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滤液渗漏论文-方刘兵,尹奇峰,姜春露,程桦,张松

渗滤液渗漏论文-方刘兵,尹奇峰,姜春露,程桦,张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滤液渗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阻率法,垃圾渗滤液,动态监测,迁移规律

渗滤液渗漏论文文献综述

方刘兵,尹奇峰,姜春露,程桦,张松[1](2018)在《基于电阻率法的垃圾渗滤液渗漏及迁移规律动态监测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垃圾渗滤液侵入地下介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引入基于电阻率法原理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开展室内和室外渗滤液污染扩散的动态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渗滤液在土壤中的扩散过程会引起不同时期视电阻率低阻异常区的动态变化,且变化幅度和污染程度存在一定量化关系,基于此特征可确定渗漏点和渗滤液扩散区的污染范围、程度及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郝继锋[2](2018)在《煤化工危险废物处置场渗滤液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某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为例,通过查明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法预测场区渗滤液泄露后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迁移途径和迁移距离。通过预测评价可知,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高,非正常工况下发生泄漏后对下游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建议采取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地下水防渗措施,建立覆盖场地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预案,确保项目运行中煤化工危险废物不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来源于《煤质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朱娜[3](2013)在《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渗滤液(以下简称“渗滤液”)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早期的填埋场大多不符合卫生填埋的标准要求,场下未添加衬垫或只是简单压实土层作为天然衬垫,极易导致渗滤液渗漏发生;而新建填埋场虽然使用了粘性土或人工复合材料作防渗衬垫,并设置了渗滤液的收集和排泄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由于机械和自然作用以及渗滤液的腐蚀等被破坏,也会导致渗漏发生。因此,在各填埋场的运营或封场管理过程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渗滤液渗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关于渗滤液的工作多是围绕渗滤液原液的化学组成分析和生态毒理研究,但是渗滤液进入地下环境后并不是简单的渗漏,同时会伴随着污染物在土壤层中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跟踪监测渗漏过程中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的变化,渗滤液在地下渗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顺序氧化还原带,如产甲烷区、硫酸盐还原区、铁锰还原区、硝酸盐还原区和氧还原区,且不同氧化还原分带渗滤液的特征污染物种类和形态分布都存在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污染物在土壤层中的环境行为可能会影响渗滤液的生态毒性变化。因此,仅仅围绕渗滤液原液展开的生态毒性研究,忽视了上述迁移转化过程可能造成的毒性变化,其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渗滤液进入地下环境后的生态毒理效应,直接影响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生态环境全面、真实的风险评价。由此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以黄土高原地区山沟型垃圾卫生填埋场为背景,研究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渗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两种生物系统探讨在此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性变化,进而建立二者相关关系,并解析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导致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生态毒性差异的机制。1.本论文通过建立渗滤液黄土柱渗漏模型,考察不同渗漏距离(12cm,24cm,36cm,48cm,60cm,72cm,84cm)渗滤液出水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pH、电导率、COD、氨氮均随渗漏距离增加而降低,而重金属Cu、Zn、Ni、Mn、Pb、Cd等含量随渗漏距离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12-24cm处含量最高,在36-48cm开始下降,48cm之后含量迅速降低。不同渗漏距离出水GC-MS分析结果还表明有机物形态及分布在渗漏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其中部分重金属和有机物(尤其是含氧/含硫/含氮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变化可能与渗滤液毒性差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考察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复合毒性效应变化,本论文采用不同渗漏距离的渗滤液出水对大麦幼苗进行暴露染毒,探讨出水对大麦幼苗生长、叶绿素水平、脂质过氧化作用、蛋白质损伤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渗滤液渗漏出水显着抑制大麦幼苗生长,影响叶绿素水平,引起植物叶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蛋白质损伤产物蛋白羰基(PCO)含量显着升高,诱导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发现毒性效应随距离呈先升后降变化规律,在12-24cm达到最高,36-48cm处缓慢降低,60cm后毒性不显着。