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个月的宝宝达标全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艾蔻[1](2021)在《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序章比起京城的繁华闹市,这里的傍晚有些过于安静。秋色渐浓,小径上梧桐树的落叶多了起来,不知从哪天开始,黑蚱蝉们集体收声,回旋在耳边此起彼伏的嘶鸣仿佛转移到了另一座星球。每天晚饭后,石华独自散步,沿着小区花园的石板路走上一个小时。多年来,石华始终保持着七十五厘米的步幅和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步的步速。没人能跟上她的步子。亲友们抱怨,
蔡捷[2](2021)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幼儿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幼儿体育的开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积聚基础力量。然而,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幼儿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幼儿体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幼儿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幼儿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提高幼儿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幼儿体育政策制定部门和幼儿体育教育人员、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演化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现有对幼儿体育的研究分析中,将焦点聚焦于幼儿园体育或家庭幼儿体育,这固然是幼儿体育中两个重要要素,但从幼儿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突出,多重要素综合影响幼儿体育效果。发展幼儿体育的效果体现在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身心健康,这是幼儿体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发展幼儿体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幼儿体育成为新的研究议题之后,幼儿体育要素对幼儿体育效果的作用关系路径等,也理应受到重视。生态系统理论为幼儿体育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生态系统是处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命有机体和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交换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幼儿体育也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多种幼儿体育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能组成一定的结构,实现幼儿体育效果,这与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共性。生态系统理论中关于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演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幼儿体育的要素、结构、功能、发展、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基于此,可以提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而借助生态理论进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并建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作用等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在系统实现阶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进行了仿真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幼儿体育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鉴于此,将幼儿体育要素构成的系统界定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有关系统要素构成、关系分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成果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搭建了包含要素筛选、结构构建、要素关系分析、演化仿真和实现路径等环节在内的研究框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五大要素。每个要素内部由多个因子组成,其中,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由政策完善和政策落实组成;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由社区幼儿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幼儿体育组织活动组成;幼儿园体育种群由幼儿体育课程、幼儿园场地设施和幼儿体育师资组成;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由服务专业程度和机构硬件设施组成;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由家长心理支持和家长行为支持组成。环境与种群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与幼儿体育效果之间等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第三,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具有提高幼儿体育效果的功能。在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内部,其组成因子大多对幼儿体育效果组成因子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社区幼儿体育种群、幼儿园体育种群、幼体机构体育种群和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等要素均能够对幼儿体育效果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幼儿体育政策环境与种群之间、各种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家庭幼儿体育发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化整个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带来的幼儿体育效果。第四,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在不同仿真时期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整体看,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呈现萌芽、生长、成熟、衰退等曲线状态。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各要素的演化均能够带来幼儿体育效果的提高,其中社区幼儿体育种群演化带来的提升效果最大。据此可以为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对于幼儿体育效果的促进功能。第五,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休戚相关、彼此赋能、合作共生、协同共进的生态系统,其实现路径是:明确目标,以幼儿体育政策为引导、以社区幼儿体育为重点、以幼儿园体育为核心、以家庭幼儿体育为关键、以幼体机构体育为补充,实现多元化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加强协同共育,共同实现幼儿体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陈成[3](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工作压力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B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工作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往往是不容忽视的,而社会工作专业注重以人为本,因此工作这一重要部分也就不能被忽视。伴随互联网时代的来到,既让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让企业员工饱受工作压力的折磨,工作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随之而来的生理、心理问题也出现了,最终为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原有的国内外文献研究中,笔者发现,社会工作介入到工作压力的问题研究文献数量并不多,这些文献主要使用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本研究想通过自己在B公司的实习经历,对销售员工进行小组工作的干预。介入期间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客观地了解服务对象的压力来源以及策划出可行性小组活动方案,其实笔者了解到的员工工作压力来源有很多,但其认为最关键的是销售员工对岗位认知的错误或者不足,即销售就是赚钱、谈客户,不了解销售行业的成长过程(速度),认为别人可以,我也可以,但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业绩并没有别人完成的好,长此以往,不良情绪不断增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以及问题在新入职的员工身上最明显,有的新员工会因为受不了这种工作压力直接选择辞职,但是工作压力在此无法解决,到下一家公司亦是这样的结局。