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徐红星

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徐红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科技

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红星[1](2019)在《等离激元光子学专题·编者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纳米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认知得到极大拓展,纳米科技与现代光学的交叉碰撞产生了新生的学科:纳米光子学.纳米光子学聚焦光在纳米尺度上的产生、传播、调制、转换和探测等,为解决新的能源、信息和材料需求提供了探索方向与应用可能.其中能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等离激元光子学,在当前信息、能源和材料研究都进入纳米甚至单个分子、原子尺度的飞速发展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等离激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徐飞翔,李晓光,张振宇[2](2019)在《量子等离激元光子学在若干方向的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等离激元光子学是围绕表面等离激元的原理和应用的学科,是纳米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等离激元的本质是局域在材料界面纳米尺度内的多电子元激发.这一元激发可以与电磁场强烈耦合,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纳米尺度结构接收,调控和辐射微米尺度光信息,并由此衍生出等离激元光子学的诸多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加工尺度逼近量子极限,等离激元的量子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量子尺度的等离激元承接电子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以其独特的内禀属性,在量子信息、高效光电器件、高灵敏探测等方面表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本综述重点介绍量子等离激元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回顾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与等离激元量子特性相关的一些突破性成果.最后对量子等离激元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高龙[3](2018)在《基于微纳加工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回路和热效应探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和介质的界面处自由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的集体振荡。由于表面等离激元具有突破衍射极限传播和局域场增强等独特性质,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在众多研究领域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关注。微纳结构加工技术的高速发展让高精度、高可控性的纳米器件加工成为可能,使我们可以通过微纳加工方法实现具有高可调控性和高产率的表面等离激元器件。本论文主要研究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微纳加工,介绍了金纳米线及其网络结构、二维周期性金纳米孔结构、双层金光栅结构的微纳加工方法和工艺探索过程。进一步我们对其中两类器件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我们通过电子束曝光结合热蒸发真空镀膜的方法制备了石英衬底上的金纳米线波导及网络结构。通过采用原子层沉积的氧化铝作为金纳米线的固定层和保护层,降低了这种金纳米线作为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传播损耗。我们研究了这种金纳米线波导在不同介质环境下所支持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我们设计制作了Y型金纳米线网络结构,通过改变纳米线的长度及入射光的偏振,在这种结构上实现了表面等离激元的定向传播,从而实现了纳米光路由器的功能。另外,Y型金纳米线网络上激发的两束表面等离激元可以产生受相位调制的干涉,导致出射端强度的变化,这种调制可以用来实现布尔逻辑门功能。我们在这种叁端口的金纳米线网络结构上实现了与门、或门、异或门和非门功能,在四端口的金纳米线网络结构上实现了与非门、或非门和同或门功能。(2)我们制作了集成在热电偶上的二维周期性金纳米孔结构。这种二维周期性纳米孔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以通过纳米孔的周期、孔径周期比和金属膜厚度进行调控。我们对不同结构参数的二维周期性金纳米孔的吸收波长和强度进行了分析。表面等离激元非辐射衰减导致的热效应引起结构的温度提升,可以通过热电偶转换为热电势进行测量。我们对这种热电势在不同波长激发光下的大小和金纳米孔阵列的吸收光谱进行对了对比,两者比较吻合,确认了这种热效应来源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非辐射衰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王依霈[4](2016)在《低维金属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特性及其传感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得益于表面等离激元独特的性质,低维金属纳米材料可以在深亚波长尺度上实现对光的约束与操纵,从而吸引了来自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科研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金属纳米线和纳米颗粒作为典型的一维与零维金属纳米结构,因其独特的光子学特性,在超紧凑全光回路、激光技术、生物化学传感、非线性光学以及量子光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金属纳米线具有体表面积大、倏逝场强、机械强度高、光场束缚能力强与传输损耗相对较低等特点,是组成传导型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基本单元。然而目前对于金属纳米线光子学特性的理论研究仍然不够全面。例如:受衬底支撑的金属纳米线的导波特性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金属纳米线在液体环境中的传感特性也有待更加深入的讨论。金属纳米颗粒能在叁个维度上都实现对光场的深亚波长约束,并伴有显着的局域场增强,是典型的基于局域型表面等离激元的零维结构。然而由于辐射与非辐射损耗,其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线宽通常较宽,寿命通常较短,能实现的局域光场能量增强也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其在生化传感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如何获得更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线宽,是目前表面等离激元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上述背景下,本论文基于金属纳米线和纳米颗粒这两种典型的低维金属纳米结构,对其光子学特性及其传感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传导型与局域型表面等离激元的原理,金属纳米线和纳米颗粒的研究背景以及典型的应用。在第二章中,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低维金属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特性以及传感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1)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金属纳米颗粒的模场分布与远场光谱特性,并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线宽、寿命、Q因子以及传感灵敏度与FOM等进行了讨论。研究的结果为后续金纳米棒的实验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2)系统地研究并得到了置于介质衬底上的金属纳米线的光子学特性,包括传播常数、能量分布、有效模场面积、传播长度以及传输损耗。与悬空的金属纳米线相比,受衬底支撑的金属纳米线可以同时提供更强的光场约束与相对较大的传播长度。此外,我们还分析了金属纳米线-衬底系统中几何尺寸、衬底折射率等因素与其光子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对基于金属纳米线等一维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结构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基于介质衬底加载型表面等离激元波导的光子学器件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3)提出并在理论上演示了一种液体环境中,基于金纳米线的超小尺寸、高灵敏马赫曾德相位型折射率传感,并探讨了不同的液体环境与不同的纳米线直径对灵敏度、分辨率等传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直径为100 nm的金纳米线,其灵敏度可高达5.5π/(μm·RIU),并可以通过减小纳米线直径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灵敏度。该研究结果为发展液体环境中,基于一维传导型表面等离激元的小尺寸、超紧凑、高灵敏传感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第叁章中,介绍了典型的低维金属纳米结构及实验相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介绍了用于研究单个金属纳米颗粒散射特性的暗场显微装置。在第四章中,通过金纳米棒与微纳光纤回音壁腔的强耦合系统,得到了单模、几乎无光谱背景且具有极窄线宽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研究结果表明,当微纳光纤直径小于约6μm时,金纳米棒与回音壁腔开始发生强耦合相互作用,导致其远场散射光谱上明显的模式劈裂与线宽压缩。当微纳光纤的直径为1.46μm时,在金纳米棒的散射光谱上,获得了单模、线宽仅为2 nm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峰,其Q值高达330,且具有约30 dB的消光比。在表面等离激元谐振峰处,相较于单个没有耦合的金纳米棒,与腔强耦合的金纳米棒能够提供约为30倍的散射增强。此外,还通过钯包覆的金纳米棒与微纳光纤的强耦合,将单个钯包覆的金纳米棒的线宽压缩至2.5 nm,实现了较高品质(Q-256)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本章中提出的金纳米棒-微纳光纤回音壁腔强耦合系统,在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超高灵敏度传感器、超低阈值激光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第五章是对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9-15)

