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育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麦,小穗,护颖,GLM1,(GLUME,1)
发育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尚毅,赵鹏涛,翟周平,罗红炼[1](2019)在《大麦护颖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麦和高粱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外形和结构,其花序由称为小穗的特化单位构成。禾本科植物的小穗由小穗轴、2个护颖,及1到数个小花组成。大麦和小麦是近源作物,有着相似的穗状花序,穗上没有分枝,小穗以对生方式着生在主轴的两侧。小麦小穗的基部有2个较大的护颖,在护颖中包含8-10朵小花,一般结实2-4粒。但大麦小穗的护颖己退化成芒状,每个小穗仅有1朵小花,结实0-1粒。大麦突变体glm1是从~(60)Co-γ射线诱变的大麦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的一个长护颖突变体,该突变体的两个护颖恢复生长,其形态同外稃,顶端生长着很长的芒。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在大麦幼穗芒原基分化期,野生型大麦的小穗外稃上的芒开始生长,而护颖上的芒没有生长,护颖的形态明显小于外稃;但突变体glm1的幼穗的小穗护颖上的芒已开始生长,护颖的形态大小于外稃相同。遗传研究显示该长护颖性状受单基因控制,命名为glm1。对glm1基因定位发现,glm1基因位于2H染色体标记HRW432和HRW865之间,这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为0.305 cM。(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陈子兴[2](2019)在《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机理及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小板是血液中行使凝血和止血功能的重要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还有日益增多的各种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缺陷本身可导致某些疾病,而某些疾病中出现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缺陷,也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自1906年首次确认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后,血小板的各种病理改变就必然与巨核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密切相关。本文拟对造血系统中巨核细胞系列的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释放的过程及其调控机理,以及在多种疾病中针对巨核细胞、血小板的靶向干预策略做一简明扼要的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广宁,齐信,黄长生,王芳婷[3](2019)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面上调查、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发育特征、失稳模式及致灾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钦州残余海槽与大瑶山凸起交汇处,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复合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地层岩性以寒武系、震旦系碎屑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特殊的地质背景决定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区内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38处,以滑坡、崩塌(危岩)、不稳定斜坡为主,泥石流仅2处,以小型为主;空间上,75%以上灾害点分布在高程50~150 m之间,65%以上分布在坡度35°~55°斜坡,且80%以上发育在顺向、逆向结构和花岗岩类斜坡中;地层岩性上,95%以上发育在寒武系、震旦系碎屑岩和花岗岩中;时间上,地质灾害多集中发生在汛期降雨密集的5~8月份。碎屑岩区地质灾害主要失稳模式为沿基-覆界面滑移型、顺层滑移型、压溃-剪切滑移型、风化-坠落型和拉裂倾倒型5种类型;花岗岩区地质灾害主要失稳模式为拉裂-倾倒型、风化-坠落型、拉裂-溜滑型和沿基-覆界面滑移型4种类型。地质灾害影响和诱发因素主要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实验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可以为区内防灾减灾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2019年03期)
章浩天,黄涛胜,王致远,刘高[4](2019)在《兰州地区黄土边坡苔藓发育规律及护坡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州市榆中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究苔藓的野外分布特征和室内对苔藓土、苔藓层下原状土的物理性质的探究,分析了苔藓对边坡的护坡作用。结果表明苔藓发育与边坡倾向的关系从优到劣依次为正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与结皮层下的原状土层相比,物理力学性质整体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由此可知,苔藓结皮的存在提高了黄土斜坡坡面土层的强度,降低了水的入渗速率,控制着坡面土层含水率,对边坡稳定具有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赵雪洁[5](2019)在《储层低渗透的成因及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岩性油气中的低渗透储层的研究,总结出沉积作用是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形成条件,对后期的低渗透储层的特性也是具有决定性的,除此之外,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低渗透储层的形成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形成优质储层主要受层面和酸溶液的腐蚀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从一般条件下来讲,优质储层在有机酸的作用下会出现很多的孔隙,酸溶液会通过孔隙溶解其中的颗粒物,从而形成优质储层。文章主要阐述了低渗透储层的成因及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5期)
