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道德教育论文-闫安

战后道德教育论文-闫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战后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儿童道德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

战后道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闫安[1](2019)在《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作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教育多年来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道德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二战之后,日本开始了以摒弃军国主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方针;经历了这些变革的日本,在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资本投入和国家的重视力度等合力成就了今天的教育强国地位。日本在二战以前,其道德教育是为了适应国家的需要,以皇国史观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二战之后,日本多种势力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多次的改革浪潮,无论是保守派还是革新派,尽管推崇改革的方式不一,但他们维护阶级统治和天皇权威的主旨大体相同。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为了加强国际影响力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日本,在道德教育领域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化的日本人。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比起学习成绩日本人更注重孩子文明礼貌的养成、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日本秉承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日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但是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道德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严重,为此我们也从中得出很多启示:在教育观念上要立足实际,结合国情;也要加强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家庭、社会和学校叁方面的配合。(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期刊2019-06-14)

张翠萍[2](2016)在《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及其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其一贯重视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日本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其主旨都是为了提高日本的国民素质,丰富日本民族国民精神生活。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特色鲜明,如重视弘扬清明、正直、善良、同情、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之心的传统美德,道德教育内容中推行君主政治主权在民教育、虔敬天皇忠诚国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劳动体验教育并重的综合性教育,强调受教育主体、群体意识、异域优秀文化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等,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和传统。日本在国内和国际和平主义力量的推动下,其道德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首先是对开设社会科代替战前修身科的改革;其次是增开特设道德教育课,确立道德教育的地位;接着是加强个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在回顾日本历次道德教育的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对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主要途径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日本道德教育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启示。道德教育也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使得自身得到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兴[3](2015)在《战后日本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是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以及其他存在物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因素越来越多,人们的道德底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雄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加强道德教育的任务尤为重要。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社会中最具有活力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不论是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日本人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行为举动,人们都不得不惊叹日本的国民教育和道德水平。本文通过研究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全文总共分为导论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关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本章主要对道德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日本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个方面,梳理了日本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性部分。第二章:日本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及战后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践。本章从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出发,探究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演变,经过二战后道德教育实践,最终确立了道德教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本文的研究难点。第叁章: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本章主要论述了二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体系。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四章: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本章从二战后日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叁个阶段分别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从整体上归纳总结出其主要特点,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第五章: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评价及其启示。本章对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并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希望能够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赵昌汉[4](2013)在《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殖民地建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美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由教会和家庭承担,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宗教意味浓厚,《圣经》故事与训言为主要道德教育素材的来源,参加宗教活动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学校的产生和蓬勃发展,使得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由教会转向学校,学校开始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本文主要探讨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兴衰变化背景、原因、相关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有益启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从地位到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方法、模式等等都经历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战后美国社会的变化,如族群的比例与地位的变化,使得此前一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少数族裔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战争结束后的美苏争霸的冷战环境、越战、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宗教影响的式微、传统家庭的结构的变革等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美国学校德育的多变与摇摆。在此背景下,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受到进步主义、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受到质疑,道德教育相对主义开始萌芽。到了六十年代,学校道德教育极度衰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要么中立,要么冷漠。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警觉到这一变化的恶果,他们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复兴道德教育,八十年代以新品格教育为标志,美国学校德育迎来了复苏期。本论文导论是关于本研究的缘起与相关研究的现状,还包括国内外对本论题的研究概况以及美国学校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介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变化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美国战后族群构成的变化、族群地位的变化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方式与道德教育的内容。战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变革的需求。战后美国宗教地位、宗教观点的变化导促成了学校道德教育世俗化,宗教在道德方面完全从公立学校退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给道德教育带来价值观确定、师生关系处理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要求变革道德教育目的与方法,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加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负担。论文第二章是关于美国战后学校道德教育衰落与复苏的轨迹。依据学校道德教育的践行现状,本论文将战后学校道德教育分为肯定期、衰落期与复苏期叁个大的阶段。肯定期从战后到五十年代末期,道德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受到肯定,公民教育,特别是对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教育核心。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衰落期,道德教育让位于学业成绩的训练。六十年代随着民权运动兴起,多元文化主义潮流主导美国社会,学校道德观念处于相对主义流行时期。学校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德教育都被作出不利的判决,教师、教育家们也害怕会在道德教育时陷入麻烦而不愿意进行实质的道德教育。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到六十年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陷入衰落期。学校道德教育偏离道德教育的正常轨道,转而主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复苏期从八十年代开始。道德衰落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没有放弃呼吁强化道德教育,呼吁道德教育的回归,他们致力于在公立学校恢复道德教育的原有地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步,使得理论家们得以提出了全新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八十年代早期开始,由于对于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学生品行堕落的不满,由家长为发起人,美国学校德育出现了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以品格教育的回归为代表,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也迎来复兴,道德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论文第叁章讨论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理论流变。战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道德教育哲学理论的转向。这些有影响力的理论可以分为几个大类:新行为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要素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新行为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环境的控制入手,良好道德行为的期望在于行为训练。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道德教育的能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收器,道德教育只有培养、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才能达到应有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人本主义提倡人道主义道德教育课堂的建立,呼吁改革硬性道德灌输的信条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式。要素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主张回到直接的道德教育,训练学生道德理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道德价值的传递。道德教育流派的纷争受制于社会背景,反过来又促成了道德教育兴衰的变化。源于不同的道德教育哲学,战后美国学校影响较大的主要道德教育模式有七种:衰落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理性构筑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与体谅模式。这些道德教育模式主观上在于复兴道德教育,有的实际上加重了道德教育的衰落。品格教育模式和关怀道德教育模式是复苏期的道德教育模式,复苏期道德教育主要以明确的道德价值观为道德教育内容,以正面教育为道德教育的方式。本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了这几种模式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和主要的观点,并对各种模式做了简单的点评。第四章探讨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色与展望。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经历战后的衰落与复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多元文化背景下注重构建共同意愿的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呈现针对性的特点。注重整合道德教育资源,各学科搭建互通的教育平台。美国学校还以法律保障道德教育的正常运转。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与学业成绩关系调和需要更大智慧,此外美国学校道德品质教育进取性太强。未来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重德与重知仍会斗争下去;课程标准化是非之争仍将持续;公民教育会更为强势;理论的改良与更新也会延续。第五章总结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对于我国的启示。综观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二战后的兴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境遇,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常抓不懈;承认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同时应加强共同、基础的价值观的教育,在族群多样上重视文化差异的整合;必须强化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注重多学科整合与多网络社会道德教育的结合;更新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其它学科研究成果的转换应用;合理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立法;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注意知性教育方式与活动教育结合;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道德文化的互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徐春艳[5](2013)在《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初期的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深入又使道德教育面临种种困境。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发展,摆脱道德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日本的道德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对现代化的作用以及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道德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珏[6](2011)在《战后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日本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功,是与其一贯重视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分不开的。日本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教育虽然各有特色,但其主旨都是为了提高日本的国民素质,丰富其国民精神生活。日本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特色鲜明,如重视弘扬清明、正直善良、同情、吃苦勤劳节俭之心的传统美德,德育过程中推行个性、协作、传统、劳动和人生观并重的综合素养教育,强调学生主体、群体意识、异域优秀文化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和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发展迅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特点和经验,对促进和加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在回顾日本历次道德教育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战后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特别是四次重大改革的经验,对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项研究提出,在将青少年道德教育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加以重视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和提倡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创新与道德情感培养,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德育的形式和途径,包括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11-01)