张强[5](2016)在《基于量子—光子学类比的表面等离激元天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金属微纳结构与外来光场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因此这种微纳结构也常常被称作为表面等离激元微纳天线(plasmonic nanoantenna,PN)。PN是光学超材料和超表面的基本构成单元,对PN光学特性的研究是设计功能型超材料和超表面的必要前提。与此同时,光子系统与电子系统在很多方面具有类比性。利用PN对光波的灵活操控常常可以模拟一些凝聚态物理系统中的量子现象。反过来,这种量子—光子学类比也会对PN的光学性质产生强烈的影响。PN与传统微波及射频天线在机制机理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为充分考察其特殊性(如极大的近场增强,灵活可调的共振频率等),利用量子-光子学类比来设计和研究PN的特性被证明是可靠和有效的,但目前这一类的研究探索显得非常不足。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讨微纳光子学中几种典型的量子-光学类比对PN的模场性质、散射特性以及相关光致力学效应的调控作用。论文工作以PN中的多模相互作用导致的Fano共振、电磁诱导透明、旋磁矩共振以及光子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为主线展开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探讨了PN中由金属部分产生的不同阶电多极子SPR天线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重点研究了其中由类量子相干效应Fano共振导致的光致力学效应。采用Maxwell张量积分法对支持Fano共振的二聚体型PN中的光力进行了严格的计算。发现Fano共振会导致金属天线臂间的光致成键力发生符号的反转,并通过模场分析阐明了两类反转点的产生机制。进一步对具有多光学暗态Fano共振PN中的光力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由Fano共振导致的光力反转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对PN中与介电狭缝层有关的磁共振腔模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圆盘型金属-介电-金属(metal-dielectric-metal,MDM)贴片型PN中腔模的产生机制,及其宏观光学性质。结合腔模的模场性质和多极子响应,证明腔模中包含磁多极子共振和磁旋偶极子共振。进一步,比较了侧壁开放型和闭合型PN中的腔模性质。发现侧壁金属包层能够破坏甚至消除磁多极子模式,使腔模全部具有涡旋状的磁场分布。最后,给出了预测不同几何尺寸PN中各个腔模共振频率的理论方法。对共振频率不超过600 THz的腔模,理论预测与全波数值计算结果的偏差小于5%。(3)以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研究了PN中天线模和腔模的相干现象。通过调节偶极PN的几何尺寸和负载介电材料,PN中的天线模与腔模能够发生耦合作用。结果表明,角量子数为1的磁偶极腔模与天线模产生正交累加的散射增强效应;角量子数为0的磁旋偶极腔模与天线模发生模式竞争作用,产生具有电磁感应诱导透明(electromagnetic induced transparency,EIT)特征的散射透明现象。采用数值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天线模和腔模的共振频率随PN几何及材料参数的变化关系,提出了独立调节天线模或腔模共振频率的有效方案。(4)沿着量子-光子学类比这一思路,初步研究了PN中与SPP横向自旋有关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主要包括SPP的单向性激发和自旋相关的PN散射方向调控。分析了圆极化电偶极子(circular polarized elelctric dipole,CPED)和满足Kerker条件的K偶极子辐射场特性。理论上指出CPED和K偶极子都能够产生表面波的单向性激发,全波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进一步,以纳米球-纳米线耦合型PN为例,指出了SPP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可用来调节PN的散射方向。量子—光子学类比极大的丰富了PN中的光子学现象,对PN以及由其构成的光学超材料的应用研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设计和调控PN的光学性质提供了更灵活的方案。同时,研究结果对理解相应的量子效应有一定帮助。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基于PN的光学微操控,高灵敏光学传感,散射隐身,结构光的产生和调制,基于自旋概念的光波定向发射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9-01)

