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镇痛论文-吴焕淦

针灸镇痛论文-吴焕淦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灸镇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药物镇痛,针灸,针刺镇痛,复合麻醉,心胸外科,慢性痛,《针灸甲乙经》,肺部手术,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药物

针灸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吴焕淦[1](2019)在《针灸镇痛——非药物镇痛的可靠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而止痛的作用,其疗效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6年将中医针灸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镇痛历史悠久针灸治疗痛症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5-08)

徐媛,李强,王慎军,赵雪,吕中茜[2](2019)在《针灸镇痛临床与实验研究中疼痛评价方法应用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采取适当的方法客观评估疼痛对于疼痛的管理非常重要。针灸对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关于针灸镇痛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日益增多,本研究总结近10年针灸镇痛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研究中采取的主客观疼痛评价方法等,为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疼痛、观察针灸对痛反应的影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媛,吴凡,程珂,邓海平,赵玲[3](2018)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针灸不会对机体造成疼痛和损伤,既可避免传统针刺给患者带来的恐惧、疼痛,又可避免传统艾灸引起的烟雾污染及对患者呼吸系统的不良刺激,开创了无痛无污染针灸疗法的新时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传统针灸。近年来激光针灸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等引起的急慢性疼痛及功能障碍性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目前主要涉及局部损伤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包括多种炎性因子、神经肽和神经递质间的相互作用,并从痛感觉、痛情绪和痛认知3个维度研究疼痛机制。然而,激光针灸镇痛机制有待多层次、多水平的深入研究,深入的激光针灸镇痛机制的研究可促进激光针灸在炎性疼痛相关疾病的临床推广及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李志元,张丹,杨延婷,吴丽洁,黄晓菲[4](2017)在《基于MAPKs信号通路的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级联信号通路是介导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系统,是将细胞外信号从细胞表面传导至细胞内部,对多种细胞生长和有丝分裂作出反应。研究表明,MAPKs信号通路在疼痛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将从MAPKs信号通路角度阐述针灸镇痛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7年12期)

左川弋,李胜,赵亚飞,柏灿[5](2017)在《健侧针灸镇痛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是指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受和情绪体验,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具有极好的镇痛作用,且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上。针刺部位常被认为是影响针刺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病变部位,针刺部位可分为患侧与健侧。传统针灸理论认为,针对不同疾病,机体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可以通过针刺部位不同来治疗不同类型疾病。健侧针灸理论基础源自《黄帝内经》,是指机体一侧有病,选择对侧治疗的一种针刺方法。目前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机体神经系统中枢性调节,针灸信号主要通过脊髓上传至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并通过各级中枢疼痛信号与针灸信号的整合最终发挥其镇痛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1)

候贺鑫,候贺佳[6](2017)在《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温针灸将针刺与灸法巧妙结合在一起,对即刻镇痛具有明显的效果,且镇痛时间持久,温针灸镇痛在临床中常用于慢性和急性疼痛的治疗。温针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其干预手法从单一化发展到多元化,在温针灸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笔者主要是在检索近5年来知网、维普、万方叁大数据库的基础上,对120篇相关文献中筛选出74篇作为回顾性综述,笔者发现,2008年后的参考文献中已从单纯的应用温针灸为主导模式转换为多元化干预方法,以配合中药或西药的方式,以配合康复训练或手法的方式等。(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7年04期)

黄露梅,刘娟,尹海燕,余曙光,Patrizia,Rubini[7](2016)在《嘌呤信号与针灸镇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是针灸的优势适应症。解析针灸镇痛的机制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挑战。继Geoffrey Burnstock提出嘌呤信号参与针灸镇痛的假说以及Maiken Nedergaard证实穴位局部腺苷受体介导针刺镇痛之后,嘌呤信号成为近年来针灸镇痛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将对嘌呤信号与针灸镇痛的系列研究进行总结以及展望。(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煊[8](2016)在《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针灸治疗多种疼痛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布洛芬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数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1%、17.1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多种疼痛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6年24期)

张文龙,施彬彬,周然宓[9](2016)在《论提高肌肉运动的协同性是针灸镇痛的重要机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治疗疼痛类疾病疗效显着,但对于针灸镇痛的机制研究尚缺乏统一认识。笔者认为肌肉运动的不协调是产生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针灸可以加强神经细胞间的联络,提高肌肉运动的协同性,从而达到减轻乃至治愈很多疼痛类疾病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6年02期)

郑寒丹,赵继梦,吴璐一,黄任佳,朱毅[10](2015)在《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温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将针刺和灸法巧妙结合,对即刻镇痛效果明显,镇痛效果持久,临床常常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目的:分析温针灸与镇痛相关的研究进展,探讨温针灸对急、慢性疼痛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温针;温针灸;针柄灸;烧针柄;疼痛;镇痛"为关键词检索1995年1月至2015年7月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的51条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与针刺、西药等治疗方法比较,单纯温针灸能在多系统发挥镇痛作用,优于普通针刺、西药。与药物、手法比较,温针灸常结合药物和手法后镇痛效果增加,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增强。温针灸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在多个系统的疼痛中发挥有效的镇痛效应,缩短了治疗时间,是治疗疼痛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42期)

针灸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采取适当的方法客观评估疼痛对于疼痛的管理非常重要。针灸对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关于针灸镇痛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日益增多,本研究总结近10年针灸镇痛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研究中采取的主客观疼痛评价方法等,为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疼痛、观察针灸对痛反应的影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灸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1].吴焕淦.针灸镇痛——非药物镇痛的可靠选择[N].人民政协报.2019

[2].徐媛,李强,王慎军,赵雪,吕中茜.针灸镇痛临床与实验研究中疼痛评价方法应用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9

[3].李媛,吴凡,程珂,邓海平,赵玲.激光针灸镇痛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4].李志元,张丹,杨延婷,吴丽洁,黄晓菲.基于MAPKs信号通路的针灸镇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

[5].左川弋,李胜,赵亚飞,柏灿.健侧针灸镇痛理论探讨[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6].候贺鑫,候贺佳.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综述[J].人人健康.2017

[7].黄露梅,刘娟,尹海燕,余曙光,Patrizia,Rubini.嘌呤信号与针灸镇痛[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8].李煊.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9].张文龙,施彬彬,周然宓.论提高肌肉运动的协同性是针灸镇痛的重要机制之一[J].中国针灸.2016

[10].郑寒丹,赵继梦,吴璐一,黄任佳,朱毅.温针灸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标签:;  ;  ;  ;  ;  ;  ;  ;  ;  ;  

针灸镇痛论文-吴焕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