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作家论文-陈为人

两代作家论文-陈为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代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灵感应,文盛,作品研讨会,文学风格,汪洋恣肆,印记,卡夫卡,两代人,佩索阿,生活画面

两代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陈为人[1](2019)在《两代作家的心灵感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盛是1978年生人,比我女儿还小一岁,说我们是两代人,不为过吧?我读闫文盛,时时怀疑他的年龄,是否有档案造假?怎么会这样少年老成?文盛说:“很多人都已老迈,我熟悉的那些造就了我们旧故事的人已经赋闲多年。”读文盛的文字,我常会产生“后(本文来源于《太原日报》期刊2019-07-10)

许旸[2](2018)在《王安忆:35年前美国行,仿佛人生一场预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嘉宾 王安忆1983年,57岁的茹志鹃、29岁的王安忆,同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叁年后,这对母女作家唯一的日记合璧之作出版,记录了1983年8月30日至12月27日俩人各自的所见所感。如今,忆起当年近(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11-16)

尹丛丛[3](2014)在《从茹志娟到王安忆——两代女作家的情爱告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岗上的世纪》:王安忆的"性"寻根"对人的生存态势的关注",是王安忆小说贯穿始终的母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开始巨大转型,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余波,通过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等一批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中国女作家群体。(本文来源于《齐鲁周刊》期刊2014年07期)

[4](2013)在《华美的悲情与生命的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与女性 孙频:您好,蒋韵老师。冒昧地说,在对您所有的评论中,我看到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就是“孤独”。您被誉为是一个孤独的作家,是游离在文坛主流之外的,忧伤柔弱而曲高和寡,您怎样看待这种孤独?或者说这种所谓的游离状态对您是否有过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3-11-06)

赵婷婷[5](2013)在《浅析俄侨文学第一次浪潮新老两代作家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侨民文学是20世纪人类文化的特殊景观,是俄罗斯文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十月革命,终于苏联解体,俄罗斯侨民叁次浪潮绵延70多年,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俄罗斯人称之为“境外俄罗斯文学”,我们称之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简称“俄侨文学”。20世纪俄侨文学主要分为叁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在规模、意义和成就方面是最显着的,基本保留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全部创作特点。本论文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的创作特点。第一次浪潮的俄罗斯流亡者们保全了俄罗斯社会的所有基本特性,抵制同化拒绝改造。流亡者们认为:“我们不是流亡,我们是被派遣”。他们为了将来继续为祖国服务,创办了许多中小学校和高等学府,还创办各种杂志、报刊等,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论文的题目是《浅析俄侨文学第一次浪潮新老两代作家的创作》。论文结构如下:1.引言2.正文3.结束语主要内容归纳如下: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形成的时间、主要特点及其成就。其次,明确了选题的目的,介绍了该论文的创新之处、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对俄侨文学进行概述,分析叁次浪潮的概念、形成时间、原因、及成就等方面。第二章详尽地描述了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的成因及特点,及俄侨文学第一次浪潮的创作环境。俄罗斯境外文学有着统一的进程,但由于不同地区创作环境的不同,这一文学进程体现出了各种地区差异。起初,俄罗斯流亡者们大量涌入君士坦丁堡,后几经周折,最终巴黎成为境外俄罗斯文化的首都。在俄罗斯境外,侨民们组织、开展各种文学活动,在各国创办大量杂志、报刊等,为侨民作家们提供了多样、有利的创作环境。之所以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创作成就突出,与这一时期良好的创作氛围是密不可分的。第叁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本章介绍了俄侨文学第一次浪潮中“老一代”作家及他们的创作方向。“老一代”作家认为自己是俄罗斯文化的继承者,把捍卫普希金、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传统当做自己的义务,保留对19、20世纪之交的新现实主义的偏爱,对纯粹的俄罗斯语言的偏爱,美学取向上首先是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复归。在本章中,对“老一代”中杰出的代表作家布宁、梅列日科夫斯基与吉皮乌斯夫妇及讽刺女作家台菲的创作进行详细的介绍。第四章里介绍了流亡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作家及他们的创作环境。“青年一代”也被称之为“不可或缺的一代”,他们更快、更多的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鲜经验,追求创新探索,积极投身于欧美文学的新浪潮。他们的创作中更多地展现世界文学的色彩,为俄罗斯文学融入世界文学,及将世界文学引入俄罗斯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纳博科夫和巴普洛夫斯基作为“青年一代”中优秀的作家之一,在本章节中对其创作活动进行的介绍。最后是文章的结束语部分。在结束语部分归纳了本文论述的内容,1)俄罗斯侨民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分为叁次浪潮,就其规模和意义上说,第一次浪潮是最为显着的。3)俄罗斯侨民先后形成了几个重要的侨民文化中心,在各个文化中心侨民们组织和开展了大量的文学活动,为俄罗斯群境外文学提供了有利的创作环境。4)“老一代”作家将保存俄罗斯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开展组织大量文学活动,为俄侨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5)侨居国外后,很多人才开始自己的文学活动,这些作家被称之为“青年一代”,更多吸收外国文化的青年作家们的创作更加丰富了20世纪俄罗斯境外文学。6)总结了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在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成就,深化对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次浪潮的认识。除上述部分外,本论文还包括参考文献和感谢信等内容。(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4-01)