为此,本研究将认知行为理论运用其中,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探讨小组工作在减轻B公司销售员工工作压力方面的可行性。在小组活动方案设计上,本研究选择实行6次活动,其中不乏分享、休闲娱乐等环节。选择小组活动这一形式是因为团体活动可以提高服务对象的参与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消除现实中的陌生感,提高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亦可以拓展成员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日后的交流与沟通。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发现,小组工作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压力问题。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本研究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前后的工作压力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小组工作介入改善员工工作压力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实务介入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专业人才的不足、国内实务介入研究的缓慢、企业内部的不重视等等。因此,小组工作介入到企业实务研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发展、研究。
温迅[4](2020)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随之衍生出各类新兴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类产品和服务已高速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型的在线金融服务平台大量涌现,并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和淘汰。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代表了新兴的金融服务行业。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目前的发展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以M银行零售业务现状为研究对象,以转型发展策略的提出为研究目的,针对M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以及渠道融合定位不清晰、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数据处理应用机制落后、线下作业模式占用资源过多等问题进行分析,挖掘M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模式改造潜力,对其现有的零售业务板块中存在的规划布局不合理、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机制不完善、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备、客户拓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随后基于SWOT分析工具,对M银行零售业务全面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对称化程度低、投入产出周期比长、经营理念及模式需革新以及基本业务面待改善等多项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最后从收益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融资类业务的设计推广、个人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规划等角度,制定实用可行的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策略,并通过M银行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有效借鉴,创建出M银行零售业务板块同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同数字化平台相融合的繁荣发展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行业内自律程度的积极提升、国家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的全面监督等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务实转型、适时调整、积极应变,必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开辟出特色天地。
梁保红[5](2019)在《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登陆上海,并在我国引入了代理人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但各保险公司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采用的最直接的方式便是“人海战术”,以人力增长来拉动业务保费的增长,造成进入保险代理人队伍的门槛较低,也就意味着将会不断的有人员流失,且日益严重。代理人流失容易产生客户服务中断的现象;同时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浪费,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益。代理人的流失还会进一步恶化保险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对寿险行业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笔者在Y寿险分公司多年的从业经验,全面分析寿险代理人流失的影响因素,建立寿险代理人流失模型。并以Y寿险分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软件分析,找出代理人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对寿险代理人流失影响的强弱,根据确定的代理人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挖掘代理人流失背后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影响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的主要因素为薪酬水平、工作家庭冲突、学习能力、工作满意度、工作态度五项个人因素,培训激励、职业发展、组织关系三项组织因素,社会认知和从众心理两项环境因素;影响程度上,组织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个人因素是中介因素,环境因素为调节因素。从最主要的组织因素分析发现,代理人流失的主要原因:人员素质整体偏低、职业发展不清晰、培训激励不到位、薪酬福利不合理、文化建设不得力、社会认同低。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最大限度减少代理人流失的对策:规范增员流程,提高代理人素质;重视规划面谈,完善晋升机制;创新培训体系,提升代理人展业能力;提升薪资水平,丰富代理人保障福利;加强文化建设,增强代理人归属感;优化市场环境,提高社会地位。
徐小妮[6](2019)在《“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提升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教师对幼儿的研究与支持能力。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一项综合性专业能力,它指教师借助科学的行为观察分析技术,深入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教师教育中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内容,还依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为他们提供了分层次的培训课程。我国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相关的教育培训也很少。因此,针对我国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分层培训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本研究围绕幼儿园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建构并验证适合本能力发展的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本研究包括两大研究内容:一.建构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即,为什么以及如何以能力为导向、以模块为主要形式建构本研究职后培训课程框架?二.验证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即,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并检验培训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性。