谢玉波[6](2016)在《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子学中的偏振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存在于金属——介质界面上的电磁波模式,根据它的传播特性,可以分为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s)和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LSPR)。表面等离激元的最主要特点是对光场的强烈束缚性和亚波长特性,使得它们在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光控制、超分辨成像、光传感、数据存储、超构材料、微纳光子电路、增强荧光一拉曼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受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二维纳米加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能方便地进行地二维亚波长微结构加工。这种加工技术刚好适应了表面等离激元对表面性质敏感的特点,使得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成为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的工作就是在表面等离激元微纳光子学的背景下展开的。我们利用表面等离极化激元的亚波长特性和横波特性,设计了微型光学偏振态测量器,能够对任意宏观光学偏振态进行测量。利用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天线特性,实现了对线偏振光的偏振旋转,这为在纳米尺度控制光的偏振态提供了新方法。由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高束缚性,需要近场方法才能有效的了解它的性质。我们总结了现有的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成像原理,提出了一个新的、简化的近场光学显微镜模型。此外,对多种纳米材料,特别是贵金属纳米材料进行了详细研究。我们还研究了散射近场光学显微镜的衬度原理,分析了单晶银纳米线上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这些工作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1、任意光的偏振态都可以使用四个斯托克斯参数(Stokes Parameters)来描述。这四个参数可以使用线偏振片和四分之一波片——线偏振片组测量得到,后者相当于一个圆偏振片。通常,一个完整的偏振态测量最少需要四次,每次得到一个光强值。但是,由于传统的四分之一波片和线偏振片体积庞大,很难把偏振态测量器小型化。我们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学中的“牛眼”结构,实现了线偏振片和圆偏振片(四分之一波片——线偏振片组)的集成,成功制作了光偏振态分析器。实验表明,这种偏振分析器性能优良、单元问串扰小可以用于制作大面积的偏振分析器阵列,实现实时的偏振态成像。2、光学旋转是一种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光学现象,它起源于介质的圆双折射性,是手性材料都具有的光学性质。一般自然材料的圆双折射性很弱,在很大的体块材料中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光学旋转。虽然在亚波长尺度上有效控制光的偏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利用表面等离激元的强束缚性,我们实现了光学旋转效应。在这儿,我们利用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天线效应,制作了SPPs为馈源的圆偏振光学天线,通过调节两支SPPs馈源之间的相位,在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之间引入了相位延迟。两圆偏振光重新合成的线偏振光,偏振面可以发生任意角度的旋转。3、s-SNOM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近场光学显微镜。不同于以往的基于拉锥光纤探针的扫描近场显微镜,它直接使用一般的原子力探针,靠收集从原子力探针针尖散射的近场光实现对近场的测量。由于原子力的探针针尖的曲率半径可以做到很小,因此这种近场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通常在10nm的数量级。但是,它同时也需要复杂的技术来实现从各种散射信号中提取有效的近场信号,这无疑增加了s-SNOM的复杂度。良好的模型是解释近场图像的关键,目前的主要模型是准静电偶极子模型。这个模型在长波是成功的,但在可见光波段缺乏一般性。我们利用并矢格林函数法,提出了一个新的散射近场模型,为解释实验数据提供了参考。4、单晶银纳米线是一种重要的表面等离激元材料,常被用作高效的SPPs波导和SPPs共振腔。我们利用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详细研究了单晶银纳米线上的SPPs模式,发现了有趣的整SPPs波长周期的干涉图样。一般情况下,SPPs的驻波模式都是半个SPPs波长的。通过模拟,并参照近场模型,我们发现,这种图样来自激发光和弱共振SPPs纳米线腔模式的干涉作用。此外,我们对多种纳米材料进行了近场图像测量,我们发现它们的近场衬度可以分为两大类——光学属性衬度和近场强度衬度。而我们的近场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分类。(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20)

