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针翅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滑油冷却器,针翅管,强化传热,阻力性能
针翅管论文文献综述
石帅,阎昌琪,丁铭[1](2013)在《针翅管滑油冷却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润滑油为换热介质,对1个光管滑油冷却器和3个采用了针翅管的滑油冷却器实验体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针翅管滑油冷却器的总传热系数较高,是相同条件下光管滑油冷却器总传热系数的1.4~2倍;不同结构针翅管滑油冷却器的传热与阻力性能差别较大,针翅管结构参数和壳侧流程数目是影响滑油冷却器壳程传热与阻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实验范围内,较大的针翅高度有利于油流体的扰动,但不利于针翅管一次传热面处的换热;单流程结构的针翅管滑油冷却器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和单位体积换热量,其总体换热性能与阻力性能优于双流程结构的针翅管滑油冷却器。(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8期)
张延静,江楠,李毅[2](2013)在《斜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和柴油为换热对象,利用叁维模型对2种不同规格的直针翅管以及30°,45°和60°的斜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温度场、压降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将斜针翅管、直针翅管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斜针翅管的压降是光滑管的1.06~1.4倍,是直针翅管的0.96~1倍,其总传热系数约是光滑管的1.7~3倍,以及直针翅管的0.85~0.93倍。从模拟结果看,β在大约30°存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3年06期)
石帅,阎昌琪,牛广林,陈哲雨[3](2012)在《针翅管传热与压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润滑油为换热介质,对整体针翅管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针翅管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在换热介质纵向冲刷换热管的条件下,对不同针翅长度的3种整体针翅管与光管进行了传热与阻力试验。结果表明:整体针翅管对润滑油换热具有很好的强化能力,在本试验范围内,整体针翅管对油流体扰动强烈,换热强度是同条件下光管的2~6倍;针翅长度是影响针翅管压降的主要因素,在雷诺数达300时,压降曲线出现转折。(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11期)
牛广林,阎昌琪,孙中宁,石帅,南金秋[4](2011)在《整体针翅管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传热特性对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整体针翅管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进行实验研究,在壳程流通横截面积相同条件下,分别在单流程和双流程滑油冷却器中进行实验,得出混合管束在两种流程下的换热和流动阻力特性。结果表明:单流程布置单位体积换热量能达到双流程的1.5倍;总传热系数达到1.3倍;壳侧压降不到叁分之一。实验结论可以为流程选择和管型布置提供参考。文章最后给出适合工程应用的换热准则关系式。(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1年04期)
牛广林[5](2011)在《整体针翅管滑油冷却器强化换热及数值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核电站中,轴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有效地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是确保核电设备持续、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对轴承的润滑,一般采用滑油将轴承产生的热量带出,通过冷却器得到合适的滑油温度后,重新进入轴承。因此,滑油冷却器对保障核电站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滑油冷却器的换热机理与强化特性,对提高整个核电系统的国产化率、提高核电设备可靠性,实现设备的小型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中,滑油冷却器换热管大多数采用光管,存在传热效率不高、体积大、结构复杂的不足。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资料基础上,选用了换热效果好的整体针翅管和光管组合在一起作为换热元件,充分利用针翅和光管管间可以自支撑的特点,设计为混合管束,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将壳侧滑油流动设计为双流程,管侧冷却水设计为单流程。同时为了解滑油冷却器壳侧滑油的真实流动情况,在滑油冷却器两侧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板,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为弥补实验的不足,对滑油冷却器进行数值计算模拟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本文以68#汽轮机润滑油为工质,对设计的新型滑油冷却器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在润滑油进口温度55℃,冷却水进口温度24℃;油流量20.7m3/h,冷却水流量20m3/h的设计工况下,其总传热系数达到420W/(m2·K),单位体积换热量达到1190kW/m3。经过分析研究发现,滑油流速是影响滑油冷却器换热特性和阻力特性的主要因素;冷却水温度和流速对滑油冷却器的换热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阻力特性影响不大;滑油冷却器的放置方式对其传热特性影响很小;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与回归,得出实验关联式,可供工程设计人员使用。2.在此基础上,将新型滑油冷却器与双流程圆形滑油冷却器和单流程方形滑油冷却器实验结果加以对比。结果表明:新设计的滑油冷却器,在总传热系数和单位体积换热量都较高,换热性能优越,达到了强化传热和设备小型化的目的。在相同壳侧雷诺数下,新型双流程方形滑油冷却器与双流程圆形滑油冷却器相比,在设计工况下,前者的总传热系数是后者的1.1~1.3倍,单位体积换热量是后者的1.2-1.4倍,方形比圆形布管更能使滑油冷却器进一步小型化;通过对相同横截面积的双流程滑和单流程油冷却器的对比发现:双流程总传热系数和单位体积换热量分别是单流程滑油冷却器的0.73~0.88倍和0.80~0.91倍,而阻力有较大增加,单流程效率高。3.通过对新型滑油冷却器的两侧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板,对实验进行可视化研究,观察到润滑油不同流量时,壳侧滑油的流动情况。发现滑油并不是纯粹的单相流,同时夹杂微小气泡,在一定范围流量下,第二流程小气泡会聚和形成气弹,而第一流程任意流量时都不会出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泡对换热的影响机理,得到滑油在不同流量时的宝贵视频资料和照片,以供下一步分析研究。4.由于滑油冷却器实验压力较小,一般不超过1MPa,而工程设计要求在4.5MPa,设计的滑油冷却器能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尚需要解答。本文对新设计的方形封头和壳体进行应力设计计算,并利用ANSYS软件进行应力数值模拟计算,很好的解决实验设备能否应用工程实际的问题,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并为新研制滑油冷却器的优化选型提供依据。5.采用FLUENT软件,对整体针翅管滑油冷却器进行数值计算模拟研究。利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壳侧滑油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这些滑油参数在壳侧内部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针翅的存在激发了流体的边界层分离和湍动,从而强化了传热,但是流体在滑油冷却器在横截面上流动不均匀,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1-12-01)