具体研究思路:首先,借助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和基于工作坊研讨的经验总结法,建构适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四个水平)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生成初级水平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验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研究者以“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初级水平的教师为例(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的16位教师),调研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上的现状及培训需求,结合本研究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初级水平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并将此课程内容实施,在行动研究中分析16位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由此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分层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分层培训课程框架。通过文献法,研究者确定了本研究建构的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应以能力本位模块形式进行。借助理论分析法,研究者从各相关知识领域出发,归纳、抽象、演绎、建构了培训课程框架。然后,研究者组建了一支由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坊,通过经验总结对本框架进行二次建构和完善。建构的培训课程框架如下:本研究培训课程以“培养完整儿童”、“发展儿童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幼儿教育质量”为核心依据,将课程理念定位在“支持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培养会观察,擅分析,巧运用,乐反思的幼儿园教师”。然后,依据课程理念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十大模块。四大领域分别是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学习研究、幼儿发展评价、个体差异研究。四大领域又衍生出十大模块:水平(一):行为观察的理念及基本技术、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儿童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水平(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品质的梳理及行为引导、理解发展的路径;水平(三):学习过程的观察评价及支持、发展的交互作用;水平(四):观察分析的反思能力提升。即,随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提升,培训课程内容逐步整合,呈现出“卧三角”架构,这是由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理念、学习结果的进阶性(SOLO分类评价理论)、知识的整合性(变构学习模型)决定的。本研究培训课程主要采取案例工作坊形式实施,课程评估以质性形式为主,结合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施与评估形式主要基于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成人学习特点。其次,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考虑到本研究培训课程的特点,研究者综合了培训课程框架与初级水平教师参培需求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实施培训课程,评估教师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变化,从而分析培训课程框架的合理性。1.依据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生成培训课程内容。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研究者只选取了“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即水平一)课程模块生成培训课程内容。首先,研究者调研了初级水平教师的培训需求,为细化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以及验证培训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准备。依据目的性原则,研究者选取我国某市两所幼儿园,借助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评估工具,筛选出16位初级水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一对一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上的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结果表明,初级水平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上呈现以下特点:幼儿观察以“看护”为主要目的,观察内容单一、随意,观察记录方法以拍照为主。在观察分析上,主要是对幼儿行为的二次主观描述、总结,意识不到将观察分析结果与自身教育行为联系起来,更无法据此提供适宜的教育支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对幼儿学习的认知存在误区,不清楚幼儿的学习的特点,过度强调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教师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甚少,在工作中不会运用,也不了解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难以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其次,生成“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基于本研究培训课程框架和初级水平教师能力现状,研究者生成了初级水平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共十八个专题:模块一的专题为:(1)观察为何;(2)如何观察;(3)观察什么(角色游戏);(4)观察什么(结构游戏);(5)观察记录与分析。模块二的专题为:(1)幼儿学习的内涵;(2)幼儿学习的方式;(3)幼儿学习的情境;(4)我看到的幼儿学习;(5)教师的角色。模块三的专题为:(1)3-4岁幼儿心理发展图;(2)4-5岁幼儿心理发展图;(3)5-6岁幼儿心理发展图;(4)我看到的幼儿年龄特点。模块四的专题为:(1)感受多彩的幼儿;(2)幼儿个体间差异;(3)幼儿个体内差异;(4)发展适宜性教育。专题内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依据培训课程框架生成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课程框架有深入的理解,对参培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和需求有准确把握,以及较高水平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2.实施并评估“幼儿研究与支持”初级水平教师培训课程的有效性。研究者与16位初级水平教师开展了为期九个月的行动研究。培训以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展开。培训后,两所幼儿园参培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者依据评估要素,结合深度访谈、教师文案、观察记录、幼儿现场活动分析、园长评估等多种来源资料分析发现:培训后教师们开始正确认识幼儿行为观察的价值,能够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科学的观察,并尝试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综合多种发展因素,对幼儿观察记录进行初步分析。他们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学习特点有了正确认知,能够更多地在游戏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们开始意识到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与优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去理解和运用。此外,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影响因素、教师角色有了新的认识。部分教师表现出对高水平培训课程内容的需求。教师们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反思能力,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促进了可持续专业发展。最后,研究者认为,本研究建构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具备合理性:四大领域的设置、初级水平教师的四大模块安排,以及逐步整合的课程模块架构符合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的发展需求。研究者以模块、专题的形式设置培训课程内容,采取案例工作坊为主的形式实施培训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动力,培训课程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研究反思中,研究者指出,参培教师在“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提升上存在园所差异和个体差异,这与园所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以及教师的专业、学历、工作经验、个性特征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提出并验证了“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生成更高水平的培训课程内容,验证培训课程框架后三个水平的模块。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发展特点、职前教育、培训师培训等相关研究。