杨高峰[6](2019)在《大埋深煤岩层风氧化带发育机理及其对开采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消除或减弱风氧化带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以山西西山煤田西曲煤矿、河东煤田晋邦德煤矿和晟聚煤矿、霍西煤田光道煤矿为例,研究了大埋深太原组煤岩层中陷落柱、煤层顶板基岩及断层附近风氧化带的地质特征,从地质构造、水循环、水化学、煤岩层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大埋深风氧化带发育机理,并调查了深部风氧化带对矿井开采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08期)
陶永新,宋寒冰,邵颜平,段静怡,朱坚[7](2019)在《蓝光调控金针菇子实体发育及赖氨酸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照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影响几乎所有生物的生长发育。其中,蓝光对大型真菌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然而其具体的调控机理研究尚浅。本研究以大型担子菌中工厂化程度最高的食用菌金针菇为模型,探索蓝光调控其形态建成及赖氨酸代谢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首先探索不同蓝光照射条件对金针菇重要商品性状的影响,绘制出不同蓝光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及光周期下金针菇菌菌丝、原基形成、菌柄伸长、赖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曲线。选用所筛选蓝光照射最优条件处理金针菇,发现可促进原基形成和赖氨酸含量升高。对蓝光受体WC1/2进行基因鉴定和表达分析,表明WC1/2响应蓝光处理并参与调控金针菇原基形成及赖氨酸生物合成。同时利用基因沉默和过表达技术,从功能上验证了光受体WC1/2介导蓝光对金针菇原基和菌柄伸长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对转化子进行RNA-seq分析,筛选到WC1/2下游调控多种信号转导及疏水蛋白等结构蛋白,揭示了蓝光对原基形成、子实体形成建成的调控机理。另外,通过测定WC1/2转化子,发现光受体WC1/2还参与介导蓝光对赖氨酸合成的调控。RNA-seq结果与质谱鉴定结果,均显示光受体WC1/2通过调控多胺代谢从而介导对赖氨酸合成的调控。本研究系统地展示了蓝光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形态发育、赖氨酸代谢的影响,并对蓝光受体WC1/2的调控功能进行了分子验证,综合组学分析结果揭示了WC1/2可通过多种信号转导、多胺代谢等方式介导蓝光对金针菇形态及代谢的调控作用,理论上丰富光调控的调控机理提供新论据,应用上为进一步提高金针菇产量品质、提升其营养保健价值提供新思路和指导。(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陆泌锋,李安润,郝浩,李万才[8](2019)在《岸坡倾倒变形体差异化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野外现场调查,某水电站上、中坝址区左右岸的倾倒变形现象存在巨大的差异,即右岸岸坡的倾倒变形无论是规模还是变形深度都比左岸大。针对两岸坡体倾倒变形差异化发育的问题,利用地质资料建立2个离散元模型,以分析倾倒变形的产生原因,并探究右岸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和蚀变岩体对倾倒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左岸,右岸坡体中有利的原生结构面是岸坡产生大规模浅层块状倾倒变形的控制性因素;不同高程的韧性剪切带和蚀变带构成软弱基座,使岸坡产生压缩—倾倒—拉裂变形,进一步增大了左右岸坡倾倒变形之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7期)
李安润,邓辉,余天彬,文静[9](2019)在《汶川极震区锄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启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过后大量的老泥石流被激活,随着潜伏期的过去,雨季来临,松散物源开始重新活跃。通过对锄头沟泥石流的实地调查及现场测量发现,该沟流域面积较大,支沟发育,支沟及主沟后缘比降大,主沟中下段宽缓,泥石流物源主要为崩塌物源,分布于流域中上部和支沟内,泥石流由中上部和支沟启动,汇聚于主沟内,并沿沟道下段堆积,并通过室内试验等手段,还原了泥石流发生时的激发雨量及物源分布特征。震后极震区泥石流的具有物源类型丰富、易发程度高、激发雨量偏小和支沟群发等特点,该沟泥石流还出现了堵溃型泥石流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云[10](2019)在《西部矿区短壁块段式采煤覆岩导水裂隙发育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矿区多数地处沙漠和沙漠边缘,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所处环境具有水资源匮乏,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特征,水资源具有“滴水滴油”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维持当地工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的关键因素。