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粉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粉,炭屑,植被,气候
花粉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孙启发,沈才明,王敏,蒙红卫,张虎才[1](2018)在《云贵高原抚仙湖近13300年的花粉/炭屑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抚仙湖是云贵高原着名的断陷深水湖,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对钻取自该湖的900cm湖泊沉积物岩芯进行花粉/炭屑分析及花粉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抚仙湖流域的植被、气候与火灾在过去的13 300年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1)13 300—10 400cal.a BP,植被以松林为主,伴有山地暗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表明该时期气候较为冷湿,森林火灾多发,在后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愈加频繁。(2)10 400—5 700cal.a BP,松林收缩,常绿阔叶林扩张,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阔叶林,显示该时期气候偏暖偏干;此阶段早期随着气候变暖变干森林火灾的发生延续上阶段高发的状态,直到9 500cal.a BP后随着湿度的增加森林火灾明显减少。(3)5 700—1 800cal.a BP,松林变化较小,常绿/落叶阔叶林比重增大,首次出现了暖热性的枫香林,显示该时期暖湿的气候特征,火灾发生频率低。(4)1 800—500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收缩,本阶段后期草本植被比重开始增加,显示该时期气候相对冷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5)500cal.a BP至今,松林收缩,落叶阔叶树种增多,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多,显示该时期气候温凉偏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永波,Ulrike,Herzschuh[2](2015)在《花粉源区大小在古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地区湖泊记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被广泛应用到古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工作当中。然而,由湖盆大小及花粉颗粒形态所决定花粉传播模式对重建结果的影响未被充分考虑。通常来说,不同种属的孢粉拥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例如,颗粒小的花粉更容易被大范围传播到达湖泊的中心位置保存;另一方面,小型的湖泊其中心位置更容易接收颗粒较大的花粉。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冬给错那不同位置湖泊表层沉积物孢粉组成分析,我们发现湖泊内大颗粒孢粉(莎(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6)
甘子塬,杨文光,朱利东,李依佳[3](2014)在《花粉记录的措勤地区早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青藏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是近年来中外科学家所瞩目的热点科学问题,对全新世高原腹地的气候变化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对于藏北非季风区古气候的研究一直缺乏高分辨率资料,现有资料无论是在时间精度还是空间范围上都无法满足需求,千百年尺度全新世气候记录较少,所以建立高原非季风区高分辨率资料库是非常有必要的。湖泊沉积一方面具有丰富环境信息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湖泊沉积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各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对反演古气候带来一定困难。封闭型内陆湖泊对于气(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0:地球生物学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张生瑞,许清海,曹现勇,李建勇,张丽艳[4](2013)在《Tauber Trap记录的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带5年(2006-2010)花粉通量及垂直高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2010年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内不同高度收集的106个Tauber Trap样品和14个表土样品的花粉百分比和花粉通量研究表明:风速是影响研究区花粉源范围的主要因素,结合植被分布及花粉组合特征,发现当风速达6 m/s时,花粉源范围为37 km,符合研究区植被分布变化,较好的解释了研究区的花粉来源。不同高度花粉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松属、白蜡属、栎属、椴属和胡桃属为当地花粉,反映样地周围植被组成;桦属、桤木属、榆属等为区域花粉,随垂直高度降低,其对花粉组合的影响逐渐减弱;蒿属、菊科和藜科等花粉类型为区域外花粉,含量无明显层位和年际变化,对研究区植被指示性弱。不同高度区域花粉通量(主要为桦木属、桤木属和榆属等)和区域外花粉通量(主要为蒿属、藜科和菊科等)分别占花粉总通量的比例在地表附近为17%和3.6%、树干层为27.5%和4%、树冠层以上为37%和6.8%,说明垂直高度越大,花粉组合的区域性越明显。