陈冲[7](2019)在《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研究 ——以投服中心为研究视角》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构成中,中小投资者占比九成以上,持股市值达半数,却贡献了八成以上的交易额。从绝对值来看,中小投资者数量超2亿,以三人之家的标准计算,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保护了超2亿中产家庭、超6亿的中产群体利益,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也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中小投资者却是最容易受到权利侵害的群体,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立法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目标属于“符号性”目标,是发展资本市场顺带实现的附属性目标;二是立法没有对于中小投资者如何保护做出具体规定,实践中中小投资者寻求保护也处处碰壁;三是长久以来对于资本市场治理以公权力为主导,对于中小投资者也是公权力保护为主,没有发挥权利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私权利的保护长期处于抑制状态。随着国家设立投服中心作为专门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机构,通过其公权力背景和市场地位优势,发挥中小投资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唤醒中小投资者权利意识,并联结自上而下的公权保护和自下而上的私权利保护。本文结合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现状和投服中心运行的体制机制,探索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和法治社会发展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本文共七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体为五个章节,第七章为结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从文献角度梳理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概念和法理发展,从投资者保护到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应然性和必要性研究,以及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与中小投资者保护研究,推演出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落后的原因在于公权力保护不足、执法激励不足,现有保护体系的不完备推导出需要强化对私权利的保护,并由权利主体行使保护的权利。而由于中小投资者分散化的特征导致个体行使私权利的成本高,因此需要由专业保护机构引领行权:一方面引导投资者以股东身份和投资者身份积极行使防御性权利;另一方面在权利受到人为损害时积极行使救济性权利。进而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权利人通过行使自己的权利来维护法律,并通过法律来维护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秩序。第一章为理论基础研究,界定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的范围和概念,区分金融消费者、中小股东、个人投资者及流通股股东等概念,对中小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金额做出限定。研究私权利的概念、投资者私权利的内涵和特征,论证保护投资者私权利与我国证券市场法治理念的契合。从维护社会稳定、中小投资者私权利易受侵害以及私权利保护制度的缺失角度,论证中小投资者保护应然性的法理逻辑。对于我国证券法实施机制下的行政保护、市场保护和司法保护进行评析,推演出赋予性公权力保护不足和内生性私权利保护必要的法理逻辑,对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模式做出思考。第二章为机构引领下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制度构建,并研究投服中心作为引领机构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目前我国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困境在于:一方面,中小投资者长久以来对于公权保护的倚重、在资本市场中的投机心理及用脚投票、缺乏股东权利和本位意识,导致其缺乏私权利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中小投资者由于信息弱势、缺乏公司治理的参与能力以及私法救济的专业能力,导致其缺乏私权利保护的能力。破解之道在于通过机构示范引领养成其私权利行使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事前保护、构建证券民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实现事中保护,以及完善证券民事诉讼实现事后保护的全链条保护模式。同时注重专业引领机构的培养,明确其性质、法律定位、行为模式和监督与激励机制,有序推进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中国新模式探索。最后通过细化对中小投资者权利的各项指标实证分析,以及投服中心对于各项指标提升所发挥的作用,检验我国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实践效果。第三章横向分析各法域中小投资者保护引领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模式,主要对比了四个法域的投资者保护模式:一是美国ISS引导的股东积极主义、律师主导的私权利行使以及非营利组织对于投资者权利的保护;二是韩国PSPD的行为模式和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起到的引领作用;三是台湾地区投保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机制,及对我国大陆投保中心的启示与反思;四是香港地区证监会、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以及司法规制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作用,研究我国在制度建设中可借鉴、可吸收的有益成分。第四章探讨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防御性机制,主要从股东积极主义的角度通过引领示范使中小投资者通过持股行权参与公司治理,从损失防范的角度维护法益。研究公司法和证券法中规定的的法定股东权利和投资者权利,分析中小投资者行权的难点,结合投服中心的示范性行权以及征集代理权等,唤醒和引导中小投资者的股东意识。同时研究投服中心在持股行权和代理行权中的法律和制度障碍,以及选择性行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投服中心引领行权、示范行权的行为模式提出建议。通过让中小投资者知晓权利、敦促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互动、为中小投资者行权创造制度性条件,并逐步扩展引领机构的行权保护范围,达到进一步提升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目的。第五章探讨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救济性机制,主要通过多元纠纷化解和证券民事诉讼的角度研究中小投资者对于损失填补的法益修复。中小投资者私权利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财产权利,相较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小投资者更关注于投资的当下收益与可预期收益,以及一旦发生因人为欺诈产生的损失,如何进行损失弥补。投资者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入市,最佳的救济性保护是给予受损投资者经济补偿,使之恢复原有经济利益。本章节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证券民事纠纷的ADR机制,讨论投服中心整合现有的调解、仲裁等诉讼外纠纷解决的渠道,以及现有的先行赔付制度,帮助中小投资者获得诉讼外的权利救济;二是证券民事诉讼,从支持诉讼和示范诉讼的角度,结合司法改革中的案件管理和繁简分流制度,研究法院逐渐放开证券民事诉讼管制之后的案件处理方式,寻找集团诉讼的替代模式,让司法发挥其作为权利保障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三是针对证券市场违规行为发生的责任竞合问题,如何保障民事责任优先赔付,进而保障中小投资者利益落到实处,主要研究罚款罚金回拨制度和建立专项赔偿金的可行性,以及在推行上述机制时投服中心能够发挥的作用,通过制度整合,推进更好的法治。结论部分是对投服中心引领中小投资者保护模式的总结、反思与展望,归纳保护机构从私权利行使维护与私权利保护救济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全链条保护模式,中小投资者公权保护与私权利保护的衔接耦合才是中小投资者权利保护的核心要义。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建立以投资者私权利保护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二是破除中小投资者权利救济的制度障碍;三是为中小投资者行权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探索投服中心的长足发展,以及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在其他领域推行适用的可尝试性。
