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磨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械结构,抗磨损设计,改造方案
抗磨损论文文献综述
任春霞[1](2019)在《简述机械结构设计中抗磨损的改造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论任何机械,在运转的过程中机械结构磨损问题,同时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集中在齿轮传动磨损和链条传统磨损两大方面,磨损问题会使机械设备在运转中出现性能危害、安全危害,同时会对生产质量、效率造成影响。本文围绕机械结构中比较常见磨损做出分析,并重点介绍齿轮传动磨的改造方案,并以H钢铁集团125 t吊车中的开始齿轮为实例,阐述抗磨损改造方案。(本文来源于《装备维修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吕松涛,苏义祥,崔燕平,尹章轩,王长青[2](2019)在《碲元素对钴基合金显微组织及抗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碲元素作为合金添加剂对钴基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配制碲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的含碲钴基合金粉末,采用粉末冶金烧结工艺制备钴基合金试样,利用OM、SEM、EDS、XRD分析钴基合金的金相组织和物相组成,并对含碲钴基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碲添加量在1.5%左右时,钴基合金的金相组织结构有显着改善,晶粒细小,晶界清晰,晶粒与基体结合紧密,碲元素起到细晶强化的作用;同时由于碲元素的添加在晶界处形成新相CoCrWTe,与基体上的富Co、Cr相镶嵌在基体上,对基体的强化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并且此时的含碲钴基合金耐磨损性能表现优异。(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闫俊杰[3](2019)在《TC4钛合金基体SiC涂层抗磨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多更加精密或先进的机构对金属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金属拥有各种优异的性能,但表面性能较差,限制了自身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研究者利用在金属表面制备特殊涂层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依据涂层材料和功能的不同,一些涂层-基体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不能完美弥补金属表面性能的缺陷,以Si C涂层-钛合金基体为例,钛合金拥有比强度高、耐热、耐腐蚀、无磁性、密度小的优秀性能,但抗磨损性能较差,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Si C涂层可以有效提升钛合金的抗磨损性能。然而,Si C陶瓷材料脆性大、塑性变形能力差,受到不可抗外力时容易产生脆性断裂,同时,Si C陶瓷涂层与钛合金基体间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往往有很大差异,使得外界温度变化或涂层受到摩擦生热时,两者结合面处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使涂层产生裂纹甚至局部脱落,从而影响涂层抗磨性能,降低涂层使用寿命。本文从多个角度探究Si C涂层厚度对钛合金基体抗磨损性能的影响,为寻找最优涂层厚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做的理论分析主要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完成,为了使仿真分析尽可能的贴近真实情况,同时为新型材料的本构模型获得提供理论参考,对Si C和TC4钛合金进行了纳米压痕试验,以获得两种材料的杨氏模量和硬度,对TC4钛合金进行了准静态拉伸试验、高温拉伸试验以及速度突变拉伸试验,以获得TC4钛合金的J-C本构模型参数,由于试验条件与时间关系,没有对Si C的D-P本构展开实验获得,而是引用刘雷雷师兄硕士论文中的模型参数。为了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分别做了Si C与TC4钛合金的纳米压痕仿真,以及TC4钛合金的准静态拉伸仿真、高温拉伸仿真以及速度突变拉伸仿真,仿真的各项规划与对应试验完全一致,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本文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涂层较厚,被摩擦时划痕深度小于涂层厚度时,磨粒摩擦TC4钛合金基体Si C陶瓷涂层的过程,通过改变磨粒加载力与摩擦速度模拟不同的摩擦条件,从涂层与基体间垂直拉应力、涂层与基体间切向应力、涂层与基体热膨胀倍数比较、涂层磨损率四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涂层厚度对涂层防磨损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方圆[4](2019)在《硬切削GCr15轴承钢表面变质层微观组织及抗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硬金属材料广泛地应用到齿轮、轴承、叶轮叶片等重要零部件中,而干硬切削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并且能够实现绿色加工等优点,从而广泛地应用到高硬金属材料加工。