(2)通过对渗滤液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的理化特性与复合毒性变化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不同距离渗漏出水对大麦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与其中COD、电导率及重金属Ni、Mn、Cd的变化显着相关。(3)分析出水有机物组成,发现渗漏过程植物毒性的差异可能与其中含氮/含硫/含氧芳环类污染物的变化有关,多数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对不同出口的水质进行分析,发现48cm后有机成分种类最多,所含微生物数量也相应最高,推断毒性变化可能与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过程引起污染物形态转化有关。3.渗滤液原液对斑马鱼表现出一定的急性和慢性毒性,雌鱼对渗滤液污染物胁迫要比雄鱼敏感,而渗滤液原液的成分检测和Ohpf和24hpf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都表明渗滤液对斑马鱼产生显着的发育毒性。为了验证渗滤液渗漏到地下环境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其变化规律,本论文通过斑马鱼胚胎染毒技术,考察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Ohpf和24hpf胚胎染毒后,出现凝结、血流循环、孵化、水肿以及脊柱畸形等毒性终点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距离渗漏出水均显着增加斑马鱼胚胎凝结率、抑制胚胎发育过程(眼点发育、主动活动、血流循环和孵化),且毒性随渗漏距离逐渐降低,表现出时间依赖性。(2)不同渗漏距离出水可显着诱导胚胎出现心包水肿和脊柱畸形的发生率,且随距离呈下降趋势,84cm处出水仍表现出一定的致畸作用。0hpf与24hpf胚胎染毒结果表明,渗滤液渗漏过程出水对卵裂期胚胎发育毒性较强。(3)通过对渗漏过程的胚胎毒性变化与理化特性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渗漏出水斑马鱼胚胎毒性与其中有机物、氨氮、重金属(Ni、Cd、Mn)和电导率等多个因素显着相关。将不同渗漏距离出水稀释到相同COD浓度进行染毒后,胚胎毒性也随渗漏距离呈现下降趋势,提示渗滤液污染物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形态转化是导致生态毒性差异的重要原因。4.本论文通过追踪渗滤液氧化还原灵敏物质的在渗漏过程中的分布规律,发现黄土高原山沟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渗漏过程中出现了叁个明显的氧化还原环境,依次为:产甲烷带、铁还原带和硝酸盐还原带。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对渗滤液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复合毒性效应的影响,我们通过添加不同氧化还原环境最终电子受体,建立了强化氧化还原环境渗漏模型,考察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污染物的形态含量分布,测定不同出水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终点的LC50(IC50/EC50)。结果表明:(1)渗滤液主要污染物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分布规律为:产甲烷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且铁还原带污染物衰减较慢,硝酸盐还原带衰减较快,表明硝酸盐还原带在渗滤液渗漏过程中污染物降解起主要作用。(2)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结果发现,渗滤液在叁种氧化还原环境下出水均影响胚胎发育,其中硝酸盐还原带毒性较低,而产甲烷带与铁还原带毒性均较强,二者毒性之间无显着差异。通过对不同氧化还原分带出水的有机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硝酸盐带出水胚胎致畸效应可能与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噻唑类、菊酯类等内分泌干扰物有关。(3)通过对渗漏过程各分带的理化指标与胚胎毒性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不同氧化还原分带出水毒性与其中COD、氨氮、电导率、Ni、Mn显着相关,推断渗滤液渗漏过程中胚胎毒性可能是由渗滤液中EDCs和重金属复合暴露所引起的。本论文的研究着重阐明了黄土高原山沟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地下渗漏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性变化,探讨了随着渗漏距离的增加渗滤液对大麦幼苗和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变化,同时考察了渗滤液污染物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确立了渗滤液在黄土层地下环境的复合毒性特征变化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跟踪渗漏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灵敏物质分布,确定并模拟渗滤液在黄土层地下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分带,深入讨论了各分带的特征污染物的形态分布与复合生态毒性的关系。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从生态毒理角度为阐明渗滤液对周边地下环境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提供了基础性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宋启龙,靳孟贵,解世勇,王会敏[4](2012)在《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渗漏量及COD变化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为非卫生填埋,已对周围地下水环境造成了污染。在建立污染物溶出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非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中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用WHI UnSat Suite软件HELP模块估计了停止填埋后的现状和采用地表防渗措施情况下渗滤液的渗漏量。结果表明,周口北郊垃圾在10a垃圾填埋过程中每年有1 000~5 000m3渗滤液进入含水层,其COD质量浓度大致为2 000mg/L。停止垃圾堆放后,在没有覆盖措施条件下,渗滤液渗漏量平均值为2 500m3/a。在垃圾表层铺设防渗措施可有效减少99%的渗漏量,但仍有12m3/a渗滤液渗漏进入含水层。(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2年06期)