张宁[8](2019)在《软新闻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环球网软新闻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以环球网博览频道一系列软新闻英译汉翻译实践为基础。所选文本皆为人情味较浓、写法轻松活泼的软新闻。软新闻博人眼球的特点主要通过前景化表现出来。前景化简言之即用背离常规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感到新奇、陌生,从而对语言主体产生关注。软新闻中的前景化问题为翻译工作造成一定难度。软新闻中出现的前景化可以分为偏离和平行两大类。偏离包括词汇偏离、语义偏离、句法偏离、修辞偏离。平行包括词汇平行和句法平行。同时,笔者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改译的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对前景化问题进行处理。笔者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过程中,结合语言学及翻译学相关理论,对软新闻语言的前景化问题进行剖析。同时,还总结和归纳出翻译中出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笔者期望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能为软新闻翻译者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覃春益[9](2019)在《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恶魔”,其中脑瘫就是一个非常难治的“顽疾”,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旦出现一个脑瘫患儿,简直犹如陷入“天崩地裂”的恐惧之中。脑瘫儿童家庭不但要长期与病魔做战斗,还要承受经济、心理上的多重重压。而脑瘫患儿家长在给患儿长期康复过程中背负了众多的压力,急需社会的关注和帮扶。长期的困难对患儿家长应对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数情况下患儿家长的抗逆力水平仍不足以应对其生活困境。而脑瘫儿童家长们的抗逆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亟待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和帮助。本文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的6名脑瘫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法对于脑瘫儿童家长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和收集,并且对于家长面临的困难、抗逆力的表现、保护因素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同时,笔者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小组介入的工作方法,对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开展几次有效的培训和引导活动,重在改善家长自我认知,效能感等内在保护因素,同时也积极帮助患儿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关怀,组建“慢天使同行”微信互助平台等外在保护因素。结合本次的研究得出,小组介入提升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水平,改善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张警震[10](2019)在《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偏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2018年CIEE中央民族大学教学点暑假短期汉语培训项目中级汉语语言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考察他们口语中出现的词句偏误,以期发现规律,提出减少口语偏误出现策略。语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语言生的口语练习作业,笔者将这些口语录音作业进行转写,再将所得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CIEE,全称为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1947年成立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员工遍布于全球40多个国家。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从而适应一个更加互相依存和文化多元的世界”为其发展使命。自1980年在北京大学启动第一个美国学生来华交流项目以来,CIEE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和南京共设立4个学习中心。CIEE是全球交换学生服务领域的领导者。每年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全球游学文化交流项目,使世界上许多汉语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潜能开发都得益于此。他们既有高中生、大学生,也不乏年轻的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CIEE是会员制且非盈利性的一个组织,其会员由近300个学术机构组成,他们帮助CIEE确定项目的发展方向。笔者于2018年夏季在CIEE中文项目实习,担任CIEE中级班中文辅导教师,有机会对中级班学生的口语偏误情况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为此,笔者以CIEE中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现的口语偏误。论文对语言生的口语偏误分析主要从词和句两个层面来进行。本文涉及到的词汇偏误有“了”字偏误、近义词偏误、离合词误用、否定副词“不”和“没(没有)”的错用等。句子层面分为句子成分和句型错序两个部分,存在的偏误包括语序偏误、“是”字判断句偏误、“是..…的”强调句偏误等。其次,笔者通过对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的对比以及问卷、采访等形式,对偏误原因进行探寻,得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认知策略、母语影响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是造成学习者口语偏误主要原因的结论。最后,基于以上考察与分析,论文从对外汉语课堂口语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提高传统课堂有效性和积极开发利用汉语慕课资源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偏误应对策略,譬如建立对以针对英语为母语者易错口语点为重点的汉语学习APP来强化练习,编制相关汉语课程致力减少汉语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产生的口语偏误等等。并且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着手制作了 2018年CIEE暑期中央民族大学教学点项目语言生口语偏误语料库,以期研究成果能为对外汉语教学界口语偏误研究有所参考。
二、九个月的宝宝达标全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个月的宝宝达标全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
一九八四·女卫生兵方队 |
一、意外出现了 |
二、集结!四百二十二名女兵 |
三、长达十五秒的静站 |
四、焦头烂额的教练员 |
五、夏日奇冰 |
六、皮靴啊裙子啊,焕然一新 |
七、你好,斜线 |
八、银杏树的果子 |
一九九九·女兵方队 |
一、长号在前 |
二、大场面 |
三、一起减肥吧 |
四、又见沙河机场 |
五、数以吨计的汗水啊 |
六、调步子的人 |
七、想去仪仗队看“火花” |
八、芳邻 |
九、南池子街口一朵小花 |
二〇〇九·三军女兵方队 |
一、阅兵史上最大的数字 |
二、第一场雪 |
三、良乡的日日夜夜 |
四、向女神致敬 |
五、最牛排面 |
六、同心同行 |
七、七排头不练了! |
八、在雨中 |
九、青春啊,各奔东西 |
二〇一五·白求恩医疗方队 |
一、恋爱中的宝贝 |
二、唯一的女兵方队 |
三、战争,女人从未走开 |
四、学兵的逆袭 |
五、从素描到油画,从油画到水墨丹青 |
六、女将校领队 |
七、太阳照常升起 |
八、管亚新,我找了你三十年 |
二〇一九·女兵方队 |
一、集结!五百零二名女兵 |
二、拥抱的力量 |
三、女兵堆里的男干部 |
四、医务室里欢乐多 |
五、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
六、中秋之夜 |
七、星光熠熠 |
八、执念 |
九、即将踏上征程 |
尾声 |
(2)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幼儿体育中文文献 |
2.1.1 幼儿体育的概念 |
2.1.2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1.3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2 幼儿体育外文文献 |
2.2.1 幼儿体育要素研究 |
2.2.2 幼儿体育效果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 |
3.1 幼儿体育的现实困境 |
3.1.1 幼儿体育的困境审视 |
3.1.2 幼儿体育的困境归因 |
3.2 生态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
3.2.1 生态系统理论 |
3.2.2 生态系统理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 |
3.2.3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幼儿体育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3 其他相关理论 |
3.3.1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 |
3.3.2 社会认知理论 |
3.3.3 生命历程理论 |
3.4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述 |
3.4.1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4.2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特征 |
3.4.3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4.1 构成要素筛选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选择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2 构成要素确定与关系构建 |
4.2.1 基于开放性编码的要素提炼 |
4.2.2 基于关联性编码的主范畴确定 |
4.2.3 构成要素内涵 |
4.2.4 基于选择性编码的要素关系构建 |
4.2.5 要素信效度检验 |
4.3 构成要素权重排序 |
4.3.1 专家确定与数据收集 |
4.3.2 一致性检验 |
4.3.3 要素权重确定 |
4.4 结构模型与系统功能 |
4.4.1 要素层次结构 |
