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

刘改兴(宜君县太安中学,陕西铜川727200)

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其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值得肯定、借鉴、注重的教育特色,要教师们仅靠“说教”、“言传”达到这种境界,怕很难实现。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借助“非语言”的教育手段,达到“有声”的教育效果。

一、要有“非语言”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是对教育观念乃至教师的一场革命,是对教育思想的一场革新,是对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一次挑战和变革。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乐于崇拜,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不仅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忽略了自己“非语言”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应试”,妨碍了学生的发展,滋生了学生的恶习。这不仅关系教育效果的成败,更关系到教育的优劣。为了更新观念,教师要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切实转变观念,努力探索“非语言”教育思路和方法,解决教育中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境界,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二、要有“非语言”教育精神和动力

1.以“非语言”推动教学

教学是师生互动、合作、沟通的过程。“非语言”教学手段如同一座“桥”,连接师生的合作,连接师生的情感,成了师生彼此之间联系的纽带。无论是教师的兴奋、喜欢、热烈、愤怒,还是严肃、慈祥、从容;无论是教师的目光赞许、期待、环视、直视,还是语调的平和、高昂,语气的热情、肯定等,都是“不曾言传”的意识信号,将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喜悦。非语言教学手段,对学生认知起到定向、调节、加深、强化、鼓励等积极作用;也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产生干扰或其它消极效应。如果运用得当,它对组织教学、集中注意力、推动教学工作会起到优化和协调作用。

首先,巧妙运用非语言教学手段,可以融洽师生感情。一是用心灵的窗口———眼睛说话,让目光撒向每个学生,达到情感交流。二是在共同参与民主、平等、友好的合作中沟通。三是要有热忱、谦虚的教学态度。四是课堂要亲切而严肃。表面看很矛盾,其实这是辩证统一的,亲切是指慈祥和善的面部表情,而严肃指教学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其次,巧妙运用“非语言”手段组织教学。一次上课了,教室里还在喧哗。笔者从容不迫地走进教室,以信任的目光环视了全班,立即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假如笔者站在教室外一直等着学生不闹再上课,怕会令自己大失所望。

最后,巧妙运用“非语言”手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上课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说话、捣乱现象。这时教师停顿一下看他,他会停止或收敛。对于上课睡觉的学生教师的声音变大,或到他身边轻轻拍他一下,都会使他重新进入教学情节。像这样极为平常的例子太多,教师只要留心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就能得到体会,它不仅可以推动教学工作,还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非语言”影响达到教育目的

镜子的作用是用来反映人们的美丑,让人们不断去修饰自己。教师在学生心中永远是一面镜子。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这样说过:“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是教行为的,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得,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什么都不管,人师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要管。”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徐特立说的“两种人格”的教师。

3.以“非语言”促使学生发展

教师要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水,用自己的纯净不断清洗学生身上的污点,净化学生的身心乃至灵魂。

奖励、表扬要适而有度,才能促使学生发展,讲究方式的点头、微笑、眼神的肯定,或口头方面,当众、个别的赞许各取所适。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才能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

三、与时俱进同“非语言”影响同行

时代在发展,学生之间差距和差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课改也同时向教师发起了挑战。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这些是用语言无法完成和表达的。只有用“非语言”手段才能实现和解决。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动一动手,皱一皱眉,露一露笑脸,用这无声的语言穿越时空,沟通师生彼此的心灵,这便是课改最大的收获和成功———“此时无声胜有声”。

标签:;  ;  ;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