而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上覆岩层的剧烈运动和大范围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并形成导水通道,进一步诱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植被逐渐稀疏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对中国西部脆弱生态矿区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短壁块段式采煤技术作为一种我国自主研发的绿色开采技术,可以有效地兼顾煤炭安全开采和水资源保护。本文在简要阐述短壁块段式采煤技术原理和特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实验室测试、物理相似模拟、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理论力学分析以及现场工程实践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短壁块段式采煤覆岩导水裂隙的扩展机理以及发育规律,并基于此创新性地构建了短壁块段式保水采煤体系,旨在控制导水裂隙的发育,为实现生态脆弱矿区水资源保护开采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环境友好型开采方法。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短壁块段式采煤工作面布置特点和覆岩破坏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了短壁块段式采场覆岩导水裂隙扩展的弹性地基迭合梁力学模型,推导出了短壁块段式采场任一岩层的挠度方程和弯矩方程,给出判定岩层产生导水裂隙的思路和方法,揭示了短壁块段式采煤覆岩导水裂隙的发育及控制机理。(2)在分析不同主控因素与短壁块段式采煤覆岩导水裂隙高度之间函数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短壁块段式采煤覆岩移动时空演化特征及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短壁块段式采场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体系,为导水裂隙发育的准确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3)针对不同的采矿地质条件,提出将隔水层分为低位破坏区隔水层,高位安全区隔水层以及中位减弱区隔水层3种类型,并结合短壁块段式采场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以及预测方法,构建了短壁块段式保水采煤体系及评价机制,实现了保护水资源和提高资源采出率的双重目标。(4)基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短壁块段式保水采煤的工程设计方法与流程,优化设计了工作面的关键参数及生产系统,建立了短壁块段采场导水裂隙发育及围岩稳定监测反馈体系,为成功解决水资源流失难题、实现保水采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19)
发育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小板是血液中行使凝血和止血功能的重要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还有日益增多的各种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缺陷本身可导致某些疾病,而某些疾病中出现的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缺陷,也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自1906年首次确认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后,血小板的各种病理改变就必然与巨核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密切相关。本文拟对造血系统中巨核细胞系列的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释放的过程及其调控机理,以及在多种疾病中针对巨核细胞、血小板的靶向干预策略做一简明扼要的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育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尚毅,赵鹏涛,翟周平,罗红炼.大麦护颖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陈子兴.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机理及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临床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
[3].刘广宁,齐信,黄长生,王芳婷.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9
[4].章浩天,黄涛胜,王致远,刘高.兰州地区黄土边坡苔藓发育规律及护坡机理[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5].赵雪洁.储层低渗透的成因及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J].化工管理.2019
[6].杨高峰.大埋深煤岩层风氧化带发育机理及其对开采影响的分析[J].能源与环保.2019
[7].陶永新,宋寒冰,邵颜平,段静怡,朱坚.蓝光调控金针菇子实体发育及赖氨酸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8].陆泌锋,李安润,郝浩,李万才.岸坡倾倒变形体差异化发育机理研究[J].人民珠江.2019
[9].李安润,邓辉,余天彬,文静.汶川极震区锄头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启动机理[J].四川地质学报.2019
[10].张云.西部矿区短壁块段式采煤覆岩导水裂隙发育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