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栽效应论文-陆茜

连栽效应论文-陆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连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栽,杨树,土壤微生物,生物测定

连栽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陆茜[1](2016)在《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之一,在长期连作经营模式中,出现了林分蓄积生长量逐代下降、病虫害严重、造林成活率下降等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和地力衰退。随着林木根际化学作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根系分泌物化感效应的逐步揭示,林木根际的自毒作用逐渐成为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以徐州丰县大沙河林场内杨树为对象,从自毒作用角度探索人工杨树林在多代连栽过程中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连栽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扦插杨树水培的影响。研究表明: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假定每个细菌含有1个16S rRNA基因拷贝、每个真菌含有1个ITS rRNA基因拷贝),在Ⅰ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中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5×106~5.59×106之间,平均值为4.18×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3.33×103~9.73×103之间,平均值为6.79×103;在Ⅱ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3.37×106~7.53×106之间,平均值为6.09×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5.36×103~1.72×104之间,平均值为1.14×104;在Ⅲ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2×107~4.57×107之间,平均值为3.52×107,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6.14×103~1.82×104之间,平均值为1.19×104。这说明,随着杨树林连栽代际的增大,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的种群数量都显着增长,但两者的增长趋势不同步。根际细菌和真菌分别在Ⅲ代林阶段和Ⅰ代林阶段增长最显着。微生物数量增长的原因可能与连作后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大量吸收集聚在根际的自毒物质和硝态氮有关。2.采用DGGE图谱分析方法、DNA提取和PCR-DGGE分析方法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在细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种群相似度约为91%,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种群相似度约为46%,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相似度为52%;在真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真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86%,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52%,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相似度约为40%。这说明,在连作种植的条件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与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根际真菌和细菌的种群结构均在Ⅱ代林阶段改变最显着,其原因可能与根际分泌物以及自毒物质选择性的刺激或抑制土壤细菌和真菌有关。3.采用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随代际增大而变化最大的Ⅱ代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裸地土壤进行细菌群落种类的对比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门级别上,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Ⅱ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两者的细菌组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Ⅱ代林根际土壤的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比对照裸土分别提高了10.92%、7.38%、5.46%,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则下降了18.38%。4.采用HPLC检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草醛、阿魏酸、异香草醛、苯甲酸、肉桂酸、香豆素8种存在于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酚酸。8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中存在累积规律,随着代数的增加,并非完全成线性增长,而是累积速率呈现下降趋势。8种酚酸对土壤酶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对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过氧化氢酶随着浓度增加活性增强,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酚酸浓度的影响并不深刻。酚酸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真菌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对细菌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5.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非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不显着。与纯水对照组84.5%的萌发率相比,无论是Ⅰ代林、Ⅱ代林还是Ⅲ代林,根际土壤组的莴苣种子萌发率均显着减少,萌发率最高不超过60%,尤其是Ⅲ代林的萌发率仅为48.7%,达到极显着抑制的水平(P<0.01)。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增大。其中Ⅱ代林和Ⅲ代林在0.1g/m L的低浓度时能够促进萌发率增长(萌发率高于对照)。而叁个林代的抑制趋势略有不同:其中Ⅰ代林随着浓度增大,抑制率增大的幅度最小,Ⅱ代林接近线性趋势,Ⅲ代林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抑制萌发率的幅度最大。0.2g/m L-0.5g/m L的浓度范围内,叁个林代的抑制萌发率最接近。6.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水培扦插杨树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显着影响。随着代际增大,杨树的胚芽生长长度和根伸长长度均呈降低趋势,其中Ⅰ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没有显着差异;而Ⅱ代林和Ⅲ代林的差异性不受营养条件影响,Ⅲ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的胚芽生长和根伸长都均比Ⅱ代林显着降低。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胚芽生长长度、根伸长长度都随土壤浸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抑制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在最低浓度0.1g?m L-1时抑制率为负,即与对照相比,土壤浸提液对胚芽生长、根伸长长度都有促进作用。土壤溶液浓度为0.5g·m L-1时胚芽生长长度为4.88cm,与溶液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着差异,与0.8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5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14.7%,与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0.8g·m L-1浓度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为0.8g·m L-1时根伸长长度为4.12cm,与溶液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着差异,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8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39.2%,与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着性差异。7.