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盐共沉淀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酸盐共沉淀法,超高倍率性能
碳酸盐共沉淀法论文文献综述
郑卓,滑纬博,吴振国,向伟,钟本和[1](2017)在《碳酸盐共沉淀法可控制备超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通过调节NH_3·H_2O用量来实现可控制备超高倍率纳米结构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NH_3·H_2O用量会对颗粒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以及材料电化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随着NH_3·H_2O用量的降低,一次颗粒形貌由纳米片状逐渐过渡到纳米球状,且nNH_3·H_2O∶(nNi+nCo+nMn)=1∶2样品晶体层状结构最完善、Li~+/Ni~(2+)阳离子混排程度最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也证实了nNH_3·H_2O∶(nNi+nCo+nMn)=1∶2样品具有最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超高倍率性能。具体而言,在2.7~4.3 V,1C下循环3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19 m Ah·g~(-1),容量保持率为81%,中值电压基本无衰减(保持率为97%)。在100C(18 Ah·g~(-1))的超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还能达到56 m Ah·g~(-1),具有应用于高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的前景。此NH_3·H_2O比例值对于共沉淀法制备其他高倍率、高容量的正/负极氧化物材料具有一定的工艺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卢道焕,李普良,李华成,王春飞,陈南雄[2](2014)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_(1+x)Ni_(0.6)Co_(0.2)Mn_(0.2)O_2F_x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1+xNi0.6Co0.2Mn0.2O2Fx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的Li、F复合掺杂对LiNi0.6Co0.2Mn0.2O2样品的晶型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i、F复合掺杂未改变LiNi0.6Co0.2Mn0.2O2样品的层状结构;掺杂后的样品颗粒细化;电化学循环性能和电极过程的可逆性明显得到提高。掺杂量x=0.06时,Li1+xNi0.6Co0.2Mn0.2O2Fx样品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68,160 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为153 mA·h/g。(本文来源于《中国锰业》期刊2014年02期)
王鹏贺,王能利,张希艳[3](2012)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u_2O_3:Er~(3+)纳米粉体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硫酸铵、聚丙烯酰胺和聚乙二醇为分散剂,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了Er3+掺杂Lu2O3纳米粉体。应用FTIR、TG-DSC、XRD、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前驱沉淀物的热分解过程,以及不同类型分散剂对Lu2O3∶Er3+纳米粉体晶粒尺寸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H4)2SO4和PAM为分散剂时,前驱体经1 000℃煅烧2 h所得粉体为粒径在50~70 nm之间的球形颗粒,粉体分散性较好。此外,探讨了在980 nm激光激发下Lu2O3∶Er3+粉体的上转换发光性能。(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梁金,胡云楚,王赛[4](2009)在《钆掺杂氧化铈纳米材料的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及导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碳酸氢铵共沉淀法合成了Ce0.8Gd0.2O2-δ(GDC)纳米材料,并用交流阻抗谱技术研究其氧离子导电性能。XRD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00℃的热处理,共沉淀产物转变为具有单一立方萤石结构的CeO2超细粉体。在300MPa下将其压制成陶瓷坯体,分别在1150~1300℃下等温烧结4h。研究发现,1250℃烧结4h后,相对密度达到96.7%,其电导率在所有烧结样品中最高,600℃下氧离子电导率为1.1×10-2S/cm,在350~600℃温度范围内其氧离子电导活化能为0.63eV。对于碳酸氢铵共沉淀法制备的GDC纳米材料,1250℃致密化烧结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温度,烧结温度过高电导率反而下降。(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9年10期)
李伟,钟胜奎,姜吉琼,历冯鹏,李阳[5](2009)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了Ni1/3Co1/3Mn1/3CO3前驱体,然后以Ni1/3Co1/3Mn1/3CO3和LiOH.H2O为原料,合成出了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Ni1/3Co1/3Mn1/3O2。通过XRD,SEM和电化学测试对Li Ni1/3Co1/3Mn1/3O2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800℃烧结12 h所合成的样品粒度大小分布比较均匀,以0.2 C充放电,其首次放电容量为153 mAh.g-1,循环30次后容量为140 mAh.g-1。(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9年04期)
朱启安,杨立新,石荣恺,黄伯清,谭仪文[6](2004)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高纯超细钛酸锶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iCl4和SrCl2·6H2O作反应物、(NH4)2CO3和NH3·H2O作沉淀剂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了高纯、超细的钛酸锶粉体.研究了共沉淀形成的条件,同时,用TG-DTA研究了煅烧反应过程;用SEM、XRD分析了钛酸锶粉体的形貌及晶相;并进行了化学分析和ICP测试.结果显示,所得粉体的平均粒径小于0.3μm,纯度大于99.8%,具有单一的立方相,锶钛比约为1.0.钛酸锶粒子形状规则、大小均匀.(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朴贤卿,刘景和,孙晶[7](2004)在《碳酸盐共沉淀法解决GGG单晶生长过程中的挥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碳酸盐作沉淀剂,采用无机体系共沉淀法制备了钆镓石榴石Gd3Ga5O12(GGG)前驱体.由TG-DTA和IR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沉淀为碱式碳酸盐,煅烧过程中失重为28.06%.XRD分析表明在1000℃煅烧3h可以得到晶化完全的GGG多晶料,通过与固相反应比较可知,碳酸盐共沉淀法制备GGG多晶料具有反应时间短、晶化程度高、煅烧温度低、Ga2O3挥发量少等优点.GGG晶体提拉生长表明,Gd2O3和Ga2O3的组分失配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从而大大提高了单晶的光学质量.(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碳酸盐共沉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1+xNi0.6Co0.2Mn0.2O2Fx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的Li、F复合掺杂对LiNi0.6Co0.2Mn0.2O2样品的晶型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i、F复合掺杂未改变LiNi0.6Co0.2Mn0.2O2样品的层状结构;掺杂后的样品颗粒细化;电化学循环性能和电极过程的可逆性明显得到提高。掺杂量x=0.06时,Li1+xNi0.6Co0.2Mn0.2O2Fx样品的首次充放电容量分别为168,160 mA·h/g,循环50次后容量为153 mA·h/g。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盐共沉淀法论文参考文献
[1].郑卓,滑纬博,吴振国,向伟,钟本和.碳酸盐共沉淀法可控制备超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J].无机化学学报.2017
[2].卢道焕,李普良,李华成,王春飞,陈南雄.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_(1+x)Ni_(0.6)Co_(0.2)Mn_(0.2)O_2F_x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中国锰业.2014
[3].王鹏贺,王能利,张希艳.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u_2O_3:Er~(3+)纳米粉体及性能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12
[4].梁金,胡云楚,王赛.钆掺杂氧化铈纳米材料的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及导电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9
[5].李伟,钟胜奎,姜吉琼,历冯鹏,李阳.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LiNi_(1/3)Co_(1/3)Mn_(1/3)O_2及其电化学性能[J].稀有金属.2009
[6].朱启安,杨立新,石荣恺,黄伯清,谭仪文.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高纯超细钛酸锶粉体[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7].朴贤卿,刘景和,孙晶.碳酸盐共沉淀法解决GGG单晶生长过程中的挥发问题[J].无机材料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