硬切削过程产生极高的热量和严重的塑性变形,从而在已加工表面产生一层与基体微观组织不同的的变质层。硬切削表面变质层对工件抗磨损性能有极大影响,而实现变质层的准确预测是生产实践中控制硬切削工件表面质量的前提,对硬切削技术今后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以工业中广泛应用的淬硬GCr15轴承钢为研究对象,对硬切削已加工表面变质层的微观组织、形成机理与预测以及抗磨损性能进行了实验和理论上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硬切削表面变质层的微观组织与形成机理研究。采用正交切削实验获得硬切削已加工表面变质层,并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电子探针(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EPMA)、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与纳米压痕等实验手段对白层和暗层的微观组织与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与揭示。结果表明,白层由相变与塑性变形耦合形成,白层由快速奥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相变形成,塑性变形为奥氏体相变提供驱动力,促进了白层的形成:暗层由高温回火与塑性变形耦合形成,次表面切削热与塑性变形为暗层中的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提供了驱动力,促进了暗层的形成。同时,基于淬硬GCr15轴承钢的Johnson-Cook(J-C)本构模型建立硬切削有限元模型。将实验观察结果与有限元模拟所得已加工表面的温度、应力、应变等分布相结合,分析了切削速度和后刀面磨损对变质层的微观组织与形成机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白层厚度随切削速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白层与暗层的晶粒尺寸随切削速度与后刀面磨损的增加而增加;白层与暗层的厚度随着后刀面磨损的增加而增加;暗层的形成机理随后刀面磨损的增加由动态回复转变为动态再结晶。(2)白层形成临界切削速度与马氏体体积分数预测研究。基于硬切削的热-力耦合特征以及奥氏体相变热力学理论,推导出温度、应力、应变影响下白层奥氏体相变驱动力计算模型。结合奥氏体相变驱动力计算模型与硬切削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热-力耦合影响下白层形成临界切削速度预测模型,并预测了不同切削厚度、后刀面磨损和刀具前角下白层形成临界切削速度。同时,基于硬切削的热-力耦合特征以及马氏体相变热力学理论,推导出冷却速度、应力影响下白层马氏体临界相变温度计算模型。结合马氏体临界相变温度计算模型与硬切削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了热-力耦合影响下白层马氏体体积分数预测模型,并预测了不同切削速度、切削厚度、后刀面磨损和刀具前角下白层内马氏体体积分数。(3)白层组织特征与表面残余应力对硬切削已加工表面抗磨损性能影响。对硬切削已加工表面残余应力分布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低切削速度与高切削速度范围内,变质层内分别分布残余压应力与残余拉应力;刀具存在后刀面磨损下变质层内为残余拉应力且随着后刀面磨损的增加而增加。对具有白层与不同残余应力分布的工件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揭示了白层与残余应力对已加工表面抗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润滑条件下,白层高硬度和晶粒细化的特征提高了已加工表面的抗磨粒磨损能力,白层高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提高了已加工表面的抗疲劳磨损能力。白层中的残余压应力抑制了裂纹萌生与扩展,从而提高了抗疲劳磨损能力,而残余拉应力增加了白层中裂纹的扩展速度,从而降低了抗疲劳磨损能力。干摩擦条件下,白层的高硬度和晶粒细化提高了已加工表面抗粘着磨损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于家[5](2019)在《机械结构设计中抗磨损改造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械结构零部件磨损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问题,根据机械磨损机理,结合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结构抗磨损设计,降低设备故障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设备管理与维修》期刊2019年08期)
