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李立钧,张键,张峰,吴子征,曹银祥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李立钧,张键,张峰,吴子征,曹银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围神经,电位测定法,微电极,动作电位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钧,张键,张峰,吴子征,曹银祥[1](2005)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成年家猫在不同刺激状态下腓浅神经内动作电位的差异,探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完成。①用直径25μm×25μm的聚四氟乙烯绝缘铂铱合金丝(95%铂+10%铱)制作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植入成年健康家猫(n=6)左侧踝上腓浅神经内。②将铂铱合金电极与SMUP-E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相连,记录的电信号经放大、过滤、采集后(放大倍数×80000,时间常数0.01s,高频滤波10kHz),输入奔腾733计算机进行信号的存储分析。③用毛刷(刷板0.3cm×1.0cm)及自制机械震荡刺激器的钝头金属探针分别对左侧足背皮肤进行搔刮、压力(800~1200g)刺激,3Hz。④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依次记录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诱发电位;用MFLab3.01软件包对动作电位的面积、频率、峰值变异系数及功能谱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6只家猫左侧踝上腓浅神经的感觉诱发电位测定结果均纳入分析。①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分析:家猫足背皮肤安静状态下间断无规律地发放神经冲动,脉冲0~2个/s;搔刮刺激时,脉冲16~24个/s,发放较规律,波幅波动不大;压力性刺激时,神经冲动呈爆发性释放,迭加成串,脉冲80~104个/s,波形波幅差异较大。②不同刺激状态感觉神经动作电位面积、频率及峰值变异系数分析:搔刮和压力刺激时均高于平静时,压力刺激时高于搔刮刺激时,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0.01)。③平静、搔刮和压力刺激时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功能谱分析:压力刺激时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增加。结论:对皮肤内触、压觉感受器施以触压刺激,随着触压力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增高,发放动作电位的纤维数目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制的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敏感地记录到不同刺激形式时感觉信号发放的变化,为采集分析感觉信息用于电子假肢的反馈控制,提供良好界面。(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5年25期)

李立钧[2](2005)在《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选择性刺激和闭合反馈控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 神经假体需要开发周围神经与外周设备之间良好的信息交换界面。纵行神经束内电极(Longitudinally implanted intrafascicular electrode;LIFE)具有良好的几何形状,便于植入,电极与神经轴突直接接触,具有良好的刺激和记录功能。但单一的LIFE只能对邻近的轴突进行刺激和记录,记录到的信息不能反映整体状况。而多自由度电子假手只有通过多个“各司其职”的信息源的协同控制才有可能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功能性电刺激也只有对参与运动的不同肌肉进行选择性的等级刺激,才有望恢复自然的人体运动模式。因此,学者们开始尝试在神经干内植入更多的电极(电极组),希望通过多点记录,获取更加完整的感觉、运动信息,但目前进展甚微,更未见到有关电极组长期留置的报道。 神经假体目前另一个重大的缺陷是缺乏感觉反馈,属开环控制模式,动作精确性差,失误率高,是许多患者拒绝使用该类设备的根本原因。而感觉信息以一定的编码形式蕴藏在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发放模式之中,因此破译感觉神经信息的编码,实现神经假体的闭合反馈调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第一部分 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植入对神经的刺激和记录的观察 目的 1、探讨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按照神经束定位植入的可行性。2、观察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植入的选择性刺激作用。3、利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采集感觉神经信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量化分析,探索描述感觉信号发放规律的量化参数。 方法 通过对家猫腓总神经的显微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明确各神经束在腓总神经干内的定位,以指导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的植入。用直径25μm聚四氟乙烯绝缘的铂铱合金丝(95%Pt5%Ir)制作的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按照神经束定位的方式,植入家猫腓总神经的胫前肌支、趾长伸肌肌支、腓骨肌肌支以及腓浅神经感觉神经束中。对电极植入前后腓总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进行了比较,以评价多电极植入对神经传导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刺激不同神经束时对应肌肉肌张力的变化,绘(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04-17)

