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诗论文-洪昕

神话诗论文-洪昕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话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琳娜·,茨维塔耶娃,郭沫若,神话诗学,对比研究

神话诗论文文献综述

洪昕[1](2019)在《茨维塔耶娃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话诗学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神话之浪潮不仅席卷了西方也漫至东方。不同国家、不同诗人个体作品中体现的神话诗学都具有不同的魅力。出生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思维导向,却受到同一时代感召的两位诗人——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中均构建了自己的神话诗学宇宙。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1892-1941),俄罗斯着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被称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着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被认为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自上世纪以来,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两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从神话诗学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也颇有硕果。但是不论是对茨维塔耶娃还是对郭沫若诗歌作品中的神话诗学研究,大部分都局限于具体的诗歌篇章中,分析地比较零碎,也较少对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为了对神话诗学有更加深入地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的诗歌,同时感受同一世纪不同思维导向的诗人之间作品的差异性和相同点,进行对比十分必要。本文从神话诗学的角度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的在于更加全面、纵深地展示两位诗人的诗学宇宙,丰富学界对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创作的研究,引起学者对这一课题的重视。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其中:绪论梳理关于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作品中神话诗学的研究现状、论文的选题动机、意义和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章是《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生平创作及其神话观念》,分为两小节,第一节介绍了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对诗人作品神话诗学形成的原因有所侧重,第二节主要阐明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各自的神话观念。第二章是《神话诗学的理论视角》,先介绍了中国和俄罗斯再神话兴起的现象和原因,再具体介绍俄罗斯学者梅列金斯基的神话诗学理论,为第叁章框架结构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为《神话模式》,从叁个方面:宇宙神话、死亡神话、英雄神话对两位诗人的诗歌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节《宇宙神话》中通过分析茨维塔耶娃和郭沫若诗歌中具体的宇宙要素和二元对立的逻辑来表明他们的诗歌都体现的宇宙神话的核心:从混沌到宇宙的过程,通过对比发现:虽然这个过程的运动方向一致,但是诗人们的描写重点不同。茨维塔耶娃笔下的混沌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宇宙象征的是理想的世界,郭沫若笔下混沌的世界是旧的世界,宇宙代表的是旧世界的破灭。这个侧重点在第二节《死亡神话》中表达地愈加明显。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诗人诗歌作品中体现的死亡神话我们发现:茨维塔耶娃主要表达个人的死亡,即肉体的灭亡和心灵的永恒,而郭沫若主要表达新旧世界的转换,即旧世界的灭亡和新世界的再生。第叁节为《英雄神话》,它是诗人思想的另一方面的表达,与第二节死亡神话相互关照,主要介绍了茨维塔耶娃笔下的诗人英雄和郭沫若笔下的历史英雄,这些英雄身上都分别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感。诗人英雄们即使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会坚持创作达到永恒,历史英雄的形象则见诸于当代的劳工,他们必将开创时代的伟绩、拯救国家。结语部分对两位诗人的神话诗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归纳,茨维塔耶娃构建的神话世界是内在的,是从地到天,从此岸到彼岸的空间运动,郭沫若构建的神话世界是外部的,是从旧到新,从毁灭到再生的时间运动。这样的神话思维也导致了两位诗人写作风格的不同,体现了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结论后附有参考文献。(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宋阳[2](2018)在《伽达默尔论歌德未竟神话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晚年对于歌德未完成的叁部神话诗剧《普罗米修斯》《潘多拉》和《魔笛》表现出浓厚兴趣。伽达默尔跳过了歌德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直接从歌德神话诗的重大主题入手,探寻其中深蕴的存在真理。在伽达默尔看来,歌德未完成的神话诗展现了古希腊人神和谐共存的原初生存状态,深刻揭示了人类以爱的无限性对抗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时间性问题。因此,歌德的神话诗在形式上虽未完成,但在主题意义上是完整而开放的。总体上,伽达默尔的歌德诗评仍表现出了明显的哲学旨趣,其诗评实质上是一位思想者与诗歌的对话。(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阎晶晶[3](2018)在《把握“神话诗”价值,以音韵“见”神话——以《乞巧》《嫦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乞巧》《嫦娥》是编排在人教版叁年级下册第八组的课文。神话故事的美好寄寓,成为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此前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大多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这两首诗第一次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表达诗词主旨。如何把握此类诗词教学的适度性?我们可以采用何种策略教学此类诗词?我认为应先从以下叁个方面思考:这两首诗自身的价值(即"神话诗"的文本价值)是什么?这两首(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期刊2018年14期)

