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救济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明令》,救济思想,社会保障,养老思想
社会救济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胡婧婷[1](2018)在《《大明令》救济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明令》作为明王朝立法的开端之作,其内容包含了不少救济方面的思想,不仅承继了唐宋以来业已形成的相关理念,并且通过一系列立法规定加以完善,上升到了国家制度的层面。其中,《大明令》的养老思想主要特点是鼓励家庭养老,加强国家保障,突出政府对孤老的救济,同时也延续了唐宋以来官民有别的特点,而抚恤思想则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辅助的鲜明特征。《大明令》所体现出的国家、社会、家庭相结合,明确政府职责以及充分考虑群体差异的丰富思想内涵对今天我们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黄晓燕[2](2012)在《吕坤社会救济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吕坤为考察中心,分析吕坤社会救济思想的成因,探讨其主要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实践活动,并力图对此做出公正的评价,希冀能为当今社会救济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吕坤社会救济思想的成因。文章从晚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吕坤的人生经历入手,分析明代中后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气的变迁、晚明的社会救济情况以及传统文化、吕坤的家庭和朋友等对吕坤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吕坤的社会救济思想。文章将之总结为对弱势群体的救济、灾荒救助、教育救助及军人优抚等几个方面。第叁部分介绍吕坤的社会救济实践。文章将之概括为:矜贫恤独,乐善好施;督耕课农,备荒赈灾;悯穷怜弱,为民请命;重教兴学,敦风化俗。第四部分评析吕坤的社会救济思想。指出吕坤的社会救济思想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4-01)
刘荣臻,包羽[3](2011)在《元代社会救济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元一代,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救济制度。具体包括:恩免之制、灾免之制、鳏寡孤独赈贷之制、水旱疫疠赈贷之制、京师赈粜之制、纳粟补官之制、惠民药局和常平、义仓制度等。这些社会救济制度中包含了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并重、政府救济与自我救济并重、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救济、采用国家财经手段用于救济、采用各种手段保证社会救济物资来源和进行广泛救济等社会救济思想。(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1年21期)
刘碧田[4](2010)在《董必武的社会救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劳动人民的社会福利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而董必武是我党内较早接触社会救济工作的领导人之一。1945年7月,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简称"解(本文来源于《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期刊2010-10-11)
王超[5](2009)在《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强势东来,传统中国由强变弱。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从经世致用到洋务思想,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早期维新派是中国第一批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在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体系当中,社会救济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考据与实证、比较、阶级分析及定性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做全面考察,力争对这一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与其思想来源,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进入近代以来,晚清的衰落趋势加剧,清廷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经济衰竭,吏治朽败,灾荒频仍,传统社会救济事业功能和效用大打折扣。这一历史大背景是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萌发的最重要因素。作为从小深受传统儒学教育,成年后却又多次接触近代西方文明或思想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救济思想,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儒家大同观念、佛道因果报应学说等等;另一方面,也深受西方社会救济思想和实践的影响,比如西方传教士在华社会救济事业的刺激、西学书报的影响以及早期维新思想家海外经历的感悟。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叁章,介绍了早期维新派的救荒赈灾思想。晚清灾荒频仍,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对于灾荒的频频发生,百姓的朝不保夕,早期维新思派思想家们不仅积极的阐发救灾举措,积极投入到义赈等救荒事业中去,而且又对灾荒“屡治不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西方先进的救荒赈灾思想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为我国当时救荒赈灾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叁部分系统分析早期维新派的救贫济困思想。在对近代百姓贫困原因的分析中,早期维新派从人口众多、外资入侵、农政荒疏、战乱与政治腐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即使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先进的一些观点。在具体的救贫主张中,他们不仅注意利用和改革传统的社会救济机构,还特别注重对西方先进社会救济思想的介绍,提出在中国仿建西方社会救济机构的主张。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看作是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中最具有近代化特色的地方。第四部分阐释了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的妇女救助思想。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特别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救助,尤其是对社会底层妇女。早期维新派从国家富强的角度阐述了救助妇女的重要意义,进而针对当时迫害妇女的陋习提出了针对性的救助主张,如兴女学、不缠足等等。而且在这一思想中,他们也引用了西方的大量事例,介绍了一些西方的相关救济机构,从而推动了当时妇女救助思想的近代化。第五部分,对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特征的总结。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学习和引进当时西方先进的社会救济思想和理念,提出了养教并施等救济主张,对传统救济思想做了较大的突破,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现代化的历程。系统研究早期维新派的社会救济思想,有利于对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历程的全面考察,推动中国社会救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地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20)
杜洪义[6](2008)在《《太平经》“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后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从民本思想出发,批判了社会上贫富不均、以强凌弱、以智诈愚等现象,怀着对民众的关爱和对弱者的同情,提出了"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要求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和富人们慈善布施,广散余财,以保障社会下层的贫民百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过上安稳的生活,(本文来源于《中国道教》期刊2008年05期)
高中华[7](2003)在《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在革命活动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官赈和义赈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救济的结合和超越国界的博爱观等等。这些思想的产生既与其家庭的出身环境和早年经历有关 ,也与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有关。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丰富了中国社会救济史的内容 ,又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蔡勤禹,李元峰[8](2002)在《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勃兴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社会救济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吕坤为考察中心,分析吕坤社会救济思想的成因,探讨其主要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实践活动,并力图对此做出公正的评价,希冀能为当今社会救济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吕坤社会救济思想的成因。文章从晚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吕坤的人生经历入手,分析明代中后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气的变迁、晚明的社会救济情况以及传统文化、吕坤的家庭和朋友等对吕坤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吕坤的社会救济思想。文章将之总结为对弱势群体的救济、灾荒救助、教育救助及军人优抚等几个方面。第叁部分介绍吕坤的社会救济实践。文章将之概括为:矜贫恤独,乐善好施;督耕课农,备荒赈灾;悯穷怜弱,为民请命;重教兴学,敦风化俗。第四部分评析吕坤的社会救济思想。指出吕坤的社会救济思想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救济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胡婧婷.《大明令》救济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8
[2].黄晓燕.吕坤社会救济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刘荣臻,包羽.元代社会救济思想初探[J].前沿.2011
[4].刘碧田.董必武的社会救济思想[C].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2010
[5].王超.早期维新派社会救济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6].杜洪义.《太平经》“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J].中国道教.2008
[7].高中华.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8].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