郑修军,张键,陈中伟,陈统一,胡天培[3](2003)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与周围神经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长期植入家兔坐骨神经神经束中的生物相容性 ,并探讨应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记录的周围神经束的信号对电子假手控制的可能性。方法 将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长期植入 12只新西兰大白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 ,分别作为记录和刺激电极 ,通过经颅刺激系统 ,在术后不同时间记录运动诱发电位 (MEP)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SEP) ,观察电极长期植入神经束内所记录到的信号的变化 ;术后 6个月信号记录结束后 ,取电极植入处的神经束进行组织学检查 ,了解电极对神经束的影响。然后 ,将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植入一名前臂残肢志愿受试者残肢的叁条主要神经的神经束中 ,记录志愿受试者在意识控制中完成不同手的动作时的信号 ,并将其应用于电子假肢的实时控制。结果 不同时间记录的MEP和CSEP潜伏期间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 (方差分析 ,均P <0 .0 0 1)。经组间比较 ,MEP和CSEP的潜伏期在术后 1个月内无明显变化 ,以后明显延长 ,但 3个月以后趋于稳定 ;不同时间记录的MEP峰间波幅间的差异有显着意义 (方差分析 ,P <0 0 0 1)。经组间比较 ,在术后 1个月内变化不明显 ,以后明显降低 ,3个月后又趋于平稳。不同时间记录的CSEP峰间波幅虽然随时间延长有下降的趋势 ,但其间的差异无显着意义 (方差分析 ,P >0 0(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3年24期)