赵顺[6](2019)在《叁叉杆滑移式联轴器微织构抗磨损结构及其弹流脂润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叉杆滑移式联轴器是青岛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联轴器,具有同步性能好,传动能力强等优点。本文首先对叁叉杆滑移式联轴器进行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确定联轴器在工作过程中主要磨损位置,此后,基于表面微织构技术提出有利于润滑的织构化抗磨损结构,建立织构化抗磨损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分别进行等温条件与考虑热条件下的弹流脂润滑特性分析,最后在等温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叁叉杆滑移式联轴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中,研究该联轴器在实际工况下动态接触应力,并深入研究了输入轴转矩(载荷)、叁叉杆套筒(输入轴)和叁叉杆(输出轴)的夹角(振幅)、转动频率(频率)分别对滑动销杆的影响,获得了滑动销杆的接触应力分布云图,以及接触应力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据此确定联轴器在工作过程中主要磨损位置,并基于表面微织构技术提出了新的抗磨损结构,并建立织构化数学计算模型。针对所建立的织构化数学计算模型,分别在等温条件与考虑热条件下对其脂润滑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考察了未织构化模型与织构化模型条件下环形凸起半径(当量半径)、输入轴转矩(载荷)、叁叉杆套筒(输入轴)和叁叉杆(输出轴)的夹角(振幅)、转动频率(频率)对压力、油膜厚度和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温条件与考虑热条件下,当量半径的增大使得润滑油膜厚度增大而压力减小。夹角、频率增大都将使得油膜厚度增大,第二压力峰值增加。同时载荷越大,接触区压力越大,油膜厚度越小。在考虑温升因素条件下,当量半径的增加会使接触区温升减小,但是载荷、频率、轴线夹角(振幅)的增加都会使接触区温升增加。同时,合理的织构化模型冠状区宽度,对接触区的润滑具有一定有利作用,当条件满足时,织构化模型可有效提高润滑油膜厚度,降低油膜压力,极大地改善了润滑环境,但是不合理的织构化模型冠状区宽度可能没有任何作用或者会使润滑环境急剧恶劣,使油膜厚度降低、油膜压力增大。同时分析还发现结构的织构化会使接触区温升增加,这对润滑是不利的。利用弹流润滑油膜测量仪对基于表面微织构技术提出的抗磨损结构进行实验研究,并对所建立的织构化数学计算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所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且得出在低速且载荷较小时,织构化模型并不能提高两接触物体的润滑性能,而且对于润滑油膜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磨损加剧。但是在高速且载荷较大时,具有合理冠状区宽度的织构化模型可有效提高润滑油膜厚度,降低油膜压力,改善润滑环境。(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0)
李夏雨,岳子江[7](2019)在《旋转分离器出口的流速优化与抗磨损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岳阳中石化壳牌煤气化公司配备3台ZGM113K型磨煤机,其旋转分离器出粉口磨损现象较为严重。原生产厂家采用加大出粉口截面积的方法降低风粉流速从而降低对出粉口内壁和中心空心轴的冲刷,并在流速高的部位加贴耐磨堆焊钢板,提高旋转分离器的耐磨能力。分离器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白元彬[8](2018)在《完井工具表面抗磨损陶瓷覆膜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完井工具表面磨损形式和现有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陈丙伟[9](2018)在《小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缸头内壁抗磨损设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活塞发动机活塞/缸头内壁摩擦副、活塞环/缸头内壁摩擦副是发动机内部最重要、最关键的运动摩擦副。随着用户对发动机工作要求及燃料要求的提高,活塞/缸头内壁摩擦副、活塞环/缸头内壁摩擦副工作环境愈加恶劣,工作载荷条件更加严苛,活塞、缸头内壁承受着较高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同时在高温下摩擦副的润滑条件变差,引起摩擦副摩擦磨损加剧,甚至直接导致摩擦副失效。本文对小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缸头内壁抗磨损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缸头内壁的工作载荷条件入手,分析计算缸头工作过程中受到的热负荷,活塞裙部及活塞环对缸头内壁的作用力,获得缸头内壁的工作载荷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活塞往复行程区域缸头内壁温度范围为[365K,455K],活塞裙部对缸壁的最大侧压强值为0.7MPa,活塞环对缸壁的接触压强值为0.33MPa。