人工杨树林连栽30至40年即会产生自毒作用,引起连栽障碍,建议人工杨树林连栽30年后改变种植方式,实施间作或轮作等方式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减少连作障碍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唐万鹏[2](2009)在《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汉平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长期以来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栽植密度不合理,定向培育目标不明确,杨树生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加之大面积纯林化经营和长期连栽,导致林木生长减缓、林分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病虫害频发等生态经济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经营现状、问题及需求,为充分发挥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栽培潜力,实现地力维持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及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高密度(>1000株.hm~(-2))、中密度(1000~500株.hm~(-2))、低密度(<500株.hm~(-2))叁种密度状况下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主伐年龄、培育年限以及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并首次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化学养分、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林木与各组份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组份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各类密度林分中的变动幅度大小排序为“树叶(7.48%)>树皮(3.53%)>树干(2.51%)>树根(0.97%)>树枝(0.55%)”。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分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在林分各组份中,树干的净生产量最大,高、中、低3组密度林分分别为5.78~15.73t.hm~(-2).a~(-1)、5.03~5.69 t.hm~(-2).a~(-1)和2.58~3.74 t.hm~(-2).a~(-1)。2.对于同龄林分,最适经营密度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立地条件好,初植株行距宜大,保留株数少;立地条件差,初植株行距宜小,保留株数多,结合江汉平原立地条件,大部分地区杨树人工林的造林株行距以大于3.0m×5.0m为宜。3.不同密度类型杨树人工林的主伐年龄与数量成熟龄表现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而逐渐变大的总趋势,而主伐年龄时的最大年均净收益则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高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5~7年,以培育纸浆材、刨花板等工业用材为主;中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8~10年,以培育木芯板、家具等工业用材为主;低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11~12年,以培育胶合板等工业用材为主。4.各种立地密度组合类型下,高密度林分均不适合培育大径材,Ⅰ类和Ⅱ类立地栽培中密度和低密度林分较好,培育大、中、小径材均较理想;Ⅲ类立地各种密度类型培育不同用途林分总体差别不大。小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5~7a,中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7~10a,大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10~13a以上。5.连栽导致林地土壤变紧实,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变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差。灰色评价表明第二代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关联度值比第一代降低14.80%,土壤物理状况呈恶化趋势。连栽导致N、P、K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且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微量元素下降3.52%~53.37%,且对Zn影响最大,其次为Cu、Fe和Mn;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50.00%,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6.连栽条件下,前4年连栽对杨树生长影响并不明显,但从第5年到第9林,第二代林较第一代林胸径减少0.70%~12.05%%,树高减少7.28%~20.41%,材积减少17.78%~27.83%,单株生物量减少7.26%~32.4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连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代人工林生产力高于第二代人工林。(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朱宇林[3](2002)在《连栽尾叶桉人工林生产力与地力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从尾叶桉人工林林木生长、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林木养分积累与分配、林下植被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合地研究了7~43个月(0.6~3.6年)尾叶桉林分的连栽效应,探讨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和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尾叶桉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表现了早期强速生的特性。随连栽代数的增加,尾叶桉树高、胸径、蓄积的总生长量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趋势,但其连年生长量已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2)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呈3代(37.38kg/株;61.91t/hm)>1代(28.37kg/株;48.38t/hm)>2代(24.51 kS/株;43.80 t/hm),连栽导致生物量下降的规律尚不明显。不同代数尾叶桉器官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干材(62.03~63.74%)>干皮(8.92~9.30%)>根蔸(8.83~9.23%)>粗根(4.26~6.86%)>光枝(4.22~5.17%)叶(2.74~3.49%)>枯枝(2.72~2.84%)>叶枝(1.93~2.22%)>吸收根(1.16~1.26%)>细根(0.88-0.90%),地上与地下部分的比例为84.48%~84.75%和15.25%~15.52%;器官生物量分配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但连栽影响了林木树冠及枝叶比结构,从而导致林木的生长差异。3)不同代数林分乔木层生产力为3代(17.77 t/hm.a)>1代(13.82t/hm.a)>2代(12.45t/hm.a),连栽对尾叶桉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尚不明显。4)林下植被及枯落物现存量均表现出随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减少,即林下植被生物量,2代和3代分别比1代下降131,65%和195.16%,3代又比2代下降21.52%;枯落物现存量,2代和3代分别比1代下降12.89%和95.95%,3代又比2代下降75.48%,桉树连栽对林下植被及枯落物现存量存在显着影响。5)尾叶桉各营养元素在器官中的平均含量大小排序为N>K>Ca>P>Mg>Mn>Fe>Zn>Cu。不同栽植代数尾叶桉林分乔木层9种元素的总积累量为215.95~279.35kg/hm,其中3代(279.35kg/hm)>1 广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代(231.77kg/M)>2代Q15.95 kglV人元素总积累量与连栽代戮的规律性不 明显;尾叶按林分的养分利用率较高,1代、2代和3代林乎均主产1北于物质所 需g种养分元素分别为屯M8叱/t、旱.027卜g/亡和尽.5毛入g八。6)不同连栽代数 尾叶按林分生物库中养分的积累量呈 1代林(416.76 kg/hJ)xs代oas.;s 叱砌旷)>2代u1.04 k旷hfn)的趋势,3代林和2代林分别比1代林减少了 IS.72X和 22.97儿 说明连栽会降低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库营养元素的积累。7) 由于机耕整地,使林地上颂容重变小,各种孔隙度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土 壤孔隙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但随音连栽代数的增加,尾叮按林地oedocm土层 容重呈现增大的趋势,而上壤孔隙备指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说明连 栽又会加剧林地土壤孔隙结构的恶化。8)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按树林地上 坯随连栽代数增加和上层的加深,上壤多数养分日趋减少,土壤供肥和保肥能力 下降,多代连栽会加剧林地养分的羡退。9)按树连栽后土蚊养分贮置呈臧少的 趋势,尤其连栽3代后养分贮量下降最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按树人工林长期 生产力维持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2-05-01)