不同高度花粉通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32 m的高度,花粉通量一般较低,并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60 m处花粉通量最低(仅为7399 grain/cm2a1),推测主要由上升湍流和高空气流搬运而来;8-32 m处花粉通量高,其中16 m处花粉通量最高(37042 grain/cm2a1),与树干层间隙大,空气流通有关;接近地表时花粉通量随高度降低逐渐降低。不同年份花粉通量存在明显差异,花粉总通量变化受年均气温、年降水量、花期降水、花期风速影响明显;主要花粉类型通量受乔木植物花期温度和降水量影响显着,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关系不明显。Trap样品可以准确反映当地的植被组成,表土样品则以易保存的花粉类型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马玉贞,廖淦标,冯兆东,蒙红卫,桑艳礼[5](2013)在《花粉记录的蒙古北部38,000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蒙古高原北部,风成--古土壤沉积广泛分布于从乌兰巴托到贝加尔湖南部的走廊地带上,厚30米的Shaamar风成--古土壤剖面(50.2N,105.2E,650 m a.s.l.)位于色楞格河(Selenga River)南岸的阶地上。11个AMS和常规14C结合地层岩性、粒度分析、有机质分析及地带地层年代比对建立了该剖面的年代模式。该文基于蒙古南北断面表土花粉的分析研究结果对该剖面化石花粉进行的DA(Discriminant analysis)分析重建了约3,8000以来该区的古植被类型;设计的花粉—气候指标计算方法半定量重建了约3,8000以来该区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花粉组合特征,古植被类型和半定量温度和湿度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在约3,8000~30,000 cal.BP期间Shaamar地区的植被类型是以云杉属、冷杉属和西伯利亚松占主导的泰加林,湿度为38,000年以来最高段。在随后的约30,000~23,000 cal.BP期间,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发育了以蒿属和禾本科占主导的干草原。从约23,000到10,000 cal.BP期间,植被类型发生了频繁的变化,依次为泰加林、干草原(禾本科占主导),泰加林、森林草原和泰加林;气候在早期(23,000~20,000 cal.BP)寒冷和相对干旱,在后期(19,000~10,000 cal.BP)温暖和较干旱。孢粉组合和植被指数表明,在10,000~3000 cal.BP期间的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温度有所增加而湿度较低。3000 cal.BP以后为冷湿环境,主要的陆地景观为北方针叶林。几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1)大约19,000 cal.BP温度开始上升,这与北半球山地冰川和冰盖开始退缩时间、热带大西洋和太平洋温度升温与海平面上升及中纬度末次冰盛期结束的时间基本一致。2)约10,000以来温度大致显示出一个拱形,约从10,000到6000 cal.BP期间温度逐渐上升,6000 cal.BP以后温度逐渐下降,而湿度在10,000~3000 cal.BP期间较低,3000 cal.BP以后湿度增加,即中全新世暖干和晚全新世冷湿模式,这与邻近的贝加尔湖的温湿重建十分相似,但与中国北方的中全新世暖湿和晚全新世冷干模式有明显的不同。我们的孢粉记录与其它古气候记录的比较表明,蒙古高原北部的气候变化受到北大西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控制或者调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马春梅,Bernd,Wünnemann,Kam-biu,Liu,Terrence,A.Mc,Closkey,唐领余[6](2013)在《青海哈拉湖2.4万年来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哈拉湖(38°17'N,97°35'E,4078 m asl)是位于祁连山脉的一个封闭的湖盆,是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的理想之地,对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内部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AMS14C分析和14个表层湖泊花粉分析的基础上,对取自湖心深65m的H7钻孔和西面近岸水深19.8m处的H8钻孔以3-4cm的间距(共345的样品)进行了花粉分析,结果表明:H7和H8的年代模型中分别矫正了240年和1200年的碳库误差,H7保留了24cal.kyr BP以来的连续沉积,H8跨越年代是15 cal.kyr BP。湖泊表层沉积物花粉以草原和荒漠类型为主,基本反映了湖盆及周围区域的现代植被状况,但也存在少部分远距离传播搬运来的乔木花粉。总体看,花粉浓度和类型和水深有一定的关系,靠湖心的沉积物中花粉浓度较大。两个钻孔的化石花粉分析结果显示,约24.0–15.4 cal.kyr BP,花粉浓度很低,植被稀疏,但百分比含量中含较多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体现了LGM寒冷的气候条件,此时湖泊水位也很低。16.9-15.4 cal.kyr BP记录了Heinrich事件(H1)。约15.4–10.8 cal.kyr BP,B-A暖期和新仙女木(YD)冷事件很清晰地被记录。约10.8–7.5 cal.kyr BP,花粉浓度最高,以Artemisia为主的高山草甸占优势,体现了早全新世气候迅速变暖,湿度增加,东亚季风降水补给显着。约7.5-3 cal.kyr BP,荒漠和草甸类型占优势,Chenopodiaceae和Gramineae逐渐增加,而Artemisia逐渐降低,Cyperaceae百分比较高,气候变凉干,记录了4.2kyr的冷干事件。约3 cal.kyr BP以来,Artemisia又有增加趋势,但存在明显波动。