周紫东[7](2014)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在介质和金属界面间传播的具有超强限域能力的电子振荡耦合的电磁波。因其具有亚波长限域能力而在紧凑的光学集成回路领域吸引到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表面等离激元的这种能力为高密度的光学芯片集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高集成的光通信回路中,光子器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元件。由单一介质或半导体材料制成的通常的光子器件通常受制于较大的尺寸,这是因为器件无法超越光学衍射极限。由于具有这些优点,表面等离激元能为紧凑的光子器件的实现提供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近些年来各种形式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器件是纳米光子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围绕表面等离激元在纳米结构中的特性,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发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并设计了一系列的纳米级的光子器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许多梯度折射率材料已经可以被制造。作为高集成光学通信回路如此关键的一个部分,微谐振腔的尺寸和消光比必须同时考虑,因此我们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基于梯度折射率的表面等离激元谐振腔。因为在复杂的纳米结构中,有限元数值模拟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我们采用了二维的有限元模拟来优化设计梯度折射率的表面等离激元谐振腔的结构参数来实现高消光比和小尺寸的光学微谐振腔。理论模拟发现梯度折射率的变化速率能够影响谐振腔的共振频率、品质因子以及模式体积。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任意半径的腔体我们都能通过改变折射率的梯度变化速率来对消光比的值进行优化。总而言之,梯度折射率能在固定的腔体尺寸下提高谐振腔的消光比,这种结构既有很高的消光比又有较小的封装尺寸。因而这个高消光比的梯度折射率表面等离激元谐振腔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高密度光学集成器件,在滤波器,高消光比调制器和光开关中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我们还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具有偏振选择性的光波导器件。通过在纳米线波导两侧放置的周期金颗粒,成功实现了对不同偏振光的选择性通过。这种结构简单且小尺寸的光波导器件在纳米光子器件、纳米集成光路及微纳传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5-10)