朱娜,桑楠,李广科[5](2011)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污染物形态变化对垃圾渗滤液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填埋场运营或封场管理过程中,渗滤液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渗漏,同时伴随着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因此,仅仅考察渗滤液原液的理化特性和毒理效应,不足以客观反映垃圾填埋场的生态风险,还需要研究渗滤液在地下土壤层渗漏过程中的毒性变化。为此我们设计了本实验。通过黄土土柱渗漏模型,跟踪不同渗漏距离(12、24、36、48、60、72和84 cm)渗滤液出水pH、电导率、COD、氨氮、重金属等理化参数,采用大麦毒性实验,考察不同渗漏距离出水对大麦生长、叶绿素、抗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和蛋白氧化水平的影响。同时用原液稀释配制一系列与不同渗漏距离出水COD值(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期刊2011-09-21)

张文杰,陈云敏,詹良通[6](2008)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穿过垂直防渗帷幕的渗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垃圾填埋场内的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场常采用垂直防渗帷幕.目前,我国南方的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普遍较高,在高水头作用下污染物可能透过灌浆帷幕渗漏从而污染周边环境.分析了对流、扩散和吸附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规律,以苏州七子山填埋场为例,分析了高水头作用下渗滤液透过防渗帷幕的渗漏,通过现场测试进行了验证,研究了灌浆帷幕渗透系数和灌浆深度对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渗滤液水位下,对流对污染物迁移起主导作用,实际工况下污染物穿过防渗帷幕需19.5 a,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场底含碎石粘土层中,目前污染物尚未渗漏至防渗帷幕下游,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若防渗帷幕渗透系数能达到标准,则穿过防渗帷幕的时间将延长至填埋场稳定化之后,从而大大降低污染周边环境的可能性;但若帷幕灌浆深度不足,这一时间又将缩短至7 a.防渗帷幕渗透系数和灌浆深度的控制对防止污染物向下游地区渗漏极为关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薛强,梁冰,刘磊,赵颖[7](2006)在《垃圾渗滤液渗漏污染的风险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孔介质流体力学理论、溶质运移理论以及地下水水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传输过程的动态特征,建立了垃圾渗滤液渗漏后在地下水环境中运移的风险预测模型,其数学模型包括两类:一类是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另一类是污染物运移数学模型.对于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数值求解,并给出了模型的数值离散格式,定量分析了填埋场中垃圾渗滤液渗漏污染的浓度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渗滤液中硝酸盐在地下水环境中污染范围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扩大,在填埋初期较为明显,渗滤液浓度分布随时间的增长迅速增加,后期则趋于平缓,且填埋场运营7年后研究区中地下水有一半面积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30mg/1,这对于填埋场渗滤液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期刊2006-05-01)

渗滤液渗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内蒙某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为例,通过查明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法预测场区渗滤液泄露后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迁移途径和迁移距离。通过预测评价可知,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高,非正常工况下发生泄漏后对下游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较为严重,建议采取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相结合的地下水防渗措施,建立覆盖场地的地下水长期监控系统,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预案,确保项目运行中煤化工危险废物不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滤液渗漏论文参考文献

[1].方刘兵,尹奇峰,姜春露,程桦,张松.基于电阻率法的垃圾渗滤液渗漏及迁移规律动态监测技术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8

[2].郝继锋.煤化工危险废物处置场渗滤液渗漏对地下水污染的预测评价[J].煤质技术.2018

[3].朱娜.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3

[4].宋启龙,靳孟贵,解世勇,王会敏.周口北郊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渗漏量及COD变化模拟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2

[5].朱娜,桑楠,李广科.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污染物形态变化对垃圾渗滤液毒性的影响[C].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2011

[6].张文杰,陈云敏,詹良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穿过垂直防渗帷幕的渗漏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

[7].薛强,梁冰,刘磊,赵颖.垃圾渗滤液渗漏污染的风险预测研究[C].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2006

标签:;  ;  ;  ;  

渗滤液渗漏论文-方刘兵,尹奇峰,姜春露,程桦,张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