4.4.2 与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比较分析 |
4.4.3 结构模型 |
4.4.4 系统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要素间关系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假设 |
5.1.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5.2 问卷设计基本情况 |
5.3 问卷题目设计 |
5.3.1 社会人口学的测量 |
5.3.2 变量的测量 |
5.4 预调查及问卷修改 |
5.4.1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5.4.2 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5.5 正式调查 |
5.5.1 描述性统计及信效度检验 |
5.5.2 各变量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检验 |
5.5.3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检验 |
5.6 分析讨论 |
5.6.1 幼儿体育政策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2 社区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3 幼儿园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4 幼体机构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6.5 家庭幼儿体育对幼儿体育效果的影响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演化仿真分析 |
6.1 因果关系分析 |
6.1.1 基本前提假设 |
6.1.2 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6.1.3 整体因果关系分析 |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6.2.1 系统流图设计 |
6.2.2 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 |
6.3 模型检测 |
6.3.1 模型直观检测 |
6.3.2 模型运行检测 |
6.3.3 模型历史检测 |
6.3.4 模型灵敏度检测 |
6.4 演化仿真分析 |
6.4.1 幼儿体育政策环境的演化仿真 |
6.4.2 社区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3 幼儿园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4 幼体机构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4.5 家庭幼儿体育种群的演化仿真 |
6.5 演化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幼儿体育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
7.1 目标定位 |
7.2 多元化发展 |
7.2.1 健全完善幼儿体育政策 |
7.2.2 培育壮大社区幼儿体育 |
7.2.3 巩固与完善幼儿园体育 |
7.2.4 促进支持家庭幼儿体育 |
7.2.5 鼓励扶持幼体机构体育 |
7.3 资源共享 |
7.3.1 人力资源共享 |
7.3.2 场所资源共享 |
7.3.3 信息资源共享 |
7.4 协同共育 |
7.4.1 构建支撑平台 |
7.4.2 推动一体化发展 |
7.5 实现路径图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1 |
附件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社会工作介入工作压力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 |
2.1.1 工作压力的概念和定义 |
2.1.2 压力源的研究 |
2.1.3 工作压力的理论模型 |
2.2 关于销售人员工作压力的研究 |
2.3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员工工作压力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小组工作 |
3.1.2 压力及工作压力 |
3.1.3 认知行为理论 |
3.2 理论依据 |
3.2.1 认知行为理论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框架 |
3.5 研究伦理 |
第4章 B公司员工工作压力分析及应对策略 |
4.1 B公司的概况 |
4.2 B公司的资源分析 |
4.3 调查问卷分析 |
4.3.1 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 |
4.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3 调查问卷的分析 |
4.4 个案分析 |
4.4.1 个案一 |
4.4.2 个案二 |
4.5 真问题的确认 |
4.6 B公司员工工作压力问题的需求分析 |
4.7 员工工作压力问题的应对策略 |
4.7.1 小组的类型 |
4.7.2 小组开展的内容 |
第5章 缓解工作压力的小组工作介入分析 |
5.1 小组的名称 |
5.2 小组的类型 |
5.3 小组成员的招募 |
5.4 小组目标 |
5.4.1 小组总目标 |
5.4.2 小组分目标 |
5.5 小组活动介入方案 |
5.6 认知行为理论实施过程分析 |
5.6.1 定义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
5.6.2 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
5.6.3 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
5.7 小组工作评估 |
5.7.1 评估方法 |
5.7.2 评估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 |
6.2.1 对认知行为理论的反思 |
6.2.2 对小组工作的反思 |
6.2.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工作压力量表 |
附录 C:小组满意度自我评估表 |
致谢 |
(4)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M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
2.1 M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2.2 M银行财务现状 |
2.3 M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
2.3.1 零售业务渠道发展面临挑战 |
2.3.2 互联网渠道定位不清晰 |
2.4 M银行线上零售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对比 |
2.4.1 发展战略雷同,缺乏金融创新 |
2.4.2 经营模式滞后,数据应用程度低 |
2.5 M银行零售业务困境的成因 |
2.5.1 线上零售业务缺乏合理规划布局 |
2.5.2 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机制有待提升 |
2.5.3 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体制不完备 |
3 互联网金融对M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
3.1 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资产板块的影响 |
3.2 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负债板块的影响 |
3.3 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板块的影响 |
4 互联网背景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产品形态多样化 |
4.1.2 线上平台信息对称化程度高 |
4.1.3 线上平台建设周期短、成本投入低 |
4.2 劣势分析 |
4.2.1 经营模式滞后 |
4.2.2 市场占有率较低 |
4.2.3 特定客群差异化政策缺失 |
4.2.4 研发水平制约发展进程 |
4.3 机会分析 |
4.3.1 互联网金融的使用便捷化 |
4.3.2 互联网金融的运作高效化 |
4.3.3 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普及性 |
4.4 威胁分析 |
4.4.1 基本业务面 |
4.4.2 其他业务面 |
4.4.3 信息安全隐患 |
5 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策略 |
5.1 收益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 |
5.1.1 推出收益型理财产品 |
5.1.2 改善零风险理财意识 |
5.1.3 支持第三方信托 |
5.2 融资类业务的设计创新 |
5.2.1 融资类业务的要素设计转换 |
5.2.2 债类产品的应用创新 |
5.2.3 增值活动的推广 |
5.3 个人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
5.3.1 个人金融业务的渠道迁移 |
5.3.2 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创新 |
5.3.3 个人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2.1 Price-Mueller变量模型 |
2.2 扩展的Mobley中介链模型 |
2.3 Steers-Mowday动因模型 |
2.4 寿险代理人流失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
2.4.1 代理人流失因素影响分析 |
2.4.2 代理人流失模型构建 |
2.4.3 代理人流失因素关系分析 |
3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现状 |
3.1 Y寿险分公司概况 |
3.2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构成 |
3.3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管理现状 |
3.4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状况 |