对比发现,哈拉湖的花粉记录和青海湖、乱海子湖等花粉记录有一致性,尤其在早全新世,都体现了东亚季风降水增强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乐远福,郑卓,Rachid,CHEDDADI,Barry,V.ROLETT[7](2011)在《福州盆地全新世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及人类对植被的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庄边山考古遗址点区域FZ5钻孔(26°08′58.85″,119°07′46.04″,1274 cm)高分辨率的花粉、硅藻分析以及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并结合其他气候替代指标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的时间序列的跨度为8000 cal.yr BP年到现在,福州盆地庄边山区域植被以及环境经历了4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1274-1132.5 cm,~8000-7530 cal.yr BP):淡水湿地环境,周边地区分布着茂密的森林;第二阶段(1132.5-664.5 cm,7530-~1700 cal.yr BP):全新世海侵沉积,周围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第叁阶段(664.5-557.5 cm,~1700-~1400 cal.yr BP):海水逐渐退出,但受季风降水以及潮汐影响,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填充福州湾并最终形成福州盆地,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耕地,植被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但植被破坏程度较小;第四阶段(557.5-0 cm,~1400 cal.yr BP–Present):受人类农耕活动影响,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本文揭示了东南沿海福州盆地全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过程,本研究区域气候变化与中国东南部气候变化基本一致:暖期始于约7500 cal.yr BP,结束于约2500 cal.yr BP。晚全新世以来,尤其是1900cal.yr BP以来,人类活动的出现是植被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环境和气候的突变以及人类对森林的砍伐破坏可能是加剧这种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18)
陶士臣[8](2011)在《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客观的理解过去气候历史及其变化特征才能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我国西北地区是亚洲中部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位于新疆东部的两个临近湖泊开展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巴里坤湖和托勒库勒湖位于天山东端山间凹陷盆地内,属于封闭性湖泊,是开展该区域过去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载体。2006年3月课题组在两个湖泊采集到一系列沉积岩芯。2010年6月在托勒库勒湖靠近湖泊中心位置获取一套81 cm长的短岩芯(TLKL10)。本文只详细介绍沉积岩芯所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选用地层中的陆生植物残体、沉积物全样以及提取花粉浓缩物进行AMS和常规14C测年,共计获得21个(巴里坤湖14个,托勒库勒湖7个)年代数据。本文对巴里坤湖(205个样品,理论分辨率为55年每样品)以及托勒库勒湖的沉积样品进行花粉分析(74个样品,理论分辨率160年每样品),结合两个湖泊的现代表土花粉数据(巴里坤湖46个,托勒库勒湖23个),定性重建了新疆东部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巴里坤湖花粉谱显示,湖泊周围11600cal yr BP以来主要是以蒿属、藜科、禾本科以及菊科为代表的荒漠、荒漠草原或草原,部分时段出现片状桦木林地。其中,11600-9400 cal yr BP期间是以藜科和菊科为代表的荒漠,植被盖度和沉积率低;属于干旱的气候环境。9400-7900 cal yr BP期间,荒漠逐渐向以蒿属、禾本科以及藜科为代表的荒漠草原过渡,该时期湖泊周围的降水或有效湿度逐渐增加、气温升高,属于干旱环境向温暖湿润的过渡期。7900-4200 cal yr BP期间,草原类植物进一步增多,以藜科为代表的荒漠进一步退缩,以桦木属为代表的乔灌木植物扩张。湖泊周围是以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为主的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并出现了片状桦木林地。这一时期湖泊周围出现了全新世最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4200-3800 cal yr BP期间,蒿属和桦木花粉快速下降而藜科则显着增加,植被演化为荒漠,气候明显干旱。3800 cal yr BP以来,以蒿属为代表的草原成分扩张,指示地方性草甸的莎草科以及唐松草属也明显增多,以藜科为代表的荒漠迅速下降,桦木植物的分布依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湖泊周围为荒漠草原/草甸草原;环境较为适宜,但与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相比,环境有所恶化。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在2500-2300 cal yr BP期间再次出现短暂的气候恶化事件,这期间蒿属减少,代表干旱环境的菊科有所增多。现代的植被与环境从3800 cal yr BP开始,特别是2300 cal yr BP以来逐渐形成。托勒库勒湖花粉谱显示,该湖花粉主要由菊科、麻黄属、蒿属、禾本科、藜科以及石竹科等组成。11600 cal yr BP以来,湖泊周围主要为砾漠、荒漠草原或草原,气候整体干旱,总体上不如同期巴里坤湖周边的植被与环境状况。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11600-8000 cal yr BP期间,以耐旱的菊科、麻黄属以及石竹科为代表的砾漠;湖泊沉积速率明显偏低,这一时期湖泊周围土壤风化作用弱、湖泊自身生产力低下,整体为干旱气候。大约从8000 cal yr BP开始,植被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由上一阶段干旱的砾漠演变为以蒿属、藜科以及禾本科为代表的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较高的藜科指示这一时期依然较为干旱。在8000 cal yr BP以来相对湿润的环境背景下,出现了4500-3800 cal yr BP期间的明显干旱环境。