然后,根据活塞/缸头内壁摩擦副、活塞环/缸头内壁摩擦副的工作接触特点及材料特点,分别设计了模拟活塞/缸头内壁摩擦副的面接触摩擦副和模拟活塞环/缸头内壁摩擦副的线接触摩擦副,通过试验机模拟摩擦副往复运动的方式,研究载荷条件对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导致摩擦系数增加,增加滑动频率、法向载荷导致摩擦系数降低;不同载荷条件下,磨损量的规律不是很明显,但是在面接触摩擦副试验温度为225℃时,缸壁模拟件磨损量最大,磨损量最大值为1.7mg,对应的活塞模拟件磨损量为1.1mg;在线接触摩擦副法向载荷为22N时,缸壁模拟件磨损量最大,磨损量最大值为1.1mg,对应的活塞环模拟件磨损量不可测。最后,通过在模拟件表面设计抗磨损涂层,在最大磨损量载荷条件下,研究涂层的抗磨损性能,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在225℃试验条件下,面接触摩擦副中硬质阳极氧化涂层缸壁模拟件磨损量为0.3mg,相比于未涂覆件磨损量降低了82%,活塞模拟件磨损量为0.7mg,相比于未涂覆件磨损量降低了36%,并且硬质阳极氧化涂层表面温度相比于未涂覆件下降了13℃;在法向载荷22N试验条件下,线接触摩擦副中硬质阳极氧化涂层缸壁模拟件磨损量为0.5mg,相比于未涂覆件磨损量下降了55%,但是活塞环磨损量增加,其磨损量为0.4mg。总体来说,硬质阳极氧化涂层具备优异的抗磨损性能,可以明显提高缸壁、活塞的抗磨损能力,可以作为活塞裙部、缸头内壁的抗磨损涂层。本文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的方法,对缸头内壁的工作载荷条件进行了研究,开展了缸壁模拟件磨损试验,获得了载荷条件对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规律,设计了抗磨损涂层并开展了涂层的抗磨损性能试验研究,得到了抗磨损性能优异的涂层,为下一步涂层在活塞裙部、缸头内壁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8-12-01)
邹少杰[10](2018)在《浅谈除砂器磨损及抗磨损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流器的基本构造和运行原理是对除砂器的基本了解,因此,了解两者同样重要,了解结构比较容易但其基本原理相对更重要。引入了旋流除砂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机制,并且阐述了冲击磨损的机理和抗磨损的措施。(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抗磨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碲元素作为合金添加剂对钴基合金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配制碲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的含碲钴基合金粉末,采用粉末冶金烧结工艺制备钴基合金试样,利用OM、SEM、EDS、XRD分析钴基合金的金相组织和物相组成,并对含碲钴基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碲添加量在1.5%左右时,钴基合金的金相组织结构有显着改善,晶粒细小,晶界清晰,晶粒与基体结合紧密,碲元素起到细晶强化的作用;同时由于碲元素的添加在晶界处形成新相CoCrWTe,与基体上的富Co、Cr相镶嵌在基体上,对基体的强化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并且此时的含碲钴基合金耐磨损性能表现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磨损论文参考文献
[1].任春霞.简述机械结构设计中抗磨损的改造方案[J].装备维修技术.2019
[2].吕松涛,苏义祥,崔燕平,尹章轩,王长青.碲元素对钴基合金显微组织及抗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9
[3].闫俊杰.TC4钛合金基体SiC涂层抗磨损性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9
[4].张方圆.硬切削GCr15轴承钢表面变质层微观组织及抗磨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5].于家.机械结构设计中抗磨损改造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
[6].赵顺.叁叉杆滑移式联轴器微织构抗磨损结构及其弹流脂润滑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7].李夏雨,岳子江.旋转分离器出口的流速优化与抗磨损改造[J].石化技术.2019
[8].白元彬.完井工具表面抗磨损陶瓷覆膜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化技术.2018
[9].陈丙伟.小型航空活塞发动机缸头内壁抗磨损设计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
[10].邹少杰.浅谈除砂器磨损及抗磨损措施[J].云南化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