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围合式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夏热冬冷,围合式多层建筑,院落空间,风环境
非围合式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应小宇,王艳玲,李雯喆,刘紫乔,Grace,DING[1](2019)在《围合式多层建筑开口与院落空间风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探讨了夏热冬冷地区围合式多层建筑不同开口方案对院落空间室外风环境的影响,从而得出室外风环境舒适的围合式多层建筑的开口方案。首先,建立长、宽、高为40m×40m×15m,内院为20m×20m×15m的围合式建筑模型,调整开口位置,得到12种典型开口方案。然后,利用计算机流体模拟软件Phoenics计算模拟院落空间的室外风环境情况,以室外人行高度(1.5m)处的风速、风向分布为对比数据,得出12种开口方案与之相对应的风环境优劣的关系,为夏热冬冷地区围合式多层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与评价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刘姿佑(Liu,Tzu-Yu)[2](2019)在《基于院落风环境的多层围合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启发于十叁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居民对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城市肌理对于传统文脉的传承也重新被提起。风环境作为营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各种物理要素中之一,其在建筑设计中室内和室外的环境优化应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围合式建筑形式区别于大量充斥的行列式形式,有和传统合院式建筑相类的肌理特征和院落特征,具有传承文脉和提供较高容积率的双重特点,但现有的相关应用案例和研究都相对较少,缺乏对其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考虑到内向性的围合院落是围合式建筑形式的主要特点,也是人居使用的主要室外活动空间,舒适的院落风环境能放大这种建筑形式的优点。因多层围合式建筑具有单元组合式的特点。因此本文选择在实际案例中和空间特征上都较具有典型性的多层建筑形式多层围合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风环境适宜性角度出发,以围合内院的风环境舒适度作为主要判断依据,通过对多层建筑围合单元的模拟分析,尝试从设计层面寻找平面设计变量和围合庭院风环境舒适度的关联性。本文第二章通过前人研究和一些案例研究在平面层次上对一些常见的设计要素做了分类和整合,总结出的设计变量包括建筑围合形式(开口)和围合内院形状两个分类,并根据案例分析和相关规范确定了模拟所使用的标准围合单元模型。第叁章在对风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后,根据地区的气象参数条件设置了适用于本次研究的风环境评价标准。第四章选以AIRPAK作为数值模拟软件,使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对前文确定的标准围合单元模型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实验,通过逐一改变多层围合建筑单元的不同设计变量,观察围合院落的风环境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得出各参数的变化对于风环境的影响效果和严重程度,并从中找出能使围合院落风环境较优的建设计层面结论。根据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了围合式建筑开口位置对于组织内院气流运动轨迹的重要性以及部份设计变量与进入气流的角度和风速的联系,根据此结论尝试以内院风环境为导向进行多层围合式建筑的设计尝试,通过对地块风环境的评估模拟对建筑体块进行有关院落风环境优化的方案推演,并对得出的体块方案进行设计深化最终完成设计,提出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基于院落风环境优化的设计流程参考,可供设计师们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蒙泳君,何江,殷如梦[3](2019)在《湿热地区既有围合式公共建筑室内外环境改造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缓解湿热地区的夏季炎热,采用围合式布局来营造良好建筑室内外微气候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手法。本文以湿热地区既有围合式公共建筑为对象,在夏季晴天日实测其室内外无空调区域的现状风热环境,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并采用CFD软件(ENVI-met)对改造前后的风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为湿热地区的公共建筑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经研究发现,在室外环境通过合理的绿化配置、下垫面改善可使庭院及其周围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比无遮阳和不合理绿化配置空间降低6℃以上;通过设置通风道和格栅墙的方式可使庭院和室内有较好的自然通风,改善封闭环境造成的闷热难受。(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卢斌,李振宇[4](2019)在《上海围合式住宅建筑研究——以中心城区既有围合式住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合式住宅在上海的数量相对于整个城市住宅的总量而言非常少并且其境遇也日益尴尬,上海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范式化现象严重并且亟待建筑设计类型上的创新,以及本文作者近10年从事相关住宅建筑设计实践工作,此3点一同成为了本篇博士论文主要的选题原因。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现实,对上海中心城区既有的182个围合式住宅实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对上海围合式住宅的发展历史进行了4个阶段的概述,并对其演化特征在4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归纳。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认为自古以来围合式住宅在上海就一直存在,从未断代,并且在历史的每一时期,围合式住宅都有其所对应的具体形式。但是,无论是现状调研还是历史观察,它们都能有力地证明,与在欧美国家主要城市里一直处于数量上优势地位的围合式住宅相比,上海围合式住宅的总量自始至终没有占据一个显着的比例,更多的时候甚至是处于一个被抑制发展的窘境。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一个学术贡献。