王京雪[6](2012)在《两代女作家超越性别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1962,1982。    这是年龄相差20岁的两个女作家之间的谈话,主题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与重”,内容是她们各自在写作和生活中的体验。    当两位长发披肩的作家走上讲台,等候已久的听众们热烈鼓掌,他们大都是年轻人,女孩子尤多。    “(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12-06-15)

周杰刚[7](2009)在《新老两代作家为何势不两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实,"80后"的作家不太按"规矩"创作!倘若历代的人们都按规矩来,那么现代的作品一定还在像《离骚》那样一句不离一"兮",骈文、赋、说、五言、七言、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文体又从何而来?(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期刊2009年10期)

张克良[8](2009)在《两代作家各有所长》一文中研究指出80后作家与传统文坛势不两立,恐怕是偏见所致。老作家应支持新作家,而新作家要从老作家的作品中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期刊2009年07期)

李燕[9](2008)在《身份建构中的历史叙事——以白先勇、严歌苓两代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长江文艺出版社,晓翰[10](2008)在《两代作家接力成完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内长篇历史小说出版的重镇,长江文艺出版社一直有意将姚雪垠的《李自成》通过某种形式罗致帐下,但是一者限于版权,再者也担心这部曾经被读者期许为“中国版《战争与和平》”的经典由于存在时代印记而能否被读者与市场认可。创作秘书出马修订(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报》期刊2008-02-20)

两代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嘉宾 王安忆1983年,57岁的茹志鹃、29岁的王安忆,同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叁年后,这对母女作家唯一的日记合璧之作出版,记录了1983年8月30日至12月27日俩人各自的所见所感。如今,忆起当年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代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为人.两代作家的心灵感应[N].太原日报.2019

[2].许旸.王安忆:35年前美国行,仿佛人生一场预演[N].文汇报.2018

[3].尹丛丛.从茹志娟到王安忆——两代女作家的情爱告白[J].齐鲁周刊.2014

[4]..华美的悲情与生命的厚度[N].山西日报.2013

[5].赵婷婷.浅析俄侨文学第一次浪潮新老两代作家的创作[D].辽宁大学.2013

[6].王京雪.两代女作家超越性别的对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2

[7].周杰刚.新老两代作家为何势不两立?[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9

[8].张克良.两代作家各有所长[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9

[9].李燕.身份建构中的历史叙事——以白先勇、严歌苓两代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0].长江文艺出版社,晓翰.两代作家接力成完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

标签:;  ;  ;  ;  ;  ;  ;  ;  ;  ;  

两代作家论文-陈为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