徐周双[7](2010)在《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从一个农耕社会飞速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建立起东方传统道德教育和现代西方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道德体系。回顾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分析其特点,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总是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一主题。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国民精神教育",发挥学校道德教育力量,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潮(下半月)》期刊2010年02期)

胡虹霞[8](2007)在《韩国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现行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是一个以儒家伦理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二战"以后,韩国的道德教育走过了独特的发展历程。回眸这段历史,考察、分析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目前韩国实施的道德教育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曾巧林[9](2007)在《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成就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和惊叹。这与当时卓有成效的国民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有很大关系。战后初期,我国与日本在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人才素质、科技教育水平等与日本虽然有一定距离,但在国力储备、资源配置、原料供应等诸多方面要远远强于日本。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在60年代初期已经上升到世界的前列,直到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为什么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日本人在总结这方面经验教训的时候,最能达成共识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国民教育,道德教育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围绕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发展变革展开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论文主要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叁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学术意义和研究现状作简要说明,综述了学术界当前对日本道德教育各方面的研究现状,阐明本课题的学术意义;正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日本道德教育的背景概述,包含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在理论背景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及西方的伦理思想对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和复杂联系;在历史背景方面,分别从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腾飞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出发,借以说明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对其战后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产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综合探究。这一部分从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特点、新动向以及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五个方面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第叁部分是日本战后道德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通过对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得出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结束语部分主要是为本篇论文作一个最后小结。对日本战后道德教育作一个简要、客观的评价,同时就我国在借鉴和参考日本道德教育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07-05-01)

吴潜涛[10](2001)在《日本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其现行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 ,经历了经济恢复、迅猛崛起、后现代化等历史阶段。与此相对应 ,日本社会的道德教育也走过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回眸这段时经半世纪之久的日本道德教育的历史 ,考察、分析它的得与失以及现代日本社会实施的道德教育改革 ,对于我们把握人类社会道德教育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 ,加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01年03期)

战后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战后,日本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其一贯重视道德教育是分不开的。日本的道德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道德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其主旨都是为了提高日本的国民素质,丰富日本民族国民精神生活。战后日本的道德教育特色鲜明,如重视弘扬清明、正直、善良、同情、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之心的传统美德,道德教育内容中推行君主政治主权在民教育、虔敬天皇忠诚国家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劳动体验教育并重的综合性教育,强调受教育主体、群体意识、异域优秀文化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结合等,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和传统。日本在国内和国际和平主义力量的推动下,其道德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首先是对开设社会科代替战前修身科的改革;其次是增开特设道德教育课,确立道德教育的地位;接着是加强个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方法的改革。在回顾日本历次道德教育的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对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主要途径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日本道德教育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启示。道德教育也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使得自身得到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后道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闫安.战后日本儿童道德教育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

[2].张翠萍.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及其启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

[3].张兴.战后日本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4].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徐春艳.战后初期日本道德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6].王珏.战后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其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1

[7].徐周双.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J].湘潮(下半月).2010

[8].胡虹霞.韩国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现行改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

[9].曾巧林.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

[10].吴潜涛.日本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其现行改革[J].道德与文明.2001

标签:;  ;  ;  ;  

战后道德教育论文-闫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