记录显示,藜科快速增加,蒿属、禾本科以及莎草科所占比例降低,与巴里坤湖的记录基本一致。3800 cal yr BP以来,禾本科以及藜科逐渐下降且趋于稳定,蒿属逐渐上升,气候环境改善。现代植被与环境大约从3800 cal yr BP开始逐渐形成,特别是2650cal yr BP以来植被组成与环境变化整体稳定。两个湖泊在整个全新世可以大体划分四个明显的阶段:即①干旱的早全新世(11600-8000 cal yr BP);②温暖湿润的中全新世(8000-4200/4500 cal yr BP);③中全新世向晚全新世过渡期间(4200/4500-3800 cal yr BP)的干旱事件;④相对湿润的晚全新世(3800 cal yr BP以来)。两个湖泊周围在早全新世为砾莫或荒漠,中全新世为典型草原或荒漠草原,干旱事件期间为荒漠植被,晚全新世为荒漠草原、草甸有所发育。两个湖泊记录的新疆东部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与亚洲中部干旱区其他研究点、甚至北大西洋地区的记录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而早全新世植被与环境演化明显滞后于东亚季风影响区、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区以及临近的阿尔泰山地区的记录约2000-3000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1-05-01)
唐领余,沈才明[9](2009)在《花粉记录的青藏高原全新世百年尺度的西南季风事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ollen records and reconstructed paleoclimate changes show that the monsoon strength decreased during the mid-to late-Holocene following the decline of seasonal insolation.Superimposed on this long-term decline area series of century-scale monsoon weakening events(MWE).Similarly,reversals in monsoon rainfall also oc-(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01)
毛礼米[10](2009)在《海桑属花粉形态兼论地史记录和系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桑属植物为海桑科中较原始的属,也是组成热带海岸红树林的主要植物类群之一,其独特的生镜与同科的陆生八宝属植物差异显着。海桑属从东非至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及太平洋岛屿均有分布。作者利用光镜(LM)和电镜(SEM)观察和研究了国内分布的海桑属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根据LM观察,海桑属花粉为球形—长球形,花粉表面具疣状纹饰,多数花粉的萌发器为3孔结构,偶见4孔的变异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01)
花粉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泊沉积物中的孢粉记录被广泛应用到古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工作当中。然而,由湖盆大小及花粉颗粒形态所决定花粉传播模式对重建结果的影响未被充分考虑。通常来说,不同种属的孢粉拥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例如,颗粒小的花粉更容易被大范围传播到达湖泊的中心位置保存;另一方面,小型的湖泊其中心位置更容易接收颗粒较大的花粉。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冬给错那不同位置湖泊表层沉积物孢粉组成分析,我们发现湖泊内大颗粒孢粉(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粉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孙启发,沈才明,王敏,蒙红卫,张虎才.云贵高原抚仙湖近13300年的花粉/炭屑记录[J].古生物学报.2018
[2].王永波,Ulrike,Herzschuh.花粉源区大小在古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地区湖泊记录为例[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3].甘子塬,杨文光,朱利东,李依佳.花粉记录的措勤地区早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30:地球生物学论文集.2014
[4].张生瑞,许清海,曹现勇,李建勇,张丽艳.TauberTrap记录的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带5年(2006-2010)花粉通量及垂直高度的变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5].马玉贞,廖淦标,冯兆东,蒙红卫,桑艳礼.花粉记录的蒙古北部38,000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6].马春梅,Bernd,Wünnemann,Kam-biu,Liu,Terrence,A.Mc,Closkey,唐领余.青海哈拉湖2.4万年来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的植被和气候变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7].乐远福,郑卓,Rachid,CHEDDADI,Barry,V.ROLETT.福州盆地全新世高分辨率花粉记录及人类对植被的干扰[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1
[8].陶士臣.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兰州大学.2011
[9].唐领余,沈才明.花粉记录的青藏高原全新世百年尺度的西南季风事件(英文)[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2009
[10].毛礼米.海桑属花粉形态兼论地史记录和系统进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