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宋文人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宋绘画,文人画,院体画,士人
北宋文人画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霄[1](2019)在《北宋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双重性及审美趣味》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是中国绘画与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重要的转型期,其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皇家画院发展的鼎盛和文人画思潮的逐渐兴起。院体画具有"工匠"与"宫廷"的双重性,技法上要求精细的职业作画技巧,趣味上是皇家宫廷审美的反映。"文人画"具有"文人"与"士人"的双重性,文人画的核心是作品中蕴含的文人意识,但文人画群体属于士人阶层,在北宋的右文政策和科举制度下,作为阶层属性的"士人"与作为技能特征的"文人"无法割裂。院体画的"宫廷"性和文人画的"士人"性,使得二者均受到皇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二者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基础。同时,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方针,使得士人阶层在政治、文化上都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代表士人阶层审美趣味的文人画在宋元以后逐渐发展为传统绘画的主流。(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4期)
于广杰,史宝莉[2](2019)在《北宋文人画思潮与李公麟绘画的诗兴意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苏轼文人集团将诗歌作为文人余事的观念及以诗歌为翰墨游戏的创作态度转移到书画上面,推动了文人画思潮的兴起。李公麟是苏轼文人集团中实践"士人画"文艺思想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王维山水画水墨淡彩之法,创为白描人物、鞍马,此类画作见筋见骨,淡泊清雅;又兼他画中融入诗思,以笔墨表现文人的生活情态和胸中意蕴,从而使他的绘画散发出士大夫文人浓郁的人文精神和诗兴趣味。他不仅在绘画理论上呼应苏轼,还进一步与苏轼合作,创作了数幅具有典范意义的"诗意画",为北宋以来诗意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潘利艳[3](2018)在《北宋文人画的审美自觉及其诗意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成了庞大而又修养较高的文士阶层。文化的发达与文士阶层的壮大也使得艺术上的审美情趣更加自觉和纤细,在绘画艺术上,文人画思潮的涌动也使绘画意境上更多地体现了诗意的追求与优雅纤细的趣味。(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33期)
余培培[4](2018)在《从林泉高致到潇湘竹石——试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北宋院体画与文人画中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开始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与思辨化,除了宋代以前的儒家经典文本之外,它同时还吸收借鉴了佛道思想,建构起本体论的框架,形成了一套极具思辨性又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心性哲学体系。这种哲学对北宋绘画艺术的影响表现在:从院体画看,以郭熙为代表的宫廷画师在山水画中寻求着儒家入世与佛道出世的平衡以及一种与自然相契的精神状态,然而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从文人画看,以文同和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寄情于物,在山水画中寻求一种对人世的远离与超脱,朴质自然的风格中透露出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8年02期)
王一开[5](2016)在《诗魂书骨,尚纯戒驳——苏轼与米芾,北宋文人画的“雅”与“逸”》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修养、阶层艺术理念,具有诗、书、画、印相综合的艺术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集中体现。本文以"苏轼"、"米芾"这两位北宋时期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及其"雅"、"逸"的文人画艺术特征为切入点,以论述北宋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艺术理念和美学流变。(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4期)
彭莱[6](2016)在《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气韵非师"说在当时与后世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众说纷纭。颇有意味的是,古代人几乎一致的赞同与现代学者一致的批判形成了强烈反差。相比之下,滕固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文字,则因能着眼于传统画学发展的历史语境,而显示出超越其时代的学术眼光。滕固将郭若虚的理论归为"士大夫的艺术理论",本文将循着他的这一定位,结合宋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从叁个方面解读郭若虚"气韵非师"说的内涵,重点分析"气韵"、"心印"、"神会"、"人品"等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内涵,并且认为,郭若虚的"气韵非师"说所蕴含的对绘画主体生命精神的弘扬与北宋文人画思潮的本质理想是一致的,是士大夫建构独特的"士人绘画观"的审美内涵的要义。(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王政[7](2015)在《苏轼与《宣和画谱》——浅析北宋文人画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至北宋时期,院体画已经发展到了巅峰.此时的画家群体.在身份上亦由"画工"逐渐向文人士大夫转变。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集团,他的"士人画"艺术思想."以诗为画"的艺术理念深刻的影响到当时院体画的发展。《宣和画谱》是北宋官方主持编撰的重要艺术批评巨着,苏轼因政治原因未被收录其中,然其艺术思想和理念深刻影响到《宣和画谱》。(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5年08期)
