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作农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作农业,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作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闵庆文,张碧天[1](2019)在《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稻作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包括传统稻作品种资源、稻作技术、稻作文化和稻田景观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稻作生产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本文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201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基础,从类型与价值、保护中的主要问题与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对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阐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稻作起源类、稻渔共生类、稻作梯田类、贡米生产类和稻旱轮作类等5种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6个重要价值,包括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和推广与示范价值。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稻田景观破坏、传统稻作文化丧失、水稻品种资源及相关生物多样性减少和传统稻作技术丧失等方面,当前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特别重视多功能农业发展和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6期)
葛利花,王振祥,靳桂云[2](2019)在《植硅体分析与稻作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回顾近叁十年的研究历程,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属鉴定与驯化、栽培与管理技术、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加强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化,植硅体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仍需不断完善,以推进农业考古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4期)
李力行,柯静[3](2019)在《稻作文明:五千年前的“稻花香”》一文中研究指出凹形沟渠纵横棋布,蓄水塘堰修葺一新,清澈流水直通稻田,绿油油的秧苗生机勃勃,这是初夏六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一幕景象。将时针拨到5000多年前,那时的良渚大地大抵也是此般景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渚先民生活在太湖流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本文来源于《杭州日报》期刊2019-07-07)
葛天[4](2019)在《关中地区稻作农业史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开始,稻作农业从中国东、南部传入陕西关中地区,历先秦、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不绝,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关中地区农业始终以旱作为主,在河流两岸及水源丰富的地区兼营水稻,稻作农业对关中平原局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关中地区稻作农业进行梳理考述,对研究历史时期的关中地区农业结构及中国稻作农业的向北传播均将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9年03期)
罗武宏,顾纯光,杨玉璋,张东,梁中合[5](2018)在《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7.0-5.0ka BP)是淮河中游地区单一稻作农业向稻旱兼作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以及该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农作物的驯化水平等问题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相对应年代分析结果,对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的农业发展与植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多数土样中都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且水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未发现粟、黍等其它农作物遗存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该遗址先民从事的是单一稻作农业,基本沿袭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稻作农业传统。对水稻扇型植硅体边缘鱼鳞状纹饰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此外,本研究还在该遗址所有样品中发现有较丰富的竹亚科植物特征型植硅体,推测宫庄遗址先民可能较普遍的利用竹亚科植物作为工具、建筑、食物等的原材料。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农作物结构演替,水稻的驯化历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吴卫[6](2018)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在中国东南沿海传播路径的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在闽江下游流域的闽侯县大坪顶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炭化人工栽培稻遗存,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500年。这是福建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遗存。鉴于该遗址在当时毗邻闽江出海口以及有夹炭陶伴随出土等特殊现象,这批稻谷遗存不仅为福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也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向中国东南地区的传播存在一条沿海路线的推测提供了一个关键佐证。(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4期)
赵志军[7](2018)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浮选出土的植物考古新资料显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可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主体是采集狩猎,属于农业范畴的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仅是辅助性的生产活动。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仍处在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虽然稻作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无法取代采集狩猎。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良渚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始的象征。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4期)
周梅清[8](2018)在《广西隆安县是否为原始稻作农业发祥地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野生稻、大石铲、稻神山、民族民俗文化、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学者提出广西南宁隆安县是稻作原始农业发祥地的观点进行探讨,认为隆安县现有的论据不足,缺乏直接且关键性的证据,无法支撑该论点的提出。(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3期)
张硕[9](2018)在《大河与稻作农业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一直是世界考古学界叁大攻关课题。其中,农业起源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在低纬度地区,农业起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稻作起源问题。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全球近一半人口。同时,现今世界上种植的水稻几乎都是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8年02期)
杨晓燕,李昭,王维维,崔勇[10](2018)在《稻作南传:岭南稻作农业肇始的年代及人类社会的生计模式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是长江中下游从事稻作农业人群向南亚、东南亚殖民的必经之地,但受湿热的气候条件和酸性土壤的影响,植物遗存保存不理想,植物考古工作开展较少,稻作农业在该地区发展的时间以及农业发展以前人类社会的生计模式都所知甚少。本文对广东佛山高明古椰遗址和韶关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进行了直接的AMS~(14)C年代测定,并对古椰遗址和台山新村遗址获得的植物大遗存及石器表面残留物进行了种子形态、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年代测定结果显示,稻作农业传入珠叁角的时间还不确定;植物遗存研究结果则表明,在稻作农业发展以前,不仅是块根块茎类植物,棕榈、芭蕉、坚果等也是人类的主要植物性食物。因而,在珠江叁角洲地区,稻作农业发展以前的生计模式包括了采集坚果、蕨根等野生植物,管理甚至种植棕榈、芭蕉、慈姑、荸荠等,同时渔猎。这种生计模式,可能代表了稻作农业发展以前,珠叁角甚至整个亚热带、热带亚洲东南部人类社会的生计模式。(本文来源于《文博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稻作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硅体分析是植物考古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回顾近叁十年的研究历程,植硅体分析方法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以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属鉴定与驯化、栽培与管理技术、收割与加工方式、粮食储存与食用等方面。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加强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化,植硅体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仍需不断完善,以推进农业考古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作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1].闵庆文,张碧天.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发展探讨[J].中国稻米.2019
[2].葛利花,王振祥,靳桂云.植硅体分析与稻作农业[J].农业考古.2019
[3].李力行,柯静.稻作文明:五千年前的“稻花香”[N].杭州日报.2019
[4].葛天.关中地区稻作农业史考述[J].农业考古.2019
[5].罗武宏,顾纯光,杨玉璋,张东,梁中合.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8
[6].吴卫.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在中国东南沿海传播路径的新思考[J].农业考古.2018
[7].赵志军.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认识[J].农业考古.2018
[8].周梅清.广西隆安县是否为原始稻作农业发祥地探讨[J].农业考古.2018
[9].张硕.大河与稻作农业起源[J].化石.2018
[10].杨晓燕,李昭,王维维,崔勇.稻作南传:岭南稻作农业肇始的年代及人类社会的生计模式背景[J].文博学刊.2018
标签:稻作农业; 稻作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