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王慧

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王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征物质,未识别组分

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19)在《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物质变化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2014-2019年间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特征物质含量统计和分析,发现GB50325-2010(2013)中TVOC含量以苯、甲苯、乙苯、对(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丁酯、十一烷这八种有机物作为特征代表物质,不再具有代表性。并通过质谱分析研究了现阶段在TVOC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物质,意为测定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提供更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使得TVOC测定结果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14期)

顾鑫生,修光利[2](2019)在《基于SPECIATE数据库的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恶臭物质成分复杂、来源广泛,故需要筛选并优先控制恶臭物质。基于美国SPECIATE数据库,选取涂料、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纸浆和造纸、石油炼制、堆肥、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共8类典型行业,以质量分数、嗅阈值、饱和蒸气压和大气周围环境目标值为评估参数,建立合适的筛选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分级赋值和多参数综合评分筛选出84种(类)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结合国内外标准和研究,建议将苯乙烯、丙醛、丙酸、丁醛、丁酸、二甲苯、二甲基二硫醚、二硫化碳、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硫醇、甲硫醚、戊醛、戊酸、乙醛、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异丁醇,共19种(类)物质作为优先控制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以作为监控管理、评估空气异味和标准制修订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翟增秀,孟洁,王亘,翟友存,曹阳[3](2018)在《有机溶剂使用企业挥发性恶臭有机物排放特征及特征物质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有机溶剂使用企业挥发性恶臭有机物排放特征以及识别各企业恶臭特征物质,测定了南方某工业区内典型溶剂使用企业挥发性恶臭有机物(VOCs)的排放成分.结果表明,不同企业间物质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企业不同工艺流程物质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汽车制造企业:面漆喷涂车间排气筒醇类(21.87%)和酯类(21.62%)是重要的VOCs排放种类;面涂烘干车间芳香烃(41.14%)排放比例最高.电子元件生产企业:喷涂排气筒酯类(67.99%)是重要的VOC排放种类.涂料生产企业:两家涂料企业酯类物质排放比例均是最高,但1号涂料企业芳香烃(24.37%)排放比例较高,2号涂料企业酮类(18.88%)排放比例较高.印刷企业主要是醇类物质(99.32%).制冷设备生产企业:烷烃排放比例最高(83.01%).结合物质浓度和阈稀释倍数,初步识别酯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芳香烃(甲苯、乙苯、苯乙烯)、醇酮类(乙醇、甲基异丁酮、2-丁酮)为有机溶剂使用企业恶臭特征物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许伟平[4](2018)在《生物质导电炭强制放电降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问题日益显着,社会和政府对VOCs污染物的控制越来越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VOCs排放总量控制,使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传统控制技术对大风量、低浓度的VOCs排放的治理成本依然偏高,发展更加实用、可靠的VOCs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生物质经高温炭化活化后,可得到同时具有丰富孔隙结构和优良导电性的生物质炭,即生物质导电炭。生物质导电炭对VOCs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浓缩作用,同时其优良导电性可使其在加载高电压时直接产生放电,实现VOCs的脱附和降解。论文以排放较多且应用广泛的甲苯和丙酮为目标VOCs污染物,开展了基于生物质导电炭对VOCs进行处理方法的研究,对生物质导电炭的放电特性与吸附、脱除VOCs的规律进行了基础研究。首先对生物质导电炭流态化放电的放电特性及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放电过程中电压电流的波形特征和各因素对放电功率的影响规律。流态化放电产生大量的脉冲放电波形,峰峰值电压约6kV时,峰值电流可达9A。流化气体O2浓度<3%以及导电炭电阻率>4Ω·cm时,能量转化率随O2浓度和导电炭的导电性的提高而显着提高;对流态化放电的高速摄相表明,导电炭流态化的放电概率与颗粒浓度(空隙率)密切相关,开路和导通的概率与空隙率分别呈正相关和反相关的关系,空隙率约0.7时放电概率最大;放电电弧的形成集中在气泡的上部乳化相区域,且随着气泡的上升而上升,气泡内的气体逐渐扩散至上部乳化相区域后,颗粒的浓度下降,该区域放电电弧逐渐消失,放电通道更换至在新产生的气泡上部乳化相区域形成;空隙率的增加使单个气泡的直径及气泡产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单次放电通道的数目并不因气泡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空隙率在较合适的值时(约0.7),即能使气泡前端的颗粒浓度足够大同时导通较少,又可使气泡在在该状态下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从而使整体的放电概率最大化。Comsol Multiphyics软件对两极板之间存在多个颗粒的电场分布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颗粒之间靠近至<0.1R或曲率半径减小至0.04mm以下时,间隙处电场急剧增加至Eo的7倍以上。研究了生物质导电炭对甲苯和丙酮的吸附和脱附特性。导电炭对甲苯可吸附能力(约211~218mg/g)强于丙酮(约为129~162mg/g),甲苯/丙酮二元VOCs吸附时,将产生竞争吸附,甲苯可置换吸附的丙酮。通过已吸附甲苯或丙酮的导电炭的热重实验,得到甲苯和丙酮脱附活化能分别为60.89kJ/mol和35.46kJ/mol,表明丙酮更容易从导电炭孔隙中析出;对比吸附甲苯的导电炭在流态化情况下分别进行外部加热与放电的脱附率,结果表明流态化的放电有利于促进甲苯从导电炭中的脱附。研究了导电炭流态化放电降解一定浓度的VOCs气体的影响规律。O2浓度的提升对甲苯的降解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且放电功率越高,促进作用越显着;甲苯初始浓度越高,降解甲苯的总量升高,但降解效率有所降低;导电炭的导电性对甲苯的降解效率影响很大,导电性越好降解效率越高;在相同的放电功率下(如32W),丙酮的降解效果(95%)明显高于甲苯(45%);甲苯的浓缩可降低导电炭的损耗。