郭辉[8](2015)在《李公麟与北宋文人画产生之关系考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北宋以降,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介入绘画领域,其焕然一新的创作思想、综合全面的自身修养,促使一种不同于宫廷职业画家的新的文人画风出现。本文从史学家眼中作为宋代绘画核心人物之一的李公麟谈起,阐释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如何在“职业画家”以外建立自身的身份定位和绘画方向,中国绘画结构怎样从宋以前的再现外观世界向注重内心表达的方向转型。文章结构上,第一章主要通过考察李公麟的重要传世作品《临韦偃牧放图》的背后,分析其绘画创作目的,以及对绘画深层的内涵与形式的改变,从而窥探“文人画”产生的必然。第二章旨在通过北宋时期画理、画法的梳理,分析李公麟《五马图》在绘画方法论上的改造。第叁章主要探讨与李公麟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文人绘画自觉意识的形成原因和理论内涵。特别是北宋文人画家逐步确立起来的身份意识和创作目的,以及从魏晋隋唐绘画对“形”、“神”关系的观照逐步转移到对“形意”的思辨。(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5-04-01)
许祖良[9](2014)在《北宋文人画思潮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文人画思潮,与这一时期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名望的文人书画家直接有关。他们都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置身于画院体制之外,主张人格独立、创作自由,以书画寄兴悦情。他们因对绘画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见解的相同而走到一起。我们现在说的文人画思潮,当时应称士人画思潮。所谓思潮,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士人画"的提出而形成一种思潮,表明北宋中后期出现了士大夫阶层的文人书画家要求绘画思想变革而诉求绘画创作以新意的思想潮流。提出士入画并引导潮流的是苏轼,站立在他身旁的有苏辙、文同,王诜、李公麟、米芾以及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文人书画家。他们经常有聚会的盛事,可谓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苏轼兄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见解基本上一致,这也决定了他们在文人画思潮中始终走在一起。说到苏轼推动的文人画思潮,不能不述及他的政治主张。(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4年05期)
许媛媛[10](2014)在《论北宋文人画观念对宋代山水小品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山水小品画受北宋文人画观念影响,画作尺幅略小、表现主体也为小景致,画面意境幽远,始终呈现给观众赏心悦目的感受,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宋代此类小品画皆为文人画家创作格调、文化底蕴的缩影。本文以“文人画”、“山水小品画”为关键词定位写作内容,对北宋文人画观念之于宋代山水小品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山水小品画所呈现出的面貌特征。本文从叁个层面论述了北宋文人画观念对宋代山水小品画的影响。一是阐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本身拥有丰富的学识修养,同时受到老庄思想的渗透,于是提出了一系列对欣赏、创作画作的见解,形成了北宋文人画观念和绘画表现体系。本文从构图、形式、手法、情感、题材五个方面阐述宋代山水小品形成的面貌特征。二是探讨分析了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关系,他们不仅不是对立,反而趋于统一。院体画家作为宋代小品画的中坚力量,对于宋代绘画领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由此一来,院体画就成为了文人画与小品画之间的枢纽,我们在关注院体画的同时,也正面印证了文人画观念作用于小品画的重要意义。最后,本文站在宋代山水小品画的立场上,浅谈宋代山水小品画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北宋文人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苏轼文人集团将诗歌作为文人余事的观念及以诗歌为翰墨游戏的创作态度转移到书画上面,推动了文人画思潮的兴起。李公麟是苏轼文人集团中实践"士人画"文艺思想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王维山水画水墨淡彩之法,创为白描人物、鞍马,此类画作见筋见骨,淡泊清雅;又兼他画中融入诗思,以笔墨表现文人的生活情态和胸中意蕴,从而使他的绘画散发出士大夫文人浓郁的人文精神和诗兴趣味。他不仅在绘画理论上呼应苏轼,还进一步与苏轼合作,创作了数幅具有典范意义的"诗意画",为北宋以来诗意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宋文人画论文参考文献
[1].陈凌霄.北宋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双重性及审美趣味[J].中国文学批评.2019
[2].于广杰,史宝莉.北宋文人画思潮与李公麟绘画的诗兴意趣[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潘利艳.北宋文人画的审美自觉及其诗意追求[J].艺术品鉴.2018
[4].余培培.从林泉高致到潇湘竹石——试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北宋院体画与文人画中的渗透[J].东方藏品.2018
[5].王一开.诗魂书骨,尚纯戒驳——苏轼与米芾,北宋文人画的“雅”与“逸”[J].大众文艺.2016
[6].彭莱.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J].文艺研究.2016
[7].王政.苏轼与《宣和画谱》——浅析北宋文人画兴起[J].明日风尚.2015
[8].郭辉.李公麟与北宋文人画产生之关系考评[D].中央美术学院.2015
[9].许祖良.北宋文人画思潮管窥[J].美术.2014
[10].许媛媛.论北宋文人画观念对宋代山水小品画的影响[D].江苏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