郑修军[4](2003)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记录的信号在电子假手控制中应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假肢是人缺损肢体的替代物,用以弥补缺损肢体的形状和功能。肌电控制假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电子假肢,它虽然可以恢复肢体的外形和部分功能,但其准确率令人难以满意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电子假手的动作准确率达到95%以上才具有实用性,但目前肌电假手完成动作的准确率在45~90%之间,一般为70%左右。肌电控制假手准确性差的主要原因是肌电信息本身的缺陷,因此要提高电子假手控制的准确性,尤其是要提高多功能多自由度电子假手动作的准确性,就必须开发新的假肢控制信息源。本试验的目的在于应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记录周围神经束的电信号,探讨新的假肢控制信息源控制电子假手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直径60μm聚四氯乙烯绝缘的铂铱合金丝(95%Pt5%Ir)自行制作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将其植入家兔坐骨神经束中,并同时插入Bionic公司生产的针状神经束内电极作为对照,通过测定神经动作电位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检测其记录和刺激特性;然后将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长期植入(6个月)家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应用Dantec经颅电刺激系统,分别在术后即刻、0.5、1、2、3、4、6个月时记录运动诱发电位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电极长期植入神经束内记录信号的变化;术后6个月信号记录结束后,取电极植入处的神经束进行病理检查,了解电极对神经束的影响。在证实自制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与周围神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后,将电极植入一名残肢志愿受试者残肢的叁条主要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束中,记录志愿受试者在意识中完成不同手的动作时的信号,并将其应用于电子假肢的实时控制。结果:当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时,测定的下行性和上行性神经动作电位的峰间波幅的平均值分别为550.0±92.0μV和470.5±122.1μV,而针状神经束内电极记录的峰间波幅的平均值为496.5±93.8μV和425.0±76.7μV。两者间的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t值分别为-0.411和1.059,p均>0.05)。当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作为刺激电极并与神经外钩状电极比较时,发现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具有选择性刺激的特性。将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长期植入家兔坐骨神经束时,发现12只家兔中有3只家兔的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分别在术后2、3、6个月时因断裂而丧失记录功能。当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时,两条纵行神经<WP=7>束内电极在同一时间记录的MEPs的潜伏期和峰间波幅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均>0.05)。但随时间延长,同一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不同时间记录的MEPs的潜伏期和峰间波幅间的差别均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均<0.001)。经组间比较,MEPs的潜伏期在术后一个月内无明显变化,以后明显延长,但3个月以后趋于稳定;MEPs的峰间波幅在术后一个月内变化不明显,以后明显降低,3个月后又趋于平稳。当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作为刺激电极时,通过分别刺激两条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同一时间经颅顶部皮下的针状电极记录的CSEPs的潜伏期和峰间波幅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均>0.05)。但随时间延长,通过刺激同一纵行神经束内电极,经颅顶部皮下针状电极在不同时间记录的CSEPs的潜伏期间的差别均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均<0.001)。经组间比较,CSEPs的潜伏期的变化趋势与MEPs的潜伏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刺激同一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不同时间记录的CSEPs的峰间波幅虽然随时间延长有下降的趋势,但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术后6个月时,取电极植入处的神经束进行病理检查,光镜下可见电极周围有一层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将电极包裹,纤维细胞外围有一层神经纤维稀疏区,其间有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部分神经纤维变细,但未发现电极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下可见电极周围的纤维细胞增生,粗髓纤维水肿、脱髓鞘改变,并可见吞噬有髓鞘碎片的巨噬细胞。无论光镜还是透射电镜观察,电极周围均未发现有神经瘤的形成。在人体实验中,残肢志愿受试者在意识中完成不同动作时,不同神经束内的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记录的信号有一定的差异,在对7个自由度电子假肢进行实时控制时,发现有些记录到的信号可以驱动假肢。结论:动物实验证明自制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具有良好的记录和刺激特性,与周围神经束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长期植入周围神经中,稳定地记录到信号。电极对周围神经产生的损害较小,并且无炎症反应和神经瘤的形成。临床试验证实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可以记录到人体生理活动时周围神经束内有规律的电信号,可望用于电子假手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3-04-15)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 神经假体需要开发周围神经与外周设备之间良好的信息交换界面。纵行神经束内电极(Longitudinally implanted intrafascicular electrode;LIFE)具有良好的几何形状,便于植入,电极与神经轴突直接接触,具有良好的刺激和记录功能。但单一的LIFE只能对邻近的轴突进行刺激和记录,记录到的信息不能反映整体状况。而多自由度电子假手只有通过多个“各司其职”的信息源的协同控制才有可能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功能性电刺激也只有对参与运动的不同肌肉进行选择性的等级刺激,才有望恢复自然的人体运动模式。因此,学者们开始尝试在神经干内植入更多的电极(电极组),希望通过多点记录,获取更加完整的感觉、运动信息,但目前进展甚微,更未见到有关电极组长期留置的报道。 神经假体目前另一个重大的缺陷是缺乏感觉反馈,属开环控制模式,动作精确性差,失误率高,是许多患者拒绝使用该类设备的根本原因。而感觉信息以一定的编码形式蕴藏在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和发放模式之中,因此破译感觉神经信息的编码,实现神经假体的闭合反馈调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第一部分 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植入对神经的刺激和记录的观察 目的 1、探讨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按照神经束定位植入的可行性。2、观察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植入的选择性刺激作用。3、利用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采集感觉神经信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量化分析,探索描述感觉信号发放规律的量化参数。 方法 通过对家猫腓总神经的显微解剖和组织学观察,明确各神经束在腓总神经干内的定位,以指导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的植入。用直径25μm聚四氟乙烯绝缘的铂铱合金丝(95%Pt5%Ir)制作的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按照神经束定位的方式,植入家猫腓总神经的胫前肌支、趾长伸肌肌支、腓骨肌肌支以及腓浅神经感觉神经束中。对电极植入前后腓总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进行了比较,以评价多电极植入对神经传导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刺激不同神经束时对应肌肉肌张力的变化,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李立钧,张键,张峰,吴子征,曹银祥.纵行神经束内电极在周围神经感觉信号采集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

[2].李立钧.多纵行神经束内电极选择性刺激和闭合反馈控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5

[3].郑修军,张键,陈中伟,陈统一,胡天培.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与周围神经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

[4].郑修军.纵行神经束内电极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记录的信号在电子假手控制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3

标签:;  ;  ;  ;  

纵行神经束内电极论文-李立钧,张键,张峰,吴子征,曹银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