4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
4.1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影响因素现场访谈 |
4.1.1 一年内新人留存项目 |
4.1.2 代理人访谈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4.3 分析方法 |
4.4 统计结果分析 |
4.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4.2 样本的主成分分析 |
4.4.3 样本的均值分析 |
4.4.4 代理人流失原因分析 |
5 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解决对策 |
5.1 规范增员流程 |
5.2 完善职业规划 |
5.2.1 重视规划面谈 |
5.2.2 完善晋升机制 |
5.3 完善培训体系 |
5.4 提升薪资福利 |
5.4.1 提升薪资水平 |
5.4.2 丰富其他福利 |
5.5 加强文化建设 |
5.6 优化市场环境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代理人流失原因访谈 |
附录B:代理人流失原因调查问卷 |
致谢 |
(6)“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早期儿童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
(二)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
(三)我国亟需开展“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课程框架与建构 |
(一)课程框架的概念 |
(二)课程框架的形式 |
(三)能力本位课程框架的模块化建构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
(一)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理念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的现状 |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分层培训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 |
(一)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概念界定 |
(二)发达国家“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特点 |
(三)我国“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现状 |
四.文献评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一)研究一: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二: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效度 |
(一)描述型效度 |
(二)解释型效度 |
(三)评价型效度 |
(四)反思型效度 |
(五)实践型效度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建构“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一)课程理念与目标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二.课程内容与架构 |
(一)课程内容与架构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三.课程形式与评估 |
(一)课程形式与评估 |
(二)理论依据与论证 |
第五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1.生成教师培训课程内容 |
一.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分析 |
(三)参培教师需求分析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内容及其生成 |
(一)模块一:幼儿行为观察的理念与基本技术 |
(二)模块二:幼儿学习的基本特点 |
(三)模块三:幼儿发展的基本年龄特点 |
(四)模块四:幼儿个体差异的概念及表现 |
第六章 验证“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2.实施并评估教师培训课程 |
一.“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实施 |
(一)研究园所概况 |
(二)培训课程的实施过程 |
二.“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方案 |
(一)评估要素 |
(二)评估方法 |
三.“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评估结果 |
(一)过程性评估 |
(二)结果性评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影响因素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参培教师培训需求访谈提纲 |
附录2 参培教师培训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3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教师活动观察记录表 |
附录5 INTASC新手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标准 |
附录6 工作坊研讨目标与活动流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研究 ——以投服中心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整理与既有研究评述 |
一、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概念发展 |
二、投资者保护的法理发展 |
三、投资者保护的应然性与必然性 |
四、中小投资者权利保护研究 |
五、我国中小投资者保护水平落后 |
六、公权保护的不足与私权利保护的兴起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意识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二、拟解决的问题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研究与概念厘定 |
第一节 中小投资者的范围界定 |
一、投资者与金融消费者之思辨 |
二、中小投资者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投资者私权利的概念与界定 |
一、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界定 |
二、投资者私权利的特性 |
三、投资者私权利保护与证券市场法治理念契合 |
第三节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理逻辑 |
一、中小投资者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中小投资者能力弱势导致利益最易受损 |
三、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制度缺失 |
第四节 公权力保护与对私权利的保护 |
一、行政保护评析 |
二、市场保护评析 |
三、司法保护评析 |
四、对私权利的内生性保护 |
第五节 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制度供给与重构 |
一、制度供给不足 |
二、制度重构 |
第二章 机构引领下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制度构建——兼论投服中心角色定位 |
第一节 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与难点 |
一、中小投资者缺乏私权利行使意识 |
二、中小投资者缺乏私权利行使能力与激励 |
第二节 机构引领下的私权利行使制度构建 |
一、机构引领下的私权行使意识与能力之养成 |
二、通过示范性行权实现事前保护 |
三、通过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事中保护 |
四、通过证券民事诉讼实现事后保护 |
五、通过机构引领破除私权利保护的制度障碍 |
第三节 中证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引领机构的研究 |
一、投服中心的性质与法律定位 |
二、公益性公司的特殊性质研究 |
三、公益性保护机构行为模式研究 |
四、公益性机构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 |
五、公益性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
第四节 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效果验证 |
一、评价指标体系 |
二、保护效果实证检验 |
三、提升保护效果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三章 域外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私权利保护模式与引领机构研究 |
第一节 美国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
一、机构投资者服务公司主导的私权利行使 |
二、律师主导的私权利行使 |
三、非营利组织保护投资者权利 |
第二节 韩国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
一、投资者保护机构PSPD成立背景与简介 |
二、PSPD行权方式方法 |
三、韩国股东积极主义评析 |
四、PSPD活动独立性保障 |
五、PSPD对中国投服中心的启发 |
第三节 台湾地区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
一、两地投保机构的法律定位 |
二、台湾地区投保中心主要功能与运行机制 |
三、台湾地区投保中心制度检视与反思 |
四、对我国投服中心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香港地区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研究 |
一、回复原状令 |
二、证券民事纠纷调解模式 |
三、落实民事赔偿责任优先 |
四、准司法机构维护市场秩序 |
五、对我国投服中心的借鉴 |
第四章 私权利保护的防御性机制——持股行权与公司治理 |
