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都市旅游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级景区,空间结构,空间统计,合肥都市圈
都市旅游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高飞,刘义,谢晶晶[1](2019)在《合肥都市圈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新发展.文章利用ArcGIS10. 6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方向分布、核密度、空间相关性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合肥都市圈内228个A级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合肥都市圈A级旅游景区表现为凝聚型特征,景区方向分布为东西走向,整体上略偏东; 2)都市圈景区出现多中心格局,主要聚集于芜湖、合肥、淮南、马鞍山四地,并且对周边景区发展有一定的辐射作用,景区级别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般的正相关性,却也存在较明显的局部差异; 3)景区空间结构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周边环境、管理政策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汪德根,牛玉,陈田,陆林,唐承财[2](2015)在《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叁级旅游板块由一、二、叁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发挥高铁扩散效应和迭加效应,促使"旅游高地"不是对"旅游洼地"产生虹吸现象,而是更多发挥"旅游高地"的"溢出效应",带动"旅游洼地"发展,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章鋆[3](2014)在《高铁条件下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大规模发展建设时期,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中国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高铁时代。而长江叁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随着沪宁、沪杭、京沪等高铁线路的开通,已逐步迈入“高铁时代”。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将迅速缩短沿线城市的时间距离,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在高铁时代的背景下将发生何种变化,值得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长叁角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理论、一日交流圈理论及旅游流空间模式理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位序—规模回归分析、旅游赫芬达尔指数等分析方法,构建跨城流动行为的空间模型,分析高铁建设对长叁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铁将实现5大都市圈基于最短旅行时间可达性的整体大幅优化,等时圈均沿高铁明显向外推移,其空间范围均呈现出沿着高铁线路方向的轴向延伸态势,高铁对长叁角5大都市圈可达性的影响可分为3个等级:获益最多的是合肥都市圈,其次是杭州和徐州都市圈,最后是上海和南京都市圈。(2)5大都市圈居民日常空间行为体现出相对一致性,以居住、工作、休闲位于同一城市为主导,以居住、工作在A城市而休闲活动在另一个城市为辅。高铁条件下,更多居民前往临近城市进行深入旅游,而职住分离现象仍然较少。(3)高铁对长叁角地区都市圈间、都市圈内城市间以及城市内部的旅游空间结构均产生影响。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集中程度不断下降,都市圈内部旅游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的高水平均衡阶段特征,城市内逐步建立起新的“轴—辐”式交通结构。本文丰富和深化高铁旅游的研究内容,为合理布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3-01)
王玲,柳潇,车生泉[4](2013)在《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农业旅游业是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与都市居民旅游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旅游业与都市农业的结合是该产业的核心特性,在区域空间上表现为都市农业旅游空间结构。研究首先基于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与开发模式的现状调研,对其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判别出目前上海市的7大都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并由此分析都市农业旅游的产业发展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呈现出"圈层+组团"的空间结构形态。"圈层"反映了上海市都市农业旅游强度与旅游形式变化规律,"组团"则体现出都市农业旅游点的地区内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朱付彪,陆林,于冉,鲍捷[5](2012)在《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叁角都市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叁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叁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叁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叁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陈韬,李凯[6](2011)在《杭州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都市圈即杭、嘉、湖、绍四个地区,是长叁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一体化已成为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因此,针对杭州都市圈的旅游空间结构特点展开研究,提出优化模型及杭州都市圈区域旅游的优化措施,对于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1年26期)
范晓梅,柳瑞武,雷丹[7](2010)在《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目前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在对各界学者提出的合作空间结构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重构为"叁点"、"五圈"的网络合作结构模式,并分析了这种结构模式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0年19期)
汪忠满,黄天其[8](2010)在《都市旅游空间结构微观层面的优化——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空间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营造亲和宜游的城市空间是发展都市旅游的必要条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旅游功能的空间品质具有关键意义,由此提出旅游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问题及其对策,涉及城市空间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以重庆的"中国着名商业街"——观音桥商圈都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为例,探讨宜游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结构微观层面的优化问题。(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0年02期)
樊小兰[9](2009)在《上海都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都市旅游的发展,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己成为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的一大课题。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都市发展模式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数向“和谐发展”指数的多维度,即经济发展、人文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指数转型,为研究上海都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而分析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和合理规划布局都市旅游空间则成为都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概括了国内外关于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进展,对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所依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对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演化模式进行了阐述,提出都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结构模式,然后对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进行了探讨,从制定政策、直接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阐述了都市旅游空间结构整体功能优化的手段。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所处的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其都市旅游发展中的时空布局特征;提出上海都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战略。本文认为上海的旅游业要通过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实现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微观层上应着重放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旅游空间结构置换的要求上;中观层面上应注重边缘区和核心区的协同发展;而宏观层面上必须放在长叁角城市群中研究。本文强调要在上海都市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确定上海都市旅游空间发展思路,并从格局优化和核心优化两个方面提出上海都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发展的相关策略。(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吴国清[10](2009)在《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旅游圈是具有一定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经济地域系统。基于对相关概念及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都市旅游圈形成和演化是都市旅游跨界拓展和区域旅游合作性竞争及趋向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的产物,空间集聚与扩散作用是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嬗变的主要动力,并以上海和长叁角为例探析了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即通过景区(点)、交通、产业、市场等各个子(分)网络共同构成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大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推动都市旅游圈发展壮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都市旅游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都市圈旅游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都市圈为基本空间结构单元,分析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核心-边缘"和"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结合京沪高铁线6个都市圈基本特征以及高铁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和空间效应特征,通过节点优化,线状连接和面状拓展等空间优化路径,确定大尺度区域重点旅游发展点、旅游发展轴和旅游地系统,构建不同等级的旅游板块。通过一级核心旅游点和一级旅游地系统的核心扩散作用,将二级旅游板块和叁级旅游板块由一、二、叁级扩展轴融入一级旅游板块中,最终建构京沪高铁旅游带。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高铁旅游带的各都市圈空间联系增强,应加强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发挥高铁扩散效应和迭加效应,促使"旅游高地"不是对"旅游洼地"产生虹吸现象,而是更多发挥"旅游高地"的"溢出效应",带动"旅游洼地"发展,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市旅游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高飞,刘义,谢晶晶.合肥都市圈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2].汪德根,牛玉,陈田,陆林,唐承财.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J].资源科学.2015
[3].章鋆.高铁条件下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王玲,柳潇,车生泉.上海都市农业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
[5].朱付彪,陆林,于冉,鲍捷.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叁角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2
[6].陈韬,李凯.杭州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
[7].范晓梅,柳瑞武,雷丹.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空间结构的重构[J].商业时代.2010
[8].汪忠满,黄天其.都市旅游空间结构微观层面的优化——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空间例析[J].新建筑.2010
[9].樊小兰.上海都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吴国清.都市旅游圈空间结构的生成与网络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