研究了生物质导电炭先吸附VOCs后放电降解的特性。考察了 VOCs的吸附量、放电功率以及外部冷却程度对VOCs的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循环利用对导电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甲苯吸附量为79mg/g,平均放电功率约26.5W时,被吸附甲苯的降解率可达59%。甲苯吸附量越低、放电功率越大,甲苯的降解率越大。导电炭“先吸附-后降解”的循环利用过程对导电炭的吸附性能和微观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首次的“先吸附后降解”过程使导电炭的表面大量的片状结构剥落,吸附性能略有下降(217mg/g下降至203mg/g),继续放电,将由于活化作用,其吸附性能逐渐提高(203mg/g增加至266mg/g);放电开始后短时间放电区域的快速温升(20~30℃/min)使整体降解效率偏低,通过适当的冷却可有效提高甲苯的降解率(47.8%提高到73.9%)并有效降低导电炭的损耗率,冷却最佳温度约为77℃;放电降解的气体产物中仅含有CO、CO2以及少量CH4。相对于甲苯,丙酮更容易从导电炭中脱附出来而产生大量逃逸,需要冷却至更低温度,才可使其得到有效降解。基于实验结果,拟设计了将导电炭吸附放电脱除VOCs方案应用于某车辆涂装生产线的实际工况情景,并与活性炭吸附浓缩-催化燃烧系统的成本进行固定成本和运行成本的比较,经济性的分析表明本方法可在运行超过5年以后弥补固定成本并逐渐展现经济上的优势;同时其具有占地面积小,且不产生废弃的催化剂等危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Hewa,Lunuwilage,Chamila,Darshanee[5](2017)在《番茄和茄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营养物质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半翅目:粉虱科)是世界上农作物中最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由于其直接取食和传播植物病毒而导致作物巨大损失。温室白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主要受到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而其生长发育主要由寄主植物的营养品质而决定。然而,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其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还没有被深入研究。此外,植物营养物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温室白粉虱接受及定植寄主植物中的作用仍不清楚。首先,从最常见的四个茄子栽培品种和叁个番茄栽培品种中筛选对温室白粉虱最有吸引力的品种。然后,观察了粉虱在同种侵染植物上的聚集行为,并评估了植物营养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粉虱寄主偏好行为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最有吸引力的未受危害和受粉虱侵染的植物中的化合物,以鉴定具有吸引力的挥发性化合物。在Y型嗅觉计,风洞,网箱和温室中进行行为测定实验。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植物挥发物。使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来观察粉虱在不同寄主的摄食行为。此外,测定了植物的叶子主要营养物质氮,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和氨基酸。最后,在Y形管,网箱和风洞中测定合成挥发性化合物对粉虱的吸引力。研究结果表明,粉虱对茄子品种KaiYuanQie((KYQ)的偏好性最高,在KYQ上也有更好的生长。在较小吸引力的植物上的粉虱可以被更有吸引性的植物品种吸引,并转移到最喜好的品种上。粉虱侵染的KYQ对雌性和雄性粉虱的均有显着吸引能力,而最有吸引力的番茄品种YG吸引雄性粉虱,但驱避雌性粉虱。茄子KYQ和番茄YG的氮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糖含量均较高。粉虱在KYQ上取食时韧皮部汁液持续时间更长,表明粉虱可获得更多营养。KYQ和YG上的绿叶挥发物(GLVs),萜类化合物和总挥发物含量更高,表明植物挥发物和养分对粉虱寄主偏好可能相影响。粉虱侵染对不同植物品种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有较大影响。在挥发物中,绿叶挥发物(GLV)((Z)-3-己烯-1-醇)和主要萜类化合物(α-蒎烯,(E)-β-石竹烯,α-蛇麻烯)和Z-3-己烯-1-醇作为主要吸引性化学物质,α-法尼烯和α-水芹烯是主要的驱避物质。综上所述,茄子KYQ作为营养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丰富的寄主,为开发陷阱植物系统以控制温室白粉虱提供了基础。植物中高含量的氮,必需氨基酸和蔗糖可提高粉虱寄主接受行为。植物中挥发物与营养物质可从远处吸引粉虱,并使其保持在此寄主上,而不移动到其他植物。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表明萜类化合物和GLVs在温室白粉虱寄主定位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仍然难以确定能在自然条件下吸引大量粉虱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混合物。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在挥发性化合物组合的潜在诱集效能。此外,还应该测定粉虱对单个及混合化合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以确定粉虱对这些化合物偏好的生理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李二妹[6](2017)在《浅谈消费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质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介绍了消费品产品检测中几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检测技术,其中包括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热解析-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检测法等技术,并介绍了这几种检测技术的原理、适用样品及浓度范围,详述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针对汽车内饰物中,使用热解析-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苯系物和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检测法测定醛酮类物质进行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同时检测,做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孟娜,袁爱春,袁泓[7](2017)在《汽车内饰材料有机挥发性物质的检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内饰中存在一定量的挥发性气体,这些气体中常含有甲醛、苯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对汽车内饰材料有机挥发性物质的测试包含整车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测试和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测试。介绍了常用采样袋法、检测舱法、顶空法、热分析法和甲醛挥发法对车辆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五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纺织检测与标准》期刊2017年04期)