陈忠华,马贵阳,杜明俊,李霞,佟忠正[6](2010)在《针翅管式相变蓄能设备蓄热放热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针翅管式相变蓄热装置的特点,建立叁维针翅管相变传热过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并结合"焓—多孔度"技术,数值模拟了相变材料在叁维针翅管结构中融化和凝固的瞬态传热过程。揭示了相变材料固化过程界面移动规律,并与光管传热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针翅管的换热性能远强于光管,且随着针翅高度、宽度、厚度以及每圈针翅数目的增加随着针翅高度、宽度、厚度以及每圈针翅数目的增加蓄热介质完成相变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翅高对强化换热影响最大,翅厚影响最小。模拟与Sparrow试验吻合很好。为优化蓄热器设计参数提高换热效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0年12期)
牛广林,阎昌琪,孙中宁,石帅,王镭[7](2010)在《整体针翅管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强化换热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和光管滑油冷却器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发现当滑油体积流量相同时,前者单位体积换热量较高,压降较小,换热能力强,综合性能优越,表明在同样换热量条件下可以使冷却器小型化。(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0年02期)
张延静[8](2010)在《针翅管套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翅管作为一种高效强化传热管,具有扩大传热面积,增强流体湍流度,提高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及防止振动的优势。由于针翅管换热器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实验研究上,在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较匮乏。本文采用Fluent对针翅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针翅管结构参数及工艺条件对针翅管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分析针翅管换热器流动特性和阻力的基础上,分别以热水-冷水和热水-柴油为传热介质利用正交设计进行了针翅管数值模拟,得到了其传热性能曲线。在本文所选的4针翅管的4个影响因素中,以各组总换热系数K作为考查指标分析,其中针翅间距s是最为敏感的。采用壳程ho/△p作为考查指标分析,其中针翅长度l是最为敏感的。本文还以水和柴油为换热对象,利用叁维模型对2种不同规格的直针翅管以及30 0、45 0和60 0的斜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温度场、压降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将直针翅管、斜针翅管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斜针翅管的压降为光滑管的1.06~1.4倍,总传热系数约是光滑管的1.7~3倍。直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压降约是光管换热器的1.1~3倍,总换热系数约是光管换热器的2~3.6倍。在相同的条件下,斜针翅管换热器比直针翅管换热器综合性能更优。在低流速下,斜针翅管的强化传热效果显着,能降低壳程流动阻力,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但随着流速的增加,综合换热性能迅速下降,逐渐不如光管的综合换热性能好,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来选择合适的倾斜角,β(°)为30~45之间存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通过对叁种不同针翅形状的针翅管换热器的压降△p、总换热系数K、综合换热性能ho/△p的模拟结果比较,得到滴形针翅的针翅管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性能都比圆柱形针翅的好,椭圆针翅的传热性能不及滴形和圆柱形针翅,但是阻力是叁者中最小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延静,江楠[9](2010)在《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针翅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针翅管的传热效果,对针翅的长度、直径、间距和倾角等参数进行最优组合,对针翅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分别模拟9组针翅管的压降及传热性能,流体介质为水-柴油,物性参数为等效温度下的常量。结果表明,针翅管有较大的扩展表面,且针翅对流体有扰动作用,能大幅度地提高外传热膜系数;在所选针翅传热性能的4个影响因素中,针翅纵向间距是最敏感的。最后从理论上指出下一步强化传热的发展趋势,即改变纵向间距或改变针翅间的倾斜角度。(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0年02期)
张延静,江楠[10](2009)在《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壳程传热与压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柴油换热为对象,对直针翅管和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的壳程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柴油在直针翅管和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壳程层流流动时的流场、温度场以及传热与压降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流动条件下,直针翅管与光管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的比值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同时分析了斜针翅管纵向流流动特性,压降低于直针翅管换热器,强化传热为光管的1.5~2倍,并设计应用于炼油换热器中。(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技术》期刊2009年06期)
针翅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水和柴油为换热对象,利用叁维模型对2种不同规格的直针翅管以及30°,45°和60°的斜针翅管换热器的壳程温度场、压降和传热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将斜针翅管、直针翅管与光滑管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斜针翅管的压降是光滑管的1.06~1.4倍,是直针翅管的0.96~1倍,其总传热系数约是光滑管的1.7~3倍,以及直针翅管的0.85~0.93倍。从模拟结果看,β在大约30°存在一个合适的倾斜角,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翅管论文参考文献
[1].石帅,阎昌琪,丁铭.针翅管滑油冷却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
[2].张延静,江楠,李毅.斜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J].广州化工.2013
[3].石帅,阎昌琪,牛广林,陈哲雨.针翅管传热与压降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
[4].牛广林,阎昌琪,孙中宁,石帅,南金秋.整体针翅管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传热特性对比实验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1
[5].牛广林.整体针翅管滑油冷却器强化换热及数值计算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6].陈忠华,马贵阳,杜明俊,李霞,佟忠正.针翅管式相变蓄能设备蓄热放热性能的数值模拟[J].流体机械.2010
[7].牛广林,阎昌琪,孙中宁,石帅,王镭.整体针翅管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强化换热试验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0
[8].张延静.针翅管套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张延静,江楠.针翅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与针翅优化[J].石油机械.2010
[10].张延静,江楠.斜针翅管套管换热器壳程传热与压降的数值模拟[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