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研究对围合式住宅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客观层面上,通过虚拟建模和数据计算等理性方法证明了围合式住宅的五方面优势(即经济、兼得、多样、邻里和环保)和它的五方面劣势(即朝向、日照、通风、干扰和安全),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劣势妨碍了围合式住宅的正常发展。另外,还对有关围合式住宅及其相关内容的现行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在规范层面已存在一些不利于围合式住宅生长和发展的因素。在主观层面上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第一是通过安亭新镇居住情况实地调查问卷来对围合式住宅的实际使用者就其问题和相关意见及建议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第二是在微信投票平台上进行的上海围合式住宅调研问卷10题,借此收集到规划、建筑专业领域工作及研究人员关于上海围合式住宅未来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所以,无论是主观与客观,还是案例与问卷,本文都试图对上海围合式住宅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尽可能深入而细致的探索和发掘,以求能够获得对其尽可能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二个学术贡献。结合以上两个学术贡献,即上海围合式住宅现状调研及其历史观察和对围合式住宅的全面深入剖析,课题研究的后半部分创新性地尝试提出了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的建立、变形、检验和完善。第一步,建立起了5个不同尺寸的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XSmall、Small、Medium、Large、XLarge);第二步,对这5个基础模型依次进行5个方面的优化变形(即转向、开口、高低、混合和补缺),从而可以获得一批初步形成的且已具有一定适用性的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第叁步,通过日照时长测试和通风方向及速度测试等计算机虚拟辅助方法来帮助检验这些理想模型;第四步,根据得出的测试结果再对理想模型进行二次修正和调整,从而尝试获得在综合指标评价下表现最优的一批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成果。这是本篇论文的第叁个学术贡献,也是最具有创新性研究的一个贡献。长久以来,上海围合式住宅没有能够受到社会各方的足够关注,致使它始终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甚至是被遗忘的位置,这其中既有它自身缺陷的原因,又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密不可分。但是,围合式住宅所具备的各方面优势一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证发现它的不足之处是能够通过一些技术方法来缓解或者改善的。因此,社会各方都应该尝试改变对围合式住宅的态度,从下意识地漠视、诟病和排斥转变为理性地审视、研判和接受。无论如何,在当下讲求个性、多样、共享和融合的我国城市化全面深入发展阶段,围合式住宅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类型加入到上海城市住宅的开发和建设中去,相信它必将有助于增加上海城市住宅的类型多样性,也必将有助于改善上海城市的空间和形象。(本文来源于《建筑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高玉欣[5](2018)在《围合式庭院建筑布局形式风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围合式庭院建筑布局形式的风环境,对位于中国的北方城市沈阳的某高校庭院建筑风环境进行实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模型,绘制速度矢量图,更加直观的分析了其风环境分布特点,对此类布局建筑风环境的优化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20期)
毕昕,李晓东[6](2016)在《非常规突发情况下安置点内围合式临时教育建筑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安置点临时教育设施应具备结构坚固、功能合理、形式美观等特点,教授知识的同时,为其提供足够的安全庇护。结合中国现行教育类建筑相关规范及文献,对临时安置点内幼儿园及中小学功能流线、平面布局和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构建适宜的围合式建筑模型与参数,为完善灾民临时安置点的整体功能配置提供条件。(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S2期)
刘学贤,刘腾[7](2014)在《基于日照环境的建筑围合式布局优化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城市建筑日照这个热点问题,运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研究的手段,通过对多种不同形式的围合式布局进行日照方面的分析研究,验证并总结了围合式布局形式的一些经验结论,以期运用这些规律来对围合式布局的规划与运用形成日照方面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宁波[8](2014)在《典型围合式建筑室内外空气环境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庭院式建筑(即围合式建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布局形式。因其围合空间具有较好的自然通风利用潜力,并易于营造相对独立的户外微气候,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城市现代建筑结构中。许多公共建筑中的庭院被当成中心或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经过几十年的不断优化,很多庭院建筑已经能够与当地气候特征进行有机结合以实现充分利用能源和节能的目的。如在北方地区,利用庭院作为防风建筑以及吸收太阳能;而南方气候下,庭院式建筑则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并有效地降低庭院内和室内平均气温。然而,在冬季寒冷气候条件下,围合式建筑所具有的自然通风优势是否会造成冬季室内通风热损失过大;在为人们户外活动需求营造出良好庭院微气候的同时,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移走内部污染物。这些问题是围合式建筑的节能效应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为此本文针对围合式建筑室内外空气环境特征展开了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同时对非围合式建筑(行列式布局)也进行了对比实测与数值计算分析。本文先针对具有高人员密度特征的高校宿舍建筑,对非围合式建筑的冬季和夏季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状况进行了长时间现场实测和调查。