杨雪滢,杨鸿亮,冯力彦,夏桓桓,郭新良[8](2017)在《气质联用技术在检测电缆隧道中挥发性有机物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气质联用技术,采用二次热解析法作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电缆隧道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电缆隧道环境空气中所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苯系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及苯乙烯等,方法对于此五种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15%~2.81%之间。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度高等优点,可运用于电缆隧道等环境空气中微量苯系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期刊2017年03期)

李桥,丁文川,雍毅,姜蔚,曾晓岚[9](2017)在《生物质炭对气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生物质炭对气态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及作用机理,以核桃壳和椰子壳为原料制备生物质炭.采用元素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Boehm滴定和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分析仪分析生物质炭理化特征,并利用吸附柱实验考察生物质炭对气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苯和甲苯)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相同制备条件下,椰壳生物质炭吸附性能高于核桃壳生物质炭.在实验温度范围内(400~700℃),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吸附性能增大.低温下制备的生物质炭(400℃)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高温下制备的生物质炭(700℃)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吸附温度30℃时,生物质炭对苯和甲苯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Toth模型,计算得到生物质炭最大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8.98 mg/g苯和61.73 mg/g甲苯.生物质炭的表面酸性官能团和孔道结构在吸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影响吸附质在生物质炭的表面吸附和粒内扩散吸附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晓婷,潘建君,蒋永祥[10](2014)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板材料中8种挥发性有机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地板中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丁酯、正十一烷等8种挥发性有机物质的含量。地板样品(5g)用甲醇(15mL)超声提取20min,所得提取液用Rxi-5ms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测定。8种挥发性有机物质的质量浓度(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合并计算)均在0.5~10.0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在0.05~1.0mg·L-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8.0%~10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2.3%~6.6%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4年11期)

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臭物质成分复杂、来源广泛,故需要筛选并优先控制恶臭物质。基于美国SPECIATE数据库,选取涂料、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纸浆和造纸、石油炼制、堆肥、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共8类典型行业,以质量分数、嗅阈值、饱和蒸气压和大气周围环境目标值为评估参数,建立合适的筛选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分级赋值和多参数综合评分筛选出84种(类)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结合国内外标准和研究,建议将苯乙烯、丙醛、丙酸、丁醛、丁酸、二甲苯、二甲基二硫醚、二硫化碳、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硫醇、甲硫醚、戊醛、戊酸、乙醛、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异丁醇,共19种(类)物质作为优先控制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以作为监控管理、评估空气异味和标准制修订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物质变化与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

[2].顾鑫生,修光利.基于SPECIATE数据库的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筛选[J].环境工程学报.2019

[3].翟增秀,孟洁,王亘,翟友存,曹阳.有机溶剂使用企业挥发性恶臭有机物排放特征及特征物质识别[J].环境科学.2018

[4].许伟平.生物质导电炭强制放电降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Hewa,Lunuwilage,Chamila,Darshanee.番茄和茄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营养物质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李二妹.浅谈消费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质检测技术[J].广州化学.2017

[7].孟娜,袁爱春,袁泓.汽车内饰材料有机挥发性物质的检测与评价[J].纺织检测与标准.2017

[8].杨雪滢,杨鸿亮,冯力彦,夏桓桓,郭新良.气质联用技术在检测电缆隧道中挥发性有机物质中的应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7

[9].李桥,丁文川,雍毅,姜蔚,曾晓岚.生物质炭对气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及机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7

[10].张晓婷,潘建君,蒋永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板材料中8种挥发性有机物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4

标签:;  ;  ;  

挥发性有机物质论文-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