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显示所筛选的抗性株菌和对应的野生菌的RAPD-PCR电泳图谱一致,经过聚类分析其相似系数都达到80%以上。并进一步证明所有抗性菌均来自对应的野生菌,而非杂菌污染。抗性菌株与噬菌体双层培养均无噬菌斑出现,几乎表现出完全抗性。稳定性及溶源性检测表明均是遗传性稳定的非溶源性菌。无论噬菌体是否存在,两株抗性菌BIM02、BIM8其发酵活菌数、产酸能力都与野生菌相似,且制作的发酵乳黏度也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别,适于作为酸奶发酵菌株。所筛选的17株德氏乳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经过噬菌体吸附试验,表明抗性菌对噬菌体的吸附率明显下降,这说明突变株的突变可能发生在噬菌体的吸附受体上从而干扰了噬菌体的吸附。并且经过提取细胞壁分析受体成分表明噬菌体phildb的吸附受体与德氏乳杆菌细胞壁上与肽聚糖相连的多糖聚合物有关。通过PCR等方法对2株野生德氏乳杆菌和17株相应的抗噬菌体菌株进行CRISPR序列的扩增和测序,均检测到CRISPR序列的存在,但经鉴定其抗性均非CRISPR中插入spacer序列而引起的。进一步研究检测发现德氏乳杆菌中存在R-M系统,并扩增获得L.bulgaricusKLDS1.1028和L.bulgaricus KLDS1.1016中的I型R-M系统。对组成I型R-M系统的叁个亚基HsdS、HsdM、HsdR测序并与在GenBank中报道的标准菌株的I型R-M系统的亚基进行比较发现其相似系数HsdM达95%以上和HsdR为85%左右。本课题结论:筛选出具有抗噬菌体的德氏乳杆菌菌株经测定其发酵性能良好,适于作为酸奶发酵菌株。进一步研究其抗性机理发现抗性菌株噬菌体吸附率明显下降,噬菌体受体与德氏乳杆菌细胞壁上与肽聚糖相连的多糖聚合物有关。并检测出新的噬菌体防御系统CRISPR,但此系统并未产生抗性作用。在德氏乳杆菌中检测到的I型R-M抗性机制的存在。创新点:(1)成功选育出抗噬菌体的L.bulgaricus KLDS BIM02和L.bulgaricus KLDS BIM8菌株并确定其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为今后抗噬菌体菌株的开发奠定基础(2)确定德氏乳杆菌噬菌体phildb的受体和与肽聚糖相连的细胞壁聚合物有关。(3)推测抗噬菌体的德氏乳杆菌L.bulgaricus KLDS1.1028和L.bulgaricus KLDS1.1016的抗性不是由于新的间隔序列插入CRISPR系统产生的。(4)确定德氏乳杆菌L.bulgaricus KLDS1.1028和L.bulgaricus KLDS1.1016中存在R-MⅠ型系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抗噬菌体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泡菜中分离得到1?株以植物乳杆菌WCFS1为宿主菌的烈性噬菌体,命名为Lpla。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Lpla的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为180 min,裂解量为43 PFU/cell。根据透射电镜观察的形态将其归为长尾病毒科,B1类。噬菌体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Lpla对酸、碱的耐受性较强,对乙醇、温度和紫外射线的耐受性较低。吸附实验结果显示,Lpla在4℃时吸附率最大。Ca2+、Mg2+均可促进Lpla对宿主菌的吸附,热灭活宿主菌可使Lpla的吸附率下降20%。本研究筛选出6株对噬菌体Lpla具有稳定抗性的植物乳杆菌,为制定出有效的噬菌体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将抗性菌株应用于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噬菌体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赵慧莹.植物乳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及噬菌体灭活条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齐蕊名,于美玲,姜艳平,崔文,张希.植物乳杆菌噬菌体Lpla的分离鉴定及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J].食品科学.2019

[3].刘颖.植物乳杆菌抗噬菌体P1菌株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4].于美玲.两株乳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15

[5].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富集培养[J].中国乳品工业.2015

[6].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J].食品科学.2015

[7].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单亲灭活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融合子的选育[J].食品工业科技.2015

[8].王慕华,潘佩平,赵玉明,苏槟楠,蔡颖慧.嗜热链球菌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特性[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

[9].鞠世颖,赵鑫,王雪芹,赵婷婷,霍贵成.嗜热链球菌自发突变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及其特性[J].食品工业科技.2013

[10].方伟.德氏乳杆菌抗噬菌体菌株的筛选及抗性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标签:;  ;  ;  ;  

抗噬菌体菌株论文-赵慧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