胡继华[4](2017)在《神话诗学的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诗学生成于20世纪德国思想史语境之中,同观念史、概念史、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形成了复杂的关联,在解决人类根本难题上还同这些思潮形成了策应关系。布鲁门伯格拓展了哲学人类学的视野。随着视野的拓展,哲学人类学就向现象学人类学生成。在这个拓展的境域中,隐喻范型论崛起,描述人类赋予其经验以整体可感形式的过程。在人类学与修辞学、观念史与概念史视野的交汇处,神话诗学从隐喻学这一母体之中脱胎而出。人类学揭示了人性原始的匮乏和终极的无能,修辞学却出示了建构象征宇宙和理解生活世界的手段。在观念史静止的地方,隐喻学将观念还原为活力涌流的思想意象。而在概念史自我挫败之处,隐喻学奋力追溯理论的前史,展望非概念理论的前景。神话诗学则将思想意象放回到源流之中,以非概念的方式观照它们在历史之中被接受、被利用、被颠转、被消耗和被更新的状态。于是,隐喻由原型到变体的脱胎换骨、生死转型,本身就是一则神话,在经受时间检验和观众选择的过程之中获得了不朽的生机。(本文来源于《中外文论》期刊2017年01期)

田艳[5](2016)在《施莱格尔的“新神话”诗学及其“诗性共和国”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代表人物,本文试图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新神话"从美学、伦理学、政治学角度进行剖析,指出爱的伦理这一早期浪漫派共有的思想,在"新神话"理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施莱格尔正是以此为基础,将审美、伦理与政治统一起来,在大地之上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诗性理想国。(本文来源于《中外文论》期刊2016年02期)