杜国坚,洪利兴,陈福祥,杨演,戴慈荣[4](2001)在《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显示 ,杉木连栽导致林地生产力下降、土壤肥力减退、物理性状变差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降低。盆栽试验表明 ,杉木连栽 0~ 2 0cm表层土 ,盆栽杉苗成活率只有 2 4 4%,生长量比同层头栽土下降41 8%。经连栽与头栽造林试验 ,结果表明连栽林地杉木保存率比头栽下降 13 2 %,连栽杉木高生长明显低于头栽杉木。采用回心土造林 ,连栽杉木保存率提高 16 8%,树高生长量提高 37 9%~ 6 0 2 %。研究认为 ,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 0~ 2 0cm表土层 ,是导致杉木连栽成活率和生长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1年04期)

谢国阳,林思祖,张文富,杨承栋,郑盛培[5](1999)在《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安排N、P、K、NP、NK、PK、NPK、M(NPK+微肥)、C(对照)共9个不同施肥处理,重复3次,连续观测3a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的肥效大小依次为:M(NPK+微肥)>NPK>NP>P>PK=N=NK>K>C.施肥后第2年起,施肥处理间或与对照的生长差异达显着水平;②不同施肥因子,N、P对杉木生长比K和微肥重要.施用K肥,应以施足N、P肥为基础;③微肥对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对连栽地杉木幼林生长的重要性与大量元素K肥接近.(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张先然[6](1998)在《施肥处理对连栽杉木幼林单叶面积生长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第叁代杉木幼林地上施用9种不同处理的肥料,并分析其对杉木幼林的单叶面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单叶面积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其中M处理(NPK+微量元素)对单叶面积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连栽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汉平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长期以来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的一直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栽植密度不合理,定向培育目标不明确,杨树生长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加之大面积纯林化经营和长期连栽,导致林木生长减缓、林分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病虫害频发等生态经济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经营现状、问题及需求,为充分发挥该区域杨树人工林的栽培潜力,实现地力维持及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及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了高密度(>1000株.hm~(-2))、中密度(1000~500株.hm~(-2))、低密度(<500株.hm~(-2))叁种密度状况下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主伐年龄、培育年限以及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最适经营密度研究,并首次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化学养分、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中密度与低密度林分林木与各组份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树干>树枝>树皮>树根>树叶”,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各组份生物量所占比例在各类密度林分中的变动幅度大小排序为“树叶(7.48%)>树皮(3.53%)>树干(2.51%)>树根(0.97%)>树枝(0.55%)”。林分密度对净生产力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林分和林分各组分的净生产量也随之降低。在林分各组份中,树干的净生产量最大,高、中、低3组密度林分分别为5.78~15.73t.hm~(-2).a~(-1)、5.03~5.69 t.hm~(-2).a~(-1)和2.58~3.74 t.hm~(-2).a~(-1)。2.对于同龄林分,最适经营密度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减少。立地条件好,初植株行距宜大,保留株数少;立地条件差,初植株行距宜小,保留株数多,结合江汉平原立地条件,大部分地区杨树人工林的造林株行距以大于3.0m×5.0m为宜。3.不同密度类型杨树人工林的主伐年龄与数量成熟龄表现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而逐渐变大的总趋势,而主伐年龄时的最大年均净收益则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高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5~7年,以培育纸浆材、刨花板等工业用材为主;中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8~10年,以培育木芯板、家具等工业用材为主;低密度林分主伐年龄为11~12年,以培育胶合板等工业用材为主。4.各种立地密度组合类型下,高密度林分均不适合培育大径材,Ⅰ类和Ⅱ类立地栽培中密度和低密度林分较好,培育大、中、小径材均较理想;Ⅲ类立地各种密度类型培育不同用途林分总体差别不大。小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5~7a,中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7~10a,大径材培育年限平均为10~13a以上。5.连栽导致林地土壤变紧实,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变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差。灰色评价表明第二代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关联度值比第一代降低14.80%,土壤物理状况呈恶化趋势。连栽导致N、P、K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且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微量元素下降3.52%~53.37%,且对Zn影响最大,其次为Cu、Fe和Mn;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50.00%,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6.连栽条件下,前4年连栽对杨树生长影响并不明显,但从第5年到第9林,第二代林较第一代林胸径减少0.70%~12.05%%,树高减少7.28%~20.41%,材积减少17.78%~27.83%,单株生物量减少7.26%~32.42%。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连栽杨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代人工林生产力高于第二代人工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栽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陆茜.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2].唐万鹏.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与连栽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3].朱宇林.连栽尾叶桉人工林生产力与地力效应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2

[4].杜国坚,洪利兴,陈福祥,杨演,戴慈荣.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1

[5].谢国阳,林思祖,张文富,杨承栋,郑盛培.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

[6].张先然.施肥处理对连栽杉木幼林单叶面积生长的效应[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

标签:;  ;  ;  ;  

连栽效应论文-陆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