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杨旭霞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杨旭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梁启超,“趣味主义”,“无用之用”,审美无功利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霞[1](2017)在《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与“无用之用”的审美思想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者,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趣味主义”审美理念由艺术拓展至人生精神层面的中国现代美学家。(1)他提倡的“趣味主义”美学对于锻造和完善人格,更新和丰富教育行业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梁启超认为,趣味的本质就是“无所为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所达成的不有之为,(2)指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3)在此梁启超提出了一种超功利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最能体现这种超功利性价值观的当属庄子的“无用之用”。庄子的审美思想自然而然地归结为“无功利性”审美,即不关乎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而在于达到审美的理想层次和状态。(庄子将之称为是“大美”或者“至美”的审美状态)。因此,不难看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观与庄子的“无用之用”美学思想实质上都是审美无功利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观中隐含的审美观是与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相通的,二者都倡导了审美无功利的美学价值观。而这种“无用之用”“趣味主义”与西方美学思想中“审美无功利”说有共通之处,西方的经验主义美学相关理论有“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等,直至康德美学体系中的“趣味判断”“审美无功利”等思想。可以说这正是中西方美学对审美精神层次的提升,是中西方审美意识共通的思想碰撞。本文是在梳理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趣味美学”思想中倡导的“无用之用”的审美价值倾向进行探讨研究,并将其现实意义应用于现代美育教育。在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中包含着“无用之用”的美学思想价值,不仅有丰厚的美学意蕴,且具有强烈的美学现实意义,这一命题不仅提升人类的自身审美构建,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观具有很深刻的启发和影响。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和品鉴。(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朱寿兴[2](2011)在《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不足》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马建高[3](2009)在《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认为"趣味"是文学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本质特征;梁启超立足于感性生活来理解"趣味",带有明显的经验痕迹,强调情感、环境对于"趣味"的重要性,在目的与"趣味"的关系上,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艺术宗教化与人生艺术化的脉络渗透其中,这一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审美主义创建。(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邓微星[4](2008)在《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趣味主义是梁启超整体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他个体化风格特征的集中呈现。这种美学思想受到了他认识论的很大影响,本文就将着重从认识论影响的角度出发对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作出阐释。与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相关的认识论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认识的内容层面来看,可分为科学、德性两种。前者是传统知识、社会分化后的必然产物,具有客观实证性、系统规律性和方法应用性等特点,后者则与人的精神、生命、存在、情感、意志等非物化因素相连,体现出更多的个体性、偶然性、主观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梁启超的德性认识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重生乐生意识和“天人合一”宇宙人生观,从而超越了科学认知领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通向了主客融合的趣味化审美生存境界。其次,在认识的来源与归宿问题上,梁启超遵循了“行知行”的路数,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塑造、更新和完善作用,使认识牢牢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上。梁启超认识论这两个方面对趣味主义美学思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主要体现在“趣味”范畴的内涵和特征上。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从根本上讲是种内心的美感体验,它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在种属分类上可归为德性认识一维。由于德性认识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生的把握与观照,并且梁氏认识论在整体风格秉性上具有重行尚实的特质,因此“趣味”范畴的内涵就集中在对生活世界的领悟和感知上,它突破了纯粹审美的界定,走向了广阔的生命存在和人生实践领域。认识论影响下的“趣味”范畴具有精神性、无利害性和体验性等诸多特征,它注重趣味由外在感官性向内在精神性的升华,强调审美化生存超越本能欲望、物质功利和理智计算的纯洁本真状态,并要求运用内省、直觉、体验、躬行等方法来感悟人生。梁启超的认识论具有鲜明的崇动乐变意识和反体系倾向,而在德性认识领域他又延续了传统“天人合一”的体验模式,这样他的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就很大程度上告别了二元对立和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8)

马建高[5](2008)在《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趣味"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其晚年的《"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1921)、《什么是文化》(1922)、《美术与科学》(1922)、《美术与生活》(1922)、《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1922)、《学问之趣味》(1922)、《为学与做人》(1922)、《敬业与乐业》(1922)、《人生观与科学》(1923)、《知命与努力》(1927)等文中,梁启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趣味"的本质、特征以及在人生中的意义,富于乐观进取精神和社会承担情怀,体现了梁启超本人鲜明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这些美学思考比起他在《时务报》、《新民报》时期为政治目的张扬文艺价值,认识更深刻、更独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期刊2008-04-19)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杨旭霞.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观与“无用之用”的审美思想价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7

[2].朱寿兴.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不足[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4].邓微星.梁启超趣味主义美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5].马建高.论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的现代审美主义追求[C].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2008

标签:;  ;  ;  ;  

趣味主义美学思想论文-杨旭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