张丽[6](2016)在《纳博科夫俄语短篇小说的神话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双语侨民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我国学界认为,他的文学魅力主要集中体现在长篇小说上,对其短篇小说的关注较少,而这部分文学创作对于我们理解纳博科夫的创作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小说,其创作都充满浓郁的神话因素,在他看来,“好小说都是好神话”。而学界对于纳氏小说创作的神话风格研究也十分不够。本文选取其九部俄语短篇小说,通过对其中的神话人物的变形、圣经情节的变形、神话母题的复现等诸多新神话的分析,阐述纳博科夫独特的神话诗学特点。作为魔法师式的作家纳博科夫的神话世界是别具一格的:既有传统神话因素,又包含现代新神话元素。在他的笔下,神话世界是现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确切地来说,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刻画,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四章、结语及参考文献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本论文主体部分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从纳博科夫的生平与创作,其创作的文化语境进行了阐述,并对与神话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此为下文具体分析、论述纳氏小说中的神话风格打下了基础。在第二、叁、四章中,我们主要从民间传说、多神教神话、基督教神话叁个方面,以《童话》、《小矮人》、《门铃声》等九部小说为例,分别分析与阐释其中的神话诗学特点及其所表现的深刻意蕴。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陈芸[7](2016)在《“神话诗学的回转”?——论伽达默尔对《杜伊诺哀歌》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多次对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进行释义,在他看来,以前诠释的最大问题就是诠释前提和诠释方法的单一化、现成化,使之无力处理诗歌中宗教与审美的复杂关系。面对将里尔克诗歌视为"世俗神学"或"宗教诗"的两种极端,伽达默尔强调解释里尔克诗作应该搁置那些古代神话传统和渗透其中的基督教理念,而将之视为"神话诗学的回转",这种回转便是回到"自我理解",将哀歌解释为诗人的心灵神话诗学。这种解释的思路扫除了诠释里尔克诗歌过分"宗教化"的倾向,但同样存在缺憾,即未能揭示诗人精神资源的传统与"自我理解"的深层关系,未能在审美与宗教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兰珊[8](2016)在《溯流而上的神话诗学——闻一多神话研究的特色、范式及其学术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继闻一多(1899-1946)的学术兴趣转向对中国文学史与上古文化研究1之后,对于神话研究的倡导,在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个领域。1935年,闻一多开始在清华大学指导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此后则长期着力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之起源及其演变"2。面对已经被经学家一再解读的《诗经》《楚辞》等文本,闻一多独辟蹊径地重新构建了在人类学思维烛照下的神话研究理念,不仅贯通中西学术方法,也(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林志猛[9](2015)在《柏拉图的神话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拉图通过改编传统诗人的神话,创作出一种别样的"神话诗"。这种神话诗融合了劝谕与论证,使逻各斯具有诗和神话的形式,并使传统神话蕴涵着理性。柏拉图的神话诗既能促使人追求智慧以驯服血气,又能深化人向善的意愿。神话的劝谕让人意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认清自己的本性而恪守本分。灵魂命运的神话则使神义论获得根本的维护,从而扭转了传统诗人的命运观:坏人得福,好人遭殃。(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江飞[10](2014)在《诗人已逝 神话犹存——略论罗曼·雅各布森的神话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曼·雅各布森不拘一格地将作者、文本与语境统一起来,服务于生平与作品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诗人的诗歌神话即诗歌文本潜在的深层结构所在,一定程度上复活了被形式诗学所抛弃的"作者"和"语境"要素的决定价值,实现了对当时盛行的"庸俗生平主义"研究和"反生平主义"研究的超越。雅各布森的神话诗学既不同于"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文论,也不同于纯粹"以文本为中心"的形式文论,而是综合运用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探究诗歌文本意义生成的条件机制。(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神话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伽达默尔晚年对于歌德未完成的叁部神话诗剧《普罗米修斯》《潘多拉》和《魔笛》表现出浓厚兴趣。伽达默尔跳过了歌德诗歌的语言艺术特点,直接从歌德神话诗的重大主题入手,探寻其中深蕴的存在真理。在伽达默尔看来,歌德未完成的神话诗展现了古希腊人神和谐共存的原初生存状态,深刻揭示了人类以爱的无限性对抗生命的有限性,以及矛盾对立面转化的时间性问题。因此,歌德的神话诗在形式上虽未完成,但在主题意义上是完整而开放的。总体上,伽达默尔的歌德诗评仍表现出了明显的哲学旨趣,其诗评实质上是一位思想者与诗歌的对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话诗论文参考文献

[1].洪昕.茨维塔耶娃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话诗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2].宋阳.伽达默尔论歌德未竟神话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

[3].阎晶晶.把握“神话诗”价值,以音韵“见”神话——以《乞巧》《嫦娥》为例[J].福建教育.2018

[4].胡继华.神话诗学的诞生[J].中外文论.2017

[5].田艳.施莱格尔的“新神话”诗学及其“诗性共和国”理想[J].中外文论.2016

[6].张丽.纳博科夫俄语短篇小说的神话诗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7].陈芸.“神话诗学的回转”?——论伽达默尔对《杜伊诺哀歌》的诠释[J].浙江学刊.2016

[8].兰珊.溯流而上的神话诗学——闻一多神话研究的特色、范式及其学术成就[J].文艺评论.2016

[9].林志猛.柏拉图的神话诗[J].浙江学刊.2015

[10].江飞.诗人已逝神话犹存——略论罗曼·雅各布森的神话诗学[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  

神话诗论文-洪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