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残端论文-罗学辉,杜绍龙

保留残端论文-罗学辉,杜绍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留残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膝关节镜,交叉韧带,膝关节功能

保留残端论文文献综述

罗学辉,杜绍龙[1](2019)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对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非保留残端重建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83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其中保留韧带残端的93例为保留残端组,术中完全清理韧带残端的90例为非保留残端组,在术后3、6、9及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及本体感觉恢复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9个月及12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则在12个月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Lysholm评分保留残端组高于非保留残端组,被动活动察觉阀值比较保留残端组低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保留残端组在膝关节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优于非保留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可加快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速度。(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项卫卫,何华,朱政,伦韦丹,何澄[2](2019)在《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58例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将其分为非保留组(29例)与保留组(29例),比较两组关节功能与关节稳定性。结果术后3个月,保留组患者各项目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非保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保留组患者KT-2000值均低于非保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术中接受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利于提高关节功能,改善关节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8期)

臧业峰,朱卫洁,赵希春,周垂宝[3](2019)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对早期腱骨愈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1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保残重建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RP联合保残重建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恢复水平,骨隧道恢复程度以及安全性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ysholm以及KT-100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Lysholm以及KT-1000评分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观察组患者在各时间点Lysholm以及KT-100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胫骨隧道恢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IKDC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并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运用PRP联合关节镜下保留残端ACL重建术可更大程度促进患者腱骨的早期愈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春磊,王贵清,邹华,杨立群[4](2019)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4例外伤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23~47岁,平均(31.2±5.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例,运动伤11例。左侧5例,右侧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6h~2w,平均4d。4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4例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Lachman试验++~+++。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同时处理关节其他合并症。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采用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术后1月、3月、6月、12月,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12~42月)。术后1、3、6、12月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阴性,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嘉祥,赵文国[5](2019)在《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保留残端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究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采用关节镜经行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患者,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未保留残端患者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29.8±6.31)岁;左侧13例,右侧14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6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保留残端组患者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6~54岁,平均(31.43±5.38)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3例,外侧半月板损伤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术中情况、位置觉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KT-1000侧-侧差值测量结果。结果术后1年两组患者位置觉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KT-1000侧-侧差值测量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时,保留残端组患者感觉评估、KT-1000侧-侧差值、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运动评分5个项目优于未保留组(P<0.05)。结论保留残端的ACL重建术可能在近期疗效和恢复上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高跃翔,童舜谊[6](2019)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中保留胫骨端残端对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术中保留胫骨端残端对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0例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胫骨端残端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月的Lysholm评分、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结果术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45.76±6.33分vs45.25±6.10分,t=0.318,P=0.752)、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 (5.25±0.85° vs 5.18±0.82°,t=0.325,P=0.747)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3.13±0.37 vs 3.19±0.39,t=0.611,P=0.54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术后6月,研究组与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均有所升高(84.34±6.73分 vs 77.28±6.55分,t=4.118,P=0.001),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 (2.21±0.25°vs 3.75±0.46°,t=-16.111,P=0.001)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均有所减少(1.55±0.19 vs 2.46±0.30,t=14.036,P=0.001),研究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CL损伤患者而言,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时保留胫骨端残端更加有利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2期)

陈荣进,顾心怡,马霄君,黄诗博,王建川[7](2019)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80例,根据术中情况分为两组,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组40例,关节镜下不保留胫骨残端组40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结果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组临床效果优于不保留胫骨残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在长期改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不保留胫骨残端组,临床效果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徐新立,杨林[8](2019)在《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0例,根据残端保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保留残端)与对照组(非保留残端),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被动角度再生实验数值低于对照组,Lysholm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保留残端相比,在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保留残端方式更有助于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较为满意。(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6期)

舒莉,郭晓斐,柴浩,杨德勇,孙荣鑫[9](2019)在《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在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26例)和保残组(26例),非保残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残端清理重建术式,保残组采用保留残端重建术式,比较2组患者主客观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测试)、本体感觉恢复及胫骨、股骨隧道扩张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KT-2000测试均明显降低(P<0.01),且保残组术后各时段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试均优于非保残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保残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2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的胫骨和股骨隧道扩张度均明显升高,且保残组术后12个月的骨隧道扩张度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结论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术后的运动功能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并降低骨隧道扩张程度,显着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周树立,刘志勋,李鸿阁[10](2019)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98例,将其按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两组均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观察组术中保留残端,对照组术中不保留残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高,IKDC评分、被动角度、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有利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保留残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58例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将其分为非保留组(29例)与保留组(29例),比较两组关节功能与关节稳定性。结果术后3个月,保留组患者各项目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非保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保留组患者KT-2000值均低于非保留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术中接受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利于提高关节功能,改善关节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留残端论文参考文献

[1].罗学辉,杜绍龙.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对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9

[2].项卫卫,何华,朱政,伦韦丹,何澄.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9

[3].臧业峰,朱卫洁,赵希春,周垂宝.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4].刘春磊,王贵清,邹华,杨立群.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

[5].吴嘉祥,赵文国.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保留残端的临床疗效[J].实用骨科杂志.2019

[6].高跃翔,童舜谊.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中保留胫骨端残端对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9

[7].陈荣进,顾心怡,马霄君,黄诗博,王建川.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8].徐新立,杨林.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

[9].舒莉,郭晓斐,柴浩,杨德勇,孙荣鑫.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在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9

[10].周树立,刘志勋,李鸿阁.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9

标签:;  ;  ;  

保留残端论文-罗学辉,杜绍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