第一节 公司法意义上的股东积极主义 |
一、何为股东积极主义 |
二、我国践行股东积极主义对于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必要 |
第二节 中小投资者法定权利研究 |
一、中小投资者享有的法定私权利 |
二、公司法赋予的股东权利 |
三、证券法赋予的投资者权利 |
第三节 机构引领的行权研究 |
一、行权原则 |
二、行权方式 |
三、行权困难 |
四、投服中心选择性行权 |
五、机构引领行权的建议 |
第四节 推动中国中小投资者积极行权的思考 |
一、中小投资者充分知悉股东权利 |
二、敦促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互动 |
三、为中小投资者行权创造条件 |
四、扩展引领机构行权保护范围 |
第五章 私权利保护的救济性机制——纠纷化解与民事诉讼 |
第一节 证券民事纠纷中的ADR |
一、ADR模式概述 |
二、证券纠纷调解模式 |
三、证券纠纷仲裁模式 |
四、先行赔付制度 |
五、我国现有ADR模式的短板及建议 |
第二节 证券欺诈纠纷民事诉讼 |
一、我国证券民事诉讼现状 |
二、投服中心推动证券民事诉讼实践 |
第三节 证券支持诉讼研究 |
一、从支持诉讼到证券支持诉讼 |
二、证券支持诉讼的实践难题与思考 |
三、现存证券支持诉讼模式借鉴 |
四、构建证券支持诉讼长效机制的建议 |
第四节 证券示范诉讼研究 |
一、示范诉讼机理研究 |
二、示范诉讼对证券民事诉讼的重要性 |
三、证券示范诉讼的域外参考 |
四、证券示范诉讼机制的构建 |
第五节 责任竞合时民事赔偿优先问题 |
一、责任竞合法理研究 |
二、民事责任优先理论 |
三、现行法律规范的制度安排和实践障碍 |
四、落实证券民事赔偿优先的建议 |
结论 机构引领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的总结与建议 |
一、机构引领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模式 |
二、完善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的制度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软新闻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环球网软新闻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偏离的翻译 |
3.1.1 词汇偏离 |
3.1.2 语义偏离 |
3.1.3 句法偏离 |
3.1.4 修辞偏离 |
3.2 平行的翻译 |
3.2.1 词汇平行 |
3.2.2 句法平行 |
第4章 翻译总结 |
4.1 翻译经验总结 |
4.2 翻译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9)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一)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长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 |
(二)关于抗逆力的文献综述 |
四、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依据 |
(二)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脑瘫儿童 |
(二)脑瘫儿童家长 |
第二章 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现状和需求分析 |
一、脑瘫儿童家长面对的逆境及其需求 |
(一)经济层面的需求 |
(二)心理层面的需求 |
(三)家庭关系层面的需求 |
(四)社会归属层面的需求 |
二、脑瘫儿童家长的抗逆力表现及存在问题 |
(一)功能失调性重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二)丧失性重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三)恢复性重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四)抗逆性重构及其存在的问题 |
(五)抗逆力是个不断重构的动态过程 |
三、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的保护因素分析 |
(一)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的个体保护性因素及其重要作用 |
(二)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的外在保护因素及其重要作用 |
第三章 小组介入患儿家长抗逆力提升的方案设计 |
一、“慢天使同行”小组方案设计 |
(一)小组介绍 |
(二)小组的理论依据 |
(三)小组组员招募及组员基本情况 |
(四)小组活动安排 |
(五)小组预计的困难及应变计划 |
(六)小组评估 |
(七)小组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源 |
第四章 “慢天使同行”抗逆力小组介入过程与活动评估 |
一、“慢天使同行”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
(一)小组活动初期 |
(二)小组活动中、后期: |
二、服务效果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效果评估 |
第五章 小组介入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
一、对社工介入的反思 |
(一)对社工介入的经验总结 |
(二)对社工介入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二、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语音偏误研究 |
(二) 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 |
(三) 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句法偏误研究 |
(四) 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语篇偏误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偏误类型汇总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分析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析方法 |
第二节 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表达偏误总况 |
第二章 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
第一节 “了”字误用 |
第二节 近义词误用 |
第三节 离合词偏误 |
一、离合词误带宾语 |
二、补语插入不当 |
第四节 “不、没”的用法 |
第五节 语序偏误 |
一、状语错序 |
二、补语错序 |
三、定语错序 |
四、宾语错序 |
第六节 “是…的”强调句偏误 |
第七节 “是”字判断句偏误 |
一、遗漏“是” |
二、误加“是” |
第三章 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偏误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主观原因 |
一、动机 |
二、焦虑 |
三、自信 |
四、态度 |
五、审慎型与冲动型 |
第二节 客观原因 |
一、母语的负迁移 |
二、过度泛化 |
第四章 对CIEE汉语口语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
一、优化教学策略 |
二、转换教师角色 |
三、注意纠错方式 |
四、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诉求 |
第二节 对CIEE暑期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三节 有效开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
一、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现状 |
二、创新开发对外汉语教学软件“汉邻”的几点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九个月的宝宝达标全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女兵方队——五次大阅兵背后的故事[J]. 艾蔻. 芳草, 2021(04)
- [2]幼儿体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 蔡捷. 山东大学, 2021(11)
- [3]社会工作介入工作压力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B公司为例[D]. 陈成.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4]互联网金融冲击下M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D]. 温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5]Y寿险分公司代理人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 梁保红. 河南大学, 2019(02)
- [6]“幼儿研究与支持”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框架的建构与验证[D]. 徐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私权利保护研究 ——以投服中心为研究视角[D]. 陈冲.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软新闻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环球网软新闻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宁.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脑瘫儿童家长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覃春益.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1)
- [10]CIEE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口语偏误研究[D]. 张警震.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