在这一基础上,分别对围合式建筑与非围合式建筑的室内空气环境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表明,相同室外气象条件下,围合式建筑的房间通风量大于非围合式建筑,因而降低了围合式建筑冬季非供暖房间对太阳能的利用效果;但在高人员密度房间中,这虽然导致了较低的室内气温,但另一方面却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通过对不同的围合式庭院空气环境的实测分析发现,若围合式建筑中设置有空调系统,则空调房间在夏、冬两季渗透出的冷空气或热空气对庭院空气环境和通风量的影响明显。特别是供暖季节,即使在微风情况下,本文实测结果均表明,热浮力诱导的庭院通风量大约相当于室外背景风速为4.5~5.9m/s时形成的风压通风量,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污染物在庭院内的滞留和积聚;同时,由于庭院内气温高于环境空气温度,可使实测建筑的围护结构热损失减少11%~20%。自然通风对庭院热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窗户开闭和太阳辐射条件下效果不同,合理控制窗户开启状态可有效改善庭院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根据围合式建筑的结构特点,本文利用数值方法对建筑庭院内的气流流动和污染物浓度分布进行了不稳态和稳态数值模拟,以考查其基本规律和特征,并以行列式建筑为基准,分析和比较了不同风向时,围合式建筑形式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稳态过程,污染源散发期间,围合式建筑比行列式建筑附近污染物浓度高,但污染物停止散发后,前者迅速衰减而后者衰减较慢。不同于行列式布局,围合式建筑庭院内污染物浓度对背景风向的变化不敏感。稳态条件下,大多数风向时,庭院下部区域的排污能力与行列式布局基本相当,且庭院上部空间的排污能力好于行列式布局;降低庭院进口的开口高度对庭院内2m以下空间空气品质的影响较小。由于减小庭院进口面积可使庭院微气候的独立性更好,因此,庭院建筑采用高度较低的进口(即交通口),比高开口更易与当地气候特征相结合,缓解庭院微气候独立性与空气品质对通风量要求恰好相反的矛盾;同时发现,庭院迎风面开口的高度对庭院内污染物浓度随建筑高度增大的幅度并无实质性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宁波,付海明,钟珂,袁永东,亢燕铭[9](2013)在《围合式建筑布局形式冬季的附加节能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行列式建筑布局形式,围合式建筑内部庭院空间的空气环境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建筑物附近局部空间的空气温度介于大气与室内空气之间并且气流速度较小,这将使得供暖建筑的热损失减小,从而产生相应的附加节能效应.通过对全围合建筑内部庭院空气温度进行实测,分析了其温度分布特征,利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给出了不同围合程度建筑布局的附加节能效率,实测和模拟结果均显示了围合式布局可能带来的附加节能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非围合式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启发于十叁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居民对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城市肌理对于传统文脉的传承也重新被提起。风环境作为营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各种物理要素中之一,其在建筑设计中室内和室外的环境优化应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围合式建筑形式区别于大量充斥的行列式形式,有和传统合院式建筑相类的肌理特征和院落特征,具有传承文脉和提供较高容积率的双重特点,但现有的相关应用案例和研究都相对较少,缺乏对其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考虑到内向性的围合院落是围合式建筑形式的主要特点,也是人居使用的主要室外活动空间,舒适的院落风环境能放大这种建筑形式的优点。因多层围合式建筑具有单元组合式的特点。因此本文选择在实际案例中和空间特征上都较具有典型性的多层建筑形式多层围合式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风环境适宜性角度出发,以围合内院的风环境舒适度作为主要判断依据,通过对多层建筑围合单元的模拟分析,尝试从设计层面寻找平面设计变量和围合庭院风环境舒适度的关联性。本文第二章通过前人研究和一些案例研究在平面层次上对一些常见的设计要素做了分类和整合,总结出的设计变量包括建筑围合形式(开口)和围合内院形状两个分类,并根据案例分析和相关规范确定了模拟所使用的标准围合单元模型。第叁章在对风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后,根据地区的气象参数条件设置了适用于本次研究的风环境评价标准。第四章选以AIRPAK作为数值模拟软件,使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对前文确定的标准围合单元模型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实验,通过逐一改变多层围合建筑单元的不同设计变量,观察围合院落的风环境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得出各参数的变化对于风环境的影响效果和严重程度,并从中找出能使围合院落风环境较优的建设计层面结论。根据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了围合式建筑开口位置对于组织内院气流运动轨迹的重要性以及部份设计变量与进入气流的角度和风速的联系,根据此结论尝试以内院风环境为导向进行多层围合式建筑的设计尝试,通过对地块风环境的评估模拟对建筑体块进行有关院落风环境优化的方案推演,并对得出的体块方案进行设计深化最终完成设计,提出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基于院落风环境优化的设计流程参考,可供设计师们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围合式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应小宇,王艳玲,李雯喆,刘紫乔,Grace,DING.围合式多层建筑开口与院落空间风环境[J].华中建筑.2019
[2].刘姿佑(Liu,Tzu-Yu).基于院落风环境的多层围合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蒙泳君,何江,殷如梦.湿热地区既有围合式公共建筑室内外环境改造及效果评价[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4].卢斌,李振宇.上海围合式住宅建筑研究——以中心城区既有围合式住宅为例[J].建筑实践.2019
[5].高玉欣.围合式庭院建筑布局形式风环境分析[J].西部皮革.2018
[6].毕昕,李晓东.非常规突发情况下安置点内围合式临时教育建筑设计[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
[7].刘学贤,刘腾.基于日照环境的建筑围合式布局优化比较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
[8].张宁波.典型围合式建筑室内外空气环境特征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4
[9].张宁波,付海明,钟珂,袁永东,亢燕铭.围合式建筑布局形式冬季的附加节能效应[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