黄一凡[8](2014)在《基于纳米等离激元光子学的光伏器件及光催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利用了光子学和电子学在纳米尺度结合在一起的奇特性质,在当今纳米光子学研究领域中分外引人注目。由于贵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在光、热以及高能态电子的传递过程中扮演着纳米源的角色,在光催化以及光伏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论文就是以表面等离激元纳米体系为基础,研究了牵涉到纳米等离激元共振的能量/电荷传递过程,并将结果直接应用到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有机光伏电池及光催化过程研究。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几个部分:1.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核壳结构等离激元纳米体系,通过调节壳层厚度能够精确、长距离的控制给体于受体间距(贵金属纳米颗粒与染料分子)。利用瞬态、稳态荧光光谱,对两者之间能量传递过程进行研究。发现随着金纳米颗粒和染料分子间距的减小,染料分子非辐射跃迁速率增大,辐射跃迁速率减小,荧光猝灭效率和给体-受体间距的关系不再符合传统的FRE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或NSET (nanometal surface energy transfer, NSET)模型,而应以新的函数关系来描述。2.组装了以聚-3己基噻吩(poly(3-hexylthiophene, P3HT)以及富勒烯衍生物([6.6]-phenyl-C6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 PCBM)为活性层的倒置有机光伏电池,并且将包裹有二氧化硅绝缘层的核壳结构纳米颗粒(Au@SiO2)及裸金纳米颗粒(Au NPs)分别杂在电池的活性层中。Au@SiO2核壳结构掺杂的有机光伏电池与裸金纳米颗粒掺杂的电池相比,光电流密度有比较明显的增大,归因于Au@SiO2核壳结构在保持金纳米颗粒LSPR效应的同时,有效的减小了裸金纳米颗粒的金属介导损耗效应。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可能由于Si02绝缘层不利于电荷传输,Au@SiO2核壳结构掺杂的有机光伏电池效率总体上并没有超越裸金纳米颗粒掺杂的电池,表明在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增强有机光伏电池效率时,各种影响因素必须均衡考虑。3.通过一步法合成碳量子点,并将其作为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载体,利用光照的方式在碳量子点的表面沉积上一定数量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由于碳量子点的模板效应以及贵金属纳米颗粒之间存在的等离激元耦合效应,将其应用于光催化反应降解有机物或者光裂解水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5-01)

陈立[9](2013)在《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研究:从经典电磁体系到量子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振荡是光致激发的金属表面自由电子集体振荡的行为。由于其突破传统光学衍射极限并对局域电磁场有极大的增强作用,为高密度集成微纳光学器件、拉曼光谱增强分子信号探测、高灵敏传感等应用领域提供了可能。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能得到广泛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激发、传导以及增强等特性强烈依赖于金属纳米结构的材料属性、大小形貌以及环境介质,这为我们微纳光学器件设计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探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纳米结构体系下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学特性及其潜在应用,包括螺旋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手性、银纳米线传导特性以及针尖增强拉曼散射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知识介绍;二、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及其在传感和手性上的应用。我们从实验和理论上证明了在远场耦合的情况下,合理设计的螺旋形纳米棒线性链依然能够得到较强的手性特征,我们还研究发现了大尺寸单纳米米核壳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峰对介质壳层的指数性依赖;叁、我们研究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针尖增强拉曼散射系统中的电磁场增强特性,并首次发现了针尖增强光谱中的非线性效应;四、我们分析了银纳米线上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及其传导,分别分析了包括银纳米线在均匀介质中、带有衬底以及带有壳层的情况;五,表面等离激元体系中的量子效应,研究了金属颗粒二聚体在极小间隙时候的量子隧穿效应下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9-25)

[10](2013)在《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共同举办的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论坛国际会议于2012年4月8~12日在成都四川大学成功召开。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田中群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3年03期)

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等离激元光子学是围绕表面等离激元的原理和应用的学科,是纳米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等离激元的本质是局域在材料界面纳米尺度内的多电子元激发.这一元激发可以与电磁场强烈耦合,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纳米尺度结构接收,调控和辐射微米尺度光信息,并由此衍生出等离激元光子学的诸多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加工尺度逼近量子极限,等离激元的量子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量子尺度的等离激元承接电子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以其独特的内禀属性,在量子信息、高效光电器件、高灵敏探测等方面表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本综述重点介绍量子等离激元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回顾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与等离激元量子特性相关的一些突破性成果.最后对量子等离激元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参考文献

[1].徐红星.等离激元光子学专题·编者按[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9

[2].徐飞翔,李晓光,张振宇.量子等离激元光子学在若干方向的最新进展[J].物理学报.2019

[3].高龙.基于微纳加工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回路和热效应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8

[4].王依霈.低维金属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特性及其传感应用[D].浙江大学.2016

[5].张强.基于量子—光子学类比的表面等离激元天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6].谢玉波.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子学中的偏振态研究[D].南京大学.2016

[7].周紫东.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器件研究[D].湖南大学.2014

[8].黄一凡.基于纳米等离激元光子学的光伏器件及光催化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4

[9].陈立.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研究:从经典电磁体系到量子体系[D].湖南大学.2013

[10]..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研究[J].国际学术动态.2013

标签:;  ;  ;  

等离激元光子学论文-徐红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